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要求:了解词汇的性质和特点,掌握词汇的范围、类别和构造等知识,使学生具有辨
训词语类别形式和构造形式的能力,能正确地使用汉语和所外语的词语。
重点和难点: 基本词汇的特点,一般词汇的内部分类。
第一节 词汇和词汇学
一、词汇、词汇量、词语
语言学中的词汇是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语的总汇 ,它包括该语言全部的词和相当词的 固定词组、缩略语。词汇,和语音、语义、语法等一样,也是语言结构系统的要素。在语 言使用中词汇又起着材料的作用,离开了词汇这一材料 ,也就无所谓语言。
词汇和词不同。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它指的是语言中全部 词语的总和(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而不是指具体的一个一个的词。 ”词汇”这个词具 体使用时,所指的范围有大有小。 .既可以指一种语言中全部词语的总和 (如汉语词汇 , 日语 词汇),也可指一种语言中某类词语的总和 (基本词汇,一般词汇);既可指一个人在某种语言 上所掌握的词语的总和(如鲁迅的词汇,巴尔扎克的词汇) ,也可指一种作品所用词语的 总和(如《三国演义》的词汇、 《<源氏物语>的词汇研究》)。不管哪种说法,都是集合概 念,不是个体词语。本章讨论的词汇 ,主要指的是第一种意思和第二种意思。
一种语言的词汇,可以进行量的统计。语言的历史越悠久,词汇量就越大。而词汇量 就越大,表明该语言本身越丰富越发达,表现力越强。一种发达的语言的词汇量是非常丰 富的,但究竟包含多少词语,这难以精确统计。当代一些发达语言的词汇所包含的词语数 量,现代的和历史的,加起来都有几十万个。如《汉语大词典》这部以常用词为主的词典 收录的词条就达到37万多条。
二、词汇单位
词汇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组成者是词和固定词组以及相当于词的定型缩略语。 一般认为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的单位。 它具有三个特点: 一、 定型性, 二、
完整性,三、最小。
语言单位的“定型”,是指语音形式和意义不轻易改变,两个方面都不是随意的、不
定的。
从形式上看, 词具有一定的语音结构, 它有固定的音节或音节的组合, 还有一定的重
音或声调。从意义上看,词有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义,它表明客观现实中的某一事物、性 质、特征、行为或关系等。例如现代汉语的“白、纸、写、犹豫、韭菜”等,它们都有固定 的语音结构形式,都表明客观事物的一种事物或现象,它们的语音形式和意义都是定型的, 它们是词, 这是显而易见的。 像“龙头、 小姐、 大话”等的意义也是固定完整、 不可分割的, 不是它的几个构成成分的意义的简单总和。 “龙头”指的并不是 “龙的头”,而是指自来水管 的放水活门, “小姐”指的并不是年龄小的姐姐,而是对未出嫁女子的尊称, “大衣”并不是 指很大的衣服,而是指较长的西式外衣。英语的“ black-board”不是指黑的板子,而是一 种教学用具, “honey-moon”并不是指甜蜜的月份,而是指新婚后的第一个月。这些也是 词。
1
“完整”,是说它能独立地作为一个整体而被人们所理解,独立地同别的语言材料单
位组合。例如现代汉语中的“葡萄”、“枇杷”能独立地被人们理解其含义,可以作为独立的 单位同“青”“熟”“吃”等组合。如果把它们分割成“葡”和“萄”、“枇”和“杷”,那分 割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语言材料的资格, 不能单独地被人们所理解和掌握, 也不能和其他建 筑材料单位组合。
1
“最小”是指词不能拆开扩展,内部不能再插入进别的语言成分。
固定词组, 是指词的固定组合体。 在语言中某些词常常固定地组合起来, 成为一个使
