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22-10-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3.txt∞-一人行,必会发情 二人行,必会激情 三人行,必有奸

情 就不会被珍惜。真实的女孩不完美,完美的女孩不真实。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争其必然。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人民网>> 舆情频道>> 文章内容

受权发布:南大-谷尼网络舆情报告卷一

2009中国网络舆情综述

2010年04月19日09:43 作者:杜骏飞

6. 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和

2009年尽管是建国60周年,但是网络舆情中民族主义情绪相对比较平和,没有出现2008年“万众一心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百年奥运梦圆”、“火炬传递海外受阻”等民族主义色彩强烈的舆情事件,排名前100的舆情事件中,仅“方静间谍门”事件(见本书第三章第59条)中体现了些许民族主义情绪。

近年来的网络舆情事件表明,在网络环境中,对民族不利的事件往往更能引发网络舆论,而类似于建国六十周年这样可以激发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事件,尽管传统媒体报道很多,但却很难成为网民讨论的对象。

7.新老媒体互动加强,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议程

网络舆情的产生离不开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新老媒体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但互联网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已经是大势所趋。总结2009年网络舆情事件的传播过程我们发现,新老媒体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 / 8

第一种情况,传统媒体首先就某一事件进行报道,经过门户网站转载后,引发第一轮网络舆论;此后在一些BBS和网络社区出现相关的讨论帖,同时部分专业人士通过发表博客就事件进行评论,形成第二轮网络舆论。

第二种情况则更为普遍,事件首先出现在博客、微博客、SNS社区、BBS等网络媒体上,经过网络写手和BBS版主推动,引发网友大范围关注,形成第一轮舆论;关注度达到一定程度,传统媒体会跟进报道并核实消息,最终形成较为完整、可信度较高的事件信息,这些信息被互联网再度转载,引发门户网站新闻评论、BBS评论、博客评论,形成第二轮舆论。

2009年的舆情事件中,大部分都遵循第二种新老媒体互动的规律,天涯、网易论坛等影响力较大的BBS已经成为许多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来源,网络舆论为传统媒体设置了议程。

8.“网民”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

“网民”的概念最早由M歇尔•。霍本(Michael

Hauben),他认为“网民”是指非以地理区域为依据所形成的,具有社区意识的、相互发生行为联系的一群网络使用者。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网民”的定义是:网民即互联网网民,指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中国公民。

毕宏音认为,网民是经常性地以互联网为传播和交流媒介,通过参与网络互动

2 / 8

来发表个人见解,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的互联网使用者。

网民具有渴求新知、猎奇探究、彰显个性、娱乐时尚、减压宣泄、跟风从众、平等参与、渴望创新、追求自我实现等9大心理特征。

2009年,伴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28.9%,同时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为越来越多人提供了上网、成为网民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网民已经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而演变成为公众的代表,他们的意见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整个社会的意见和态度。

9.政府官员更加重视网络舆情,与网民互动良好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在人民网通过“强国论坛”与网友们进行在线交流。胡锦涛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建议、意见,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需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2009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更加重视网络舆情,各级领导人和网民的互动越来越多。据统计,截至09年5月份,已经先后有2l位省委书记、省长,20位部委领导,46位地州市主要领导通过人民网的“地方领导人留言板”回应、批复网友留言,2000多个网友反映的问题得到处理和解决。此外,这一年间,仅来到人民网参加访谈、与网民直接交流、回答网民关注问题的正部级以上领导人就有近20位。

网络成为“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

3 / 8

政府和领导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一方面体现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推动行政经管观念和方式的转变。舆情作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在本质上始终贯穿了民众与管家经管者之间不断变动的利于关系,是一种以民众和国家经管者之间的对立与依存的利益关系为基础的社会政治态度。

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和主动介入,使得“电子治理”从理念走向实际成为可能。

10.网络舆情研究亟待加强

2009年,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中心(CMCRC)与国内知名定向搜索与网络监控技术供应商谷尼(Goonie)国际软件有限公司合作建立南京大学-谷尼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成立网络舆情安全研究中心。在此之前,国内专业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有1999年成立的天津市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2005年成立的陕西社会舆情研究中心;2008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人大-方正舆情监测研究基地”。

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长期关注相关议题并产生高水平研究成果的机构少之又少。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对近年来网络舆情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后发现:网络舆情研究缺乏学科体系的支撑;网络舆情研究停留在表面和空谈;缺少连续性研究和高质量的研究,学术剽窃现象严重

。随着网络民意的重要性逐年凸显,网络舆情研究亟待加强。

四、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

4 / 8

2009年,网络舆情对重点失态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各级政府领导决策参考。由于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政府形象、政府决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成为未来政府治理必须关注的重要对象。这种关注,也为政府走向电子治理提供了可能。

电子治理是指在政府与市民社会、政府与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政府内部的运行中运用信息技术,简化政府行政和公共事务处理程序,并提升民主化程度的治理模式。按照第二十六届国际行政科学会议主题报告的解说,电子治理不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公共事务领域的简单应用,而是一种更多地与政治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组织与利用方式相关联的社会—政治组织及其活动的方式,是信息时代治理的表现形式。

电子治理的运用将促使行政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以政府为中心、

“替民做主”的观念转向“由民做主”观念;由过去的关注政府工作效率转向关注公众利益的实现及政府服务的满意度。这样的治理方式促进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可以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由公民广泛自由地讨论,最后由政府信息处理系统归纳正确意见,提供给政府决策系统,再由专家对其进行论证,形成一个比较满意的公共政策。

互联网在为公民创造了一个信息化的民主世界的同时,网络舆情也可以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原生态的舆情基础,增加决策的科学性;进行有效监督,增强决策的公信力,校正不合理决策。

政府了解公众在网络上表达的舆情,从而整合有价值的建议供决策者参考,保证了公民政治参与权利,也促进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可以预见,这种在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会对促进我国政府治理模式革新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 / 8

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上述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传播过程以及社会影响充分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并建立起“监测——预警——应对”的网络舆论危机化解流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社会公众参与意识的增强,网络舆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定会成为政府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将参与到政府的选举、决策、经管和监督之中,为科学、合理执政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舆情案例推荐]

1.黑龙江伊春鞭炮厂爆炸事件

2.河南栾川县大桥垮塌事件

3.从菲律宾人质事件看网络舆论分层

4.武汉黄陂区拆迁活埋事件

5.武汉农民土炮抵抗强拆

6.河南尉氏县公安局抓神经病当杀人犯

7.广东大亚湾核泄漏传闻

6 / 8

8.洱海填湖别墅事件

9.黄陂区拆迁事件舆情报告

10.局长“香艳日记”重创官员形象

[舆情会商室]>>更多

1.当爱已成往事

2.侠客归来:李连杰谈慈善

3.中国慈善的瓶颈和希望

4.从6·9爆吧事件看网络狂欢的杀伤力

5.别走,卢安克

6.富士康事件的深层次原因

7.解读温总理对袭童案谈话

8.地震——那个令人难忘的时刻

9.抗震救灾与信息传播

7 / 8

10.垃圾处理的政府决策与民意应对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