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2022-05-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精选11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养生主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1

在读过庄子的《逍遥游》之后,我对于庄子的其他著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庄子内篇中,我选取了《养生主》一文阅读。

时值夏秋之交,坐在寝室的阳台眺望,大学城里的树木依旧苍翠,郁郁葱葱宛如盛夏。每想到如此鲜活的景象也会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天地之间的万物皆是如此,况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养生之必要,顺从自然之必要。而庄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无所凭借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顺从自然。庄子认为,养生之道,在于“缘督以为经”,如此,便“可以养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对于我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平时,我对于自然的规律是全然无视的,吃饭不准时,作息时间也不固定,饱受病痛之苦。

当然,庄子所谓养生,并非只是生命的休养,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养。在中国,儒家思想有着庞大而稳固的根系。这种情况下,人无不以儒家为正统,以孔孟为先师,以其著述为道德准则,而忽视了人的个性。庄子十分看重人的个性特征,即使是天生的残疾也是自然的恩赐。防止我们思想固化方面,庄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贡献。诚然,与其千篇一律,不如“鹤立鸡群”!

文中,庄子还表达了对儒家道德的轻视,从其对于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他认为人的生死皆是天命,无需拒绝,极为潇洒大度。这种顺应,近乎乐观,对人心境的开阔是不无裨益的。当然,我觉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规范,毕竟千年的积累也是精华。只是结合了庄子的思想更能发展人自身的修养,不是么?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2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3

今天读完了《庄子》之《养生主》篇。本篇虽短,却让我思索回味良久。

《养生主》全篇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说明养生之道在于顺其自然。

全篇分为六层。第一层讲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阴虚度在孜孜追求于无限的小知上,不应以搏求善名而为善,而应当抛却繁杂外物,

“缘督以为经”,秉承事物中虚之道,即追求内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层通过疱丁解牛的故事,进一步说明处理事物应透过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内在联系,然后以“以无厚入有閒”,方能游刃有余。说明养生之道在于“因其固然”。

第三层通过右师之介,说明形体残全在于天而不在于人。更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皆是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限于人为的因素。故顺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养生。

第四层通过泽雉说明精神的自由胜于物质的满足,自由之重就在于自由乃是顺其自然的体现。故人应当挣脱身体外物的束缚,追求领会宇宙本体和内心本质的精神。

第五层通过秦失三号而出的故事,说明情感亦应顺从自然的变化。“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生离死别,在庄子看来竟是那样的从容。当然,庄子安命的思想并不是消极避世的观念,而是让人顺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应将自身为其陷入过度的悲伤痛苦之中。结合上篇的《齐物论》,庄子认为世间万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齐一的,那么生死亦是齐一的,因此,即使生离死别,悲痛的情感亦应当适可而止,三号而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顺其自然,则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悬之苦。

第六层,通过薪尽火传的比喻,说明以薪代表的外物虽然会燃尽而不可传,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灭的,会永远传承下去。

通过逐层讲述,从而说明世间万物、人之情感都应顺应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将会永远相传。故养生之道在于精神建构,而不是身体外物的满足。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4

大家知道,我们的任督二脉,这是我们生命最关键的两个部位。我们的五脏六腑都是挂在脊梁骨上的。如果我们的脊梁骨不出问题,我们的五脏六腑都不会出大问题。出问题都是因为我们脊梁骨出问题了,我们前后不通,中间的这条路不通,我们就会生病,就不得长寿。火龙山庄的郭老师,很重要的一个治疗步骤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经络,他的“经络条”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过“火烧”把药液侵入你

的脊椎,打通脊椎,让气血畅通。

下面一段就是发给你们的“庖丁宰牛”。

这一段很好玩,庄子就不像孟子,孟子是“君子远庖厨”,就是要远离这些杀鸡、杀鱼的厨房,我们很多朋友信佛,就是喊不要杀生,连个蚊子都不灭的,有蚊子,都是轰走,不打死的。这里庄子偏要讲杀牛。