用单位, 它是词的等价物。 它虽然由若干词组合而成, 却并不等于是由独立的词相加的在词 的上一层的单位,而是跟词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造句功能上和词相同。作为语言材料,它 同词一样, 也是建造语言建筑物的直接单位。 固定词组同词一样, 以固定的声音和特定的意 义存在于词汇之中。它的特点:一是结构上的凝固性。二是意义上的整体性。
各种语言中都有各具特点的固定词组,它大致可分成两种:一是专名用语,二是成语、 惯用语。
专名用语主要指由几个词固定组合起来表达的事物名称,包括国名、 地名、 机构、 组织、 报刊、作品等名称术语。如:汉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海峡”, 英语“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日语的“日本野鳥の会(日本野鸟协会) ”、 “《鹤 恩返し》”(《仙鹤报恩》) 等。书刊影视歌等名称是固定词组, 但跟普通的固定词组不 同,一旦不作为书刊影视歌名,便只是一般的词组,而不成为词汇中的成员了。如《我的老 师》 (文章名) 、《深圳青年》(杂志名)是固定词组,但“我的老师” 、“深圳青年”便只是一 般词组了。
许多语言都有惯用语,它一般是指口语中结构比较定型、意义有所引申的固定词组。如 汉语的“钻牛角尖、开绿灯 、吹牛皮; 耳边风、拦路虎、小道消息”等, 英语的“break the ice(打破沉默)”,日语的“口がうまい(能说会道) ”、“温泉につかる(洗温泉) ”等。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固定词组。 它是语言发展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用的、 定型的词组。 成 语大多有出处, 其中大部分是从古代文献中继承下来的, 也有来源于社会流行语。 如“滥竽 充数、杞人忧天、毛遂自荐、一鼓作气”等来源于古代文献中的故事、传说, “狼子野心、 水到渠成、七手八脚、半斤八两”等来源于古今社会流行语。外语中没有汉语的这种成语, 但有时可用成语来翻译外语的惯用语或寓言故事。 如英语的“love me ,love my dog”, 译成“爱屋及乌”;日语的“似たり寄たり”译成“半斤八两” 。
固定词组同词一样, 以固定的声音和特定的意义存在于词汇之中。 固定词组在形式结构 和语义方面有自己的特点。 从结构上说, 固定词组都有凝固成型的特点。 就是说它的结构是 一种特定的组合形式, 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变。 第一, 组成固定词组的各个构成成分, 一般不能随便变换位置; 第二, 不能用同义或近义的成分去调换; 第三,不能任意增加或减 少成分。如“胡作非为”不能换成“非为胡作”、“狐假虎威”不能说成“狐借虎威”, “一孔 之见”不能说成“一孔见”;日语惯用语“似たり寄たり”不能换成“寄たり似たり” 、“気 に食わない(不称心)不能说成“気に食べない”。比较起来,汉语成语的结构限制较严格, 除某些场合能灵活运用外, 它的组成成分既不能变动也不能拆开。 而汉语惯用语的凝固性比 成语要弱、 灵活性比成语要大。 除名词性的惯用语变化较少外, 动词性惯用语的结构成分可 用同义词替换, 可以前后颠倒, 而大多都可以拆开, 可以扩展, 如: 唱高调 ―― 唱什么高调, 这种高调唱不得; 走后门 ――走领导的后门, 在他那里后门走不通。 外语的惯用语结构一般 较稳固。
在意义上,固定词组一般具有整体性的特点,除专名用语外,固定词组的意义,一般都 不能按字面僵硬地理解, 不是它们的各个构成成分即组成它的各个词的意义的简单总和。 往 往即使知道构成固定词组的每一个词的意思, 也知道组成固定词组的语法规则, 还不一定能 了解固定词组的意思。它们一般都有特殊的引申义和比喻义。如“破釜沉舟”,不能理解为
2
“打破锅,凿沉船”,它的真实意义是“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马后炮”不是“马 后面的大炮”,而是“喻指不及时的举动” 。日语的“足を洗う”,这个惯用语是“洗手不干” 的意思,如果一个词一个词直译就成了“洗脚”了,英语的“ break the ice ”也不能 直译为“打碎冰块”。
2
固定词组跟词相比 ,在于固定词组本身可以再分出多个完整定型的语言材料单位,而
