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2023-08-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摘 要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注重文化课的学习而忽略历史上很多常识性的东西。历史教材毕竟是有限的资料,那么利用多媒体手段在历史课堂上扩充历史知识,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关于利用多媒体手段扩充历史知识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 多媒体;历史知识;知识结构

长期以来历史课给人的印象是枯燥、乏味的,课堂死气沉沉,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课堂上缺乏主动参与性。由于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而且又具有过去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少之又少,这种情况下,学生过分地依赖历史教师和历史课本,久而久之就形成枯燥、乏味、呆板的理论说教和单纯语言讲解的教学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旧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利用它可以充分解决学生历史知识匮乏的现状。

1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

识结构

教师要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引导学生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进行知识储备,并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学生只有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大脑中有相关的知识,才能在课堂上各抒己见,更深刻地理解、探究问题。

如在要求学生预习“美国独立战争”时发现,学生对于两百多年前的美国一无所知,在他们眼里美国就只是一个富裕和自由的国家。为了使学生对美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笔者决定先让他们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让他们了解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美国诞生的过程,美国面对经济实力明显占优势的英国为何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复习“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课时,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原因,利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现红军长征的路线,让学生记住主要地理名称,学生很容易记住长征的路线,自己就会在心目中描绘红军长征路线,大屏幕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会根深蒂固。学生通过思考问题,并通过网络解决问题,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自己的知识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拓展,知识结构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源,课前构建学生知识体系的资料库,丰富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常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现有认知水平与将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的距离,使学生产生疑问。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笔者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1)戊戌变法取得了哪些成就?2)你对戊戌变法怎样评价?3)戊戌变法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借鉴?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学习增长知识。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配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学科资源库、学习包、网络课件等,课堂上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布置网络作业,探索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取长补短的新途径。

2 注重各类历史资源的开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

历史

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幅挂图”,单纯地依靠教师的语言讲解,学生很难全面理解历史。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历史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和开发各种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历史课程资源,如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文物古迹及近几年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方面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增加历史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达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笔者在“美国独立战争”这一课就同时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美国的诞生。1)在导入新课时,出示美国白宫、自由女神像、美国世贸大厦、美国NBA、好莱坞大作《金刚》剧照等图片,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美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各方面都是强国,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国是如何强大的这一问题的探究。2)在讲述“莱克星顿的枪声”时,让学生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北美人民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3)在内容讲解结束时播放MTV《星条旗永不落》,通过铿锵有力的音乐,让学生体会出美国人民的开拓精神、团结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从而理解美国强大的人为因素。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典故,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如利用图片展示伯夷、叔齐的图片,向学生讲解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食周朝的粮食;老马识途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发生在身边,学生会感到亲切,会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3 构建知识网络结构,让学生融汇知识体系

多媒体的出现,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很大的跨度,这个跨度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内容时,知识点不会被局限在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之内,它可以打破一节课的束缚,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融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有它独特的好处,易于让学生回忆起前面所学的知识,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另外,还可以实现不同章节之间内容的对比,让学生通过比较来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以此培养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使一章的知识点处于一个网络结构中,教师只要提到任意一个知识点,然后根据该知识点进行拓展、延伸,最终展现出整章的知识结构。

如在向学生讲授“近代列强侵华史”的专题时,包括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北洋军阀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等史实,事件头绪多,时空跨度广,变化大,学生难掌握。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课件,先向学生展示本专题的知识结构框架,可以设置热字或其他热对象,从而激活包含在各个知识结构层次中的具体内容(包括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联系形象清晰,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是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难以做到的。还可通过课件的超级链接向学生提供一些与本课专题内容相关的世界史资料,将近代列强的侵华融入当时的世界背景中,扩充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近代列强各个阶段侵华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这几个重点难点。

4 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学生

学习处理历史信息方面的知识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提倡把学习历史看做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随着中考综合文科开卷考试形式的实行,正确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它的效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高中历史课教学与探析

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推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现结合高一历史教学,谈谈个人对开展学生自主探究教学的几点体会:

1 巧妙进行课程编排,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衔接方法

由于历史学科中考采取开卷考试的形式,许多学生在高一阶段根本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高中课程又要求按专题进行学习,特别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的历史问题(或专题、课题),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获取材料,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获取历史知识,解决特定历史问题。同时,由于教学时间较为紧张,要想专门抽出一块时间进行初中知识的复习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程编排上,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将初高中的知识衔接起来。具体方法:

1.1 抓住典型,随机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典章制度等,引导学生查找出初高中历史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领会知识内涵、建立知识链接。这样一来,学生对所学知识既容易消化、吸收,又可在此基础上拓展教材的内容;历史课程教学中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也不再只是死记硬背的内容,而是为学生获得某方面知识提供的必要的学习资料。

1.2 开展活动,鼓励交流。要善于发挥和调动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与交流欲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和整理各类历史资料,然后组织开展“知识寻宝”与“知识探究”等活动,或是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编写手抄报、出黑板报、讲解历史故事等,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找出初高中知识中有相互关联的历史典故、战争故事、人物关系等,并鼓励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2 学会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偏重于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变成“只听不说”的哑巴,其创造性和个性受到压抑与扼制。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科知识,还要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

2.1 善于设疑。“学贵知疑,教贵设疑”,“问题”是发现的钥匙,是探究的动力。历史学科作为一门基础性教育特强的学科,它所涉及的知识和内容包罗万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和功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社会古往今来的各个时期,又涉及到人类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历史教师开展探究性教学指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历史教师应抓住这些有利条件,提出或精心设计一些难易适度,并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启发诱导,便于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把握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激发兴趣。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的状态时,他们学得最好。所以我在人民版教材第一专题关于秦汉官僚机构中秦朝的“朝议制度”做了一次教学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组织一次“朝议”。学生反映十分踊跃。有人争当秦始皇,有人争当李斯,还有人争当王绾及其他大臣,争着对秦朝实行分封制或郡县制进行辩论,这种活动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多方查阅材料,加深了对秦朝政治制度的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能力。

3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不断求新探索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它不仅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达成共识,获得成功喜悦,增强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认识、判断、推理、概括等综合能力,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的教学指导,不仅使学生能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出事物间内在的联系和本质属性及发展过程,具有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而且拓展了思路,达到了培养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

4 着眼长期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的模式,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但是,在以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很多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老师教给的课题,而且学生之间对工作的分配互相推诿,有的甚至由老师动手制作,致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所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教

师也要深入到学生当中,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探究活动,并在必要时帮助学生排除一些探究的障碍,以便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调动学生探寻未知事物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和教学活动是时代的需求,是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大胆创新,与时俱进,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思路,并始终把它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以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

关于对初中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许多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态度不够认真。从历史学科的地位来看,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和学校领导把历史看成是“豆芽科”和正科之间的学科。从教学改革方面看,历史学科的教改努力明显落后于其他学科……凡此种种都说明初中历史教学已经面临困境。笔者认为分析其原因,对于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发挥历史教学应有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造成初中教学困境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思想观念滞后是影响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原因

1.1 历史无用论思想严重。许多人对历史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认识肤浅,认为历史就是让人记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掌握一些历史知识,历史教学就只是教会学生一些回答历史的方法而已,他们不能理解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也不理解列宁所说的“忘记历史就意味

着背叛”的含义;更不能理解“以史为镜”的含义即历史经验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当今时代是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是以金钱作为价值标准的时代,许多人认为,历史知识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也不能培养学生求生挣钱的技能和本领,与数、语、外等学科相比差距很大,因此,许多人认为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也影响到行政管理部门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对历史教学的态度。

1.2 许多人存在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他们认为只要认识字就能学历史甚至教好历史;学历史不外乎就是死记硬背一些事件、原因、意义等,更何况当今信息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如电影、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获取历史知识,诚然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学好历史,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通过历史教学来学历史的基础作用。这种基础作用体现在历史学习方法的获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历史价值观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系统性等,这是通过其他渠道不能比拟和取代的,正因为有了学历史非常容易的观点,所以学生上课不认真听,不认真思考,甚至有的老师也教学生“热炒热卖”的方法,而用不着平时去花时间和精力,导致历史教学流于形式。

2 教学内容的抽象性,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落后是历史教学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2.1 从教材的内容看。过分强调政权的更替和政治制度的变化,并在表述语言上显得过于抽象,而且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史、人物史内容较少。以川教版历史为例,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史内容的重点是政权的更替和制度变化,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在表述制度和措施时语言过于抽象,如世袭制、分封制、土地私有、中央集权制、尊儒术兴太学、科举制、专制等,这些概念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些吃力,因为不适合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和生理心理特点,同时地方教材因没有列入考试范围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历史在人们心中显得非常遥远。

