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2020-05-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论文

浅论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红星职专

于源源 2008年10月

浅论网络对于当代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

一、

面临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今的中国社会进入了转型期。社会转型时期是人们思想变化最为剧烈、价值观念最为模糊与不稳定的时期,原有的价值观体系受到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而新的价值观体系由于新体制尚未完善而未能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特别是对于正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价值选择与价值取向极易受到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和文化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变化甚至价值迷失,尤其是主体价值、人生价值、道德价值上的迷失。

主体价值迷失表现为自我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和模糊性:(1)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我实现;(2)强调“自我中心”,忽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集体价值的统一性、协调性;(3)将价值定位于“我”,使“我”与社会群体对立起来。据统计,91.6%的青少年学生把自我奋斗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信条。当然,这并不等于说自我奋斗意识强就是主体价值的迷失,但不容置疑,过于强化、膨胀的自我意识若缺乏正确、得当的导向,极易滑向“自我中心”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

人生价值迷失表现为理想价值与功利价值间的矛盾冲突,社会理想、人生奉献被物欲化、功利化的价值观念所取代。在调查中,90.8%的青少年学生把个人的现实需要作为人生最高理想,只有9.2%的学生把社会性理想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不少学生还说:“理想,理想,有利便想。”有的青少年甚至把寻求肉体感官刺激和享乐作为人生的目的,以金钱、财富来衡量人生的价值,流露出庸俗化、物欲化、功利化等令人忧虑的价值迷失倾向。

道德价值迷失表现为公与私、义与利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社会转型期里,许多社会公德、传统美德被放弃甚至被彻底丢掉了,存在道德滑坡、良心泯灭、人格沦丧和社会责任感丧失的现状。在调查中,83.6%的青少年学生及其家长认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与道德发展存在着水平层次上的错位,即“经济发展了而道德水平和社会风气都下降了”。据调查,当代青少年学生在公与私、义与利关系问题上,先公后私、公私并重、先私后公的取向比例为32.3:61.3:6.4,以公私并重的价值取向为主。但在现实生活中,公与私、利与义往往是不一致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在难以兼顾而必须二者择其一的情况下,若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从

1

当代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强化、人生价值功利化的倾向看,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先私后公、先己后人、先利后义甚至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逆向道德价值取向。而这与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导向是背道而驰的,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 二、

重要因素

广大青少年的价值观为何会出现迷失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通过接收各种信息而生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在青少年的众多的获取信息的手段中频频出现的一个词语——网络。

网络的学名为Internet,译成中文为互联网,国际网络,因特网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网络,是继电报,电话,无线电,电脑之后的又一伟大发明,互联网的形成使计算机不但能处理信息,而且可以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其迅速发展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际互联网一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8年我们中国第一次出现了“网民“的称谓,当时中国的网民刚刚突破100万大关,仅仅时隔5年,我国的网民已经达到近6800万,足足比5年前提高了60倍。翻了近6番,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互联网用户已达5465万。

在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青少年学生,他们以接收新事物能力强的优势充分的与互联网接触。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做什么呢?查阅资料,看新闻、图片,看电影、听音乐,玩游戏,上网聊天、结交朋友,购物,消磨时间等。在互联网众多的功能中有多少是对青少年有益的呢?当我们走近网吧,却发现了许多让我们震惊的事件。

云南省文山县在校初中一年级学生陈楠,2002年11月9日(星期六)早上,骑自行车出门,直至深夜未归,家人四处寻找,不见踪影。12日下午2点钟,在西华桥下发现一具小孩尸体,经其家人辨认,正是失踪4天的儿子。原来,9日那天陈楠与同学去网吧玩,欠上机费20元,老板便将其自行车扣押,陈楠心中恐惧,不敢回家,最后饥寒交迫,投水而亡。

2003年年底,在湖南湘潭读书的17岁女孩雪儿,因为相信网友要带她到深圳去过圣诞节的许诺上了南下的列车,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到了深圳后网友逼迫她去干违法的事情,雪儿发现后,偷偷打电话给父母,被网友发现后抓回去软禁

