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期总第23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o6年6月 AC队UNIVERSrrAⅡS MEDICINALIS NANJING(Soeial Science) ・163・ 略论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 张 立 ,孙 卉 (1.东南大学外语系,江苏南京210096;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要:文章明确地阐述了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并就如何加强新闻舆论监督提出相 应的措施:加快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和规范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利;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新闻 舆论监督的力度;恪守新闻真实性,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度”;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扩大新闻舆论 监督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等。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措施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479(2006)02—163—04 新闻舆论监督是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 制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 是新闻媒体的重要职能之一。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 政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等许多方式。 违反公共道德或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批评。 这些监督方式各有区别,但又相互联系补充,形成一 以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形成社会普遍性的看法,借 个监督网络,从而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在当今世 助舆论的压力使上述不良或不法行为得以及时纠 界,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新闻舆论 正,从而确保机制的正常运行。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 监督作为一种重要的监督方式广泛应用。在西方国 义。准确、及时的舆论监督。可以起到抑恶扬善、稳 家,它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以其独特的 定社会、凝聚人心。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作用。 方式对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使进行监督。以至于有人 新闻舆论监督事关重大。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舆论 称它是除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国家权力, 监督。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一文 新闻记者也被视为无冕之王。新闻舆论蠊督之所以 中指出:“要拓宽党内外监督渠道。发挥群众监督和 能成为社会监督机制中的重要方式。就在于这种监 舆论监督作用。”他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又进一 督机制是通过新闻媒体的作用,表达民意,反映民 步指出:“对消极腐败现象也要进行批评和揭露,发 情。彰显良知,是一股十分重要的公众的民主力量。 挥舆论监督作用。”[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 通过新闻媒体形成舆论的压力。往往会比较容易地 “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后。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舆 促使不公的消弭和对失误的矫正。民众所谓“十年上 论监督工作,反映了我们党对舆论监督的重视和支 告。不如一朝见报”,说的就是这一道理。新闻舆论监 持.又对新闻舆论监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拟 督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监督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就如何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工作做一些探讨。 (二)新闻舆论监督是我国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 的需要 一、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意义 首先.社会稳定离不开新闻舆论监督。稳定靠民 (一)新闻舆论监督在整个社会舆论监督体系中 心。人民群众心平气顺,就是稳定的基础。社会稳定 具有重要地位 需要“安全阀”、需要“出气口”,舆论监督就是平衡群 无论哪个国家要保证公共权力尤其是政府权力 众心理的“安全阀”,理顺群众情绪的“出气口”,进行 的正当行使.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监督机制,以便 舆论监督就能化解因社会矛盾积累而在群众中形成 有效地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的滋生。社会监督机 的不满情绪。促使矛盾问题向积极方面转化,使问题 收稿日期:2oo6—03—31 作者简介:张 ̄(1985一),女,江苏泗阳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4・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C A UNIVERSITATIS MEDICINAUS NANJING(Social Science) 第2期总第23期 2005年6月 得到及时解决。