词不可能再分出更小的完整定型的语言材料单位来。
缩略词语,是指由词组紧缩、省略而成的词语。缩略词语包括缩语和略语两部分。 缩语是习用的联合短语的紧缩形式, 一般选择其中各项共同语素加上包含的短语项数
构成,如:抢种抢收 ――双抢,陆军海军空军 ――三军,春季夏季秋季冬季 ―― 四季。此外 有: 三胞 (台湾同胞、 港澳同胞、 海外侨胞) 也有的是根据共同的属性加上列举的项数而成, 如:金木水火土 ――五行,马牛羊鸡猪狗 ――六畜。
缩语称说简便, 但容易使原来的具体内容落空。 如“八卦”的具体内容,“ 3w(w .w .w)”
究竟指什么,人们已不不太清楚了。
略语是词组的省略形式。 口语中为了称说简便, 把较长的名称以及习用的短语 (可以
是一般短语,也可以是固定短语)省略而变成了略语。并又被进一步用到书面语中去, 便逐 渐稳固起来。汉语的如:彩色电视机 ――彩电,师范大学 ――师大,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 ―― 中共中央,中国语言文学系 ―― 中文系;英语的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 界贸易组织) ――WTO, Test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TOEFL (托福) 。
缩略词语本来是临时替代词组的, 后来形式和内容都凝固化了, 具备了一般词的特点,
便转化为词。 有些缩略词语渐渐凝固成了词, 原来的专名用语反而用得更少了, 如“地铁 (地 下铁路)”、“空调(空气调节器)等。
而未凝固的还处于临时替代状态的词组的缩略形式,不能算是词汇成员,如:足赛、 执董(台湾用) 。
附台湾缩语:
姓氏+类名:谢生(谢姓学生)、杨女(杨姓女子)、陈妇、刘嫌(嫌疑人) 、--大陆为姓氏
+职务。
教部(教育部)、艺界(艺术界)、英打(英文打字)、纯稚(纯真稚气)、廉宜(廉价便宜) 思考:略语缩略的方式有哪些?大陆与台湾缩略的差异。 (江西教育出版社《差异与融合》 2000)
固定词组在数量上比词少, 功能上也不及词重要, 它是词汇中一种非基本单位, 但它往往成 为学习运用某种语言的难点。
第二节 词汇体系
> 任何一种语言包含的词语数量都是数以万计的,有的多达几十万。表面看来词语很庞 杂,实际上,词汇内部并不是一盘散沙, 词汇中的各个词之间是有联系地汇集在一起的,词 汇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 词汇内部有一个核心,它是整个词汇系统的基础,这就是基本词汇。词汇中基本词汇 以外的词汇就叫一般词汇。
> 基本词汇标志着与人们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事物,例如自然现象,生 活、生产资料,时令、方位、数量,人的器官肢体,基本动作行为和性质状态以及与日常言 行有关的现象等。下列词都是汉语基本词:
3
> 天、地、气、星、风、雨、火、树、花、草、鱼、人;刀、车、马、船、房、布、菜、 米、油;年、月、日、春、秋、南、北、上、下、前、中;一、二、十、百、千、万;手、 头、心、肺、胆、皮、肉;吃、喝、说、睡、出、生、起、打、笑、走;老、少、大、粗、 轻、快、白、长;
> 其他语言的基本词大致也是这样。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表达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词 都属于基本词汇,比如汉语的“吃”和“进餐”同义,可只有前者属基本词汇,因为一个词 是不是基本词,还要看它在词汇体系中的地位如何。 “吃”这个词,就其运用范围来说是全 民族普遍使用; 就其在语言中产生和发展的情况来说,它是稳固的,千百年来不易变化,为
3
人们世代所用; 就其在词汇中的功能和作用来说, 它是构成新词的基础, 有很强的构词能力。 一般来说,基本词要具备这些特征。而“进餐”这个词就不具有这些特点。
> 语言的基本词汇是在千百年的长时期生存着的, 它属于历时范畴, 不同时段的基本词 汇的数量和成员会有所不同。从汉语词汇来说,古代汉语、近代汉语、 现代汉语都有各自的 基本词汇, 而各个时段共同的部分就是汉语的基本词汇。 这样, 汉语的基本词汇就不会是很 多。属于基本词汇的词,具有以下性质:
