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娣
【摘 要】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新兴的区别于传统语言的一种语言形式.这种语言有其独特的语用价值,也存在不规范等缺陷.本文基于语用学的研究视角,从语用学及网络语言的涵义着手,聚焦日语网络语言的语体特性及构词类型,探究日语网络语言的语用原则.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40)001 【总页数】5页(P78-82)
【关键词】语用原则;网络语言;语体特征;构词类型 【作 者】王连娣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 辽宁 大连 11605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H36
根据最新公布的2016年全日本网络服务市场开展前景通报结果显示,到2016年3月末为止,全日本固定宽带服务用户的数量已经高达3782万户,与上一年度相比数量增加,增加幅度为3%。可见,日本互联网使用率逐渐增加,互联网利用人数飞速增长,利用范围也呈现出了由年轻人向高龄人群蔓延的新趋势。随着网络的普及及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与丰富,“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依托于
网络平台得以产生、扩散及传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及浓厚的网络文化气息,是时代的镜像反应,是特殊时期下特殊时刻的流行语言,对考察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探索日语“网络语言”的使用,对于服务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实践与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用学”及“网络语言”的涵义着眼,透过考察日语网络语言的语体特性及构词类型,探究日语网络语言的语用原则及规范化等问题。 一、先行研究
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查尔斯·莫里斯①(CharlesW.Morris)(1901-1979)在其著作《符号理论的基础》中明确提出了“符号学可分为纯粹的、描述的及应用的三种类型”,即典型的“符号三分法”之说。符号与三种类型的关系分别隶属于语义学、语用学及语形学范畴。随后,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研究领域不断延伸与扩展,研究层次不断深入,研究视角愈发独特,显然,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刘润清②先生认为,近些年语用学的研究成效凸显,业绩颇丰,最具代表性的是荷兰语言学家莱文森(S.Levinson 1983)的著作《语用学》及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奇(Geoffrey.N.Leech)(1983)的《语用学原则》,其中关于 “礼貌原则”的热议程度最高。
目前,存在大量关于中文“网络语言”方面的研究,但是日语方面诸如此类的探讨却少之又少,较具代表性的论文是《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孙守峰,2008),以及陈姗姗(2010)的论文《从语用学角度看日语网络语言》、宋翔(2013)的论文《日语网络用语的构成及其特征》等,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日语网络语言的特征进行了分析,但是缺乏深层次的探究。
综上所述,先行研究确实对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类型及特征做了详细研究与分析,但是理论层面对此领域未作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旨在对日语网络语言的研究与
学习开辟一个新视角。 二、语用学及网络语言的涵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研究范畴是语言的使用意义,它专属研究关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语言及语境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中的重大作用。目前,关于语用学的涵义还没有固定的阐释,但是“语用学的核心即语境”这一观点却在语用学研究领域达成共识。
“网络语言”的概念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网络语言”指的是互联网时代呈现出的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技术语言或术语。本文涉及的“网络语言”是微观概念的,即指在网络聊天或发帖时网民常用的语言文字或符号。 三、语用视角下网络语言的语体特性
“语体”即人类在进行社会活动时,由于对象不同、环境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形成的惯用词汇、句式构造、修辞手法等一系列运用语言的特点即“语体”,分成“口头语体”和“书面语体”两种。其中“口头语体”又细分为“谈话语体”和“演讲语体”两种;“书面语体”则细分为“法律语体”、“事务语体”、“文艺语体”、“网络语体”、“新闻语体”等七种。语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会根据时期及场合的改变而改变。由于网络时代的兴盛,网络语言逐渐渗透甚至深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模式。网络语言的任何一个要素都有可能左右对方对信息的传输与解释,因此,网络语言也具备其独特的语体特性。 (一)简明性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及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在浏览眼花缭乱的网页信息时,更多的会追求争分夺秒、高效快速。而网络面对的对象非单一群体,而是纷繁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所发布信息想要吸引眼球,必须在讲究快捷实效的同时,追求简洁明了。网络语言的简明性具体体现在“缩略”,其中既包括词语的缩略,也包含对句子的简缩处理。经过缩略处理后的词语及句子,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
呈现出了快捷高速的特征,省时省力,推进了网络交流的高效发展。可以说,缩略现象是网络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生动性
