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十一) 说明文阅读
一、[2018·杭州]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
“漂亮的脸蛋能出大米吗?”曾是一句著名的电影台词。在刷脸支付时代来临的当下,每一张普通的脸蛋都有可能刷出钱来,作为一种新型支付方式,刷脸支付采用了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技术,让用户在无需携带任何设备的情况下,凭借刷脸完成支付。
靠谱的刷脸技术
刷脸认证的靠谱程度到底有多高?准确度能与人眼识别相比吗?对此,有关专家举了个例子:像《碟中谍》里汤姆·克鲁斯那样采用人皮面具这招,已无法从目前人脸识别技术下蒙混过关,因为其识别准确率已达到99.99%。 刷脸支付具有以下特点: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有高安全性;人脸比对结果实时返回,有高实时性;采用海量人脸比对,有高准确率。例如某餐饮企业在进行人脸识别前,会用3D红外深度摄像头进行检测,判断采集到的人脸是否是照片、视频等,能有效避免各种人脸伪造带来的身份冒用情况。
尤其利好老年人
刷脸技术用于银行卡等小额支付时,对老年人很友好。老年人一般记性会变差,各种卡的密码又不能设得太简单。刷脸支付,用户不必记住多个复杂的密码,降低了老年用户使用难度。
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身份证、社保卡等容易丢失或被盗的问题。在授权的应用程序上,用户刷脸完成身份核验后,就能领取电子交通卡、电子社保卡等,不再需要随身携带实体证件。部分人担心的因化妆等使容颜发生变化的问题,要看具体情况。机器可识别化妆,但若整容幅度过大,或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则可能无法识别。不过,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
进入“弱隐私”时代
刷脸支付就好比是一把“芝麻开门”的钥匙,开启系统进入应用过程中,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 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但并不是..说,“人脸”被收录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用来行骗牟利;只是刷脸技术的成熟,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加之行业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使得形势更为严峻。
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
(根据谈璎同题文章改编)
1.文中举汤姆·克鲁斯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分)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在信息即价值的时代,这样精准翔实的“立体”资料,必将成为各方环伺围猎的目标。(“围猎”有什么表达效果?) ..
(2)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个人信息收录十分便捷的时代,如何看好我们的“脸”,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脸”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3.赵爷爷记性差,常常忘记银行卡密码,银行建议他办理刷脸取款业务。他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帮助他消除顾虑。(4分)
4.文章题目“‘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着哪些意思?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4分)
二、[2018·绥化]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8分)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为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原文有删改)
1.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2分)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
4.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2分)
三、[2018·云南]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
①远眺,全长55公里双向六车道的港珠澳大桥宛若蛟龙,蜿蜒腾越于蔚蓝色的海面上。大桥将珠三角地区连成一片,珠海、澳门同香港间的车程由3小时缩短至半小时,形成港珠澳一小时经济生活圈。
②这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桥梁工程,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科技大桥。
③根据规划,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要穿越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航道,同时毗邻香港国际机场。大桥要满足30万吨级巨轮通行的需求就得建高,要满足附近机场航班降落的限高需求又得建矮。经过综合考量,大桥的最合理方案确定为“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即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
④外海人工建岛和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中之难。
⑤从上空俯瞰港珠澳大桥,巨龙在离岸20多公里处倏忽隐没,再在6公里外腾空而起。连接隧道两端的小岛状似蚝贝,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其为“贝壳岛”。这是在外海“无中生有”造出的两座面积10万平方米的小岛。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最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即用120个巨型钢圆筒直接固定在海床上并插入海底,再在中间填土形成人工岛。每个圆筒直径有22米,大概和篮球场一般大;最高达51米,相当于18层楼高;重达550吨,与一架A380“空中客车”相当。工程当年开工,当年成岛,创造了世界纪录。
⑥海底沉管隧道,同样也是庞然大物。5.6公里的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混凝土管节组成,每个管节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量达8万吨。要让33个巨型管节在水下近50米的海底软基环境下对接安放,难度堪比航天器交会对接,需要精准的遥控、测绘、超算等一系列技术支撑。面对世界首例深埋沉管的岛隧工程,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飞越了这一国际“技术禁区”。
⑦这是世界最大的钢结构桥梁,能抗16级台风、7级地震,设计使用寿命长达120年,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高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这在我国桥梁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面积达50万平方米,也创造了世界纪录。
