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Development(发展):发展是指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广义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Age character(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Sensitive Period(敏感期):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错过后难以产生 Heritability(遗传力):在一定时间、一定群体的某种特质(如智力)的全部变异中,可归因与遗传差异的比率
Inheritance or congenital diathesis(遗传或先天素质):儿童出生时所具有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征;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过程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Sensory integration(感觉统合或感官经验的统合):通过感觉系统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前庭阶觉、本体感受觉等,将感觉信息送到大脑作统合、分析,然后再发出指令使运动系统做出反应
Observed ability(观察力):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
Infantile amnesia(婴儿期的记忆缺失):我们无法保持任何有关婴儿时期的经验 Memory Recovery(记忆恢复):学习后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的记忆现象
Autobiographical Memory(自传体记忆):是一种特殊的情景记忆,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经历时间的记忆,具有不随意性
直观行动思维:是指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借助活泼、具体和形象的语言或作品来对表象和形象等重要材料进行加工 抽象逻辑思维:是在实践活动和感性经验的基础上,以抽象概念为形式的思维 前概念(日常概念):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 科学概念
直接判断:基于对事物的感知特征进行判断,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加工 间接判断:是根据事物的本质定义和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判断,它是以抽象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
转导推理:是从一些特殊的事例带另一些特殊的事例,这种推理并不具逻辑性,往往也不符合客观规律
类比推理:是一种逻辑推理,是对事物或数量之间关系的发现和应用 语言获得:指的是儿童对母语的产生和理解能力的获得(这里主要指口头语言的说话和听话能力的获得) 积极词汇:
命题语义:即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基本语义关系 LAD(语言获得装置) Empathy(移情):在儿童早期发展起来,是儿童观察他人情绪反应时体验到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主要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成分,是亲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的重要激发因素,是道德发展的前提
Social Referencing(社会参照):指在不确定情境下,儿童从自己母亲(或其他熟悉者)那里搜寻情绪信息,而后采取行动趋近或躲避。 Emotional display rules(情绪表现规则):在某些情境中,为了不伤害他人或者避免消极后果,儿童学会掩饰自己的情绪
1
Joint attention(联合注意或共同注意):指的是个体追随另一个体的注意而使得两个个体(通常是小孩和大人)同时注意同一物体的过程。或者说是交流中,相互作用的个体确保彼此纳入一个共同所指对象的复杂的社会机能。 Attachment(依恋):现代学者们更更倾向于认为依恋是人与人之间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结。或者说是婴儿与母亲或其他养育之间形成的密切的、持久的联系。 Strange Situation(陌生情境技术):是在一系列标准时间的进程中实施的总和测量法。通常用来测量1-2岁儿童依恋水平的方法,其实验也成为研究婴儿分离焦虑、陌生焦虑、依恋类型的经典实验。
Peer group status(同伴群体地位):
Sociotymetric technique(社会或社交测量技术):即要求儿童自己主观来评价对同伴的喜欢程度的方法。这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同伴关系评价技术
Androgyny(心理双向化):即男孩或女孩获得的符合所处文化对女性或男性的期望特征的同时,还兼具女性或男性的特质
Inhibited children(抑制型儿童):主导特征为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行为抑制,经常有高度情绪性和低度社交性 Self-me(自我):是个性的一各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自我是由知、情、意三方面统一构成的高级反映形式
“点红实验”:大约从15个月开始,儿童产生了自我再认,即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的能力
问题:
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了解国内外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初步学会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解释幼儿教育中的现实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
2.儿童的发展阶段的年龄划分(P10) 新生儿时期(出生到一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 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2、13岁-14、15岁);青年期(14、15-17、18岁); 成年期(18岁以后)
3.遗传疾病及预防策略如何?(P38)
