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歌
作者:季均一
来源:《作文通讯·高中版》2013年第03期
绿皮车厢缓缓开动,频率渐渐加快的车轮与铁轨的撞击声在空谷回响,长长的“呜——”声在黄土高坡上漫溯,似高亢嘹亮的秦腔,在心中荡起阵阵涟漪。别了,秦腔;别了,秦岭人;别了,我心中神圣的黄土高坡。
仍记得初到西安的那份惶恐。沿途到处裸露的山脊,依稀可见的绿色,放眼望去,尽是单调的黄土,千沟万壑间,藏着万千窑洞。不禁感慨,如此环境,何以铸就流芳千古的秦岭文化?似乎只有在小桥流水人家的富饶江南,方能缔造出小家碧玉、婉转动听、锦缎水袖的昆曲《牡丹亭》之类的中华民间文化瑰宝。那时的我却不知,在这沟沟壑壑之间,一颗叫作秦腔的种子早在这儿萌发,扎根在陕北,连结着一个个窑洞,虽无柳絮般飘逸,亦无牡丹般雍容,更无玫瑰、郁金香般妖娆,却进发着原始的力量,为广袤土地添了一份旖旎风光。
起伏的山峦似排列有序的卫士,高度一致,形状相似,列车缓缓经过时,似乎是在护卫着我们的旅途。最初,便是在这儿与秦腔邂逅。火车进入车站,熙熙攘攘的当地人拥上了车厢,在挑好合适的位置后,他们透过窗凝望着月台。月台上是一家子,老的、少的,气氛沉重,火车厢里的喧哗似乎无法打破他们内心的平静,一种源于心灵深处的叫作离愁的静。他们似乎承载着家庭的期许,奔向远方。干裂了的唇微微张开,念叨着什么,先是舒缓、沉闷,曲调接着上扬,歌喉敞开。一种深沉的情感,一股l京人的力量。这声音缓缓地流淌在我心中,化作我心灵的元素。无需戏台,无需妆饰,无需华丽,黝黑的皮肤与健硕的身体也能创造出华美的音色。片刻,这份力量浸染了所有的岭北人。他们用熟悉的、自由的、不羁的演唱方式向亲人道别,泪花在闪烁,声音在颤抖,整个世界都为其震撼。浓缩了质朴亲情的声音引起了我的共鸣,令我回想起了自己的亲人,那些不断地拼搏、奋斗的身影,让我不禁潸然泪下。秦腔的温情,在高亢歌声中绽放。
到了西安,便发现处处与秦腔脱不了干系,茶馆里、巷陌里、城墙下处处都有溢出的唱念做打,一阵凄迷的乱弹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循着秦腔散发出的粗犷,在一家小茶馆里靠窗的座位坐下,点了一壶当地不知名的山茶,在蒙蒙水雾之间,听他们诉说曾经生活的清苦,动情之处,声嘶力竭,便应了贾平凹先生的那句“听秦腔,要看那戏台是否足够结实,唱者是否有足够吃得消的身体,和听者的耳朵能否扛得住了”。亡国恨,家破情,在起伏的音调中发酵,正似那一壶香茗,带着黄土中特有的纯朴气息,一种对不堪历史的鞭笞,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相比之下,昆曲的深闺幽怨,黄梅戏的脉脉温情,在气势上便难望其项背了。想起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不必说为国家、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只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一股沉沉的使命便压得我透不过气。豪壮的志向,在凄迷的乱弹中酝酿。
西安终究不过是我旅程中的一个驿站,我会带上温情,带着志向,心中哼着不羁的秦腔,踏上车厢,继续出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考场点评
文章通过写“我”在陕北听到秦腔后带给自己的心灵震撼,表达了自己对秦岭文化的赞美和喜爱。由此,秦腔成了“我心中的歌”。作者视角独特,立意角度新颖,在选材上是对常规以亲情、友情、爱情为题材的记叙文的重大突破。在这里,秦腔不只是一个地方的民间歌曲,更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作者描写细腻生动,语言表达富有表现力,给人以美的向往和享受。
(曹成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