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互联网+”?从“互联网+”中读到什么
□李杰
今年全国两会上,“互联网+”的提法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在中国,一直为中小企业服务和推进信息传递的互联网,已经随着“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的国家经济战略,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20年前互联网的出现,到今天成为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主要工具,互联网已经从一种技术变成一种模式、一种思维方法,甚至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一种形态。互联网的方方面面,自然而然地也就成了读者阅读的焦点。 “互联网+”战略:改变我们的生活
回顾这20年的经济发展,从以往粗放型、高能耗的发展,到现在逐渐成为集约型、创新环保的新常态模式,我们都在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次腾飞苦练内功,为从量变到质变积聚能量和智慧。用马云的话说,我们的基础可能也没有别人好,但只要我们对未来的把握比别人准确,那么,世界终将对我们绽开笑脸,我们会是最大的赢家。所以,有关互联网的主题图书,为我们这个持续创新进步的社会提供着最重要的精神和智力支持。
或许,互联网本身难以改变世界,但“互联网+”则会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大的改变。在马化腾看来,“互联网+”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简单地说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比如,传统集市+互联网有了淘宝商城,传统百货卖场+互联网有了京东商城,传统银行+互联网有了支付宝,传统的红娘+互联网有了世纪佳缘,传统交通+互联网有了快的、滴滴等。在《跨界:开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新趋
势》一书中,腾讯科技频道通过对9个行业80家公司的采访,先后列举了与互联网融合后的金融、餐饮、教育、交通等各行业的新业态模式。在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做出选择后,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大佬,若想维持自己的行业地位,又没有政策性的垄断支持,那么,迟早都会与互联网碰撞。
摘自《图解政府工作报告(2015)》
互联网思维:改变企业命运
再来看王吉斌、彭盾的《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书中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互联网时代企业的趋势之变、形态之变、群体之变、创新之变、路径之变、市场之变、管理之变,将互联网时代的在线化、碎片化、个性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特点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往企业的规模经营、高举高打的品牌战略,在互联网时代将面临窘境,最重要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管理模式也需要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彻底放弃,以往的企业经营和投资,往往会选择几个大型企业作为参照和对手,但在互联网时代,竞争对手无处不在,而最后成功者往往来自于你意想不到的领域的非竞争对手——所以,余额宝颠覆了银行和基金,微信颠覆了移动等电信运营商。
同样,微软的前高管刘润的《互联网+:小米案例版》,通过小米手机这几年的发展,再次说明了产品设计中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消费者和粉丝为核心来设计产品并进行传播的成功案例。在万物互联、信息传递高速通畅的今天,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生态体系,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产品和服务,显得尤为重要。从品牌知名度到硬件的创新和服务的完善,小米都远不及苹果,但他却比苹果公司的领导层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点,不是雷军高明,而在于,他能让消费者的心声迅速传递和汇集,并体现在新一代的小米产品之上。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市场上,不是小米战胜了诺基亚、摩托罗拉,而是互联网
思维战胜了传统的硬件生产思维。
按照周鸿祎在《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中所自述的秘诀,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而最快速获取用户的方式,莫过于免费,360杀毒软件和金山竞争10余年,最终是凭借免费获得了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从而在搜索、购物、浏览器等多个领域获得了收入,并最终赢利。在传统行业中,最通用的口头禅莫过于“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互联网行业却最终通过免费而获取巨额利润,将一部分产品作为免费试用,就能获得用户的忠诚,在赚取有钱人的钱时,还能给穷人以福利。曾任易趣公司首席运营官的梅纳德·韦布,在《用互联网思维工作》中宣称,传统企业“传帮带”的师徒制度已经落后了,因为你师傅的经验只能适合他们那一代人,你现在的师傅应该是同代人,在与他们的互动中,你才能真正融入和了解这一代人的需求。
互联网金融:得草根者得天下