其次,改革发展也离不开新闻舆论 监督。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会涉及到新旧体制 的转换,利益格局的调整,收入分配的变化,这势必 会导致社会热点的增多。社会问题客观存在。问题 要正视而不能掩饰回避,错误应纠正而不能姑息,时 弊要鞭挞而不能回避。这正需要新闻舆论监督来揭 示社会弊病,促进扫除改革发展中的各种路障,以求 得社会事业的较快发展。 (三)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的民主而不是专制。新 闻舆论监督的对象主要是一切权力。其重点在权力 组织和决策者、执行者。“对于前者的监督,包括决 策过程的监督和决策效果的监督。对于后者的监督 包括对决策人物行政和个人品质的监督。舆论监督 要求监督对象自觉地把自己的决策依据决策过程、 决策效果告知群众,要求决策机构赋予公民有参与 讨论建议、评价决策的权利.赋予公民对错误决策和 官员的不良行为有公开揭露和批评的权利。”[2]在包 括新闻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整个监督机制下.国家 政权机关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倾听民 声,了解民情,顺从民意,维护民权。这样就为政治 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真正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政 治环境。没有新闻舆论监督机制,那么政治文明也 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二、加强新闻舆论监督的措施 (一)加快法治建设,切实保障和规范新闻媒体 的舆论监督权利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新闻舆论监督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但是我国新闻法制建设还不适应时代的发 展和要求,开展新闻监督还有很多困难,阻力很大。 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需要法律保障。尽管在我国宪 法第三十五条中,也有要保护新闻媒体的言论权和 舆论监督权的相关条款,但相对来说较为笼统:尽管 我们党和政府也重视新闻工作,制定了某些法规来 支持、配合舆论监督并探索其途径和方式,但从总体 上看,它们显得零散,其规定大都比较抽象,这使得 舆论监督的法律保护不够。也就使得舆论监督权力 不明朗,监督义务不确定,易受政治氛围的影响和领 导层的左右,往往使一些是非难以评判。我国至今 还没有《新闻法》,新闻舆论监督的外部环境也不尽 人意,新闻媒体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和阻力.有些 地方新闻媒体的采访权、报道权、批评权和评论权受 到侵犯;官僚主义、行业保护、地方保护、阻挠采访的 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惩处;打击、迫害和陷害实施舆论 监督的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的行为受不到法律制 裁;公民的名誉权、人格权被滥用。新闻舆论监督不 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现代法治国家的一个民主监 督体系。切实可行的新闻法和监督法则可以将舆论 监督纳入法治化体系,少受人为因素影响,有助于舆 论监督规范行使。因此,应加快制定《新闻法》,明确 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报道权受法律保护.明确保护新 闻舆论监督权。有了《新闻法》,新闻舆论监督就会有 更加切实的法律保证。新闻机构也就能进一步运用 法律武器,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同时也保 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利需要法定,新闻舆论监督 的责任也需要法定。建立有效的新闻舆论监督机制, 是保证新闻舆论监督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目 前,在我国新闻传媒界,已经在实行的如舆论监督选 题立项制度、读者来信回复制度、新闻热线、新闻发 言人制度、政务公开、听证制度、新闻曝光案件追查 制度、舆论监督回避制度等。这些都有利于舆论监督 的顺利开展。 此外.还应当建立完善舆论监督评估机制和反 馈机制.以检验监督效果和改进监督方式。在现实中 有这样一种现象:国家级媒体如人民日报、中央电视 台等可以对国家的大小官员及机构实行批评监督, 而省级媒体一般只是对一些地市级的官员机构实行 批评监督.市县级媒体决不会对上级政府官员进行 批评.对本级官员也很少。如果有也多只是在官员落 马之后[3]。如果我们建立一种跨地域、跨级别的监督 机制。就能够打破因地域、级别以及新闻传媒内部的 限制。从而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真正到位。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 力度 新闻舆论监督有很强的导向性。监督工作做好 了可以使问题得到积极的解决。反之会影响到社会 的稳定和事业的顺利发展。党中央反复强调:舆论导 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 之祸。新闻媒体要以主要的精力积极反映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满腔热情地讴歌人 民群众在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中表现的崇高品格 和取得的光辉业绩,同时要重视对社会舆论情况和 群众思想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地反映广大群众的 意见、困难和建议,加强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应着眼 于帮助党和政府改进工作。以解决当前社会实际问 题,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目标。 实际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与加强新闻舆论 监督并不矛盾,它们的总目标一致,是辩证统一的关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总第23期 2oo6年6月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1NG(Social Science) ・165・ 系。