杀猪,宰牛,我们一听,心里都有点咯忌,一想,就是血淋淋的,很瘆人的。但是庄子不是。他却通过宰牛告诉我们怎么养生?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奇怪。实际上不奇怪。庄子讲庖丁宰牛,首先是找了一个宰牛的支点。因为牛很大,肯定比人要大。形体比人大,你怎么去宰?斗牛场上的斗牛士制服牛容易吗?不容易,牛也是使足全身力气要把斗牛士掀翻的,那是充满愤怒情绪的。但是庄子笔下庖丁不是这样的,他宰牛的声音“砉然响然”像欢快的乐曲,就是上古时期的音乐,而他跳来跳去宰牛的步伐,就像跳桑林舞一样轻松悠然。牛就安安静静,被庖丁宰杀了。地上一堆,皮啊,肉啊,骨头啊,筋啊,什么的,清清爽爽的被分离了。文惠王一看,庄子这样跳跳舞,还是“韶乐”的舞蹈,即我们远古时代自然界跳的舞蹈,可能有点像我们看非洲原始部落敲着鼓跳的舞蹈一样,充满了欢乐。怎么就这样跳一跳就把牛给宰了?,而且这头牛在被宰的过程中一点痛苦都没有,很欢乐地离开世间。前段时间,我在书院里面讲这段的时候,有朋友就提这个事情。他说,社会上总有人问,学国学有没有经济价值?他就讲了一个很俗气的理由,说,就讲这一段就很有经济价值。我当时没有反映过来,就问,怎么有经济价值?他说,这个庖丁宰牛,就像在乐曲声中,欢乐地宰牛,这样牛就没有愤恨,惊恐,所以就没有毒素放出来,它的肉味道就很鲜美。大家经常听宣传,说,屠宰场里面是一片惊恐,嚎叫声,被宰杀的动物,都是充满了愤恨的,这些情绪都转化成毒素留在它们的肉里了,所以我们现在吃的肉,味道也不好,并且有毒。但是庖丁宰的牛,是在欢乐声中被宰杀的,牛高高兴兴死去了,就没有毒素放出来,这种牛肉的价格肯定比其他牛肉卖的价格高,经济效益明显。他说,你看,学了这个赚不赚钱?肯定赚钱。当时我很想笑,

我就说,你这样的发挥,我是第一次听说,庄子宰牛的价钱比其他的高。如果真有这样的肉出卖,肯定高级宾馆要先用,自然价钱也出得高了。

牛被宰杀后,文惠王就说:善哉,你这么轻松把牛宰了,这是怎么回事?

庖丁很自豪地讲:吾有道也。大家注意了,“有道”,这个是庄子思想的根本所在。一个人立志就要立在道心上,要“志于道”,要见道,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明心见性。这个是最根本的目的。

我宰牛是有道的,不是什么技艺上就完成的。我立了道心,在这条路上认真走下去,最后是从必然王国到达了自由王国境界。庖丁宰牛一开始,牛在他眼中也就是牛,但是三年下来,牛在他眼里就不是牛了,已经没有牛的感觉了。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只不过自己没有留意而已。杨芬,你现在打字,与你刚开始学打字有什么不一样?现在还需要看键盘吗?还需要去想,哪个字母在什么位置吗?你还把键盘当成就是“键盘”吗?你已经不看键盘,一看文件的字,自然手指就知道敲那个键盘,就知道敲哪个字母,谁告诉这样做的?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前几天,我到一个制版公司,特别注意那个小伙子,他的键盘是在桌子下面的,从上面根本就看不见他的键盘,我们一边说着要打的文件,只看见,他的手动一动的,文字就全部“跳”到屏幕上去了,他的眼睛只看屏幕,耳朵听我说话,他的手指就是“神欲行”,有个神在指挥他的手指。我们这里很多人会开车,当你刚学会开车的时候,上车肯定方向盘,前进挡,刹车,后视镜,仪表盘等等,面面俱到,有时难免手忙脚乱的,但是几年下来,还是这样吗?不是了,有时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还要礼让后面来的车,就有点像“千手观音”还有千只眼一样了,这个时候你开始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我曾经遇见一位“微雕”大师,当时他见我的时候,还是一位工人,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当时朋友推荐他来的时候,就告诉我,他想把他的作品展示给世人,需要印刷一些资料。我当时不知道什么叫微雕?我只是看他带来的照片,觉得很好。我就问他,原件是多大的东西?因为图片下面要注明尺寸大小。他说,不

