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碳排放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2024-05-20 来源:好走旅游网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碳排放情况 及对我国的启示 郭朝先 ,胡文龙 ,刘 芳 (1.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 008 36;2.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 02488) 摘要:本文首先从高耗能工业产品碳排放达峰情况和最近20年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动状况两个 方面对发达国家的工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产业 结构调整“去工业化”、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等多方因素影响,发达国家多数高耗能工业产品在20世 纪70年代和80年代即达到了碳排放峰值;(2)从最近20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动状 况来看,呈现出总量减排、结构依存等典型特征。发达国家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化情况对我国具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从碳排放峰值出现及维持时间、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和工业碳减排潜力等方 面给出了对我国相应的启示。 关键词:发达国家;工业碳排放;结构变动效应;峰值 中图分类号:F4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355(2013)10—0016—05 doi:10.3969/i.issn.1003—2355.2013.10.00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aspects of reaching the carbon emission peak of energy intensive industrial products,and the change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industrial areas in last 20 years.The result shows that most energy—intensive industrial products of developed countries,which had reached a peak of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1 970s and 1 980s,affected by the developing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industria1 restructuring,”de—industrialization”,two oil crisis and other factors. The result also finds that it also show typical features of total emission reduction,structural dependency,in the view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changes in major developed countries in nearly 20 years.China can use the experience of 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 change in developed countries for reference.The paper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inspirations to China from the time when carbon emissions peak value occurs,structural change effects,and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Key words:Developed countries;Industrial carbon emissions;Structural change effect;Peak value 当今世界,工业是最重要的碳排放领域之一, 其中,高耗能工业又占有最显著的地位。本文首先 从两个方面分析发达国家工业碳排放变化情况。一 是高耗能工业产品碳排放达峰情况;二是1 990年以 来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动状况。依据这两方面的情况 收稿日期:2013—09—15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2BAC20B01)。 分析,本文最后给出了对我国可能的启示。 1 主要发达国家高耗能工业产品碳排放 达峰情况 1.1 碳排放达峰时间 钢铁、建筑材料(水泥、平板玻璃等)、有色金 作者简介:郭朝先(1971一),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产业组织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工业 发展、企业竞争力、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1 6 洌IcI6 劬 第35卷第1O期2O13年10月 ^, V01.35 NO.10 0et.201 3 Climate Change 气候变化 属(铝、铜等)、化工产品(合成氨、乙烯等)等是 主要的高耗能工业产品。经过对主要发达国家相关 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主要发达国家多数高耗能工 业产品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达到了产量峰值。 比如,钢铁工业,英国于1970年,美国、日本于1973 年,德国、法国于1 974年达到了产量峰值(图1); 水泥工业,美国、德国和法国于1972年,日本于1973 年达到了产量峰值;化工产品,以合成氨为例, 日 本于1974年,英国和德国于1 979年,美国于1 980 年,甚至韩国也于1 988年达到了产量峰值。