网络交际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际不一样,它无法看到对方,无法通过表情、目光、手势等非语言信息进行辅助表达,语境因素似乎欠缺。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网络语言中大量符号文字及风趣幽默的流行语的使用盛行起来。这些非语言符号夹杂在传统的语言文字中,这种颇具创意的表达形式一方面软化了纯粹语言的枯燥单一语境,另一方面又增加了网络交流的实体效果感,弥补了无法面对面交流的缺憾,为网络交流注入了新鲜而充满活力的血液,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实用效应。 (三)口语性
网络语言是通过敲击键盘,转换成文字,进而实现传递的,它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人际传播口语化的特点,只不过语言文字未必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推敲而已。因此,语言表达存在一定随意性与自由性,只要表达能被对方所理解即可,不强调文字的规范性与整齐性。因此,网络语言中会大量出现象声词、字母化汉字、缩略化单词等表达形式,无疑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的口语化特性。 四、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类型
网络语言的使用对象大多数集中在年轻人群体,而突破传统的制约,崇尚使用自由、外向、开放的语言已成为年轻人的显著特征。因此,他们更容易冲破传统语言的束缚进而创造并推崇一种全新的语体形式。下文将通过整理分析在日本网站、论坛及博客中的网络语言,试归纳总结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类型。 (一)英语利用型
在网络用语中,部分词汇是对英语词汇的直接利用,如:BAN(禁止参与、屏蔽)、WATCH(潜水、旁观)等。另一种是对英语词汇的大力改造,如:DOM (download only member,仅供会员下载)、DL(download,下载)等。
(二)词语缩小型
日语中减缩词大量存在。如:カキコ(書き込み,网上发言)、アノニ(アノニマス,匿名)、トピ(トピック,网聊的话题)、タベホ(食べ放題,随便吃)、メアド(メールアドレス,邮箱地址)等。由于词汇变得简短了,无疑会提高交际活动的效率,促进交际活动高效顺利地进行。 (三)词汇复合型
日语网络语言中一个重要的构词法叫做“合词法”,即大于或等于两种词汇,根据一定的排列顺序,经过重新排列组合,进而构成新的词汇的方法。例如:二次元+オタク→二次タク(对动漫中虚构女主人公的疯狂迷恋者)、リモート+ホスト→リモホ(IP地址)等。“合词法”现象的出现无疑体现出了网络语言简明性的语体特征。 (四)句子减缩型
日语网络语言中的有些词汇是源于句子的减缩。如:よろ←よろしく(请多关照)おつ← おつかれさま(您辛苦了)等。 (五)词义扩大型
日语网络语言中还有很多词汇是基于原有词义,在此基础上派生新义而形成的,如“煽り”一词原意是“扇风点火”的意思,而这一词汇应用在网络中意思发生了适当变化,指“用语言挑衅、刺激他人,而导致他人不快”的意思。再如“荒らし”一词,原意是“糟蹋”的意思,在网络用语中指“在BBS及网聊中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等。 (六)流行语型
网络的不断发展,诞生了“网络新词”,这些新词不断反复的被使用之后,久而久之便固定下来,成为网络流行词汇。这样的词例比较多,例如:“教えて君”(传递给向网友各类知识与技能的人)、“くれくれ君”(通过网络不断向对方获得信
息或寻得帮助,却不愿给对方提供支持与帮助的人)等等。 (七)符号文字型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喜怒哀乐可以通过面部表情或肢体语言体现,而在网络交流中,在非视频设备的情况下,喜怒哀乐可以通过符号文字表达。日语网络语言中的符号文字比较发达,例如:(^^) 表示微笑、(T_T)表示哭泣、m(__)m 表示道歉等。这些符号文字通俗易懂、简明生动,赋予网络交流以活力及新鲜的血液。 五、日语网络语言的语用原则及规范化
通俗易懂的说,语用学的研究范畴是语言的使用及理解,使用情况如何取决于使用者。而语用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包括:以说话者视角为基准的“指示”、说话者的真实用意即对弦外之音的理解、行为视角下的“言语交际行为”,以及对语用前提的推理、话语分析等。语用学视角下,语言交际需遵循“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相关语用原则。网络语言虽然是虚拟空间产生的一种语言,但它终归作为交际的一种手段,便无法逾越交际的基本原则。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会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为传统语言注入鲜活动力与生机。而在特殊情况下偶尔故意违反交际原则,也会有意外收获,产生超乎想象的效应。 (一)日语网络语言的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的最初提出者是格赖斯(H.P.Grice)。他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1967年他在哈佛大学演讲时提出了“合作原则”一说。格赖斯认为:说话者与听话者在交际过程中,似乎始终遵循着某一原则,彼此保持有效的配合,保证交际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简称 CP)。格赖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 (1975)中曾指出:“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其中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准则和一些次准则,即:量的准则(信息适量)、质的准则(信息真实)、
关系准则(信息贴切)、方式准则(信息简洁明了)。日语网络语言同样遵循这些准则。比如网络用语的“地雷を踏んだ”一短语,并不是实际意义的“踩地雷”之意,而是取了其相近的有关联意义的意思,指“在做某个选择时,与当初的想法有太大的差距,使之有种踩地雷的感觉”,也就是说 “地雷”一词,购物时指“物”,联谊时指“人”。 例如:
今回の合コンは地雷を踏んでしまった。(这次的联谊遇到了一个与想象大相径庭的人)。
这种网络语言显然遵循了语用原则中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再比如“大人の事情”这一网络用语,直译为“成年人的事由”。而在网络用语中它的真实含义是指“因私因公,由于考虑各种利害关系,不好公开理由时,为了简洁明了,而经常使用的网络行话”。例如:
A:最近、○○とかテレビに出なくなったね。なんでかな?(最近,○○不在电视上出现了,怎么回事啊?)
