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蒋士铨《辩诗》)
“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鲁迅《致杨霁云》)
一、宋诗的主要特点
(一)思想内容
1.直接以诗歌议政
比唐诗更具体、更具及时性、针对性 2.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
田夫、织妇、纤夫、渔民、城市贫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艺人¡ 3.表现爱国思想 为宋诗一大特色
4.描写经济生产、民风民俗等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盐酒专卖、漕运、矿业、新式农具、医疗技术、年节风俗、占卜、说书等,无所不包,内容之广,远超前代; 5.评诗、评书、评画、评音乐等论艺之作
表现宋人高度的美学修养;知名诗人多有佳作;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
一、宋诗的主要特点
(二)艺术特色
1.议论化 “以议论为诗” 优秀的“有理趣而无理障”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宋诗的艺术特色
2.才学化 ¡°以才学为诗¡± 广征博引,多用故实 3.散文化
以散文句式、句法入诗 ¡°以文字为诗¡± 4.¡°小结裹¡±的表现手法
¡°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方回《瀛奎律髓》)
¡°诗之为巧,犹画工小笔尔,以此知文章与造化争巧,可也。¡±(欧阳修《试笔》)
即犹画工小笔精心创作出的新、透、细、活、奇、巧等特色
(三)宋诗艺术特征的成因
1.唐诗给宋人的沉重心理压力 2.宋人读书条件好,重视学问 3.理学盛行
4.宋人生活的精细化
二、宋诗与唐诗之异
题材不同:
宋诗通俗化,描写平凡、琐细日常生活。 语言不同:
宋诗采用俗字俚语。 表现手法不同:
宋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美学风格不同:
唐宋诗美学风格不同
¡°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谈艺录》)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析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 。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 ¡¡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缪钺《论宋诗》)
唐诗之蕴藉空灵
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不着一意,言外含情无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此宫中秋怨诗也,自初夜写至夜深,层层绘出,宛然为宫人作一幅幽怨图。”(《唐诗评注读本》)
“烛光屏冷,情之所由生也。扑萤以戏,写忧也。看牛女,羡之也。”(《增订唐诗摘抄》)
团扇,象征宫女失宠被遗弃。典出汉成帝妃班婕妤《怨歌行》 腐草化萤,流萤,暗示宫苑之荒凉
唐诗之蕴藉空灵
李端 《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心有所怀,故见月即拜;以情诉月,而人不闻,独风吹裙带耳。此《子夜歌》之遗声也。¡±(唐汝询 《唐诗解》)
¡°开¡±¡°见¡±¡°拜¡±¡°语¡±纯为细节勾勒,一系列的动作惟妙惟肖展现出少女微妙的心理变化:开帘见新月的欣喜,便即下阶拜的虔诚急切,细语呢喃中的娇羞纯真,惹人怜惜,思之神往,可谓语语幽细,字字含情。
唐诗之蕴藉空灵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罗带”
夜深杳杳,夜风柔柔,风吹罗带,悄悄冥冥,如少女心绪之悠悠漾漾细语之隐约缥缈。
¡°前者(《拜新月》)有心事却怕人知道,后者(《鸣筝》)则相反。寥寥二十个字,情景交融,神形兼备,真是绝妙的写生手。¡±(程千帆《古诗今选》 )
唐诗之蕴藉空灵
卢纶《山店》
登登山路行时尽,决决溪泉到处闻。 风动叶声山犬吠,一家松火隔秋云。
诗题山店,全诗却无一字写及,仅以隔着山叶的一声犬吠和秋云外的一家松火的引领,将山店展现在视野之外,可望而尚未及 。
唐诗之蕴藉空灵
司空曙《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恬淡悠闲、宁静自然的江村渔人生活画面