> 第一,全民族普遍常用。这是从共时角度说的。基本词,不拘地区、性别、文化说同一 种语言的人们, 在日常交际中不可缺少, 并且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大都能够运用。 即不需要特 别解释,人人都懂,人人都会用。如古代汉语的“弓、童、目、足、言、君、义、之、而” 等,现代汉语的“眼睛、学习、老师、商业、非常、什么、因为”等,现代日语的“朝、秋 赤、 ぃ 、 さ く ら 、 き っ と 、 する”等,现代英语的“ is、 you 、 the 、 read 、book” 等。而像“进餐”并非人人都懂,会用,它就不是基本词。
> 第二,稳固性。这是从历时角度说的。基本词汇稳固性是指它历史悠久,存在时间长, 在长时间中它的所指范围是稳定的, 为人们世代所用。 而不能理解为它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没 有变化。 事实上, 古音和今音都不完全相同, 不少词的概念义也会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而深 化。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非得上千年才算“历史悠久、存在时间长”,对现代汉语来说,它 的形成到现在也就百年左右的历史, 只要从现代汉语形成之初便存在、 一直到现在仍沿用的 词语,便可以认为具备了 “历史悠久”的特征, 说明其稳固性强。 现代汉语的“水、 土、人、 风”等,从甲骨文时代到现在,一直使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吃、好、了、的”等也有 上千年的历史,而“社会、生产、现在、时候”等有百年左右的历史;这些词所表达的概念 是汉族社会的人们交际时所不能缺少的。而像“富农、知青、插队”之类,曾经一度通行于 广大人民的口语之中,可就那么几年,风行一时之后就不再运用了。所以算不上基本词汇。 > 第三,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新词的产生都要利用原有的且为人们广泛熟悉的语 言材料,基本词汇正有这些特性,能为新词提供构词材料。如英语的基本词“ live”(生活) 可以构成“livelihood”(生计) 、“livelong”(整个的) 、“lively”(活泼的) 、“liveliness” (活泼) “living”(活着的)等几十个词。以日语的基本词“き (気)”为基础可以构成“に んき(人気)”(人缘) 、“げんき (元気)”(精神) 、“気掛 り” (挂念)等一百多个词。汉语的 情况略有不同, 古代汉语的词以单音节为主, 现代汉语的词以双音节为主。 利用古代汉语的 基本词 (其中一部分也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词) 构成了现代汉语的许多词语, 而在共时条件下, 基本词的构词能力却有不相同。 现代汉语里, 除代词和虚词外, 单音节的基本词都有极强的 构词能力, 而双音节的基本词, 构词能力一般都很弱, 有的甚至没有构词能力。 如基本词“爸 爸、眼睛、学校”等构词能力就很弱。构词能力强的语言材料曾经是词,而在另一时段却失 去了词的身份,这在汉语中屡见不鲜。像“鼻、眼、耳、足、桌、椅、金、银、道、德、福 基、、际、朋、友、敌、导、处”等在古代汉语都是基本词,在现代汉语中构词能力仍很强, 但它们都不是作为词,而是作为语素的身份存在的。
> 不同语言中的基本词汇的范围和成员的数量是不完全一样的。汉语的“米”、“茶”是基 本词,而在英语、俄语、等西方语言中标志上述同样事物的词就不会是基本词;英语的 “cream”(奶油) 、 “beef”(牛肉)等是基本词,而在汉语中表示上述事物的词就不是 基本词;日语的“さくら” (樱花) “たたみ” (榻榻米) “ふろ” (浴池)是基本词,在其他 语言中表示上述事物的词就很难归到基本词汇里去。 不同语言中基本词汇的差异, 是体现语 言民族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4