⑧施工现场紧邻航道,每天来往船舶多达4000余艘。另外,这片海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的自然保护区,也对建设者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满足工程质量、工期和安全的需要,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无论大小,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然后运至海上,像“搭...积木”一般拼装在一起,实现了精密制造,精密安装,体现了我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装备实力。
⑨在施工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白海豚的干扰?工程团队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300多次出海跟踪,拍摄30多万张照片,标识了海域内的白海豚数量,并摸清白海豚生活习性,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白海豚的数量,由施工之初的约1400头,增加到了约1800头。
⑩港珠澳大桥工程项目,从科研阶段到开工建设,科技创新的理念贯穿始终,这个超级工程集结了我国在桥梁设计和施工、材料研发、工程装备乃至生态环保领域的上千名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全面突破,为我国交通建设行业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起到引领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有删改)
1.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密码”有哪些?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概括。(4分)
2.文章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3.第⑧段中加点词语“全部”和“无论……都”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2分)
4.港珠澳大桥是一项科技创新工程,请你再简要介绍一项能体现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工程项目。 (2分)
四、[2018·东营]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植物会说话 丹尼尔·查莫维茨
①五角菟丝子作为一种蔓生植物,因不含叶绿素,需要寄生在其他植物中吸取其营养方可生存。它幼苗的颈尖以小圆圈的方式探测周围环境,寻找它所偏好的植物,就像我们蒙住眼睛时用手试探周围环境,或是深夜在厨房找灯的开关时的样子。实验人员不论将番茄放于什么地方,菟丝子的藤始终朝着番茄方向生长。为了证实菟丝子能够嗅出番茄所在位置这个猜想,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将它和番茄分别放入一个密闭的盒子里,两盒之间用管子相连保证空气对流,
结果它总是朝着管子方向生长。又在棉签上涂上番茄提取液,它还真中了圈套,朝着涂有提取液的棉签生长。此后,她拿成分非常相似的番茄和小麦的提取液做实验,尽管二者都含有一种挥发性化合物β-月桂烯,但因番茄还释放出两种能吸引菟丝子的挥发性物质,而小麦不含这两种挥发性物质,且还会释放一种令菟丝子讨厌的气体,菟丝子当然向着番茄方向生长。
②1983年,戴维·罗德斯发现,一棵柳树被天幕毛毛虫啃噬过,临近柳树的叶子变得不受毛毛虫欢迎,是因为后者的叶子中含有不合毛毛虫口味的酚类和单宁化合物,而那些较远的健康柳树却不含这些化合物。受损柳树和临近健康柳树之间,没有共同的根,树枝间也没有相互接触。被啃噬的柳树是通过空气向临近健康柳树发出了一种信息素信号,即通过化学信号对它们说:“当心!保护好自己!”接着,杰克·舒尔茨以杨树和唐枫幼苗为对象进行实验,支持了罗德斯的观点。
③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罗德斯的这一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植物的认识。然而这些报道大多缺乏正确对照,或结果被夸大,往往受到其他科学家的驳斥。在过去的10多年里,大量植物通过气味进行交流的现象已被反复证实。但问题是,植物真的能彼此交流(有意识地发出预警)吗?是否健康植物只是“偷听”到了临近受损植物的自言自语(而非受损植物有意告知它们)?马丁·海尔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他知道,利马豆植株被甲虫侵扰时会有两种反应:被啃噬的叶片会向空气中释放一些挥发性化学物质;而花则会产生花蜜,吸引以甲虫为食的节肢动物。——那它为什么会释放这些化学物质呢?
④他从三棵利马豆植株中选取了4张叶片做实验;从被啃噬过的同一植株上选择了2张叶片——第1张被甲虫啃噬过,第2张没有;第3张为临近的、未被啃噬过的健康植株;第4张为被隔离的、未被啃噬过的健康植株。通过气相高端分析技术鉴定,第1、2、3张叶片周围空气中都含有挥发性物质;第4张叶片周围则没有。这说明受损植株临近的健康植株不易遭受到虫害侵扰,却没有得出他们想要的结果。
⑤海尔调整了实验设计来检测他的假设。将两株植物放在一起,但用塑料袋将被啃噬过的叶片封闭24小时。然后按照上一个实验的方法选择4张叶片进行检测,结果发生了变化。被啃噬过的叶片仍然释放化学物质,但同一植株的同一根藤以及邻近藤上的其他叶片却与对照叶片相似——它们周围空气中没有这些化学物质。解下密封袋,用小风扇将袋中的气体向两个方向吹:一是向这根利马豆藤上方的临近叶片,二是朝着远离利马豆的空气中。结果发现,接触到袋中气体的植株叶片自己也开始释放同样的气体,且植株还会分泌花蜜。那些没有接触到气体的叶片和植株则与以前一样。
⑥几十次实验结果一致,秘密揭开了:被啃噬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即当一张叶片受到昆虫或细菌的侵害时,会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抵御将临的侵袭。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守卫者们用点燃烽火的方式传递信号,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了。临近植株则以嗅觉方式“偷听”受损植株自身叶片间的“嗅觉对话”,便做出反应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当然,利马豆这种气味信号只能传播一两米远,但这一发现为人类保护树木和作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⑦每种植物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植物和动物也可以利用这些气味进行复杂的交流。比如花的香气可以吸引授粉者,果实的香气可以吸引采摘者,这些都有利于种群的繁衍。植物显然没有嗅觉神经,不能将气味信号传到大脑进行诠释。但是像菟丝子、利马豆一样的其他植物,都能够对信息素做出响应,只要觉察到空气中有挥发性化学物质,它就能将气味信号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这当然也是一种嗅觉,且是出于生存的需要。 1.“植物会说话”在文中指什么?(4分)
2.简要说明第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分)
4.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获得哪些科学精神或思想方法方面的启示?(3分)
五、[2018·兰州]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7分)