表现诗人对江村恬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清纯朴质的社会生活的向往。 风格自然淡雅,语言流畅清新,描写生动新巧,诗意曲折深蕴 比较:宋.朱熹《水口行舟》之一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即使风波险恶,也只是暂时的现象 天理永恒
宋诗之筋骨思理
王安石《明妃曲》(其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传统主旨,悲王昭君流落塞外,责毛延寿贪赃弄奸,怜汉元帝缠绵多情、受蒙蔽;
王昭君之美,不在其容貌、体态上穷尽笔力,而在风情意态之美 王昭君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美女失宠到文士不遇,君王不察,衷心难托,批判之矛直指帝王,封建制度
宋诗之筋骨思理
王安石 《明妃曲 》(其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欧阳修《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三、宋诗发展脉络
北宋初期: 模仿唐诗 北宋中期: 别开生面
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诗文革新运动 北宋中后期: 宋诗极盛 王安石、苏轼
黄庭坚、陈师道与江西诗派 南宋时期:中兴四诗人 陆 游:雄 放 杨万里:诚斋体 范成大:田园诗 尤 袤
宋诗尾声: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永嘉四灵: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 江湖诗派:陈起《江湖集》
北宋初期:模仿唐诗
¡°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ª¡ª方回《送罗寿可诗序》 王禹偁模仿白居易:浅白平易 西昆体模仿李商隐:丰赡华美 代表:杨亿、刘筠、钱惟演
晚唐体模仿姚(合)、贾(岛):字斟句酌,意境清幽
作品选讲 林逋《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梅妻鹤子”,著名隐士
首联,赞梅花孤傲不群及风韵 占尽风情,独占春光 颔联,曲尽梅之气质风韵
颈联,以霜禽、粉蝶作环境渲染,突出梅之端矜可人、独标一格 尾联,引梅为知己,不需檀板金樽的热闹繁华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曲尽梅之气质风韵: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疏影”,写出梅花稀疏的特点; “暗香”,写出梅花清幽的芬芳; “横斜”,写姿态; “浮动”,写神韵;
“水清浅”,“月黄昏”,环境烘托,突出梅超逸、清秀、幽独之韵 王十朋:“暗香和月入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念奴娇》:“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林逋《山园小梅》艺术特点
烘托
众芳、水、月、霜禽、粉蝶 以梅品寄寓幽逸之趣
在梅花意蕴发展史上,林逋对¡°梅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他以隐者那幽峭超然、淡泊娴静的心性意趣去感受梅花,肯定她¡°众芳摇落独喧妍¡± 的品性,并认为梅花是天酬僧隐的独特风物,使梅花从此打上隐者人格的烙印。
至宋代,梅花的孤芳自赏、凌雪傲霜、不畏严寒便被宋人推衍出具有幽独、娴静、优雅气质的隐者品格与坚贞弘毅、威武不屈的君子操守。
欧阳修《戏答元珍》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首联,暗寓山居寂寞情怀,被贬后的抑郁情绪 颔联,山城二月早春气象:橘、笋 颈联,思乡、叹病、伤时 尾联,待春,自我宽慰之语
料峭春寒中有盎然春意、勃勃生机;寂寞愁闷中怀积极向上希望,并不低徊消沉
陆游《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陆游《关山月》
三个场景:
南宋统治阶级屈辱偷安,不修战备 将军临边不战,沉溺歌舞,战马肥死,弓弦朽断 戍边壮士虚度年华,壮志难酬 中原遗民盼望恢复,对月流泪
全诗批判南宋朝廷妥协求和的国策,表达爱国将士报国无门的忧愤和盼望光复的民心。
陆游《关山月》艺术特点
1.以¡°月¡±统摄全篇
¡°月¡±切题《关山月》
¡°月¡±体现了三个场景的时间统一性 2.通过选取典型事物,创造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 典型事物:马肥死、弓断弦、白骨堆、遗民泪 3.对比
将军不战空临边——笛里谁知壮士心;遗民忍死望恢复 朱门沉沉按歌舞——沙头空照征人骨;处今宵垂泪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