2

区起来。

中国常州网讯,一抢劫团伙成员年龄在16到20岁之间,团伙最小的成员熊某甚至初中还没毕业。熊某告诉记者,他在河南老家读到初二,就和老乡到常州来找打工的父亲,因为年纪小打不了工,就天天混迹网吧,结识了沈某等人。“我们都没工作,但上网要钱,就只好去抢别人的。”熊某还告诉记者,在他们玩的网络游戏中,游戏人物经常可以持强凌弱,等级高的人物可以随意“杀死”等级低的人物,来获取死亡人物身上的装备或钱财。经常上网导致他们受游戏的“启发”,对独行的路人进行抢劫,得来的财物都被他们用来上网、吃喝,全部挥霍一空。

据河南日报报道,因盗窃罪入狱3年的王大海为了证明自己足够聪明就实施盗窃行为。他说:其实我不缺钱花,我妈在厦门做生意,经常给我钱的。但我爸总是一副看不起我的样子,对我建的网页也嗤之以鼻。我就想,我得干点什么大事让他佩服我。后来我发现一些人经常在网上购物,之后留下他们的银行账号,有账号就会注册邮箱,而邮箱的密码是非常好攻破的。我攻破了这些人的邮箱密码,然后获得银行密码,就这样把他们账户上的钱偷走了。

2004年,江苏无锡谢先生的儿子小宇以全校高考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西安一所重点大学,可上了大学后,却因上网成瘾,整天旷课,大一时被留级,留级后继续上网导致成绩再次不合格而被学校勒令退学。退学后的儿子却流连在西安拒绝回家。父亲为让儿子“浪子回头”,不远千里从无锡四次来西安对其进行劝说,当父亲昨日带病再次来西安后,竟连儿子都找不到。伤心欲绝、走投无路的父亲谢先生向媒体求助。

2006年10月,现年20岁的王贺吃完午饭后找父亲要100元钱准备到外面去上网,遭到拒绝后王贺大为恼火。离开饭厅后,王贺回到卧室,用力踢茶几和影碟机。23岁的哥哥王健见状前去阻拦,并从后面将王贺拦腰抱住,欲将其拉出卧室,不想王贺掏出随身携带的折叠匕首一阵乱刺,王健的胸部和腹部各中1刀。王贺父亲见状,欲将匕首夺下,结果左臂又被匕首划伤,事后缝了10余针。王健因伤及心脏,气绝身亡。王贺见闯了大祸,从屋里跑出去后便没了影踪。

惨痛的教训让我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怀疑。实际上网络只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之一,它本身并没有错误,相反它的出现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它的发展证明了

3

科技的发达。然而对于正处于价值观迷茫期的青少年来说,网络既有利又有害,它是一把双刃剑。

青少年目前使用网络,在有利的一方面,主要是较快的方式获取了最新的信息;于此之外,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是,在网络上开辟了另一种人际交往方式,对青少年用户的人际关系有了良好的影响;另外,青少年受到网络这一新鲜事物的刺激,比没有接触过网络的青少年更有创新精神,往往有助于学习,且不会出现“书呆子”现象。

青少年使用网络,有害的一方面,主要是精力的分配。一方面,上网占用了青少年学习、休息的部分时间,造成青少年用户学习压力大、时间分配紧张等情况;另一方面,部分青少年用户由于深陷网络的虚拟世界,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上课、睡眠等,也常常想着网上空间,造成了精神不集中等情况。除在精力方面,在身体健康上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视力大幅下降。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接触网络不少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变化,甚至扭曲。

但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要因人而异,但大多数青少年网民都认为弊大于利。现象表明,通常在这个年龄段的用户,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越长的,通常受到的危害就更大一些。 至于网吧,通常认为是有危害的地方,我们认为应该分开来考虑,具体的分析必须涉及到整个社会网络环境等因素。 三、

反思与启示

现在网络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极可能是第一批进入社会就将面临一个完全网络社会的一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也是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跨地域交流,而我们要做的至少是学会真正全面的利用好网络。而现在,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在上网方面有着一定的误区,使得网络带给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网络病等危害、影响似乎大于了它带给我们的便利,因此如何真正全面利用好网络这一今后必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就成为我们现在值得也必须研究的一个课题。而且在我们身边大多数学生都属于网络一族,所以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我们教育学生有着实际的意义。如何使网络与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趋于完善,使网络在我们生活中更多地是发挥有利的功效,尽可能减少它给青少年成长等带来的不利因素,已成为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思考的问题。我想,重要的环节在于引导,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引导学生利

4

用网络,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假使真能达成我们的愿望,那么网络将更有利于新一代青少年的更快速、健康的成长。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