田鼠不冬眠 乔 娟
①田鼠离不开田,只要有田,吃喝不愁。可人类不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偷走,田鼠呢,自有对策,它们个个都是建筑高手,像挖掘机一样,走到哪里挖到哪里。它们最喜欢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这些地方有个共同特点:地势高,防水淹,既隐蔽又凉爽。
②把房子建在这里再理想不过了。装修方面,田鼠可是大动了一番脑筋:里面呢,要有卧室、餐厅、卫生间,还要有一个仓库,反正要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建成后的田鼠别墅是这样的:大房套小房,小房挨大房,洞洞相连,功能各异。它们是这样干的:先掏一个约1米深的立洞,再平掏一个约2米长的主洞,洞口斜通地面,作为运土通道。另有三到四个分洞,一个做卧室;一个斜洞通到地面,作为通气孔;一个是库房,库房里一般有两三个分洞,田鼠把偷来的食物分门别类,存放在不同的库房里;田鼠窝里还有一个专门的洞,那是厕所专区。
③盖好房子后,田鼠爱干啥干啥,如果心情好就出去溜达溜达,找点儿点心吃。田鼠的点心很多,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反正人爱吃什么,它就爱吃什么。如果心情不爽,它会在晚上出去兜兜风,观察观察哪块地里的粮食长得好,做个记号备用。
④田鼠住在大别墅里,夏天忙着怀孕、产崽、分窝。这时候地里青黄不接,窝里的口粮越吃越少,有时为了节省粮食,田鼠会故意少吃或不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
⑤秋天到了,所有的作物都沉甸甸地挂在枝头,田鼠见到这样的景象,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它们召集全体成员开会,然后组成偷粮小分队,分头行动,为漫长的冬天储备粮食。田鼠嘴里一边长有一个“袋子”,大豆成热时,它们日夜在大豆地里忙碌,把长得饱满健壮的豆子挑出来,然后装在“袋子”里,尽管两腮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很难受,但它们依然乐此不疲,累并快乐地做着毛贼。
⑥这些小毛贼,一个月下来,能偷五六十斤粮食。你以为田鼠偷这么多粮食,是为了冬眠?不是的,它可不冬眠,即使满天飘大雪,它们仍然会出洞活动。
⑦田鼠在偷粮食时,一般都是齐心协力联合作战。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田鼠们靠着丰厚的储存,吃得好、睡得好,小田鼠也个个膘肥体壮,数量越来越庞大。这时,田鼠就会出现肝脏退化和神经错乱等症状,有时甚至会自相残杀,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
⑧这些偷粮的小毛贼,是农业、牧业、林业的大害。还好,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4分) 生活习性 栖息地隐蔽凉爽 具体表现 ① ② 吃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豆子等
洞系构造复杂 ③ ④ 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 3.第⑧段画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4.为了准确说明事物,说明文语言很讲究分寸。说一说,如果把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3分)
不过,当它们的成员多到一定程度时,就表现得不那么团结了。 ..
5.文章说:“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作种内斗争,看着挺残酷,但对田鼠种群的生存是相当有利的。”思考这样说有无道理,为什么?(3分)
六、[2018·南昌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人工智能的历程
方陵生
①机器能思考吗?能够模仿人类智慧的计算机曾经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人工智能研究几经跌宕起伏,最终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如今,人工智能已神奇地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却是以与当年预言者所想象不到的方式…… ②1956年的夏天,一群科学家和工程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聚集一堂,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家马文·明斯基、信息理论家克劳德·香农及后来的两位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和约翰·纳什。他们聚在一起的任务是创建一个被称为“人工智能(AI)”的新的科学领域。
③这群科学家不乏雄心壮志,但他们花了远远不止一个夏天的时间。
④在当年的达特茅斯会议及随后召开的各种会议上,明确提出的“人工智能”这一领域的未来目标是机器翻译、计算机视觉、文本理解、语音识别、机器人控制和机器人学习。虽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源,但并没有达到其中任何一个目标。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1956年那群科学家预言的人工智能研究才开始有了转机,人工智能的种种神奇才纷纷开始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
⑤今天,虽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当年的预期目标,但创造人工智能的方法却有了很大的不同。早期的工程师设计人工智能的办法是从头到尾为机器全程编程,他们创建的人工智能行为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途径:首先创建一个如何处理语音、文本或图像的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这个模型中预想的功能。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合理的设想,但结果证明是错的。他们还预测,人工智能的任何突破都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人类自身的智慧,但结果也错了。 ⑥那么,有没有办法让机器通过相似的“自下而上”的捷径来模仿其他形式的人类智能行为呢?
⑦到了2005年左右,人工智能已有了大量的成功案例,在走向成功之路的过程中,人工智能的研究获得了一个强大的经验教训:数据比理论模型更强大。人工智能的语言不再是通过逻辑表达,而是通过数据比对算法。人工智能领域在经历了一次思考模式的转变后,进入了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时代,新的核心技术是机器学习,其语言不再是逻辑语言,而是统计数据语言。
⑧那么,机器会学习吗?我们通常所说的机器人学习指的是机器建立在其经验分析基础上的、改变其行为的学习能力。这听起来有如变魔术般神奇,但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械的过程。
⑨虽然具体到个别的每一种机械行为都相对简单,但当我们在复杂的软件中同时部署了许多这样的机械行为,并为其提供了数以百万计的数据实例后,其产生的效果就是,这种高度自动适配的行为,使得机器看起来就像真正拥有人类一样的“聪明”。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简单的统计学计算结果,机器并不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它只是“知其然”,而并“不知其所以然”。
⑩如今,研究者的注意力正集中于点燃人工智能机器“发动机的燃料”——数据。人工智能从哪里获取数据,并如何开发、利用这些数据资源呢?