在其他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世 界钢铁协会网站(httP://www.worldsteeI.org)和《帕尔格雷夫世界 历史统计》整理。 表l 主要发达国家钢铁产量峰值出现和维持时间 国家达峰时间城市化率 人均GDP(2000年不 一持续时间 峰值区间 变价, 美元)条件不变的情况,产量峰值即意味着能源消耗峰值 和碳排放峰值。考虑到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的 变化,一般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碳排放峰值出现 时间略早于能源消耗峰值,能源消耗峰值出现时间 略早于产品产量峰值。 与此同时,战后相对较长的和平国际环境为20 世纪7 0年代和8 0年代国际贸易和海外投资发展提 供了良好的条件,发达国家开始经历一次明显的 “去工业化”过程,即纷纷将高耗能工业和一般工业 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此外,第一次石油危机(1 973年)和第二次石 油危机(1 979年)的爆发对发达国家高耗能工业产 品峰值集中到来起到了催化作用。在能源约束和市 场预期的作用下,发达国家的企业不会在本土再扩 大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投资和生产规模。由于石油 危机的冲击,这些发达国家尽管高耗能工业产品均 在20世纪70~80年代达峰,但明显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工业化时期更长,产品 达峰后,峰值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仅维持7—8年 的时间,便迅速越过峰值阶段,进入产品产量下行 图1 主要发达国家粗钢产量变化图 阶段;另一种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工业化时期较 短(属于先行工业化国家中的后发国家阵营),产品 尽管达峰,但在高峰时期停留的时间很长。比如,日 本钢铁于1 97 3年达峰后、德国钢铁于1 974年达峰 后,其产量一直维持着高峰产量运行至今。固然,这 与日本和德国制造业竞争力强有关,但不得不承认, 石油危机使得日本和德国的高耗能工业产品峰值提 数据来源: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bttP://data.worldbank.org)、世 界钢铁协会网站(httP:∥w .worldstee1.org)和《帕尔格雷夫世界 历史统计 整理。 1.2 达峰时经济社会特征分析 主要发达国家多数高耗能工业产品碳排放集中 在20世纪7 0年代和8 0年代达峰。这不是偶然的, 而是由经济社会系统的内在特征以及当时提供的经 济社会条件决定的。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加拿大、日 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较高,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其中美国在2万 美元左右(2000年价格),城市化率多数超过70%,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结束、重化工业比重显著 下降。这些都表明,这些国家工业化进程已接近尾 声,开始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这是发达国家高耗能 工业产品达峰的最基本决定因素。 前到来,剩余的社会需求缺口不得不靠日后的继续 生产来进行弥补。 2 近2 O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领域碳排 放变动状况 依据各国向IPCC递交的分年度温室气体排放 相关数据,本文分析了最近20年主要发达国家工业 领域碳排放变动状况。根据IPCC统计分类,燃料 燃烧中的能源工业与制造业和建筑业中的碳排放以 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可以归入工业领域碳排 放范畴。 一l' , 第。 卷第 。期 。 。年 。月T 倒厶 动1 7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 2.1 总量减排趋势分析 亿t CO ,其中工业领域减排0.1亿t CO ,贡献率 为1 1 1%;英国碳减排1.74亿t CO ,其中工业领域 减排1.08亿t CO2,贡献率为63%;德国碳减排31 .英、德、法、意等欧盟国家工业领域出现总量 减排趋势,美国、日本除能源工业外,也出现总量 减排趋势。 据统计,与1 990年相比,201 0年欧盟(15)工 业领域减排3.36亿t CO:,其中,能源工业减排098 .亿t CO2,其中工业领域减排1.58亿t CO ,贡献率 为5 1%;法国碳减排0.37亿t CO 2,其中212业领域 表2 主要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情况 亿t,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1.4 9亿t,工业生产过 程减排0.8 9亿t。1 990~2010年欧盟(27)工业领 域减排6.43亿t CO2,其中,能源工业减排2.45亿 t,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2.7 6亿t,工业生产过程 减排1.22亿t。欧盟主要国家中,英国工业领域减 排1.09亿t CO ,其中,能源工业减排0.46亿t, 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0.36亿t,工业生产过程减排 0.27亿t。德国工业领域减排1.58亿t CO,,其中, 能源工业减排0.74亿t,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0.62 亿t,工业生产过程减排0.2 2亿t。法国工业领域 减排0.41亿t cO ,其中,能源工业减排0.03亿t, 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0.1 6亿t,工业生产过程减排 0.22亿t。意大利工业领域减排0.36亿t CO,,其 中,能源工业减排0.04亿t,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 0.26亿t,工业生产过程减排0.06亿t。 与1 990年相比,2010年美国工业领域碳排放增 长3.74亿t CO 2,日本工业领域减排0.1 0亿t CO,、 他们的共同点是,尽管能源工业碳排放增加,但制 造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过程碳排放减少。