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
家,向中央递交了《筹建武汉纪念桥建议书》,昌蛇山,实地踏勘桥址。1953年4月1日,政毛泽东视察大桥时翻阅大桥画册
派遣以西林为组长的28位桥梁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武汉,支援长江大桥建设。一项创新,大桥提前竣工
在长江上建桥史无前例,最基础的工程就是建造桥墩。按照大桥初步设计方案,准备采用“气压沉箱法”建造。西林则强烈建议采用新方法———“管柱钻孔法”。但是,老方法已被桥梁界广泛认可和采用,而新办法还没有人尝试过。周恩来亲自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支持采用新方法,但强调须经过严格实验方可用于施工。1954年10月,在汉阳的莲花湖畔摆开战场,对管柱钻孔法的各个工序逐项进行试验。经过半年多的反复试验,反复改进,证明新方法科学,可行。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动工建设。中苏专家同心协力,边试制、边试用、边改进,试制出威力强大的震动打桩机,10分钟内可使管柱下沉4.78米。一根根大型管柱牢牢插进江底岩盘,大桥的施工速度一提再提,巨大的桥墩陆续露出水面。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视察长江大桥建设工地,在听取管柱钻孔法施工情况的汇报后,他高兴地说:“管柱钻孔法是苏联工史林一叶文史长廊程师发明的,可他们不敢用,我们用了,证明是成功的。长江大桥的建设,就是世界水平嘛!”并嘱咐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要虚心向苏联专家学习,一要建成大桥,二要学会技术。到1956年底,江中各墩陆续建成,施工重点转入钢梁架设。为了适应长江风大、浪急、水深、流速快等特点,同时也为了不影响长江正常通航,正桥钢梁架设采用架梁难度较高的悬臂架梁方案。钢梁架设从两岸同时推进,使原计划4年零一个月完工的大桥工程整整提前了2年时间,而且大大节省了工程的造价。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1957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6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建桥大军把最后一根钢梁稳稳地安装在大桥合龙处,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合龙。大桥全长1670米,正桥长1156米。江中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上层是公路,桥面宽为22.5米,行车道相当于现在的双向4车道,下层为双线铁路桥,可同时穿行两列火车,桥下与水面净高可通航万吨巨轮。1957年9月6日,在大桥试通车前夕,毛泽东视察了长江大桥。在王任重和大桥局副局长杨在田等人的陪同下,毛泽东沿着公路桥从汉阳桥头走向武昌桥头,边走边向杨在田了解大桥情况,特地询问,有苏联专家可以修这样的桥,如果他们走了还可以修吗?杨在田信心十足地回答“能修”,我们把建桥的过程当作向苏联专家学习、提高的过程,真正做到了“建成学会”,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技术成熟、勇于创新的桥梁建设队伍。毛泽东满意地笑了,欣然为武汉长江大桥题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她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就了一条坦途,结束了南北交通被长江阻隔的历史。编辑/夏雪华
老年人
2019年第10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