有价值的数据可以免费在“自然环境中”找到。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生成的副产品,如在博客上共享的一个推特,
或用户添加的一个笑脸符号等,这些司空见惯的网络行为都是人工智能的数据来源。
工程师和企业研究人员已经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和收集各种额外的数据,如记录用户上网行为的
cookie,标记朋友圈,评价某件商品,等等。这些数据都会成为新的庞大数据流中的一部分。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找对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研究人员已开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数据网,每当你上网看新
闻、搜索信息资料、网购、玩游戏、查看你的电子邮件或银行存款余额时,你都在与这个庞大的数据网展开交互活动。这个数据网的基础设施不只是实体形式的计算机和电线网络,还包括社交网和微博网站等在内的由诸多软件构成的一个大网络。
(节选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10日,题目系编者所加,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3分)
(1)人工智能的研究经历了由 到 的转变。 (2)目前,人工智能的语言是 语言。 2.人工智能获取数据的途径有哪些?请概括。(3分)
3.读完本文,你一定对人工智能有了更多的了解,你认为终极的人工智能是怎样的?(4分)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4分)
中央电视台的“机智过人”栏目中,有“少女诗人”之称的“小冰”(一款智能机器人)师从自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的中国519位现代诗人,包括胡适、李金发、林徽因、徐志摩、闻一多、余光中、北岛、顾城、舒婷、海子、汪国真等,它经过了6000分钟、10000次的迭代学习。在“小冰”学习到第10次时,它的作品几乎是不可读的;当学习到500次时,诗句的通顺度已经大大提高;而当学习次数达到1万次,你就看到了这本诗集。 读了这一材料,谈谈你对人工智能的认识。
七、[2018·吉水三中模拟]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5分)
一榫一卯总关情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巧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成为一体。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由各种榫卯
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或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用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却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得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问题。(4分)
(1)文章除了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2分)
(2)文章第④段和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2分)
2.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4分)
材料 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
4.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 (3分)
八、[原创]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斑马线上的“风景”
苏更林
①说起斑马线,我们都再熟悉不过了。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酷似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近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礼让斑马线”的主题活动。其实,斑马线不仅是行人的一条“生命线”,还是城市中的一道“风景线”。
②斑马线又称人行横道线,它规范了人与车的通行关系。作为城市交通生态中的一个重要标识,其作用就是引导行人安全穿越马路。在茫茫车海中,法律法规赋予了斑马线上行人优先的路权,机动车临近时只能减速避让,遇到行人正在通过时还应停车让行。看来,斑马线在指引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③尽管设置斑马线的意义非凡,但是斑马线的外观却十分简单朴素,看上去就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斑马线的最小宽度为3米,可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也不是随性画出来的。按照斑马线标志标线设置规范,每条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④关于斑马线的设置也是很有讲究的。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需要设置斑马线呢?一是未设置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人行过街设施的路口;二是次干路及支路上大型公共建筑、卖场超市、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院、地铁站出口的行人横过道路较为集中的路段;三是路侧有出入口或人流集中区域以及高峰时段横穿道路人流量大的路段。
⑤为了提高斑马线的醒目程度,更好地发挥斑马线的作用,一些城市在斑马线色彩搭配和视觉效果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一些城市推出的彩色斑马线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彩色斑马线可以采用彩色沥青路面,也可以采用胶带式粘贴。与传统的白色条纹斑马线相比,彩色斑马线视觉效果醒目,不但能保护行人,而且可以减少行驶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制动距离。
⑥有些城市试行的3D立体斑马线,则通过白、蓝、黄三种颜色的搭配,突出了斑马线的立体感,因此可以更好地警示车辆驾驶人注意前方让行。而且,立体斑马线在白天和夜间都具有立体效果。
⑦设置斑马线的意义在于保护行人,然而,许多时候人们走在斑马线上会有一种提心吊胆的感觉。由于机动车常与行人争抢斑马线,致使斑马线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据统计,全国近3年发生在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多达1.4万起,致死人数高达3898人。在这些事故中,机动车未按规定让行所导致的事故占到了90%。此时,斑马线这条“安全线”就会沦落为一条“生死线”。
(选自《百科知识》2018年第1期,有改动)
1.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进行说明的?(3分)
2.现实生活中,斑马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3分)
3.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赏析选文中的画线句。(4分)
4.近年来,人们为什么要对斑马线进行大变脸呢?(4分)
九、[原创]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
叶 宁
①护照在中国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夏、商、西周时代的护照雏形称为“牙璋”和“圭璋”。春秋战国、秦汉时代的护照称为“封传”和“符节”,唐代称“过所”,宋代护照又演变为“关引”“符牌”,元代护照则以“公验”“腰牌”为主,明代护照又出现了“文牒”“关照”“符牌”和“堪合”的形式。护照由石铜变竹木,由竹木变纸张,由手书变印刷,由文牒变本本。