2.2 从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看。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是以“讲”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少采用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讲述、讲解,很少采用直观教具演示法、图示法。有的专业素质较高、语言功底较深、态度比较认真的教师会“一讲到底”,有时会旁征博引讲一些故事,佐证一些资料,使课堂显得有些生气,学生获益较多。而有些专业素养较差、工作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就是“勾”重、难点,这种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但把学生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而合作探究的现代教学方式及现代教学方法,如:资料研习法、问题探究法、历史调查与访谈考案、历史剧等基本没有采用,因此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和厌倦。

3 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的客观条件制约着历史教学的发展

3.1 从教师队伍看。据调查,初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农村初中历史教师50%左右不是学历史专业的,因此,在专业素养上有些欠缺。由于历史在众学科中地位较低,评优晋级经常处于劣势,这影响着历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进取心。

3.2 从物质和时间条件看。历史教学中采用现代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时间条件,以及教师自主安排教学的权利,如资料研习法、历史调查、访谈考察、历史剧的编排就需要经济和时间来支撑,而在现实学校教学中这是受到很大限制和约束的,如时间不能任意调整、安全责任的承担、资料的提供、资金的来源等,这就严重制约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总之,以上三个原因造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困境,该怎样解决呢?笔者认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制度,以调动历史教师的激情和积极性;②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时间保

障。只有做到了这两点,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才能改变人们对历史的不良看法和观念,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历史教学走出困境。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教与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图文比例、问题探究方面显得更加合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去发现知识、探索知识、参与主动学习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火烧圆明园》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的导入十分重要,同时导入新课的艺术非常讲究,一个巧妙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情调和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放在首位,使学生带着一个良好的心情参与课堂,以最佳的状态去接受新知识,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上课一开始猜一则谜语,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这时导入新课,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讲“戊戌变法”一节,先让学生猜一则谜语,“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学生很快猜出了谜底为谭嗣同,又如“山东新闻”猜“鲁迅”等等。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偶尔为之,不可滥用。讲一个小典故,这也是导入新课的好方法,历史这方面

的典故很多,如我在讲述“隋末农民战争时”,先讲述“罄竹难书”这句成语的由来,接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当然很多,只要紧扣教材,捕捉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力求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于妙趣横生时,点题新授,于己入佳境时,破题而入,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巧妙利用板书,检测基础知识。在板书时,教师可对简单而学起来又易错的地方,以填空题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设问答疑方式。可以采用教师提问题让学生解答,或学生提问题让教师解答的方式进行。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总结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场掠夺性的帝国主义战争”,但学生对具体交战国的参战性质并不能一一区分。我就这样提问:“塞尔维亚参战是否也属于非正义性质

呢?”大家讨论后统一了认识,塞尔维亚的参战带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解放性质,是正义的,但从交战范围、参战人数来说,影响小,不改变整个战争性质。经过比较,学生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初中历史教材涉及的知识比较全面,但这些知识点都是用很简单的叙述性语言和简单的评论来设置的,很多主要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都没有体现出来,如果历史课堂上仅仅是单纯地传授这些知识,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就会对历史课堂失去兴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上,教师应该拓展延伸历史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应以历史故事为主。这样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比如:在讲中国封建制度时,现行历史教材认为是以春秋战国之交为分界线,这是郭沫若的观点,而翦伯赞却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是从西周开始的。在讲到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分界至今存在着这两种争论,让学生认识到文史学科上很多东西尚有争议,未有定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去考证的兴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上,部分主要内容涉及得仍然不够,如:“南京大屠杀”的相关知识。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但是历史书上只用了少量的篇幅,教师就应该广为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一些数据、一些图片来给学生看,让学生去评论。若有条件,讲先秦农民起义、楚汉战争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影片《西楚霸王》。为了让学生牢记主要的历史知识,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点编成顺口溜、打油诗等,让学生诵读。教师也可以将“三字经”、“千字文”上讲朝代更替的那部分内容介绍给学生,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习新课后,教师可训练学生写读书笔记,让学生归纳课堂上的知识点。通过写学习笔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调动起来,历史课堂也就更加活跃。只有活跃的历史课堂,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的课堂气氛,才是学生热爱历史、学习历史的源泉,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源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