遗传疾病:苯丙酮酸尿症、唐氏综合症、其他(如特纳氏综合症、克莱恩费尔特氏综合征) 预防遗传病把好“三道关”。第一关:婚前健康检查,已确定恋爱关系的男女,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之前应做一次全面系统的健康检查,尤其要注意的是,避免近亲结婚;第二关:孕前遗传咨询;第三关:产前筛查避免患儿出生 4.儿童身体及动作发育的规律怎样?(P56)
身体发育规律:身高体重变化、骨骼肌肉的生长、身体各系统的发育 动作发育规律:从上到下,即先会抬头,然后坐、站立、走路
由近及远,即先从靠近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出现离躯干远的动作
由粗到细,或是由大到小。先学会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会逐渐学会手的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由整体到分化。最初的动作欧式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性的手舞足蹈,以后逐渐分化为局部的、精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2
从无意到有意。先出现无意动作然后才逐渐出现有意动作,动作发展的动作方向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的支配
5.儿童注意的发展趋势及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P84)
发展趋势:定向性注意→选择性注意;外源性注意→内源性注意;联合注意或共同主义的出现;主要为视觉注意的发展;无意注意→有意注意 注意品质的发展特点:;注意稳定的延长;注意分配的提高;注意转移的灵活;注意的广度扩大
6.学前儿童感知觉发展的阶段
陈帼眉认为经历3个阶段:1)原始的感知觉阶段(0-1岁)
2)从只觉得概括想思维的概括过度阶段(1-3岁) 3)掌握知觉标准和观察力发展阶段(3岁以后) 7.学前儿童观察品质的发展表现 1)观察目的性的加强 2)观察持续性的延长
3)观察顺序性(方法)的获得 4)观察精确性的增长
5)观察深刻性(概括性)的提高
即从表面、明显、无意义、部分——关系、本质、有意义、整体 8.学前儿童记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特点 发展趋势:1.由无意识记为主,到有意识记出现发展——记忆的发展史以有意识记效果的增
长为特征的
2.由机械识记为主,到意义识记出现发展
3.识记的范围逐渐扩大、内容逐渐变化(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幼儿记忆以形象记忆为主,尤其是视觉表象的作用最大)
(趋势: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三、记忆容量的增加;
四、记忆内容的变化;五、元记忆和记忆策略的形成。
特点: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9.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趋势及特点
发展趋势: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单纯再造→创造性的出现、提高;极大夸张性→现实逻辑的合乎(与思维关系、幻想、梦)→现实的超越、整合
特点:无意、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主题与实践不稳定,易变换; 缺乏计划性和预订的目的; 满足于想象的过程;
想象的创造成分保留在具体形象水平,不能在词语的水平上进行 极大夸张性:
某个部分或特征;
假象和现实混淆(认知水平的限制;情绪的影响;表现力的局限) 10.学前儿童想象能力的评价要素
有意性(目的性);创造性(新颖性);逻辑性(客观性);丰富性(多数、多维) 11.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思维工具的变化:感知和动作——具体形象和表象——概念和逻辑 思维方式的变化: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
思维内容的变化:具体事务的外部联系、现象——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 当前事物——未来事物
思维活动的内化:混乱的尝试错误——最初的探索性活动——有系统的尝试性错误——... 12.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思维的主观行动性继续发展(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方法的概括化;语言的作用增强)
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思维形式(相对抽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 派生出6个特点 :经验性、表面性、片面性、固定性、近视性、拟人性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和发展(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开始获得“守恒”观念 13.概念掌握的主要方式及发展的表现
主要方式:想成人学习社会上已经形成的概念(通过实例体验获得概念;通过语言理解获得
概念)。常用方法有分类法、排除法、定义法。
表现:1)逐步深刻化。由近到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2)逐步丰富并系统化
3)逐步由消极词汇变为积极词汇 14.幼儿概念掌握的特点
1.处于前概念(日常概念)阶段,其中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 2.概念内涵不精确、外延不恰当 3.会自发撰造概念
15.理解的发展趋势及幼儿发展的特点 A 个别——事物联系;(主要)依靠动作或具体事物——依靠词的说明;事物的比较简单; 表面——比较复杂、深刻;(情感性质)强烈的主观化——较为客观化;事物相对关系的理 解逐步发生且深入
B 直到小学低段,儿童仍以直接理解为主;中、高段,间接理解逐步占主导地位 16.儿童言语发展的方面及学前儿童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 言语发展的方面:言语形式:语音、语法、字形等 言语内容(语义)——词义、句义 言语运用能力,即表达能力
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1.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前言语阶段(~1岁) 言语发生阶段(~2、3岁)