②在汉代、唐代两个鼎盛朝代,出现了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过所。所谓过所,“至关津以示之也”。也就是在经过关卡的时候,展示给守关人看的文件。过所初为竹简,后为锦帛或纸本,上面必须注明持证人的姓名、经过的地方,颁发机关要署名、钤印、落日期,并把旅行目的写得清清楚楚,跟现代护照的性质几近相同。更为巧合的是,在命名方面,东西方产生了一种默契——英语中称护照为“passport”,直译的话是“过港”,而“过所”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为“过,为度,经过之谓;所,为处所”,恰与“passport”不谋而合。
③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安全、保证税收,通行证的使用更加普遍。过所制度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过所制度发展到唐代更加完善。唐代本来就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北越贝加尔湖,南抵南海,东临大海,西到咸海,驿道四通八达,驿站多达1639所,关津166道。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通到日本、朝鲜、东南亚、波斯、阿拉伯、非洲东岸和东罗马帝国。唐代的过所制度非常严格,凡到各地进行贸易或从事其他活动的商人都要持过所,否则便是非法通行,要受到缉拿。申请人万一丢失过所,要被扣留拘押,查清身份后再酌情处理。无过所者将被视为“私度”,被查到就要治罪。在护照研究专家范振水看来,中国唐代的出入境管理制度,接近1000多年后的现代出入境、边检和海关查验制度。来自北非和西亚各国的商人,在唐境内外“安全”“自由”地通行,与唐代国力的强盛和中外交通的活跃有关。
④若不拘泥现代护照形式,中国第一本现代护照实为1689年由清朝政府发放的“信函式集体护照”。以文字及信函笼统内文,描述赴外中国人的该文件,一直延续至1839年。
⑤1840年以后,清朝政府碍于与西方强权各国的不平等双边条约,开始授权驻在中国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为中国人(包含华侨)发放形式不一的护照,这是“单人单纸”中国护照的开始。种类则有“内地游历护照”与“华工护照”。
⑥1922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本子护照,因军阀割据的混战,一纸护照仍然继续签发。这些本子护照多为16页,3年有效。因持照人途经国家多,译文多达8种,光译文就占了护照8页。
⑦1925年,由东三省交涉总署批转下发《发给入境签证办法》,废止向外国人颁发“另纸护照”的做法,改为在外国人护照上颁发签证。1930年,国民政府颁发《查验外国人入境护照规则》,要求入境外国人所持护照必须经中国驻外使领馆签证。
(选自《今晚报》2018年1月12日)
1.文章围绕“中国护照的历史变迁”主要说明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4分)
2.文章第①段主要介绍了护照的 、 和护照的文字、外形上的一些变化。 (3分) 3.为什么说过所是“一种与现代护照更为相像的通行证”?(4分)
4.哪些因素使唐代的过所制度更加完善?(3分)
十、[原创] 阅读下面说明文,回答文后问题。(14分)
漫话春联 子 易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在这首《元日》中,不仅写出了过年时的喜庆气氛,也描述了过年的习俗。诗中的新桃与旧符,指的就是春联。
②虽然千百年来,过节的风俗今非昔比,但春联,却一直是春节中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风景。它就像一枝不凋谢的红梅,在迎春的节日里如约绽放,成为中国年文化中一个美丽的符号。
③据说,在周代的时候就有新年时在门前立桃木人的习俗。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桃木可以镇邪气制百鬼。之后,桃人为桃板所代替。桃板上有的画人像,有的不画,新年时挂于门上。“桃符”一词出现于魏晋之时,渐渐统一了桃人桃板。桃符是用两块长七八寸,宽约一寸的桃木制成的,上面会写一些驱邪降福的吉祥词句,被称为“题桃符”。后世春联分为左右两联的形式与桃符分放在大门两侧的形式如出一辙。
④到了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题在桃符上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流传久远。从王安石诗中所写的情形可以看出,北宋时期过年时题对联于桃符之上是相当流行的习俗。
⑤但在春节时贴红纸书写对联,并称之为春联,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功不可没。据《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他不仅提要求,还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写。写春联贴春联在民间也迅速流传。
⑥春联所特有的文学形式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展示才情的载体。文化名人们的推波助澜,更增添了春联的魅力。喜庆的色彩、祝福的词句、讲究的格式、精妙的构思、美观的书写,好的春联让人赏心悦目,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完成了穿越时空的延续与承袭。
⑦从辟邪祈福到抒发才情,春联是社会生活的表征,表达了人们渴望平安顺遂幸福生活的美好心愿,不仅具有观赏价值,也具有了满足社会心理需要的实用功能,涵养出深厚的文化意蕴。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17日)
1.文章首段引用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的作用是什么?(3分)
2.下面这句话独立成段,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3分) 如诗中,春联为何又叫桃符?说来话长——
3.春联有哪些重要意义?(4分)
4.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选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请根据你所学知识,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分) 上联:百鸟鸣春 盈大地 下联:祥犬献瑞瑞气满
参考答案
一、
1.具体说明刷脸认证准确度高,超过人眼。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举例子是让说明变得“更具体准确”,然后分析概括本段重要内容。 2.(1)用“围猎”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各方对个人信息的争相抢夺。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首先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其次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围猎”指从四面合围起来捕捉禽兽。在这句话中指“资料”(个人信息资料)是各方争夺的对象。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2)“脸”指代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感到你的不同表情等。
[解析] 本题考查指代词的指代内容。通读此段话的上一段内容,“大量用户的‘人脸’信息被采集并储存。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还有你的脸,甚至你不同的表情等”,读出“脸”指代的内容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职业、手机号、你的脸、你的不同的表情等”。
3.赵爷爷,不用担心,刷脸技术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它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以防止用照片冒充真人的行为;皱纹增多没有关系,您只要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行了。