大,就是小手指甲那么大。我很吃惊,有点不信。他给我的一张照片就是“虢国夫人游春图”。他可能也看见我不太相信,第二次来的时候,就把原作品带来了。象牙雕刻的,我用车间的网点镜一看,清清楚楚的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我就问他怎么雕刻的,是不是先画上去,然后像手表行里的师傅修手表一样,眼睛上夹个放大镜,雕刻的。他说,画什么?我脑袋中有这幅图了,我的手拿这刻刀就在象牙上动动动就行了。你说,这不是“神欲行”是什么?技艺已经超过了“必然”达到“自由”了,就是神欲。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物质极大丰富,信息量极多,更新极快。各种东西用苟日新,日日新形容都不为过。因此若如忙不颠儿的急着学习、存储、改变,想是会累个半死,就这样也不一定跟的上脚步。所以,保持自我的根本,就是那个不变的稳定的自己,之后再随形式稍微加减。保持自己的节奏,慢慢的,妥妥的,以最少得消耗投入达到最大的能量输出,事半功倍。

那么问题来了,是不是消极怠工,就去吊儿郎当的混日子呢?我想庄子是不会答应的。每个人的青少年阶段的成长和积累是自己无法掌控的,因为这和我们的出身、家庭、成长环境、教育资源等息息相关。但成年以后,在我们有能力去构建一个独特的多维度的自我时,我们还是要积极的让自己的版本在可允许的范围内达到最好效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之后再因其固然,再依其天然。我想,这样才会可能达到庖丁的游刃有余的踌躇满志的状态。

如何安然自在,应该就是积极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并有智慧去区分二者。自在是一种心中有数,自在是一种经历过之后达到的满足,自在是世事通明,达练人生。

接触过一位很资深的民办大学校长,70多岁的年纪,但看上去像是50多岁,问其保养心得,校长说,不过是该处理事情时集中精力处理事情,到了休息的时候绝不拖延,每天晚上10点左右一定就寝,每日再忙要保持散步1万步以上……听起来没有什么高深的手段,不过是

规律作息,劳逸结合。但其实,你看到她本人,你会感觉到那种自在、内心平和的状态,身为大校长,也没有让人感觉很繁忙,感觉就是一种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信。并且教书育人,薪火相传。

因此,我想接纳自己,安然自在就是在经过人生磨炼之后的一种智慧和慈悲共存的悲智双蕴状态。

文中,作者讲养生过程比喻成手机的使用过程,感觉很形象贴切。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6

我恰好这时间在生活和事业上遇到了瓶颈,偶然一回的听书,听到了书评人分享养生主、人间世这两本书,隔天周末晚上就迫不及待地去买了,去了实体书店连一点折扣也没有,我拾了这两部书就去付款。太想看了,于是连网购75折都无法让我为了折扣优惠等待。

这书,很好阅读,书间行距让视线读起来很舒适,就这样下班和休假的时间翻翻,20天内读完了两本。按照往常我不是个爱读书的人,一读就睏。但这回我是真的在人生遇到了困惑,从以前到现在试了好几种方法想找到最适合自己的key,这些年来我在生活上做的实验,总是让我得不到答案。

其实书里说的很对,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就是活不成“应该“的样子,而不情愿活成“活该”的模样。所以一直不甘愿也不快乐,没有真正的面对自己。有了还想要,嘴里吃了、手里拿了、眼睛还看着、脑子还想要更多。就是不够直面自己,像自己掐住了自己脖子气根,说活不下去了,简直可笑,是我自己杀了自己。

我在书里找到了新的实验动机,这次试着用梁冬幽默的文字,试着做看看,面对自己坦然活成“活該”的樣子,让我的心快活。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7

《养生主》通篇不过600言,是《庄子》内篇中篇幅最为短小的,但细细读来,仍然有颇多尚可深究之处。

在本片开端,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句,历来广受争议。“上句尤易明,下句最难解,似有引人为恶之嫌。”近代王叔岷先生的解释颇具影响,他说:“所谓善、恶,乃就养生言之。‘为善’,谓‘善养生’。为‘恶’,谓‘不善养生’。‘为善无近名’,谓