与1 990 年相比,20 1 0年美国制造业和建筑业减排0.6 9亿 t,工业生产过程减排0.1 1亿t;日本制造业和建 筑业减排0.28亿t,工业生产过程减排0.6 5亿t。 2.2 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动对该国碳排放变动 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在l 990~20 1 0年主要发达国家碳排放变化中, 无一例外存在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动与整体碳排放变 动方向一致的现象,尽管多数国家工业领域碳排放 占比不超过50%(因产业结构原因,日本和德国工 业领域碳排放占比超过5 0%)。在碳排放增长的国 家中,美国碳排放增加6.4亿t CO ,其中工业领域 碳排放增加3.74亿t CO ,贡献率为58%;澳大利 亚碳排放增加1.25亿t CO ,其中工业领域碳排放 增加1.0亿t CO:,贡献率为80%;加拿大碳排放增 加1.02亿t CO ,其中工业领域碳排放增加0.24亿 t CO2,贡献率为24%。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UNFCCC Nat ̄onal Inventory Submi ssions 201 3(http://unfccc.int/2860.php)收集整理。 在碳排放总量减少的国家中,日本碳减排0.087 上・ ~ 1 8 ’ b 劬第35卷第10期2013年10月 气候变化 减排0.4 1亿t CO ,贡献率为l 1 2%;意大利碳减 排0.1 8亿t CO ,其中工业领域减排0.36亿t CO2, 贡献率为203%。与l990年相比,2010年欧盟(15) 导致企业停产及工业品和矿产品价格急剧下跌所表 现出来的数字变化,澳大利亚产业结构并没有真正 发生变化。产业结构微小变动使结构变动减排效益 无法发挥,最终导致2010年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 比1 9 90年强力增加了3 0%,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 中碳排放增长最快的国家。 2.4 工业碳排放强度下降但幅度有限 多年来,发达国家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均出现 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1990~2010年单位工业增 加值碳排放量下降基本控制在3 0%以内。经计算, 1 990~201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量下降幅度分 别为,美国1 7.5%,日本3.1%,英国29%,德国 24.7%,法国30.9%,意大利13.4%,澳大利亚9.3% 碳减排4.5 2亿t CO 2,其中工业领域减排3.36亿 t CO,,贡献率为74%;欧盟(27)碳减排8.62亿 t CO ,其中工业领域减排6.43亿t CO 2,贡献率为 75%。 综上所述,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中,除加拿大外, 工业领域碳排放变动对其碳排放变动的贡献率在 50%以上,部分国家还超过1 00%。 2.3 工业领域碳排放比重与第二产业和制造 业所占比重高度相关,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在碳减排 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主要发达国家中,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比 重最高的是德国和日本,因而他们工业领域碳排放 所占比重也是最高的。法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比重最低,因而法国工业领域碳排放所占比重最低。 1 990~2010年日本工业领域碳排放,一般占碳排放 总量的65%左右、德国一般占57%左右,这远远超 和加拿大1 6.6%(以2000年不变价美元计算,汇 率变动略有影响)。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以单位GDP 碳排放量度量的全社会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分别为, 美国1.8%,日本17.6%,英国50.9%,德国43.5%, 法国3 1%,意大利20.6%,澳大利亚3 1.8%和加 拿大26.9%。由此可知,除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 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低于全社会碳排放强 度下降幅度。 在主要发达国家工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 普遍低于其全社会下降幅度的情况下,我们注意到, 工业领域碳减排贡献率普遍超过50%,其原因只能 是结构减排,即工业比重出现下降。这折射出在全 过美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50%左右的水 平。尽管德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从l990年的37.3% 下降到2010年的28.2%、其中制造业比重从1990年 的28.1%下降到2010年的20.9%,日本第二产业所 占比重从l990年的37.5%下降到2010年的27.4%、 其中制造业比重从1 990年的25.6%下降到201 0年 的1 9.5%,但这两个国家第二产业和制造业的比重 是最高的两个。与此相反,法国工业领域的碳排放 历来保持在33%左右,这与法国第二产业尤其是制 造业比重比较低是相吻合的,法国第二产业所占比 重从1 990年的27.1%下降到2009年的l 9.1%、制 造业从1 999年的1 6.1%下降到2009年的1 0.7%, 这在发达国家中也是最低的。 从产业结构变化角度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产 业结构变化最慢,因此,结构减排效应无法发挥,最 球化条件下,发达国家通过“去工业化”,即将高耗 能工业或者制造业领域中的制造加工环节转移到发 展中国家,在优化其全球资源配置的同时,将本该 由自己负担的碳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3 发达国家工业碳排放情况对我国的 启示 3.1 高耗能工业产品达峰是一个国家达峰的 前提,预计我国达峰至少还需要20多年的时间且峰 值维持的时间较长 终导致这两个国家碳排放增长最为强劲。与1 990年 相比,加拿大20 1 0年碳排放增长了1 7.4%,而这 期间,加拿大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甚至略有上升,一般保持在3 1%左右。