[解析] 本题考查对“刷脸”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在“靠谱的刷脸技术”这一节,写道“采用人脸检测技术,可防止用照片、视频冒充真人”,可知老人不用“担心别人会拿着他的照片去刷脸取款”;“尤其利好老年人”这一节,写道“脸部信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使用者只需去系统更新脸部照片就可解决”,所以老人也不用担心“自己皱纹增多难以识别”。
4.刷脸技术准确、便捷,刷脸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我们要做好拥抱这个时代的准备;但刷脸的同时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让我们进入一个“弱隐私”时代,我们要提高保护个人隐私的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题目要求回答“‘刷脸时代’来临,您准备好了吗”隐含的意思,可先圈定答题范围,之后按照要求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第一个小标题阐述刷脸支付的重要作用及其保险性,免除大家刷脸支付的后顾之忧;第二个小标题针对“老年人”阐述刷脸技术的便捷性;第三个小标题阐述刷脸支付有时会被“与之连通的商业机构等均有可能‘正当’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从而泄露个人信息,“让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弱隐私’时代”,作者提示“如何看好我们的‘脸’”这个现实重要的问题。由这三个小标题的主要内容提炼出“刷脸技术”的三个主要信息即可。 二、
1.文中开头引用名句的作用是: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首段引用的作用。解答这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内容上的作用要联系说明对象及其特点来回答,结构上的作用大多是引出下文,激发阅读兴趣等。本题中,第①段引用“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意思是有好的墨,就好像大将有了好马。这个比喻点明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中国墨,此为突出中国墨的重要性,引起读者的兴趣。综上,分条目简洁概括即可。
2.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画线句分浓墨、淡墨、涨墨三类进行说明,这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这样分门别类加以说明,能使说明更有条理性、更为清晰。说明了其前面的一句话,即“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3.不能删去。“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况。去掉后就变成了都用于绘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说明文语言特点。先表明观点“不能”;再直接解释加点词“多”的意思(表范围,极言不是少数);然后结合句子分析“多”在句中所体现的作用(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接着再设想句中没有“多”的表达效果,对比生活实际,判定删掉“多”与事实不符;最后加一句套话,“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这样答案才算圆满。
4.文章是从墨的制作过程(或墨价值昂贵的原因或墨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的选择和应用、墨的意义的演变(或墨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墨的。
[解析] 本题考查提取信息的能力。一般情况,说明文分说段落的首句是总结句,接下来是分说句。如第②段关键句是“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第③段的关键词是“选择和应用”,第④段关键句“从字形上看……后来……”说明墨的意义的演变。 三、
1.①外海快速筑岛技术;②深埋沉管隧道“半刚性”结构技术;③岸上预制,海上组装的施工方式(“搭积木”的建造方式);④白海豚保护措施。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首先细读文章内容,明确答题方向在文章第②~⑨段,抓住段落中的关键句子“科研人员设计了多个方案,然后探索出外海快速筑岛技术”“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合作攻关,创造性地运用‘半刚性’沉管新结构技术”“这座大桥全部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在施工时采取了针对性保护措施”进行概括提炼即可。
2.作诠释。简要解说“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的内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大桥的设计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熟读画线句子,结合句子内容可知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在航道海域大桥沉入海底,搭建深埋沉管隧道,同时在隧道两端建起人工岛连接桥身”对桥、岛、隧交通集群工程进行了具体的解释,其作用在于使这一陌生的概念更加通俗易懂。
3.“无论……都……”照应了前文的“全部”一词,强调了港珠澳大桥的所有构件都是在岸上整件制造的,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的赏析,首先必须细读词语所在的段落,“全部”强调大桥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来建造,“无论……都”是对“全部”的进一步限制和具体说明,强调其所有构件都采用了“搭积木”的方式,这两个词语用在一起,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4.示例一:中国高铁。截至2017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示例二:天舟一号。我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解析] 本题属于拓展类试题,解答此题,要联系生活实际,回忆知道的关于我国的科技创新的工程,如C919、深海探测等,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介绍。 四、
1.示例:“植物会说话”是指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气体,并将其转化成一种生理反应进行复杂的交流。
2.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总结戴维·罗德斯等人发现的结论、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启下引出因马丁·海尔对戴维·罗德斯等已有观点的质疑而进行的实验。②内容上:在戴维·罗德斯的观点和马丁·海尔的质疑与实验之间建立起联系。本段明确了下面的实验是在戴维·罗德斯等人实验基础上的深化和因果关系探索,说明两者实验目的的不同,说明的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
[解析] 此题考查语段的作用。关于语段的作用,主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分析。处于文章中间部分的语段作用一般为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承接第②段戴维·罗德斯、杰克·舒尔茨等人对柳树、杨树和唐枫幼苗的研究,发现了植物之间可以通过化学信号进行交流;引出下文第③段马丁·海尔等科学家提出了疑问并展开深入研究的内容。在内容上,把②③段之间的主要内容分别进行概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过程。