‘善养生无近乎虚浮’,益生、长寿之类,所谓虚浮也。‘为恶无近刑’,谓‘不善养生无近乎伤残’,劳形、亏精之类,所谓伤残也。”(《庄子校诠》)此句乃就养生而言,这自然没错,但庄子讲养生,主旨在养心,而非养身。在本篇第三章,写右师之介是“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右师一足,并不必然是出生时就有的先天性生理缺陷,亦有可能是后天致残,但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天与”,而非“人与”。因为“道与之貌,天与之形”,人的形骸都是受天赋与,人力不能改变。若按王叔岷先生的说法,将“刑”解释为劳形、亏精一类的伤残,则与养生的前提——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背道而驰了。人之形骸取之于天而人力不可蓄养,人只能养其所能养,即是心。周纵策说:“至于‘不’伤生的`善恶是否该为,本不是他在这里所要讨论的范围。他说的只是:假如你要去为恶,可切不可弄到受刑伤生;至于这假设的,不致受刑伤生的恶事,你该不该去做,他在这里并未表示意见。这正如‘不近名’的善,不‘已而为知’的知,你该不该去做,他在这里也没有表示可否。我看庄子一定会要先看看那是什么知,什么善恶了。”(《<庄子?养生主篇>本义复原》)与成玄英一样,将“刑”理解成了“刑戮”,此金木之刑仍然只是伤身而已,且后文曲说强通,未得庄旨。

“为恶无近刑”句,最重要的概念有二,一是“恶”,一是“刑”。“恶”应理解为世俗所认为的恶事,这个基本明朗,众家的问题主要在后者。联系《养生主》篇全文,我认为这个“刑”乃是后文秦失吊老聃中的“遁天之刑”。秦失的原话是:“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由此,“无近刑”即是说“无近乎遁天之刑”,不可邻近逃避自然地刑法。换言之,做(世俗标准中的)恶事,只要与自然天道相顺应即可。

《养生主》开篇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个“知”可解释为知识,但显然是广义上的知识,它包含了人们心念中的一切造作,包含了世俗的一切是非善恶标准。又“以有涯随无涯”,终生惶惶然求善避恶,这些人就好比庖丁解牛篇中的良庖与族庖,在解牛时

强行“割”“折”牛骨,而这些一时一世之“标准”即如“岁更”“月更”之“刀”,不断地在现实中挫败又在心念中被追逐,儒家有儒家的标准,墨家有墨家的标准,百家相争,终无所归,这都是遁天之刑,都是未能“缘督以为经”的下场啊。庖丁解牛篇的寓意,有人以为是以庞大的牛比喻“社会”,以解牛比喻“处事”,庄子遂然是在教导世人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处事技巧,实在是视庄子与汲汲然于世者无异了。显然,要理解庖丁解牛的寓意,文惠君那句“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是唯一的钥匙。养生即养心,此段以牛喻心,以解牛喻剥除心之藩篱,是言解除心之藩篱,当“依乎天理”“顺其固然”,而不可“以有涯随无涯”,徒生出许多是非善恶判断标准来,这才真正是区别于道德优先的生命优先。养心为本,处世为末,以为庖丁解牛篇是在教人处世技巧的,实在是本末倒置,淆乱庄旨。

