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引导

2022-08-13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引导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媒介工具,它所产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辐射范围也越来越广,它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网络舆论也随之层出不穷。网络舆论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态势值得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并不断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字:网络舆论、影响、个性、引导

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目前它形成的地点主要是各大BBS以及新闻跟帖等。由于网络舆论成长于互联网这个复杂多元的环境,因此网络舆论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舆论具有隐蔽性。一般认为,传统的社会舆论具有较强的公开性,人们容易清楚地感受到舆论的存在和导向。然而,网络舆论依附的是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一般只有同样臵身于这个虚拟空间的人群才容易感知到网络舆论的存在,那些很少上网的人群就不易感知到。并且,网络舆论主体既不同于普通公众,也不同于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拟态公众”,而是以一种匿名的、虚拟的身份在互联网出现。在互联网自由的虚拟空间,任何人都可以随意用ID或者匿名发表言论,我们无法推断网络舆论主体的真实身份和真实态度,因而网络舆论确实比传统的社会舆论更隐蔽,更难以预测。

第二,网络舆论具有复杂性。发生在现实中的新闻事件是多样而复杂的,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就了解事态的详细状况。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随着网民规模的逐渐扩大,网民结构与现实生活中的结构逐渐趋近,也就是说,网络舆论主体的结构已渐渐趋同于现实中的民众结构,呈现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特性。由于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环境赋予了网民更多的话语权,那么,各种各样的声音、言论也会从四面八方随之而来,这也造成了网络舆论的复杂特性。

第三,网络舆论具有难控性。上文已经提到,互联网是个开放的虚拟空间,网络舆论主体结构较为复杂,匿名传播的方式使得一部分网民在发表言论时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再者,网络中的“把关人”并不容易像传统媒体中的“把关人”那样起作用,因而网络中充斥着很多非理性言论,有时很难控制其导向和扩张。

第四,非主流性——浏览者多,参与者少。 大多数网民上网很少主动留言、发帖,主要

是浏览各类信息,一些热门帖文的点击率常常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于回复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流人群的网络参与度偏低,积极参与网络舆论的人群又无法反映社会主流舆论。这就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基本立场、思想观点、价值取向以及表达方式,在总体上呈现明显的非主流特点。

第五,负面性——批评的多,肯定的少 。网络舆论不乏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声音,而且往往以更强烈甚至是极端的方式呈现这种道义力量。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利益、民族尊严等重大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面前,网络舆论能够迅速激发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舆论声势和爱国热情。但是就总体而言,网上各种舆论交锋,常常是负面舆论压倒正面舆论。

第六,非理性——情绪宣泄多,理性思考少。网络舆论通常比较感性化、情绪化、简单化,具有明显的非理性色彩。网民作判断、下结论,往往仅凭个人好恶和直观感受,缺乏深入的思考,也不讲究起码的思维逻辑,网络舆论因此常常充斥捕风捉影、道听途说、夸大其词、耸人听闻之辞,在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偏激、粗俗的倾向,甚至不时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的帖文。

第七,从众性——“马太效应” 。“先入为主”、“先声夺人”是舆论传播的一般规律,网络舆论尤其如此。一个事件发生后,最早出现的观点和意见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会给后来的讨论定下基调和方向。人们常常倾向于相信这些“先声”,容易认同它的价值判断,附和它的意见主张。法国心理学家勒庞认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具有的特点,他们的感情和思想会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网络舆论的这种从众性和跟风效应尤其明显。 第八,扩散性——“雪球效应” 。网络舆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是当一个事件和议题产生后,舆论会如同滚雪球般不断衍生、聚合、裂变、扩散,其传播的速度、波及的广度及影响的力度几乎呈几何级数增长。网络舆论的扩散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从传播路径看,网络舆论可以由一个论坛、组群向其他论坛、组群扩散,也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从传播区域看,网络舆论可以使一个地方性议题扩散为全国性议题甚至更广,使得地方议题全国化、国内议题国际化。从传播走向看,网络舆论常常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从议题本身所涉及的领域迅速向其他领域蔓延,使得对个别现象、个别案例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上升到整个社会和国家制度层面。 第九,逆反性——挑战权威 。网络舆论经常呈现对正统思想观念、主流意识形态的逆反心理,表现出反传统、反主流、反权威的价值取向。这种心态的极端表现,就是对政府政策、官方言论、主流观点、社会精英、富裕人群统统持怀疑态度,怀排斥心理,宁信其错,不信其对,宁信其坏,不信其好;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人和事,在网上不仅很少受到抵制,