> 词汇系统中的一般词汇是从负面消极地得出的,它的正面特点难以看得出。大体上,属 于一般词汇的词,使用范围较窄,它不为全民常用,或者虽然在短时期为全民常用,但不稳 固; 构词能力一般都较弱; 大部分成员产生的历史较短, 而一部分历史长久的成员又不普遍
4
常用。 在发达的语言中, 一般词汇成员的数量总要比基本词汇成员的数量多得多, 它的内部 组成成分也很复杂,变化也较快。 > 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的关系是:
> 第一, 由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产生的新词, 绝大多数属于一般词汇。 如汉语基本词“网” 构成的“网络、网状、网巾、网吧、网虫、网迷、上网、电网、情网”等词,都是一般词汇 中的词。
> 第二,一般词汇中有些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较长的历 史时期中间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 具备了基本词汇中的词的特点, 它就进入了基本词汇的行 列。如汉语“党”、“电”,在古代只属于一般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人民生活中普遍运 用的词,并以它们为基础,产生了一大批新词。 “党”、“电”就变成了基本词。
> 第三,基本词汇中的某些词,也可以随着社会、语言的发展而转为一般词汇,如汉语的 “君”、“弓”,在古代汉语里属于基本词汇,但到了现代汉语中只能算一般词汇了。 > 以“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分类来表述词汇系统,比较繁芜复杂,但对研究词的产 生、构造和来源有重要作用,对语言教学、词典编纂和计算机处理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 第三节 词汇的构成
> 词汇的组成相当复杂,可以从多方面去考察,除去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这个角度以 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 一. 常用词语和非常用词语
> 从词语的使用频率看, 词语可以分为常用词语和非常用词语。 使用频率高的是常用词语, 词汇里除去常用词语的成员,是非常用词语。使用频率即“词频”,一般都是用统计的方法 确定的。如《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下列高频词语有八千,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列的 现代汉语最常用的三千个词。常用词语的确定,对语言教学、 计算机信息处理、词典编纂有 重要作用。语言学习一般都是把最常用的词先安排在初级阶段,把常用词安排在中级阶段, 非常用词安排在高级阶段。
> 常用词语可以是基本词,也可以是非基本词。非常用词语与常用词语是相对的,这跟统 计语料的选择,词频高低的界定,数量范围的控制都有直接的关系。 > 二,通用词语和非通用词语。
> 从词语的使用范围上看,词语可分为通用词语和非通用词语,不受地区、职业因素等的 限制、 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就通用词语。 而只在某地区、 某领域或一部分使用的就是非 通用词语。 非常用词语主要指方言词和专门词语。 方言词指存在于具体的某个方言中, 有不 同于民族共同语及其他方言的特殊含义、特殊构造材料或构造方式的词。
> 来源于方言但进入了民族共同语,被全社会普遍接受和使用的,不算方言词,有的书称 之为方源词。吴方言中的“尴尬”, “晓得”,西南官话里“搞”, “耍”,粤方言里的“看好”, “阔佬”等已进入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不再算方言词。
> 而像西安话里的“贼娃子”,上海话里的“白相”,广东话里的“手袋”,成都话里的“上 装”,才可以算方言词。外语中也有方言词,如标准日语的“谢谢” ,是“ありがとう”,在 大阪则说成“おおきに”;英语的“上级, 上司”,是“superior”,而在方言俚语中说成“nibs”。
