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综合实践活动个人研究报告

2021-10-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贵阳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评价多元化途径与方法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

子课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有效指导策略的研究”

个人结题报告

南明实验四小 李 莉

一 、问题的提出

1、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专家一般将综合实践活动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研究还不够深入。我觉得如果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进行进一步系统深入地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一定会更加深入,也更能像语文、数学等课程那样真正的实现常态化实施。

2、研究并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指导策略是课程常态化实施的的关键,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亮点,它的产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构建。作为一门能开拓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的课程,人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倾注了更大的热情,经历了从课程资源开发探讨、操作模式实践研究以及到如今的常态化实施研究等艰辛的历程。然而,在惊喜与感叹的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掩盖在常态化实施背后教师引领与指导的缺失。教师还不知道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地位,不知道如何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指导。存在着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缺乏有效的引领,指导方式单一,指导适度、力度不当等问题,起不到一个真正的有效引领者的作用。没有老师有效引领的综合实践活动必定是低效的,

因此我们确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几种不同的课型及指导策略,必定有助于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克服指导上的茫然和随意性,使指导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克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表面化现象,实现真正的有效实施。

3、累积了许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宝贵经验。

本人从2005年就开始接触综合实践活动,几年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已经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领导也非常重视这门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一直致力于打造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色。但是由于上述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优势,因此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决定开展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强调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让学生从小参加实践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获得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直接经验。

2、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应当是:社会物质生产领域和精神生活领域中的创造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享用者、有道德和文化素

养的人是人类文化财富的鉴赏者和保护者、积极的社会活动者。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3、《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指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在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的前提下,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为支援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应该给予切实可行的指导,而且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指导力度,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指导策略。

4、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指导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前提。 松散、无序、缺乏基本规范的教师指导,容易使学生的实践学习过程处于盲目的、无知的、无序的自发状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自主实践学习过程,学生自主性的实践学习总是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相伴随的。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的基本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进一步明确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

2、探索各种课型的教师指导策略,以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功能和优势。

3、通过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小学3—6年级全体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为研究法。具体应用了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活动展示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论为指导,以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为主体,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课型与指导策略的探究,研究成功课例中教师指导的思路与操作策略并运用于实践;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创新有效指导的操作策略,注重阶段性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探讨。

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学习――实例分析――方法研究――策略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步深入,螺旋上升。

七、课题实施过程:

为了使课题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我将整个课题实验活动划分为三个阶段:起始准备阶段——探索实施阶段——总结反思阶段。

(一)起始准备阶段采用积极启动,示范推进的研究模式 1、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做好了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

从表面来看,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似乎是提高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能力,其实真正研究与教育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学生,因为学生品质的升华于能力的

提升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培养的总目标分解为四个具体的方面:

(1)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2)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4)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同时做好了学生的组织宣传工作,帮助他们了解活动的意义、内容、形式,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

我参加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学习,加深对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认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的了解,明确教师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是整个活动的参与者和指导者,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协调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并在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与此同时,结合个案例分析,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3、确立了分段实施,层层推进,研修与实践并重的研究策略。 我分年段确立了综合实践课题指导策略的研究重点,确立了本阶段重点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调查活动,教会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筛选提炼调查问题,指导学生学会

调查分工,初步尝试制定调查问卷表,教给学生一些调查技巧,初步感受综合实践活动给予他们的自主探究空间和与众不同的成功体验。

(二)探索实施阶段,采用层层推进的研究模式 1、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课型目的与策略的初步探究。 (1)确定课型

在课题研究的开始阶段时,我在专家指点、外出学习、实践探究的基础上探究,初步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及指导策略的基本模式,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选题指导型、主题分解型、方案设计型、专题研讨型、方法指导型、设计制作型、实践体验型、中期反馈型、成果交流型、总结反思型共十种课型。

(2)学习观摩

在课题研究的三年中,我积极参与到各级的培训中,全面关注该课程的研究动态,吸收最新的研讨成果,与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汇报交流。