新闻舆论监督的前提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尤其是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引导和批评、针砭时弊的 时候。新闻舆论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批评.为了解 气,为了压人,而是为了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 益出发,帮助党和政府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淌除 各种腐败现象。新闻舆论既要正确引导群众表达自 己的意见、建议和愿望,又要准确地把落脚点放在党 和政府的意志与人民群众呼声的契合点上,帮助党 和政府改进工作,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使人民群众在看到困难和问题的同时,叉看到前景 和希望,增强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 和热情。这才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目的和最重要 的社会责任。 新闻舆论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特别是针 对与人民群众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反腐 败斗争、下岗职工再就业、住房改革、医疗保险、中小 学乱收费、向农民和企业乱收费乱摊派等.更要加强 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当然.在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力 度的同时,还要讲究舆论监督的方式、方法。面对改 革开放中出现的人民群众不满意的新问题,如党和 政府工作中的失误,新闻媒介固然要负起监督、批评 之责,为群众利益着想和呼吁,督促有关部门解决问 题,但不是火药味越浓越好,其动机必须是善意的。 面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人民群众不满意的事 情,新闻媒介一定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新闻事实。 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报道处理:对于社会敏感问题如 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新闻媒 介应旗帜鲜明地予以揭露和批判。新闻媒介作为舆 论的代言人,必须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要通过主流 的报道和评论把群众情绪引向理性的轨道。要以理 服人,摆事实,讲道理,增强舆论监督的说服力。要 客观公正,多方核实情况,听取不同意见,增强舆论 临督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三)恪守新闻真实性,把握好新闻舆论监督的 “度”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根本 性原则。真实也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所在,确凿 的事实胜过谎言万千。舆论监督由于是对社会不良 现象的批评、揭露,更加需要实事求是地反映真实情 况.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真实的批评是对不良 行为的最威严警示,真实性使新闻舆论监督更具有 说服力、战斗力。 恪守新闻真实性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还要防 止报道片面性。记者应深入调查,全面客观地了解 各方当事人与知情人的陈述、意见,全面客观地掌握 真实情况,决不能道听途说,似是而非,断章取义,更 不能主观臆断,特别是要严格区分总体真实和个别 真实,决不能把宏观的、普遍的真实与单个事件的、 具体细节的真实相混淆,不能把个别问题当成普遍 问题来看待,不能把局部问题看成全局问题来采访 在新闻舆论监督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还要把握 舆论胨督的“度”。“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稳定性 的数量界限,反映了质与量的统一。新闻是对新近发 生的事实的报道,任何新闻事实都有一个量的渐进 性的变化.到达一定界限产生质变的过程,这个界限 就是舆论躲督所要把握的“度”。舆论监督如果没有 把握好“度”,报道不适当、不得体或过了“火候”.所 产生的负面效果也会很大.就不能很好实现舆论监 督效应,甚至有可能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舆论监得的“度”体现在一个时期的舆论峪督战 役之中,体现在报道规模的大小、报道持续的时间长 短、报道的比例结构以及“火候”的掌握等方面。对于 所要报道的选题,首先要考虑有没有典型意义。现在 出现比较多的问题如领导贪污腐化、工程质量差、环 境污染严重、医疗事件不断、物价波动不稳等,哪些 可以揭露,哪些暂且搁嚣.必须有所选择。 如果在对 老百姓关心的腐败现象进行舆论舱督过程中,这方 面的报道太多,且持续时间长,几乎天天都能看到此 类报道,超出了这个度的范围,就会造成老百姓认为 腐败问题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的不良影响。相 反.如果新闻媒体不注重受众的信息需求,舆论监督 太少.没达到“度”的要求.那么受众也会产生误解。 比如某购房团爆炒楼市,房价上涨,已成为群众街头 巷尾、茶余饭后的话题时,而新闻媒体没达到足够的 舆论监督“度”,受众就可能认为政府无视房价上涨、 政府不关一L-百姓生活、政府没有进行宏观调控的能 力等等。 在进行监督报道时,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 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度”的意识。在我们现今生 存的世界,电脑可能有辐射,微波炉可能微波外泄, 甚至纯净水也不宜喝得太多。但是作为媒体,如果不 讲清楚尺度、分寸和条件,简单说“有毒”、“有害”,其 实意义并不大,反而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恐慌,这就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四)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 独立性和自主性 事实表明,有效、科学的监督制度必须具箭独立 性特征.