5
专门词语是意义所体现的概念比较专门化、 使用范围比较窄、 常用于某些部门、 行业或社会 集团的词语。 原来是专门词语, 但所表达的对象后来能为一般人所熟悉了解, 且不一定按照 原来的要领来理解运用,使用的范围也不窄,这时就不再属于专门词语。如: “辐射、手术、 超载、脸谱、上台、卧底”等。而像“硝酸咪康唑、转接卡、黑匣子、格语法”等,只为该 专业、部门的人所熟悉和运用,这才是专门词语。 > 三. 新词语与旧词语
> 从语言发展和词语存在形式看, 。语言的词汇中可以分出新词语和旧词语。 这种划分属于
5
共时范畴。新词是适应社会需要而新创造出来的词。新事物、新现象、新思维、不断涌现, 这些都需要产生新词把它们表现出来。 各个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不同的新词, 如, 现代汉语的 “白区、清乡,鸣放、工分、生产队”等是过去的某个时期的新词; “网络、主板、光盘、 发屋、媒体、款爷、网虫、股民”等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词。从港台传入新词语: “瘦身、新 鲜人、亲和力、出炉、 ”。英语里近年来的新词更多,如,带“ E”的就有“E-govemment (电子市政府) ,E_bank(电子银行),E_Business(电子商务),
> E_café(电子休闲),E_commerce(电子商务),E_consumer(电子消费),E_home(电子 家庭),
> E_information(电子信息中心),E_mail(电子邮件),E_money(电子货币)” 等。 > 新词语具有三种形式:一是前所未有、新创造出来的,这种新词语利用原有语言材料并 按通常的构词方式创造出来。如:英语的“ clipbook”(剪贴簿)就是由原有词“ clip”(剪 贴) 和“book”(簿)组合而成的,汉语的“闪客、波霸、情盲”等。二是刚进入普通词汇 的专业术语, 如汉语的 “主旋律、 软件”等。三是刚赋予新义的原有词语, 如现代汉语的“强 人、窗口、不倒翁、演绎、总动员”等。
> 新词语也有时间限度,一般来说,新词语存在 20 年后,它的新鲜的性质就消失了,就 会退出新词语的范围,转为普通的词语。
> 旧词语,是历史上存在较长时间,而现今在口头交际中绝少运用,只在书面中沿用的词 语。旧词语又分成历史词语和古词语。历史词语表示的事物、 现象、观念今天不存在或不适 合于现今社会的思想观念。如汉语的“科举、太尉、太监”是表示古代事物、现象的名称, 今天已不存在; “邮差、脚夫、车夫、洋行”等只是表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事物、现象 的名称, 不适合于今天的思想观念。 英语的“knight”(骑士), 俄语的“ц а р ь ”(沙皇), 日语的“御家人” (幕府将军的家臣) 、“法皇” (出家为僧的太上皇) ,等等都是历史词语。 > 古词语是指古代语言遗留至今带有古雅色彩的词语,它们所表示的事物或概念现在还存 在,但已由别的词语所替代。如日语的“赤し” ~“赤 ぃ ”、“やまひ(病)”~ “びょうき (病?)”,英语的“yea”(然) 、“eke”(亦)等。汉语的文言词和一些古代白话词语也属 于古词语。如“勿、谓、俱、乃、朝夕、如此、风物”, “即刻、我等、无状、这般”等等。 > 旧词语虽然在口头交际上少见,但仍是现代词汇中的成员,有些旧词语在外交辞令(包 括称呼) 、重要声明、贺信贺电等庄重场合下还是不可缺少的。 台湾仍较多用旧词语( 1949 年前)的:
邮差、 侍应生、 接线生、 下女、 通学生 (走读生) 、小开 (老板等人的儿子) 、长官、 次长 (副 部长) 。
家兄、令弟、令高足、台驾、台启。
> 新词语旧词语的产生变化是各种语言都有的,只是多少、快慢有所不同,并往往与社会、 政治、经济诸方面关系密切。 > 四. 本族词语和外来词语
> 从词语的来源上寻找,词汇里可分出本族词语和外来词语。本民族固有的词语叫本族词 语, 是某种语言词汇的主体。 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词语叫 外来词语, 这是词汇的来源之一,也是各民族、国家之间各方面交往的必然结果。 英语中表
6