(4)实践研究

确定好课型与各自的研究重点、学习了他人的宝贵经验后,就与学生确定好每学期将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主题不多,但要求有一定特色,每期组织学生开展1——2个活动,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活动开展的深入与实效。同时将活动的各项资料都保存完整,以便进行研究。这样一个活动从活动的选题、分解到活动的策划、实施以及到最后的总结、汇报都非常完整,老师对各个阶段的指导都亲力亲为,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5)总结交流

为了使研究的成果及时整合,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中,总结每次活动的成功与失败,提炼每次活动的特色与成效,围绕教师如何指导进行深层次的研讨。

2、以研讨课的交流分析活动,以点带面,不断完善,逐步推动课题研究。 为了使课题组老师对各种课型指导策略的研究更加全面与深入,也为了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力,使更多的老师觉得综合实践活动课有课可依,有法(方法)可循,学校坚持开展研讨课的交流活动,

3、积极参加各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教学竞赛活动

积极参加省级论文评比获二、三等奖,并发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学生的好舞台》经验文章在省级刊物《新课程导学》上。

(三)总结反思阶段实行成果物化归整。

通过长期的综合实践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我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素材,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并日渐完善,学习和生活能力有了不同程度提高,也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综合实践模式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将学生综合实践成长历程的过程性资料进行了汇总展示。

其中,将小组调查资料装订为24册,将班级调查资料整理成6册。 内容包括:不同年段各具特色的活动成果展示;不同时期日渐丰满的成果对比;班级特色文化与学生成长资料呈现。

八、课题研究成效:

(一)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十种课型:

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也是比较特殊的课程,因为它的开展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缺一不可。而学生课外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课内教师的

有效指导,我通过几年的的探索与研究,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各不相同,因此根据它的特殊性将综合时间活动课分为以下十种课型:

课 型 目标任务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选题指导型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转化成活动主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在主题确定后,根据他们的兴趣和意主题分解型 愿 ,把主题具体的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子课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具体、细致地设计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策划型 养成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的好习惯,培养策划活动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感兴趣的或专题研讨型 有争议性的问题开展专题实践性研究。 指导学生学会调查、访问、搜集资料、撰写调方法指导型 查报告、采访记录、观察日记等活动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劳动技术与信息技术素养。 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实践体验,进行深度的探索,设计制作型 张扬学生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会关注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丰富社会实践体验型 阅历,积淀文化内涵,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并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 培养学生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理性反思的能中期反馈型 力,为下阶段的活动打下基础。 创造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手段展示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成果交流型 在活动中锻炼自我,体会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喜悦,也为下一次活动提供动力。 培养学生与学习伙伴困惑共担、成果共享及对总结反思型 活动进行理性反思、及时总结好习惯;提高客观欣赏他人成果、评价他人活动的素养。 (二)构建了教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型只是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一个平台,要想学生的活动能真正深入、持效地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郭元祥教授也曾经指出:“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因而,研究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教师有效指导策略是目前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防止综合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基本保障。”因此我对以上十种课型的教师指导策略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出了各种课型的教师指导策略。当然这些策略不是全部的,也不是唯一的,只是摸索出了一些基本策略,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选题指导型

主题是活动的灵魂,帮助学生提炼主题就是帮助学生确立了研究方向。小学生具有很强的问题意识,但由于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

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抓不住本质,即使主题在身边,也不能被学生发现,这时,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而应该根据学生问题的集中指向,经过反复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想研究的欲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源头。

以指导学生开展《走进爽爽的贵阳》综合实践活动为例:先请同学们谈谈最近的事情,当**同学谈到自己与家人一起在贵阳甲秀楼拍照留影时,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地说起了自己在贵阳周边游玩的场面。一些同学指出,贵阳市也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乱扔垃圾、乱摆摊设点„„还有很多同学也纷纷举手,说着自己在贵阳高兴的事和不文明的事。这时班上有两三名同学就冲着老师说:“李老师,贵阳风景好,又好玩,什么时候也带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啊?”于是,抓住这个契机,我让大家一起讨论,最后,同学们就一起确定了这次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走进爽爽的贵阳”。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搜集调查到的材料,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将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教师可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比较、分析,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

在第一环节中,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但是,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此环节中将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一方面,教师可通过教学生学会将问题归类的方式,确定哪些问题可转化为综