金融是企业发展的血液,经济的晴雨表。金融以往一直被中小企业视为是“高攀不起”的“高富帅”。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借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高、参与度更广、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协作性更好——互联网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优势,这些恰是传统金融的短板。在以余额宝为代表的各种理财产品在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推动下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后,各大银行才如梦初醒,纷纷要求利用行业规则进行限制,而这一切,在《存款保险条例》公布后成为泡影——民营商业银行已经从设想变成了现实。
谢平在《互联网金融手册》中描述了未来的金融行业前景——余额宝只是一种货币基金,它只是在影子银行发生危机后,互联网公司看到了银行同业拆解资金的货币基金市场,因此,利用闲散资金来向银行提供短期贷款,获取相对较高的贷款收益,并与所有用户进
行分享的一种互联网金融产品。但在未来,网上理财产品、保险产品,甚至是网上的证券公司都可以得到大的发展。相对于目前股民只能看大盘涨跌,在网上发牢骚,今后的网上证券完全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发行股票,并通过类似于“跌停险”这样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来对冲风险。
在单良的《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信贷评分建模与应用》一书中,讲述了点对点(P2P)网络贷款作为近年来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的一种个人对个人的信贷模式,由于其在相当大程度上满足了正规金融长期以来尚未很好满足的大量中小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迅速发展的过程。在建立起全方位的信用评价体系后,消费信贷不仅能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还能通过大数据和评分模型的实时监控有效规避影子银行的金融风险,使得金融的发展与监管完全处在一个透明和公开的体系之中。
最后,克里斯·斯金纳在《互联网银行》中描述了没有分行的互联网银行。作为一家互联网银行,所有银行业务可以被拆解得粉碎——银行产品的制造商、银行交易的处理商,以及银行服务的零售商。每一种银行产品可以被拆解成最小公分母的基本单位,再重新组建成新的产品形态和结构,然后提供给客户,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任意组合。这就是通过大数据演变而来的新型的、有争议的客户关系,而银行的零售业务也将基于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更精准的个性化服务。
互联网升级中国
“互联网+”的战略其实是一个广开民智的战略,一个全民动员的战略,如同《狼图腾》一样,互联网将各行业的精英汇聚成狼群,由此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中,成为走出去的尖兵。
我们随便搜索互联网、互联网思维方面的图书,出现的结果似乎不计其数,但是,这种重复正是创新取得成功的保证,虽然其中著作者水平不一,学历背景和社会经历各异,对互联网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但这正是互联网的魅力,每一种观点都可以来解释互联网,每一种方式都能被互联网所包容。
以往说到中国的国情,往往都是:“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几乎是我们几代人耳熟能详的话语。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些恰恰成了优点——人口多,使得中国有全球最多的用户;底子薄、耕地少,在互联网上,家底远没有能力和智慧重要;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这正是互联网能满足的庞大的多层次发展的巨大需求,是互联网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也就是以人为本。以往这点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小企业,因为生存的压力——“亲,给个好评呗”是活下来、谋求发展的前提。而备受人诟病的国企,其实并不是完全垄断后的暴利,更多的是他面对用户时的麻木与傲慢。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的“互联网+”,并不只是要给这些大国企一个信息平台或者传播方式,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们一种服务意识、一种利他的精神。
互联网的核心不是快捷的信息传递,也不是互动问答中全球创意的自由组合和随时随地的创新,更不是集合全球采销后的便宜商品,那些都只是互联网发展中的副产品。首先,互联网重新定义生产与消费。以往的经济运营中,生产在前而消费在后,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权利会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切生产都将通过定制和众筹的方式进行,明显减少了库存和浪费,使得环保型、节约型的社会发展模式成为可能。全球一体化的经济运行环境使得最大的成功只需要最低的成本。
其次,互联网重构了我们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方式。交往与沟通方式的改变,互动和网
络调查式的民主,使得我们越来越容易打破自己一成不变的固执和偏见。互联网时代,认真工作与游戏心态并行不悖,坚持不懈和拥抱变化水火相容。在这里,对未来的观察和预测随时随地,因为要想获得成功,重要的不是我站在哪里,而是我将向哪个方向移动!而对于我们的今天,活在当下的每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认真和坚持——埋头拉车不会因为变化而失去价值,在未来你意想不到的某个阶段,此时的坚持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最后,在不断变革的年代,互联网打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以往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逐渐被互动问答式的扁平形态所取代。同时,快乐工作、共担责任、经验分享、利益平衡属于“世界潮流”,对于每一家企业的创建者和管理者,能否顺应或者适应这个潮流,是能否做到一举成名并“基业常青”的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