“为恶无近刑”之意,可举例来加深理解。庄子丧妻,竟鼓盆而歌,这在世人看来显然是不近人情的为恶之举了。但若跟随世人的善恶判断“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这才是“不同乎命”的遁天之刑,庄子了解了“人且偶然于巨室”而堪破生死,方才是无近乎遁天之刑了。“为善无近名”的意思相对明朗,即做(世俗标准中的)善事而不近乎名誉,姑且以此来推测《养生主》中的另一个疑点,即秦失吊老聃中秦失对老聃的一句品评。(秦失)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虽然庄子一向被认为是老聃后学,但老聃从未自称至人,庄子也不是阿谀奉承之人,所以以为老聃并非至人,这不足为怪。奇怪的是,在秦失吊老聃一段中,并没有直接给出老聃非至人的依据,如此单独一句品评,就显得尤为突兀。这一段的内容主要是写老聃死后世人言之哭之,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由此怎么能引出老聃非至人的结论呢?按我们通常的理解,老聃已死,众人的恸哭并不关乎老聃对生死的看法,但细细读来,“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众人对老聃的感情甚至可与至亲之情相比拟,可见老聃生前必是“为善于之”了,而且不是偶尔为之,必是长期坚持了。“至人”的特点之一是“无待”,鲲鹏万里,仍有待于海运,而至人的无待乃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式的“独”。老聃之“为善”,

不一定是有求名之心,但在众人心中已有了善之名,仍然没做到纯粹意义上的“为善无近名”。老聃不一定有待于他物,但显然已为他无所依待,仍然没做到至人式的“无待”与“独”,也由此可见庄子心中的至人,的确是一个最高理想的化身了,除非人如混沌之未凿七窍,否则谁能不被世俗所染呢?

庄子讲善恶,本意并不在于要另生一个善恶标准,如此又堕入细细密密的理思之网了。庄子讲善恶,原本就是要取消这一虚妄命题,善恶俱谴,是非两行,超越一切道德判断,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如此才能缘督以为经,获帝之悬解,得养生之旨。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8

庄子在养生主中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庄老先生的本意到底如何,至今未弄得明白,倒是望文生义地觉得,会不会是这样的意思呢--为善嘛,千万不要走火如魔到一定要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地步,而为恶嘛,也千万不要一意孤行弄到不计后果以至于触犯刑律的境地。

此中的的为善与为恶之解,不知正解是什么,我自已似乎倾向于人的社会中对于自我个体利益的两种态度,为善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为恶嘛,似乎可以理解为利己之举。那么,这两句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利他之举,可以做,但是不要做到是为了追求获得好的名声的程度,因为那样会很累很累,也不排除会因求名而失去许多本应享受的人生乐趣甚至于失去自己的生命啊;利己之为也可以行,但是不要做到面临刑罚加身的程度,因为那样你会得不偿失地受到屈辱与失去自由甚至于失掉生命啊。

这两句话,应当还包含着主张个人对许多事情的自主选择与判断的因素,因为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其标准显然应当为当事人自己去下结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迫不得已而为之。

做为我自己,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学过《庖丁解牛》,那是从《养生主》中节选出来的,那篇课文中是否有‘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两句,是不记得了,但是现在因为复习《庖丁解牛》以希图背诵之时,倒是见到了《养生主》之全文,觉得有必要全文诵读之,也希望能从

中汲取些营养,让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些,试着背诵之,也算做是进行记忆训练罢。

试试看吧。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9

开篇首页原文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之文,看似汪洋恣意,无所归旨,实则细致入微,全无一点废话。这段话有八个字就从宏观的角度阐释了什么是养生。这八个字分别是“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所谓养生,实际上就是在运用我们的智慧,在“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中来回调节,来回平衡。

第二部分又借以庖丁解牛之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

就如,我们已经用了十九年的刀口像是刚从磨刀石磨过的一样锋利,这是养生主的最高境界。像这一把刚刚出炉的刀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永远保持生命的健康,永远保持自己的青春。

庄子的养生之道用现代的语言总结,就是十六个字:保重身体,关心自己,善待他人,活出质量。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越来越提倡养生之道,均衡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状态,都是人们所追求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身体、精神,关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养生之道可以赋予他们健康的身体,阳光的心态,让生活变得充满生机,生命变得充盈。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庄子就告诉了我们养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顺应自然天性,安时处顺。他所论及的养生超越了养生的一般养其形的层次,揭示了养生的真性,即护养生之主

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我们如今还经常听到的名言,曾经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明知识的无穷无尽,一个人不应该满足于自己所掌握的,应当不断进取。现在我才明白,这不是庄子的本意,他想说明的是,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随无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会使人陷入困顿,这是不符合养生之道,在无涯的知识海洋中,我们应该放任心灵,不必追求在书中得到什么,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换来什么。我们要做的,只是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跟着心灵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最重要的一点。

