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春节采访稿300字

2024-06-03 来源:好走旅游网
春节采访稿300字

采访内容:

除夕这天,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吃着年夜饭。于是我趁着这个机会访谈了外婆小时候是怎么过春节的。

小记者问:外婆,您小时候是怎样过年的呢?

外婆答:我们小时候过年是很可怜的。过年就盼着穿新衣服,吃点好的,能拿上压岁钱就更好了。我们的新衣服没有补丁就是好的了,那时人们常说改了又缝,缝了又补,缝缝补补过三年,这样好点的衣服就穿三天,算是过年了。那时候,一年只有春节吃顿饺子,肉少菜多,煮饺子时还要煮点方块和榛子,这样就能吃饱,家里孩子多一人也就是几个饺子。那是的压岁才能存到一毛钱就是多的了。哪像你们现在,一给压岁钱就是几百,吃什么都不香。”

小记者问:“除夕晚上你们干什么?”

外婆说:“ 1、吃年夜饭,是年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 2、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小记者问:“为什么要拜年?”

外婆::“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知道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主人家则以点心、糖食、红包(压岁钱)热情款待之。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小记者问:“拜年分早晚吗?”

外婆:“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传统正确时间应该是除夕零点以后,这个时候新的一年真正开始大家互相祝贺,而早于零点就属于拜早年,而这个时候新年并未到来拜年显得有点敷衍。如果晚于正月初十就属于晚年了,这个时候新年的喜庆气息已经淡去,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懂了吗?”

小记者说:“外婆懂得可真多。”

外婆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就应该要多懂一些。” 小记者:“祝外婆新年快乐,年年有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