与此同时, 澳大利亚产业结构变化也不明显,自1 990至金融危 发达国家的经历表明,正常条件下,从高耗能 工业产品碳排放达峰到一个国家的碳排放达峰,至 少需要经过1 0年或2 0多年的时间。如前所述,主 要发达国家多数高耗能工业产品在20世纪7 0年代 和80年代达峰,但是,这些国家碳排放达峰时间则 机爆发前的2006年,第二产业和制造业比重下降仅 为3个百分点,金融危机后澳大利亚第二产业和制 造业所占比重急剧下降,但这主要是金融危机冲击 更晚:欧盟于1990年达峰,日本于1994年达峰,英 国、法国于l 991年达峰,意大利于2004年达峰,美 国于2007年(或许是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呈现暂时的 一l’ ^, 第35卷第1O期2013年10月 IfIb 幼 1 9 气候变化 高点),其他发达国家则更晚。 家最早出现减排的领域,也是持续发挥减排贡献的 领域。当前我国高耗能工业产品占世界比重高企以 及我国工业比重占比较高,使得我国工业减排面临 许多特殊的难度,但也应看到,这为未来我国因工 业比重降低而发挥结构减排作用预留了巨大的空间。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工业领域碳排放 强度也有巨大的下降空间。 3.3 我国工业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科学 确定重点减排领域可显著降低减排成本 考虑到发达国家高耗能工业产品达峰时人均 GDP已超1万美元(2000年不变价)、城市化率超 过70%、工业化进程接近尾声,照此预计,我国高 耗能工业产品达峰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20l 0 年我国城市化率达5 0%,按照每年1个百分点的发 展速度,需要20年时间才能达到70%。中国社会科 学院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表明,l 995年我国工业化 水平指数为18,2000年为26,2005年为50,2010 年为66,照此推算,我国要接近完成工业化(即工 业化指数接近1 0 0),至少需要1 0年以上的时间。 20l0年我国人均GDP约为3000美元(2000年不变 价),我国要达到人均GDP l万美元,大约还需要 1 5年左右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变化趋势相反,近年来我国工业领 域碳排放正处于快速增长过程中,不但总量大增, 而且排放份额也呈快速上升态势。2 0 0 5年能源工 业、制造业燃料燃烧排放38.79亿t CO,,20 1 0年 上升到5 1.54亿t CO 2,年均增长5.85%;工业生 产过程排放从2005年的7.68亿t CO 上升到201 0 年的l 0.85亿t CO ,年均增长7.2%。整个工业领 如果上述两个条件均满足,在正常条件下,我 国碳排放达峰至少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在 气候变化和气候谈判约束条件下,我国于2040年以 后再达峰变得难以接受,我国必须尽快达峰并实现 域碳排放占比已从2 0 0 5年的3 6.1%快速上升到 20l0年的64.7%,上升28.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 工业领域减排任务艰巨,但是也应看到这同时蕴藏 着巨大的潜力。 总量减排。但是,即使将上述两个条件压缩在一起, 我国至少也还需要2 0年的时间才能达峰。退一步 说,即使2030年强制中国达峰,参考发达国家的经 验,我国也要在峰值阶段停留较长一段时间,这个 峰值维持的时间可能在1 0年以上。 3.2 庞大的工业规模致使我国碳排放居高不 下,但结构变动效应可为未来我国减排发挥积极 作用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领域首先是高耗能 产业,继而是一般制造业,最后是能源工业均能对 减排发挥作用;工业领域是发挥减排贡献持续时间 最长的领域,因而也是累计贡献最大的领域。一些 发达国家工业领域之所以能持续不断的发挥减排贡 献,这与工业领域尤其是制造业领域减排成本有关。 I P C C第五次评估报告(评审稿)援引相关研究报 因产业特性不同,工业碳排放强度高,而服务业 碳排放强度低。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比重高达4 0% 以上、服务业不足4 5%,而发达国家工业比重普遍 低于2 5%以下,服务业普遍高于7 0%、甚至高达 80%。这种产业结构的差异,是我国碳排放居高不下 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在主要高耗能工业产品 中,中国多数产品居世界第一位,且仍处于增长阶段 告,认为制造业碳减排成本相对较低,33%~5 1% 的碳减排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且能产生正效益, 1 3%~1 9%的碳减排仅需支付少于20欧元/t二氧 化碳的成本,12%~23%的碳减排成本介于20~50 欧元/t二氧化碳,1 6%~3 8%的碳减排成本高于 50欧元/t二氧化碳。 中,我国碳减排面临巨大压力。比如,200 5年中国 铁矿石占世界比重为27.3%,2011年上升到42.9%; 2005年钢铁为31.0%,2011年上升到45.9%;2005 因能源工业担负着为全社会各个领域提供能源 的重任,能源工业减排涉及到新能源产业发展、能 源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等诸多方面。因此,尽 管能源工业是最重要的减排领域之一但也是最难的 年水泥为45.0%,2011年上升到58.8%;2005年铝 为24.5%,20 1 1年上升到40.8%;2005年纸张为 16.6%,201 1年上升到25.6%。在这些主要高耗能 工业产品中,我国单位产品碳排放水平比发达国家 普遍高1 0%甚至30%以上。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工业领域普遍是发达国 领域,因而往往成为最后一个减排的工业领域。当 前,除欧盟国家外,其他发达国家能源工业碳排放 仍未出现峰值。因此,在当前条件下,我国有必要 将高耗能产业和一般制造业减排放在优先地位,然 (下转第2 4页) l’ 2O ’ ,嘿一 倒b 劬第35卷第10期2Ol3年10月 研究5探讨 Research and Approach 能源消费将会不断得到改善。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中国能源消费现况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 析,并运用LMD I方法对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因素 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将上升,其他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变化影响并不 显著,而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空间在缩小,因此依 靠技术进步降低能源消费的压力仍然较大。 (5)我国应通过提高能源消费效率和调整产业 结构应对能源消费的严峻形势。降低能源消耗强 度,提高单位能源消费所创造的GD P的比重。通 (1)中国能源消费呈现总量递增与效率提高的 发展趋势。从能源消费总量看,中国呈现递增的趋 势,这对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仍将是严峻的挑战。 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 调整经济结构和节能减排,依然是今后经济发展的 主要任务。 (2)经济增长是影响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因 素,经济规模的扩张增加了能源消费的增长,而且 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人均GDP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 能源要素质量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石油、煤炭 等传统能源的依赖,加大对核能、太阳能、风能等 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 战略。 参考文献: 【1】吴国培,吴伟.中国能源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z】.中国金融, 2011,8:61—62. 可从三个阶段来看,1980年~1996年经济规模效应 增长平稳;1 9 96年~2 0 0 1年经济规模效应变化不 大;2 0 0 1年以后经济规模效应快速增长。 [2] 张文玺.中日韩GDP、人口、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研究【z】.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125—134. [31宋长鸣,李崇光,向玉林.基于通径分析的能源消费影响因素 研究[Z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26(10):174—179. (3)中国人口对能源消费的总体影响超过产业 结构的影响。产业结构和人t:/对能源消费总量均具 正影响,但相对人均GDP而言,影响较弱。中国第 二产业对能源消费的影响较大。我国高能耗的第二 [41宁亚东,丁涛,外冈丰.中国能源消费特征分析——基于完全 因素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z】.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2,52 (5):641—647. 产业比例结构份额变化不大, 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 份额比例的调整并没有对我国能源消费下降产生明 显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 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是我国能源消费变化 [51尹建华,王兆华.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 究一基于1953—2008年数据的分析[z】,科研管理,2011,32(7): 122—129. [61韩智勇,魏一鸣,焦建玲,等.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 性与因果关系分析【z].系统工程,2004,22(12):17-21. 的主导因素。中国能源消费的经济规模效应与技术 进步效应大体相当,但呈现负向效应,由此说明近 年来我国引进、采纳的各项节能技术以及推出的各 项节能政策卓有成效。然而,由于经济规模效应仍 (上接第2 0页) [71 白万平.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对能源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一 以贵州为例[z].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4:97—102. [81 Ang B W.The LMDI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analysis:A practical guide[Z].Energy Policy,2005,33(7):867—871. 【4】 陈佳贵,黄群慧,等.工业大国国情与工业强国战略[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后是能源工业,这样可以降低减排的成本,尽快把 工业领域巨大的减排潜力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主要国家和我国温室气体排放路径分析、峰值研究及减排 成本效益分析【Z】.2011,7. 【2】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气候变化的 第4次评估报告【R】.2007. 【3]【英】米切尔.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M】.贺力平译,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5] 郭朝先,张其仔,白玫,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与空 间布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1 渠慎宁,郭朝先.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峰值预测 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O10,(12):10—15. 【7】 张建民.2005—2020年中国能源需求情景及碳排放国际比较研 究[J】.中国能源,2011,(1):33—37. 【8】 成金华,汪小英.工业化与矿产资源消耗:国际经验与中国政 策调整【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03):23— 27 1’雨 J’ l矧lEID 劬 第35卷第1O期2O13年1O月 24 ’ Vo1.35 NO.10 0et.20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