B:大人の事情だろ。(这个不好说吧。)
这种用法显然遵循了语用原则中合作原则的“方式准则”,即简洁明了的传达了信息。 2.礼貌原则
20世纪 50年代,戈夫曼(E.goffman)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面子”问题,在此概念基础之上,布朗(P.Brown)和莱文森(S.Levinson)更为具体地阐述了“面子”理论。礼貌原则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解释合作原则无法解释的某些现象。因此,基于戈夫曼(E.goffman)的“面子”问题及布朗(P.Brown)和莱文森(S.Levinson)的“面子”理论,以及为解释合作原则所无法解释的交际双方说话的间接性,利奇(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包括策略准则、宽宏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同情准则等六大主要准则,规范
性的语言会严格遵循以上六大准则。但是很多日语网络流行语却故意违背了“礼貌原则”,如把「マスコミ」说成「マスゴミ」(ゴミ一词在日语中是“垃圾”的意思);「読売」说成「ゴミ売り」(同上,ゴミ是“垃圾”之意);「外務省」说成是「害務省」(日语中“害”是中文的“伤害”之意)。显然,这些网络词汇明明违背了语用原则,却生命力顽强且接受度较高的存在于现实社会中。
除了以上提到的语用原则中的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之外,网络用语中还有其他原则,如平等原则、幽默原则、自由原则等。在实际交流过程中,这些原则难免会与语用原则发生冲突,但是网络交流就是在诸多原则的不断冲突、矛盾、碰撞中进行的。 (二)日语网络语言的规范化
毋庸置疑,网络语言存在着简明化、高效性等各种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粗鲁、庸俗、欠规范等弊端。网络的虚构存在,使得网民更容易藏匿在此虚拟空间里。由于无法辨别对方真身,匿名隐藏身份使网民拥有了充分自由的话语权和平等的交流权利。因此,有些网民便有了可乘之机,利用虚拟网络说些污言秽语,以此发泄内心的不满与怨恨。这些做法玷污了网络的纯洁性,同时使网络语言逐渐不规范,例如,之前提到的将「マスコミ」说成是「マスゴミ」,「外務省」说成是「害務省」。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语对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违背了社会道德,违反了语用原则,弱化了人类的道德意识,破坏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性。
针对网络语言的“乱象”情况,社会各界也是观点不一,褒贬有之。究竟何对何错,我们无从得知,但正如陈原先生在其著作 《社会语言学》(1983)③中的观点“科学技术的发展导入了很多新语汇,它们不改变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语汇,但是它们却丰富了人类的语汇库”。他的意思即网络语言是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它的生命不会因人类的褒贬而终止。无论规范与否,它都是一种新的语言变体,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活力与矛盾。至于网络语言是否会扰乱传统语言的纯净血统,这点我们不必顾虑,其片段性、具有时代特色的出现与发展不会
影响社会推进的大趋势,反之会丰富充盈现实社会的各项指标。而我们应该做的是对其不断探索研究,发现其规律,对其发展进行客观指导。 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语言作为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除遵循传统的、规范的语用原则之外,同时也会创造更新出其独特的网络语言使用规则。网络语言新时代的开启,一方面为语用学研究供应了新颖的素材;另一方面开拓创新出了全新的语言学研究视角,有助于充盈并完善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框架。网络语言具备传统语言不可取代的各种优势与特性的同时,也存在着粗鲁、庸俗、欠规范等缺陷。面对特殊时期兴起的新型语言,我们既不能惧怕与逃避它,也不能让其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任其随意猖狂的扰乱传统语言。我们要用甄别的眼光看待它,看到它的各种优势与共性的同时,还要看到它的劣势与个性,要从辩证、客观的视角应对其未来发展。 注释:
①查尔斯·莫里斯,《符号学理论基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38年版,第20页。
②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页。 ③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1983年版,第207页。 参考文献:
[1]陈冰清.浅论网络语言的语用原则[J].考试周刊,2009,(08):42-43. [2]张璐.从语用角度试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J].安徽文学,2008,(05):289-290.
[3]陈姗姗.从语用学角度看日语网络语言[J].考试周刊, 2010,(09):29-30.
[4]孙守峰.日语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5):110-111.
[5]张海涛.网络语言的语用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1):74-75.
[6]任青云,孙守峰.从词汇构成特点看中日网络语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6):79-8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