第二节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这是一个为众人所知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里却蕴涵着很深刻的道理。以庖丁分解牛体来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在他看来,解牛已经不是一种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让他感到心满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悦的事。“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这句话很形象的写出了一种处世之道,这个社会,有太多的法则和太多的潜规则,复杂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这样复杂的社会中生存,要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艺术,处理世事顺着自然的纹理,面对纷繁的世事就能泰然处之,游刃有余。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什么时候锋芒毕露,什么时候韬光养晦,这样才能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这是极为明智的处世哲学。

第三节讲了两个小故事。一个是公文轩看到只有一只脚的右师,一开始觉得很奇怪,后来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师只有一只脚,其实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为,即使是因祸而断足,也是由于上天的处罚,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态就无需在意,无论是健全还是残缺,自然即是美好,这样的心态实在难得,若能拥有这样的意识,内心就能保持一种健康,平淡的状态,那么离达到养生之旨也就不远了。另一

个小故事讲的是沼泽中的野鸡虽然饮食很艰难,但它却并不乞求被养在笼子里,因为在笼子里精神虽然旺盛,但并不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体的自由更加可贵,被囚禁的灵魂是没有什么色彩可言的,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束缚于无形之地,就是因为人们越来越追求一些物质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丰富于不顾,“十步一啄,百步一饮”虽然很艰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遥自在的,在笼子里,虽然无须为食物所奔走,却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灵的自由。这样简单的道理,连动物都明白,为什么我们人类却想不通呢?是因为金钱、利益、名利的吸引让太多俗世的灰尘蒙住了我们的眼睛,在追求物欲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乐,却始终不明白是自己作茧自缚。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主张顺其自然,这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但这并不能说庄子就没有追求,庄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与利,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却常常被我们遗忘的东西,是精神的无羁无绊,是人类最初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状态。

第三部分,写了老聃死了,秦矢前往吊唁,仅仅哭了三声就出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与死都始于自然,终于自然,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所以面对已经逝去的亲人,不必太过悲痛,生与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应运而生,顺势而死,与四季变化,植物生长一样地自然。当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亲人的离开,往往是悲痛欲绝的,这是人之常情,庄子所要告诉我们的,只是一种思想,一种处变不惊的思想,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内容,只要经常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的心理状态,也就明白养生之道了。“指穷于为薪火,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脂膏作为烛薪有燃尽的时候,火种却流传下去,没有穷尽。人的生命也是这样,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个体都会消亡,但是人类却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生不息,物质的东西很快就会消失,但是精神却可以长存这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文章虽是在谈论养生,却时时散发着庄子哲学思想的光芒,庄子的哲学往往潜藏于自然之道中,无为,随性,平和,自然,就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养生,并不在于养护身体,过丰衣足食的生活,而是养护生命,而生命的实质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世界丰富了,养生之道才有了意义。对于物质来说,精神重要得多,若想学得养生之道的精髓,首先就要拥有自然、平和的心境。用怎样的态度心态看待世界,就会有怎样的境界。

庄子养生主读后感 篇11

自古以来,君主追求“万岁万岁万万岁”,普通百姓追求“寿比南山”,渴望长命百岁一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重要话题。那么,怎样做才能真正养生呢?对此,道家在几千年前为我们做了深层解答。庄子认为,只有顺任自然,天人合一,无欲无求,才能实现逍遥,才是真正的养生之道。

一、《庄子·养生主》篇章主要内容

《庄子·养生主》主旨在阐释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任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这与庄子一贯主张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天性是一致的,是微言大义的微妙阐述。本篇分为三节。第一节是全篇的总纲,它指出,我们在“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应当顺循中虚之道,顺任自然之理。第二节通过“庖丁解牛”道出养生要领: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第三节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毋宁置疑,庄子的养生观对于身处现实生活的我们,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二、《庄子·养生主》内容解读

