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内能》的第3节《比热容》。 一、
教材分析
1、本节课得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3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温标和热量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的概念课概念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比热容计算和内能等后续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主要使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实例的分析、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感悟合理猜想的必要性。
(2)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种类、变化的温度之间的关系,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比热容概念,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热容概念 而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还涉及到Q、 m、△T和c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时还涉及到Q、m、△T和c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1) 重点:比热容概念
(2)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
学情分析
现在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个体。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在围绕身边的物理现象为主题使实验层层递进。 三、 说教法 1.理论依据 (1)、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
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探究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情景创设,播放动画片使学生非常兴奋,加上夸张的配音,学生深深地被吸引,使得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再用多媒体展示几副图片,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然后以“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为主线,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讨论等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比热容的概念。方法是:考虑到热学实验受实验器材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比热容概念的形成。方法是:实验过程有意识的分成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先是对实验方案的简单讨论,然后是根据实验要求分小组的学生实验,再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在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得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比热容的物理概念。 四、
说学法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
因此这节课采用教师主导下自主活动进行有序实验探究。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归纳物理结论。在学习过程
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五、 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情景1:播放民间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的动画片。
2、问题:一天中温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
设计意图: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使得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情景2:用酒精灯分别对四杯液体加热:
4、问题:液体在温度升高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5、生活经验:与液体的质量、液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6、猜想: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又因为本节课的猜想到的内容有Q、m、△T和c四个物理量,所以多给几副有对比的图片,使学生有针对性的猜想, 二、探究物吸质收热量的本领(20分钟) 7、讨论方案
(1)探究物体吸收热量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讨论1】所选用的两杯液体应满足什么条件? 【讨论2】实验中应观察比较的是什么?
【讨论3】实验中通过记录加热时间来比较液体吸热多少的。如何确保两杯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2)如果要探究物体的质量或升高的温度是否对物体吸收热量有影响,又该选择怎样的液体进行实验 8、学生实验
A组:同时对40克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当温度计示数达到30ºC 时开始计时,分别记录当温度升高2.5
ºC、5ºC和7.5ºC所需的加热时间。并将实验数据填在活动卡上。
B组:同时对80克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当温度计示数达到30ºC 时开始计时,分别记录当温度升高2.5ºC、5ºC和7.5ºC所需的加热时间。并将实验数据填在活动卡上。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可以节约做实验的时间,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得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两组数据对比还可以得出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与讨论、科学探究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和交流合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去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要做好实验,必须知道实验的步骤、注意的事项等有关知识,在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实验教材,使学生知道实验的器材、步骤,在实验中提醒学生看时间,和酒精登的使用要用外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9、讨论交流
【结论1】分析A组或B组实验结果可知:
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越多,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同。 【提问】观察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又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结论2】分析A组和B组实验结果可知: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引导学生与吸 的热量和升高的温度及质量和物质的种类进行比较,。自行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分 归纳的能力。 10、教师对学生得到的实验结论进行小结,并加以理论的推导。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不仅得到了上述实验,还得出: 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和升高的温度成正比。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推理得出:同种物质,Q/(m•Δt)的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Q/(m•Δt)
的值是不同的。
三、比热容(5分钟) 11、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 ºC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公式:C= Q/(m•Δt) (3)单位:焦/(千克·ºC)
设计意图: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比热容的物理概念。 (4)一般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
从比热容表中查找:水的比热容和干泥土的比热容,并讲出物理意义。 【问题】质量相同的水和干泥土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谁升高得多? 12、知识的应用(5分钟) 【情景】中国气象云图
【问题】为什么一天内上海昼夜温差比西宁小得多 【问题】解释动画片的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12、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设计意图: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
一 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
1、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3、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二 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符号 C
3、单位 焦/(千克·℃) 4、物理意义 七、回家作业: 一、基础题:
1、大量实验表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是不同的。由此可以推出:质
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是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物理学中,为了反映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了 这一物理量。它的单位是 。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 ,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3、水的比热容为4.2X103
焦/(千克·℃),读做 ,其含义是 在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较 (选填“大”或“小”) 4、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面错误的是 ( )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物质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3)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比热容越大 (4)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A (1)(2) B(2)(4) C (2)(3) D (1)(3) 5、关于比热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的温度越高,其比热容越大 B、物质含有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其比热容越大 D、物质的比热容与它的质量、温度无关
6、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多少跟物体降低的温度有关的是 ( )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7、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 ) A 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 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 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8、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
A.体积相等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等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二、提高题:
1.为了研究水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人100克和200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 表一 m1=100克 表二 m2=200克
时 间(分) 0 2 4 6 时间(分) 0 4 8 12 温 度(℃) 33 34 35 36 温度(℃) 33 34 35 36 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吸收出的热量相等)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降低的温度相同时,质量不同的水放出的热量不同。这个结论是 的。(选填“正确而且完整的”“正确但不完整”、“错误的”)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由于班级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只有“基础题”会出现“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如果只有提高题会造成造成“差生吃不了”。为了克服以上困难,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所以我采用了分从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