合实践活动主题。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分析主题的价值,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确定最有价值的主题。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归纳、整理,确定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获取主题,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主题的可研究性,不能让主题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或者所研究的主题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主题的可持续性,主题应该具有多次研究的价值;主题应该具有问题性、时代性、通俗性,简洁明了。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可行的活动课题。

2、主题分解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大主题确定后,研究的大方向明确了。但活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因此,主题还需要被具体地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小课题。这样的活动才能落实,才能顺利地开展。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但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应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意愿。

下面以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神秘的人体器官》为例阐述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分解的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大范围感知主题,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首先教师在活动主题分解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等方式在大主题范围内熟悉主题的背景和内容,然后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

如学生在通过网络等途径熟悉活动主题的背景和内容后提出了下列研究问题:

(1)人体有哪些器官?

(2)各个器官有什么功能? (3)这些器官是怎么进化的? (4)人类的器官和动物的器官区别? (5)人类器官和生活习惯有什么联系? „„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筛选、整合研究问题。

孩子提出的研究问题可能是相近的、相似的、相包含的,甚至没有价值的、不可行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筛选和整合。

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有价值?

首先,研究内容及时反映学生生活,直接产生于学生现实生活中,学生能自主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比较有价值。

其次,研究成果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生活,引起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第三,研究过程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将研究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学生提出的研究问题经过初步的筛选和整合之后,缩小或扩大了研究范围,失去或扩充了部分研究内容。因此,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转化”调整课题的研究范围。

什么样的课题适合学生研究呢? 首先,课题的范围不宜太大。 其次,课题的活动方式要多样。

第三,学生活动的范围不宜太大。学生活动的范围一般控制在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到家的距离为半径的范围之内。

以下是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神秘的人体器官》的研究问题,通过转化后得到的小课题:

(1)关于神奇的指纹研究; (2)探究隐藏的内脏世界; (3)人体进化的研究;

(4)调查:人类器官与动物器官的差别; (5)血脉功能知多少;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主题分解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开端,是活动成功实施的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提出问题、筛选和整合问题、转化问题等活动,切不可包办。

3、活动策划型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同样如此。确定了活动主题后,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有条不紊的进行,就需要分小组制定和设计活动方案进行活动策划。

在活动策划阶段,教师的指导应重点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方案

一般来说,活动方案的构成大致有以下几部分:活动的主题或课题是什么;研究的内容有哪些;研究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研究的方法(或方式)是什么;活动的具体过程怎样安排(活动计划);小组成员的具体任务或分工;活动成

果的展现形式;活动应注意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困难)。当然,每个课题的研究方案可以视情况而灵活制定。

这一阶段的活动策划主要是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在此期间,学生要进行小组分工,完成活动计划。教师可在各小组之间巡回指导。为了帮助学生将活动计划做得较规范,在起始阶段,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如,提供撰写活动计划的表格。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将本组方案计划在全班汇报交流

在此环节中,学生小组派出学习小组长,将本组活动策划在全班汇报,与其他同学交流。

学生分组汇报本组的活动策划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帮助完善活动计划。

指导策略三:帮助学生分析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案。 此环节在学生小组之间进行。主要让学生在与人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其他小组的方法,反思自己计划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计划。

学生设计的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不会一帆风顺,有时会碰到一些情况,使方案不能继续实施,这就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方案作出修改或调整,以达到方案的优化。教师如何帮助学生优化方案,是这一环节中所要研究的问题。理想状态中学生对方案的设计应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探究的思想和及时调整方案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充分体现出“引导”二字,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4、专题研讨型

组织学生专题研讨的目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解决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以学生开展《贵州名人知多少》活动中的专题研讨为例: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聆听,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指导策略二: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实地调查。 指导策略三: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指导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得出结论。 5、方法指导型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多样,有参观、实验、考察、设计、制作、访问、调查等。活动方式决定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获取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学生获取体验的主要方式,活动方式多样是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具体表现之一,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所在,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难点所在。因此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和进行必要的指导是对活动的成功实施起决定性作用。

教师可根据活动的实际情况上一系列方法指导课:如选题阶段的“给自己选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在活动实施前的 “如何介绍你的研究方案”、 “如何查阅文献资料”、“访问校外专家”、“学会实验法和调查法”、在结题阶段的“材料整理和成果表述”等内容。