3.示例一:举例子。介绍孔苏埃洛·德莫拉埃斯、戴维·罗德斯、马丁·海尔等人的实验,都举出了具体内容、过程、方法以及发现的结论,让实证说话,使人获得清楚的认识,很有说服力。示例二:列数字。如第④⑤段介绍马丁·海尔的两次实验时,使用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被啃噬过的叶片释放气体,是为了保护植株自身的其他叶片不受攻击的结论。示例三:打比方。如第⑥段“就像中国长城上的烽火台……警告其他守卫塔有敌人来了”一句,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叶片受到侵害时,释放出气味警告同一植株上的其他叶片保护自己的真相。形象贴切,生动有趣。
[解析] 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掌握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常用的说明方法;其次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判断准确说明方法;最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其在说明事物特点、功能、性质等方面的作用。 4.示例:①科学严谨,一丝不苟;②执着,坚持不懈;③对比研究,探索精神。
[解析] 此题考查拓展延伸。从文中科学家由猜想到对多种植物进行实验研究,以及科学家对研究提出质疑,又开展反复的实验进行证明,可以得出对待科学工作十分严谨、一丝不苟;从反复几十次实验,不断探索,可以得出执着、坚持不懈的精神;从发现“植物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现象到实验论证,可以看出科学家对真理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五、
1.A [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说明文结构层次的能力。①②段介绍田鼠房子的设计特点;③④⑤⑥段说明田鼠的生活习性;⑦⑧段补充说明田鼠的种内斗争以及田鼠的天敌。
2.①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 ②洞洞相连,功能各异 ③食性杂 ④自我调节,控制种群数量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文的归纳概括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在地下通道、树根、岩石下面的缝隙中做窝”“洞洞相连,功能各异”来作答;“吃各种谷物粮食、瓜子、水果、豆子等”“数量庞大时,会出现种内斗争”可见田鼠杂食性,自我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活习性。
3.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猫头鹰捕食田鼠的数量之多和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结合前一句内容“猫头鹰、狐狸、猫都是它们的天敌”可知此句“光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就能捕食1000只田鼠”运用了列数字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猫头鹰的捕食田鼠能力强、捕食数量大。“等于保护了一吨粮食”可见田鼠偷食粮食的数量之大。
4.“那么”表示程度,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如果去掉,就变成了“不团结”,不能准确说明田鼠种内斗争的真实情况。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能力。程度副词“那么”用来说明田鼠繁殖到一定数量时,田鼠之间“团结”的程度有所减弱,不如从前;如果去掉,句意就变为“表现得不团结了”,与原句意思相反,不能准确说明田鼠种内斗争团结程度的改变。
5.这种说法有道理。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膨胀,维护了生态平衡;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田鼠种群的生存。
[解析]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分析能力。这种说法有道理。从全文来看,田鼠繁殖能力非常强,种内斗争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田鼠数量的膨胀,维护了生态平衡;种内斗争体现了生物优胜劣汰的原则,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田鼠种群的繁衍。 六、
1.(1)数学模型 数据驱动 (2)统计数据
[解析] 这两道小题考查对文章相关信息的提取与概括。首先找准答题范围,由所给的信息可发现,此题梳理的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答题范围锁定在第⑤段和第⑦段,然后阅读这两个段落提取相关信息。
2.①从人们在各种活动中生成的副产品中获得;②已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吸引和收集各种额外的数据;③开发了全球数据网。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作答时首先读懂题干要求,带着题干的要求在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最后将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此题的答题信息在第
段,将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组织即可得出答案。
3.示例:终极的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过程的再现,即一部具有人类智能的人造机器。
[解析] 这是一道发散创新表达题,解答时要先了解现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发展趋势进行回答。注意回答时要符合原文内容,不能天马行空。
4.示例:人工智能就是在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后的高度自动适配行为。人工智能“知其然”,而并“不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说,“小冰”能写出诗,但它不能理解自己写的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选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模拟实践的能力。作答这类试题时,一要认真审清题意,明确命题人的真正意图;二要根据题干中的材料,再次阅读文章中与之相关的语段,并准确捕捉所需要的知识;最后联系题目设置的情境,将从文章中获得的知识用简洁明白的语言写出来。
七、
1.(1)介绍了榫卯的平衡与耗能两种功效。
[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对象的特点。文章说明的对象是榫卯,第④段介绍榫卯有连接功用的特点,第⑤段开头提到“榫卯的功用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这句话承上启下。第⑤段关键句是“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相互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第⑥段关键句是“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这两段分别就这两种功效进行了解释说明。从中提取关键词作答即可。
(2)不能调换。第④段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⑤⑥段介绍榫卯的两种功效。而榫卯的两种功效是因连接而生发的,④段和⑤⑥段间存在逻辑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说明顺序的分析能力。解答时,先细读第④~⑥段内容,思考三段文字在内容上的关系。第④段介绍榫卯有连接功用的特点,第⑤段开头“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一句承上启下,接着,第⑤⑥段分别就“平衡”与“耗能”这两种功效进行了解释说明。由此可以确定第④段与第⑤⑥段之间是逻辑关系。回答时,要先明确表态——不能调换,后阐明理由。
