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峰
【摘 要】以辽宁兴城用家住宅为例,从囤顶民居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墙体及屋面构造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囤顶民居形制进行了探讨,对于研究民国辽西建筑风格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11(037)020 【总页数】2页(P32-33) 【关键词】囤顶;民居;形制 【作 者】马雪峰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辽宁沈阳 11002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U241.5 1 概述
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内,平面呈方形,城墙南北844 m,东西830 m,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内民居形式多为传统囤顶,该民居样式独特,功能明确,历经百年延续至今,既是辽西独特民风的缩影,亦为古城不同于其他同类国保单位之所在。如果说兴城古城墙是历史沧桑的产物,那么城内囤顶民居则可称为祖先智慧的结晶。然而随着时间推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居民生活方式和住宅使用需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囤顶民居逐渐被现代平顶等其他形式的民居样式所取代,长此以往,这种辽西传统民居形式极有可能在古城内消失,将会给兴城古城及北方民居建筑的研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及时研究囤顶民居的形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由于兴城古城内大部分囤顶民居均存在不同程度改动,故在城内调研后,选取兴城古城内相对保存较好,人工扰动较少的囤顶建筑群周家住宅的门房作为研究对象,从该建筑的平面布局、梁架结构、墙体及屋面构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囤顶建筑的形制,以期为研究民国辽西地区的建筑风格提供参考。 2 周家住宅
城内四条街道呈中心对称,交汇于钟鼓楼,连接各面城门。城内历代均有居民居住,明清至今,民居形式演变繁复,但在众多的民居样式中,囤顶民居依托其强大的使用功能与低廉的建筑成本而繁衍至今。据有关资料记载,至清中叶,囤顶形式的民居在古城内已十分普遍。周家住宅位于兴城古城内延辉门里西胡同,距古城南门 120 m,地理坐标北纬 40°37'02″,东经 120°42'26″,是保存比较完整,具有辽西特色的囤顶民宅四合院。2010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家住宅平面为长方形,共两进院,整体院落呈中轴对称式布局,现存有门房、东西厢房及正房,共四栋建筑,东西厢房及正房位于二进院。门房面阔六间,进深一间。东侧明间为门厅过道,两侧出墀头,前出廊,廊下挑檐檩下设雀替,廊心墙为石制,下硷、上身均刻有精美浮雕。其中,下硷阴刻直棱窗,东侧廊心墙上身刻有松、鹤,西侧为蝠、鹿,寓意福、禄、寿三全。门厅两侧内壁各辟拱门、拱窗。正、背面每间均设有拱窗。门厅地面方砖铺砌,两侧次、梢间地面为青砖席子纹铺砌。建筑梁架为单梁七檩,檩上圆木椽72根,为乱搭头形式,顶为囤顶屋面。前后檐墙为青砖十字缝砌筑,两山墙为两顺一丁砌筑。 3 囤顶建筑形制分析
1)建筑功能布局。周家住宅现门房东侧明间辟为门厅过道,两侧为封闭的室内空间。从建筑本身功能分区来看,该建筑基本满足了其作为门房所需的功能要求,不仅具有更夫门卫休息之室,而且面阔六间,也符合了周宅主人当时的商人背景,暨可作为货物储存之所。故从建筑分区来说,已较好的满足了交通组织和储物功能。 2)木构架。门房结构为抬梁式,采用单梁承重。其中下架部分基本与硬山建筑无异,不做重复叙述。其区别主要集中在上架部分,由于囤顶屋面形式的限制,取消了瓜柱,改为以驼墩承接金檩和脊檩,并通过改变驼墩的高度以完成对屋面曲度的调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满足囤顶坡度舒缓的形式,单步梁整体高度下调,使其梁头坐于前檐抱头梁后尾中部,既满足了囤顶结构的要求,又将顶部荷载分解,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不拘泥于法式,善于创造的伟大智慧。
3)墙体部分。门房墙体为现存前后檐,墙体为后期改造所成,局部与原貌不符,门厅两侧墀头为青砖十字缝丝缝砌筑,上身盘头,下为砖制仿琉璃硬山琉璃柱头形式。东、西山墙构造等方面均与硬山建筑相类似,顶部两层拔檐之上覆披水砖。山墙弧顶高度高于屋顶,使正面呈脊状。
4)囤顶屋面。囤顶民居区别于一般硬山建筑之处在于顶部,通过走访兴城当地老艺人和对周宅屋面的实地勘察研究,现将这些民居屋面做法小结一二。首先,望板之上铺设苇箔2层~3层,苇箔之上铺干秫秸,厚近 8 cm,为保温之用;秫秸之上苫4 cm厚干泥背(黄土掺白灰、麻刀),以稳定秫秸;干泥背之上铺黄土1层碾实,再苫3 cm厚黄泥(内掺稻草或麦秆);再次的做法有二,以财力多寡为划分,一为之上苫焦渣背6 cm~8 cm,另则以素土掺粗盐苫于其上(掺盐粒与现代屋面加无机铝盐原理类似,可起到防水之效果);最后青灰背墁顶。同时,为更好的将雨水排出檐部,在前后檐前段加设仰覆板瓦两层,探出屋面前段。
通过对门房木构架及墙体的描述、类比,总结囤顶民居结构特征,即囤顶民居的基本结构形式取自于硬山建筑,并通过个别部位的调整来实现其独特的形式:1)由于
屋面高度和曲度限制,单梁之上不再设置瓜柱、梁枋构件,仅以驼墩承接檩件,并调整屋面高度。2)山墙取消博缝板,披水砖直接覆于拔檐砖之上。3)前后檐加设板瓦以利排水,屋面具体做法与北方焦渣背做法有相同之处,局部工艺流程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度增减。 4 结语
囤顶建筑存在于辽西,作为辽西地区独有的建筑风格,囤顶民居的研究会为辽西文化和建筑的研究与传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辽西兴城古城周家住宅为例,对囤顶民居的形制进行了探讨,尽管结构取自于硬山建筑,并且屋面与山西常见的焦渣背类似,但建筑的本土性决定了囤顶建筑作为扎根于辽西的民居样式,不从属于其他任何形式的建筑类型。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谭 广,冰 河.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谈历史文脉的延续问题[J].山西建筑,2006,32(1):61-62.
[2]王金平,白佩芳.浅谈传统思想在中国民居中的运用[J].山西建筑,2004,30(13):4-5. [3]胡 飞,付 瑶.兴城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文化产业链接[J].山西建筑,2008,34(2):32-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