指导策略一:教师提供可供参考的样本,让学生直观学习。

指导策略二:了解调查、访问的基本要素,明确调查、访问的基本要求及步骤。

指导策略三:教给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如查阅图书的小窍门、上网的方法、如何取舍资料等。

指导策略四:在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几种记录的方法。 指导策略五:指导学生养成保存资料、及时总结的好习惯。

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方式的指导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初次采用某种活动方式的学生要详细、规范地进行指导,对已多次采用某种活动方式的学生要突出某个方面、深入地进行指导。综合实践活动方式指导的程度决定课题研究活动的质量,因此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对活动方式的指导。

6、设计制作型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指导策略二:指导学生制定计划、设计方案并进行制作。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各科知识来解决问题。 以我指导学生开展的《设计校园提示语》为例说明: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调查学校的提示语的地点、内容、特点等,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总结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并小组合作重新设计规划学校的提示语;最后鼓励学生利用美术、语文等学科知识设计制作校园提示语,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7、实践体验型

“活动持续时间长,效率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以来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已经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继续发展的瓶颈。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活动实施阶段,如要突破这个“瓶颈”必须加强对活动实施过程的指导和监控。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家庭生活等实践活动,明确活动任务,限定活动时间。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指导”是指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针对落实活动任务、明确活动预期目标、确定活动时间和次数等方面的指导。明确活动任务是综合实践活动保持高效率的关键,因此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要进一步指导

小组活动的分工,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任务,同时要指导学生确定每次活动的预期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时间是根据活动场所来安排的,一般是课堂外校园活动紧时间、校园外的社区活动放时间。根据这一原则,活动指导教师在活动前要指导学生根据小组人员的配备和组员个人的能力确定活动起始的时间以及次数。

指导策略二:建立监控机制,加强监督管理。

“建立活动实施过程监控机制,加强活动实施过程监督管理”是综合实践活动保持高效率的保证。因此我制定了《活动小组组长在活动实施过程监督管理中的职责》制度。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关注过程和方法,充分挖掘活动中的探究因素。 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不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唯一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把关注知识的眼光转向关注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往,学会解决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有来自操作方法上的,有来自生活中的,也有来自交往中的„„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学生获得提高,也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随着活动的展开,随时会有值得探究的因素出现,我们应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并抓住这些因素,然后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研究更有价值。

8、中期反馈型

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测的情况,如用预定方法难于取得有价值的资料、课题研究方向偏离、课题难于深入研究、小组成员合作不愉

快、出现新的研究课题等等。这时就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帮助学生指点迷津。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从前段活动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推动学生活动有序进行

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开展汇报交流,具体的过程可分为: (1)学生分组汇报活动过程

在此环节中,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报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说出来。

(2)教师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出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解决

学生分组汇报后,指导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自由发言的时间和机会,组织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并将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给予指导和支持。

(3)引导学生发现生成的主题,并规划下阶段活动

指导教师要在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新生成的主题,认真策划下阶段活动方案,将活动不断拓展、深入。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阶段性反思,如问卷调查、中期总结交流会等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将前段活动中的收获、成果、反思等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并规划好下阶段活动。

9、成果交流型

成果的形成与展示交流过程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生活动成果的形成与展示需要教师大量的指导与合作,教师既不

能包办代替,也不能放任自流,适当的建议、点拨、积极参与,是对学生活动成果的最有力支持和肯定。

下面《绿色食品的调查研究》成果交流课为例说明:

指导策略一:指导学生采用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表达形式来展示活动结果。

在活动开展了将近一个月时,我们进行了一次阶段性交流汇报。当时,几乎每个组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口头汇报、调查报告展示两种方式,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在活动的总结交流阶段,我根据每个组的活动内容、收集的资料、获得的成果等让他们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充分展示活动成果,尽可能地使展示方式多种多样、生动活泼。这节课中,学生展示活动成果的形式是丰富多彩、动静结合的:有统计表、调查问卷、活动日记、调查报告等静态的展示,也有节目表演、口头汇报、模仿等动态的展示。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学生兴趣浓厚,而且在展示中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指导策略二:指导学生在汇报活动成果的过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并及时总结、提炼技能和方法。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取得活动成果的过程中一定会获得很多的情感体验,学会一些生活成长的技能和方法。在汇报交流时,老师把“交流活动成果”、“分享活动体验”与“总结活动方法”自然的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在呈现活动成果时谈出自己的活动体验,并总结自己在活动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能更多的获得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方法以及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升华。