基本掌握口语阶段(~6、7岁) 2.书面言语发生发展的阶段:辨识——读——写 17.学前儿童口头言语发生发展的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学前儿童语音的发展
1、语音的形成:自主发音,并通过模仿而获得
2、语音发展的规律:中扥程度差别的音向两端;先扩展,后收缩;元音、辅音同时出现、成熟,但有先后。
(二)学前儿童语义—词汇语义和命题语义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语法结构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整套健全发音系统,包括肺、气管、喉头、声带、口腔、鼻腔等,这是发音所必需的动力部分、发音器官和共鸣腔系统;二是大脑神经系统的健全,这涉及到儿童接受信息、分析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三是感知觉系统的完善,包括眼——视觉、耳——听觉、皮肤——触觉、口——味觉、鼻——嗅觉等。
(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认知能力的发展;
4
三是心理素质的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大脑的认知能力方面。
(三)社会因素:社会的影响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是儿童的社会生活环境,成人语言观和儿童教育观的影响。
18.儿童情绪发展的方面及儿童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
发展方面:基本情绪(高兴、兴趣、惊奇、害怕、生气、伤心、厌恶等)
社会情绪:自我意识情绪、自我预期情绪、依恋性社会情绪(移情、自我意识情
绪
一般趋势:内容的丰富化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冲动到稳定、外露到内隐;社会化、适应性——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表达的适时适度; 19.情绪发展的当代理论及其主要观点
情绪分化理论(differential emotions theory):Izard;情绪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是脑功能分化的过程。
动力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Fogel; Lewis;情绪发展是由信息及信息与行动的关系构建的。
20.依恋的价值、发展趋势
21.亲子早期依恋的发展阶段、类型及影响因素 发展阶段:前依恋期(出生-6周);依恋关系建立期(6周-8个月);依恋关系明确期(8个月左右-2岁左右);互惠关系形成期(2岁以后)
类型:焦虑——回避型依恋;安全型依恋;焦虑——反抗型依恋(或拒绝型依恋)
影响因素:父母亲的内在工作模式情况;父母亲的抚养品质;父母亲的缺失、稳定情况;儿童情况;家庭一般情况;文化性因素
22.早期同伴关系的价值、类型及影响因素
价值:是满足团体归属感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基础 类型:受欢迎的儿童;被拒斥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一般儿童;矛盾的儿童 影响因素:面部的吸引力、身体特征、出生顺序、社会行为、认知发展水平 23.师幼关系的特点、价值
特点:双向性、双重性、差异性、游戏性、稳定性和亲密性、内隐的长久性和外显的单向性 价值:1.对儿童的学习和早教中心、幼儿园以及学校的适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对儿童社会性,特别是自我的发展具有极大作用 3.对儿童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24.师幼关系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类型:Pianta:依赖型、积极参与型、不良型、普通型、愤怒/依赖型、不参与型 刘晶波:假相倚型、非对称相倚型、反应相倚型、彼此相倚型 姜勇:严厉型、灌输型、开放学习型、民主型 影响因素:1.儿童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2.教师自身特征直接影响其和谐关系
3.儿童特征与教师特征的组合也影响师幼和谐关系
4.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对师幼和谐关系也产生重要影响 5.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5
6.文化性因素的影响
25.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方面、阶段及影响因素
发展方面:性别概念、性别角色知识、性别行为模式
阶段:科尔伯格:第一阶段:性别标志。先学前期,其任务是活的性别身份的确认
第二阶段:性别固定。即幼儿期,从3、4岁起。其主要任务是性别角色
的获得
第三阶段:性别一致性。6——8岁的学龄初期,开始自我社会化时期 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性激素、大脑功能的单侧化等 2.环境因素——父母及教师等的刻板印象
3.同伴的、媒体的强化,以及自我的社会化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26.婴儿的气质表现(气质类型)
1.容易抚育型-抚育困难型-发动缓慢型 2.抑制型-非抑制型
27.我国3~9岁儿童的气质类型
活泼型、专注型、抑制型、均衡型、敏捷型 28.我国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发生于3~4岁,从依从性评价向某一方面、外部、独立——多方面、内部品质、独立评价发展;发展迅速;
自我体验发生于4岁左右,从简单向复杂丰富发展;发展缓慢,处于渐变状态; 自我控制的发生变化的关键年龄约在4~5岁;以后发展稳定; 29.学前期各种差异的表现
1、智能(类型、水平、早晚)差异; 2、气质差异;
3、性格(现实态度、理智、情绪、意志)差异; A—B型;理智型与情绪型;
外倾型与内倾型;顺从型与独立型;
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政治(权力)型、社会型与宗教型; 社会型、理智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与传统型; 4、认知方式或认知风格
(场独立—依存型、冲动—沉思型、同时—继时型); 5、性别差异;
30.儿童(发展)观 : 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及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31.儿童发展的基本命题
32.通过本课程内容及有关内容的学习之后,你是如何看待学前儿童及其发展的?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