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问必须是两个相对 平行的行为主体。而不能使监督者置于被监督者的 控制或支配之下,更不能使两者之间演变成一种依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66・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ACrA UNIVERSITATIS MEDICINAUS NANJING(S0cial Science) 第2期总第23期 2006年6月 附命令和服从的关系。新闻舆论监督也是如此。 为了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应改革媒 体的组织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一主多元的 新闻舆论结构体系,鼓励其他形式的新闻媒体发展。 取消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党对舆论监督的行政干预。 保证新闻媒体对重大案件有采访、调查、报道、评论 的权利。”…实行新闻单位对舆论监督的报道独立负 责制,可以自由地揭露社会丑恶现象,对某些人或事 的曝光,不受某一部门领导人意见或看法的左右,实 现真正意义上的舆论自由。当然。新闻媒体也应对 其所做报道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 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中央电视台近几年有了 较大突破。如《焦点访谈》等名栏目的成功尝试给我 们以很好的示范:①在人事管理体制上实行了聘用 制,保证了人员的高素质,工作的高效率;②在经费 管理体制上采取承包广告时段的方法解决制作经 费问题。从而杜绝了有偿新闻和节目商业化的倾 向,形成节目质量与广告收益的良性循环;③在制 作上实行制片人制,集责权利于一身,充分调动了 节目制作人的积极性。同时杜绝了报道失真、评论 误导的现象,保证新闻舆论监督的真实性与公正 性。新闻媒介要搞好舆论监督,就必须建立媒介内 部良好的管理运作机制。以高质量、高效率充分发 挥其重要作用。 (五)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升新闻媒体的 ,\厶挂力 健康的社会依赖健康的媒体。而媒体的品格依 赖于记者的职业素质。新闻舆论败督的社会义务和 职责就是要坚持正义、主持公道、力求真实客观。对 于新闻媒体的记者而言,路见不平,拔“笔”相助,真 正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利益。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 新闻记者作为一种职业,如果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 和职业规范,就无法得到公众的尊重,媒体也就丧失 了公信力,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别说正常发挥监测 社会环境,实施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了 。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媒体市场化后。有少数媒体 为了小集体的利益,社会责任感轻易地在现实中消 失了。于是,猎奇的假新闻来了,媒体在发挥“舆论 监督”功能时失语了。记者涉嫌“红包”事件的新闻多 了。在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中,竟然有新华社和地 方报纸的11名记者受贿,引发了全社会对新闻工作 者职业道德状况的关注。“有偿新闻”、假新闻、新闻 活动侵权等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不时见诸报 端,严重影响了传媒和记者的社会公信力。 公信力是媒体立身之本,新闻媒体公信力直接 影响着新闻宣传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现代媒体最 具价值的内在品质。媒体的公信力是媒体在长期发 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公“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造 福社会、服务公众;其“信“就是尊重新闻规律,追求 新闻价值。格守新闻道德,真实、客观地判断和报道 新闻事件。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 告这“四大公害”是媒体公信力削弱和消失的主要根 源。如果不去除“四大公害”.不加强新闻媒体公信力 建设,媒体不但不能搞好新闻监督,而且会降低社会 影响力.最终会因失去受众而无立足之地。各级新 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都应恪守职业道德和职业 精神,杜绝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不正之风,不以稿谋 私,不搞有偿新闻。所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紊质, 提升新闻媒体的公信力,是搞好新闻舆论蠊督的基 本保证。 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权力制衡机制的一种 重要形式。更是权力制约机制中最体现民主和民意 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 监督的状况,事关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精神面 貌。因此,这一论题值得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229 [2] 王亚敏.如何改善新闻舆论监督[J].中国广播电视学 刊,2oo5(3):43 [3] 温洪泉.新闻舆论监督略论[J].山东视听,2005(10):17 [4]宋歌,苏玉娥.新形势下加强新闻舆论监督建设的思 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0):34 [5]刘宁沽.新闻职业道德缺失的四大原因[EB/OL].[2005一 O4—18].http://www.jizhe.biz/C.et/zhonghe/9461452343335. htm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