在第一节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通过说明生命有穷尽而学识无穷尽来阐释:追求无穷的知识,是殚精竭虑的,是害于身心元气的。在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奉为金科玉律的我们看来,这句话是很费解的,我们可能会认为庄子的这种论调是不求进取的表现。但是,当我们对进取心深入挖掘之后,我们可以发现,汲汲于知识,某种程度上仍是汲汲于名利的。进取心很多时候是由名利心来推动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在,有多少人是真正为提高自己而追求知识的?我们总是为名利的需要才

充实自己,被现实的需要牵着鼻子走地学习,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才是值得学的。现在的人心是不净的,时时都像一汪满泛波粼的水,争着、夺着、斗着。现实生活中,活得光鲜亮丽,却满腹的算计和忧惧,身心俱疲,外强中干,损年夭寿的精英比比皆是。

第二节中,庖丁解牛的高潮技艺说明了:一个人的一生,由最绚烂而归于平淡,由极高明而归于平凡,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才是养生之主。这个要点极好地阐明了道家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牛无疑是很复杂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是因为他掌握了它的机理。复杂的牛机理相近,每个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机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我们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第三节中,通过“秦失吊老聃”来说明:人活一世,不管是寂寞还是热闹,富贵还是贫贱,最终都归于同一个结局。老少哭老聃过于悲伤,是情感执着,不必哭诉而哭诉。这是逃避自然违背实情,忘掉了我们所禀赋的生命长短,这就是逃避自然的刑法: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这才是安心的心态,才是养生的达观,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庄子在其妻死后鼓盆而歌,这样对待生死的态度可谓已至化境。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一切都是顺其自然地消长,生命的长短是上天所禀赋的,不可人为强求。生者哀哭,一面是失去死者的悲伤,另一面也是执着于生的不甘心这是逃避自然的做法,是无益的。烛薪的燃烧是有穷尽的,火却传续下去,没有穷尽之时。物质的生命终有消亡的一天,而精神的生命却可以穿越时空延续下去,薪尽火传,多么奇妙的永生啊!在自然中一切都是完满的,如果定要以人为之力去改造自然之理,必定是执着的痛苦了。取光照物的烛薪终会燃尽,而火种却传续下来,永远不会熄灭。

三、养生感悟

《庄子·养生主》这三节,虽然内容不同,但是归根结底是一样的,都是强调了顺应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阐释,指

导我们在复杂的人生中如何科学、艺术地生活。记得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有句话,“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没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相同的,“当我们在感叹没有鞋穿的时候,要知道,还有人没有脚”。我们总是觉得别人比我们得到得更多,所以总是欲望不止,尽全力向上爬,而忘记自己其实已经身处幸福的中心。我们总是在不断的追求中才能感到快乐,但若仔细体味这所谓的快乐,也不过是一种欲望、一个贪念,这些其实与快乐无关。

我们中国文化倡导在无欲无求中达到逍遥游的状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逍遥,无不极好地阐释了顺应自然逍遥自在的魅力:它让我们的身心真正得到清澈宁静,不受外界事物的诱惑,在平淡的生命中享受温馨祥和,在物我之间达到完美融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多少人在欲望与贪念的腐蚀下丢失自我,等到自己蓦然回首时,才发现自己就是那只追着自己尾巴的小狗,跑得再快,也只是在原地打圈。就像德莱塞的《嘉莉妹妹》,嘉莉在得到自己想要的金碧辉煌之后,才知道幸福仍旧像傍晚的阳光,你辛苦地追随它的脚步,但是它总是渐行渐远,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她不知道幸福一直在自己手上,只是自己膨胀的欲望让自己的双眼蒙蔽了。莫泊桑的《两兄弟》在金钱的笼罩下,原本美好和谐的家庭也土崩瓦解。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贪污、抢劫、贿赂、谋杀……我们的心灵总是在欲望的唆使下丧失良心,走上不归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智慧在历史中沉淀,我们只有真正地用心领会,吸收精华,才能够在短暂的生命中享受到生命的乐趣,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中达到人生最完美的境界。庄子追求“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在繁杂的生活中“游刃有余”,“安时处顺”从而达到养生目的。这种大贤至圣的境界,兴许我们没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悟透。但是,我们可以吸收其中精华,应用于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在进入某种境遇时,保持头脑、感情、心灵的超然状态,顺任自然,达到养生的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