指导策略三:指导学生对活动的过程、结果等进行整体和细节的反思,通过反思不断改进动、拓展活动。

汇报交流课上学生的理性反思,是学生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调整与完善的过程,我着重指导了学生对活动的整体和细节进行反思,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活动中突出的经验及时总结,更好的推动以后的活动。

10、总结反思型

指导策略一:引导学生把自己在活动中的点滴收获与体会写下来与伙伴共同交流;

指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中的得失,通过学生活动中的交流、实践探索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不足,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在学和做中感受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事事洞察皆学问的道理,胜于教师的空洞说教,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指导策略二:引导学生对整个活动中出现的困惑、挫折等进行全面反思;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实践、调查、思考、论证整理材料写出活动报告或学习小结,把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认识到自然、社会是一本我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知识源于自然、社会也将服务于自然、社会,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回报社会的美好情操。

指导策略三:引导学生共同交流、认真倾听、大胆质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要成功地开展,教师的指导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对于保障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起着极大的作用,是综合实践活动中不可代替的独特角色。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学的视角已由课内向课外,向社会,向生活延伸。朝着构建开放的教学体系方向不断发展,课堂教学的模式在发生新的变化。不断提高了自我反思能力,写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案例与论文。1篇论文发表、出版;1篇论文获奖。

十、课题实施的反思: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我有如下感受: (一)教师的学习与培训非常重要

综合学习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方面,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最少涉及到两个以上的知识领域。能力方面,它需要发现问题、课题设计、社会调查、数据处理、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这些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小学老师大都是师范专业培养出来的,对专业以外的知识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再加上我们长期以来以语文、数学学科教学为主,而对于课题研究,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就不那么得心应手。因此,在课程实施中,加强培训与学习,使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以及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师的指导要有适度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重过程、重方法。但是在具体的课题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仍是转变不了观念,处处不放,样样都管,把过去的教知识变成了教活动。也有的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重过程和体验,教师只要在开始时引导一下,就可以完全放手了。因此,我们既要避免对学生学习过程深度卷入,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把扶不放,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生行为的主动性,又应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依据活动情境,给予学生适

当的帮助。如何既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又预留学生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这一辅导介入的度的问题,将是我们后续仍要研究的问题。

(三)课型的探究还将更加科学与理性

我们研究的各种课型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有些课型通过实践证明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整合,比如选题指导课和主题分解课,就可以单独上也可以整合上,这与活动的实际情况有关。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与学生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上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开展活动,是为学生的实践提供帮助与服务。因此今后我们的探究还会更加深入与科学。

(四)教学策略的研究还要更加深入。

虽然研究得出了一些课堂教学策略,但这些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每个活动、每堂课都有它的独特之处,研究出的一些指导策略只是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些指导启发、一些指导切入点,更多的是希望老师自己创新与发展。

合作、欣赏、分享、发展是我们在综合实践中一直追求的目标。通过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课型及教师指导策略的课题研究,我欣喜地感到越来越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了,会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了,指导的学生活动成效显著了;我欣喜地感到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自主交流表达的能力、自主质疑思考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得到了全面的、和谐的、充分地发展。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受益——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教师的人格魅力日趋完善,学校走上特色发展的道路。我们相信,综合实践活动将延续下去,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主要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指南》郭元祥 姜平著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 李治宏、王晓文、姜平等著 新华出版社,2003年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推进与校本化实施》 姜平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郭元祥著 海南出版社 2003年5月

5、《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范例》 周韫玉、张瑞玲著 海南出版社 2003年5月

6、《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南》 邹开煌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

7、《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黎奇 戴立军 孔春生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8、《校本教研基地建设模式》 黎奇 李再湘 段晓宏主编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