示动物名称的是本族固有词语,而对应的肉食名称多借自法语 ,如: pig(猪)~pork(猪肉, 法语 porc),calf(小牛)~veal(小牛肉, 法语 veau),sheep (羊) ~mutton(羊肉, 法语 mouton)。日语在早期大量吸收了汉语的词语,构成日语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汉语词” , 对 日语影响极大,以至都不把“汉语词”看作外来词语,如“学生、先生、教室”等,明治维 新前后大量吸收了英美等西方国家语言的词语如“ペイヂ” (page) “ ス タ ン ド ”(stand) 等;越南语、朝鲜语也有不少来自汉语的借词。汉语接受了很多外来词语, “葡萄、狮子”
6
等来自汉代西域, “佛、菩萨、罗汉”等来自汉末魏晋的印度梵语, “沙发、坦克、鸦片”等 又来自工业革命后的西欧,至于“消极、总理、景气、学位”等,是日语借汉字去意译西欧 语言然后又以同样的书写形式进入了汉语。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也给汉语输入了一些词语, 如“站(驿站)”“胡同”等来自蒙语; “喇嘛、哈达”等来自藏语; “萨其马”等来自满语。 > 外来词是音译词,借用外族先有的事物和概念而用本族语言的建筑材料和规律构造出来 的词语,不是外来词,而是意译词。像汉语的“足球、铁路、黑板”等,港台的“热狗、黑 马 、新鲜人(fresh 、杀时间(kill ”等无任何音译成分,不能看作外来词,是仿
n来)词,有以下几种t类im型e:) 译词。汉语
> 1. 纯音译外来词语: “沙发、扑克、拜拜、拷贝、模特儿” > 2. 字母外来词语: “DVD 、 CPU 、 OA 、 WTO 、GB” > 3. 半音译半意译外来词语: “冰激淋、新西兰、冰岛、马克思主义” > 4. 半音译半注释外来词语: “啤酒、卡片、艾滋病、拖拉机” > 5. 音译兼意译外来词语: “俱乐部、维他命、香波、可口可乐”等。 6 、借形词:料理、便当、写真、屋、族等。 台湾的外来语:
多妈多、波士、阿吉桑(老大爷) 、看板(招牌)、课长(科长) 、红唇族、飚车族、北欧风、 东洋风、礼品屋、饼屋、カメラ(照相机) 、かばん(公文包)等。
> 由于外来词语与外来文化密切相关,所以其他人文科学,如人类学、历史学、民俗学、 文学等也对外来词语有浓厚兴趣。 > 阅读材料
> 《汉语描写词汇学》 ,刘叔新,商务印书馆, 1990 年。作者是南开大学教授,著名语言 学家。全书共分 12 个章节,第一章节“导论”、第二章节至第四章节“词汇的构成单位” 、 第五章节“词和固定语的形式”、第六章节“词和固定语的意义”、第七章节“各种词汇单位 类集”、第八章节“词汇的范围”、第九章节至第十一章节“结构组织”、第十二章节“现代 汉语词汇的体系性” > 术语索引
> 词汇 词 固定词组 专名用语 成语 惯用语 缩略词语 词汇体系 基本词汇 一般词汇 历时范畴 新词语 旧词语 共时范畴 历史词语 古词语常用词 语 非常用词语 通用词语 非通用词语 方言词语 专门词语本族词 语 外来词语 > 复习 思考题
> 1. 什么是词汇? 2 什么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的性质怎么理解? 3 什么是常用词汇? 4. 什么是通用词汇? > 5. 基本词汇、常用词汇、通用词汇三者有何异同? > 6. 什么是新词语?能否举出近年来产生的一些新词语?
7
> 7. 什么是旧词语? > 8. 什么是历史词语?什么是古词语? > 9. 什么是方言词语?什么是专门词语?
> 10. 什么是外来词语?想想汉语的外来词语有几种类型? > 11. 外来词语与意译词语有什么不同? 阅读参考书目: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 1990
陈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周荐《词汇学问题》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8 刁晏斌《差异与融合》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0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