2.示例一:可以。应该放在第④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⑤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卯的连接功用。
示例二: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文意理解能力。首先要分析材料,明确其内容是榫卯对于老家具的重要性。然后回答“可以”或“不可以”。若回答“可以”,就要联系第④段对榫卯连接功用的说明阐述理由;若回答“不可以”,则要从材料与文章虽然都强调了榫卯的重要性,但一个是用于老家具,一个是用于木构建筑这一角度阐明理由。
3.(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迄今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这是一道考查说明文平实和生动两种说明语言风格特点的题目。(1)首先从文中第⑥段找出这句话,明确“山西应县木塔”“依然高高耸立”的原因是榫卯有巨大的耗能作用。“功臣”是君主时代称有功之臣,也指对某人某事有贡献的人,用于赞扬人的功绩。在句中“功臣”采用了拟人化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榫卯结构的重要性。(2)“迄今为止”的意思是“到目前为止”,属于限制性词语,表示时间上的限定。然后,理解句意“可见的最早的实物”这一说法是“到目前为止”,不排除今后还会出现更早的实物的可能性。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4.一榫一卯都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答题时要将说明对象与“情”联系在一起。由文段开头部分可知,作者对古建筑有深厚的兴趣与感情,所以“情”可以指作者对榫卯的感情;由最后一段可知,榫卯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所以“情”可以代表由榫卯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的平衡与融合之美。 八、
1.斑马线就是“安全线”;斑马线大变脸;斑马线上的“警示”。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概括说明内容的能力,难度较大。解答过程中,我们要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局部剖析,选文第②~④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斑马线就是“安全线”,第⑤~⑥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斑马线大变脸,第⑦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斑马线上的“警示”,这样题目就迎刃而解了。概括的语言要求简洁、连贯。 2.指引行人和车辆有序通行,保护行人安全。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提取、概括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审视题干、明确答题指向的基础上,锁定答题区间第②段,从中筛选符合要求的答案。
3.列数字。列举具体数据来说明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也不是随性画出来的。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难度较大。解答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模式“说明方法+通用作用+语境作用”去组织答案。说明方法包括作比较、作诠释、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辨识的时候,我们可以依据说明方法的概念和具体段落判断。
4.视觉效果醒目,警示车辆驾驶人注意前方让行,不但能保护行人,而且可以缩短行驶车辆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制动距离。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分析、筛选、表述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分析题干中“大变脸”内涵的基础上,框定答题区域第⑤~⑥段,然后从中提取重要信息,进行概述。 九、
1.汉唐时期的护照过所;中国现代护照的由来。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梳理说明内容的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要在充分理解标题中“历史变迁”内涵的基础上,走进文本,框定答题区间,第②~③段主要说明汉唐时期的护照过所,第④~⑦段主要说明中国现代护照的由来。 2.称谓 材质(制作材料)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提取概括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的时候,只要认真阅读第①段文字,就可以快速得出答案。语段最后一句说明护照的材质,其余语句说明护照的称谓以及文字、外形的变化。
3.因为过所的性质与现代护照几近相同,而且它的命名与英文中的护照“passport”不谋而合。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段落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难度一般。审视题干之后,锁定第②段,然后概括作答,展示答案的时候,我们要注意全面性,不能遗漏它的命名与英文中的护照“passport”不谋而合的内容。 4.唐代是一个开放的朝代,疆域广阔,境内外交通发达,国力强盛,中外贸易往来活跃。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概述能力,难度一般。解答的时候,我们要依据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即第③段,然后进行提取概括。解答的关键是不能遗漏得分点。 十、
1.采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春联,增加了文章的文学色彩,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此题考查开头段引用诗词(俗语或名言)的作用。说明文开头若引用名言、俗语或歌词,其作用就是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应放在②③段之间。
[解析] 此题考查对过渡段的理解能力。从“春联为何又叫桃符?说来话长”这句话来看,引出的下文,一定是介绍有关桃符的内容,而第③段文字恰恰介绍说明了从周代开始,人们新年时在门前立桃木人的习俗。据此分析,这句话应放在②③段之间。
3.①表达美好愿望;②具有观赏价值;③满足社会心理需要,涵养出深厚的文化意蕴。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理解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题区域,提炼出关键词,概括作答即可。该题从最后一段可概括出答案。 4.春风 神州(答案符合对联要求即可)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补充对联的能力。拟写对联的原则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音(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三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音(现代汉语拼音中的一二声)。据此补写对联即可。依据下联中“献瑞瑞气”的格式,上联填写的对应部分的内容中间两个字也必定相同,结合语境可以填写“春风”;下联空缺的内容需要和上联对应部分的内容协调,故可以填写“神州(或乾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