反而受到追捧。这种极端化的心理状态,在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网民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十,有组织性——“意见领袖”与“网络推手” 。总体而言,网络舆论是自发形成的,但也越来越呈现出有组织性的一面。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便捷、高效、操作成本低等特点,理论上说,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率制造舆论热点,掀起舆论风潮,这就催生了“网络推手”这一特殊的网络群体。他们通晓网络操作规则,谙熟大众接受心理,通过设臵议题,制造热点,操控网上舆论。人为制造和操控舆论变得简便易行,不仅改变了舆论形成和演变的正常轨迹,也使得挟舆论之名谋取私利的现象有了更大可能性和便利性。

第十一,虚拟性——与现实生活的反差 。互联网的兴起,为人们在真实世界之外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由于隐匿了姓名、形象、身份等信息,人们在网上就像穿着隐身衣、戴着假面具,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约束力大为弱化。许多人在网上发表意见时信马由缰、毫无顾忌,与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形成强烈反差,他们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在现实生活中既不可能去说,更不可能去做。网络空间的虚拟性,造成网民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某种程度的分裂,也造成网络舆论与真实民意的反差。网络舆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民意,在很多时候是难以作出准确判断的,这就降低了网络舆论的决策参考价值。

在我国,官方权力话语处于强势地位,民间舆论仍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然而,网络舆论的形成带来了很多来自民间立场的声音和言论,逐渐在现实社会中产生较大影响,这对保证民间话语权是一个有益的进步。江泽民曾说过:“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网络舆论也是如此,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舆论,充分发挥好舆论对社会的监督作用。如何挥好网络舆论这把双刃剑,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降低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提高政府机关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各级党委政府要辩证的看待出现的网络舆论,针对网民热议的舆论甚至负面声音要善于听,乐于听,敢于听,严厉打击不法分子趁机炒作的负面舆论,加强网络舆论的市场监测,加快建立网络负面舆论应急处理预案。加快推进各级政府网络信息建设,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不仅要公开政府文件,也要公开行政决策过程,公开公众参与状况,推进整个公共领域的信息透明,更全面地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依托网络平台,推进政务公开,提高政务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工作建设。

第二,加快网络舆论监督的立法活动建设。完善网络舆论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违反网络法律法规行为予以严厉的制裁,严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有效整合网络舆论软监督与行政监督、法律监督等权利监督的联动作用,借助网络舆论造成的精神压力或形成的社会舆论,促使有关部门介入,以权力手段解决问题,防止网络舆论越权行为,全面促进民主、法制建设,有效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实践活动。通过网络舆论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有效遏制司法腐败,促进司法工正。

第三,净化网络文化环境。各网站要大力弘扬主旋律,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加强网络经营者思想道德建设,对黄色网站淫秽色情网站一经发现立刻取缔,提高违法成本,加强广大网民特别是未成年网络用户教育宣传,增强他们自觉分辨和抵御有害信息的能力。要宣传网络法规和网络道德,坚持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努力把互联网办成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挥得好,能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软监督作用,提高网络问政能力,挥不好,将引起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干涉政府公正执法,导致社会秩序混乱,影响人民幸福安康。凯恩斯曾说过:“管得最合适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不断加大网络舆论引导力度,将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张志彬 王战平:《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情报探索》,2007年第8期 ②王璜 陈正辉:《略论网络舆论及其引导》,《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③《红旗文稿》第14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