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8、童年的水墨画

2023-09-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教学详案

于二欣

一、导入

同学们早上好,今天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童年的水墨画》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我们先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三首小诗,并背诵《溪边》。 2、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难懂的句子。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三、学习新课 (一)学习《溪边》

同学们,先跟着老师到 溪边看一看,看看溪边有怎样美丽的景色。

(师有感情的范读本诗)

同学们,这里边的“当作”这个词语,一定要注意,“当”虽然是个多音字,还有一个“dāng”的音,但是在“当作”这个词语里,“当”一定读“dàng”音,“当作”这个词是“认为,作为,看成”的意思。同学们一定要记住。

同学们自读本诗,并找一找,在这首诗里,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留出一分钟时间)“垂柳、山溪、人、钓竿、红蜻蜓、鱼儿”, 同学们真棒,找的非常正确。我们看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这些景物描

摹得生机盎然的。

我们先看前两句:“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为什么垂柳把溪水当作镜子呢?说明溪水有怎样的特点呢?(生回答),对,说明溪水非常静,并且非常清澈。为什么山溪像绿玉带呢?说明水绿色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水是绿色的?先想想为什么叫山溪?因为小溪在山里,也就是说小溪的两边是山,山上肯定有绿树呀,那自然山就是青翠的,溪水又静如平镜,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溪水里,山溪自然就想绿玉带了。所以,这两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溪水静、清、绿的特点。

我们继续看第3、4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同学们,你怎么理解这句话?有的同学说,“因为溪水是绿的呀,人的影子倒映在水里,自然也被染绿了。”对了,我们结合是的前两句,不难理解,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水里,山溪的水自然变成了绿色,那人的影儿再倒映在碧绿的水里,那肯定人影也被染成了绿色。“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绿色的水,红色的蜻蜓,这一“绿”一“红”,给你什么感觉?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静静的溪水,静静的钓竿,静静的蜻蜓,空气仿佛都静止了,所以前四句是静态描写。那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调朗诵呢?应该用舒缓的语调朗诵。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就在鱼儿上钩的一刹那,那种宁静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孩子笑了,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了动态之美。后两句时我们是不是应

该用活泼、欢快的语调朗诵呀?

整首诗一静一动的转换,动静结合,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画面呢?

(碧绿的垂柳倒映在静如平镜的溪水中,山溪就像一条碧绿玉带,钓鱼的孩子们的影子倒映在碧绿的溪水里,也被染成绿色的了。孩子们的钓鱼竿上立着一只红色的蜻蜓,到处都是静悄悄的。忽然,鱼儿上钩,一下子打破了静止了的空气,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儿在草地上蹦跳着,空气中飘荡着孩子欢乐的笑声。)本诗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

同学们再把这首诗朗读两边,并试着背诵本诗。

好了,我们根据老师的提示,一起试着背诵一下这首诗吧。

溪 边

当作镜子, 一样平静。 染绿了, 立着一只 。 忽然扑腾一声 ,

蹦跳着 和 。 怎么样,你背过了吗? (二)学习《江上》

欣赏完了溪边的美景,我们一起去江上,看看那里正在发生怎样

的事情?

(师 范读)

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并且思考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调读。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首诗。

“像刚下水的鸭子”,谁像鸭子呀?是戏水的儿童,“扇动翅膀拍水戏耍”,儿童有翅膀吗?没有,那这里的“扇动翅膀”指的是什么?指“儿童划动双臂”,孩子们划动着双臂,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前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孩子们在水中戏耍的快乐的情景。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水葫芦”是什么呀?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图片

这就是水葫芦,水葫芦是一种水生漂浮植物。诗句里的水葫芦真的就是图片上的这种植物吗?我们继续往下看。“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这里边的“两排银牙”又是指什么?谁才有牙呢?水葫芦有牙吗?那肯定没有,对了,有同学说了,“两排银牙”代指一阵水花过后,钻出水面,调皮的笑着,露出牙齿的孩子,那前边的钻入水中的“水葫芦”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就是比喻孩子(溪水的孩童)。

因为水葫芦在水中漂浮,不会沉底,用水葫芦比喻孩子,说明孩子水性极好,第一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说明孩子水性极好。

我们再看这首诗,前四句描写的是多少孩子呀?对,是一群孩子,从“一双双小手”“你拨我溅”就能看得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面”;那后两句呢?后两句描写的是一个孩子,从“哪个水葫芦”和“两排银牙”能看得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点”。整首诗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画面十足。

那同学们再回到刚开始学这首诗的那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诵这首诗。对,应该用“舒畅、欢快、昂扬”的语调朗诵。

(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并说说你在江上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群孩子在江水里像刚下水的鸭子一样戏耍,一双双小手拨动浪花,你拨我,我溅你,大家开心的笑声四起。有一个水性极好的孩子为了躲避泼溅一下子钻入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过后,他又出现了,露出了一口洁白的银牙。)这首诗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

(三)学习《林中》

我们继续前行,到林中,去欣赏雨后美丽的图画。

“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 “清清爽爽”是什么意思?“清清爽爽”是“轻松、利落”的意思。那松树会洗澡吗?它能感觉到清清爽爽吗?当然不能,这是作者赋予了松树人的性格特征,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小蘑菇怎么还戴斗笠了呢?我

们一起看一下图片:

这是斗笠。

这是小蘑菇,同学们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小蘑菇的“斗笠”,就是指蘑菇的菌盖,看看蘑菇的菌盖和斗笠像不像。所以这句话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让小蘑菇戴上了斗笠。

“像一朵朵山花在树下开放”,谁像山花开放呀?是小蘑菇像山花开放,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小蘑菇的特点。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你怎么理解最后一句话呢?咱们在前两首诗里学习重点句、难理解的句子的时候都运用了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那理解这句话我们是不是也

可以运用这样发方法呢?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前边说了,一阵阵清爽的雨后,像戴着斗笠一样的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小蘑菇吗?也就是说,前边把蘑菇比作“斗笠”,后边把斗笠比作蘑菇(斗笠像蘑菇),互为比喻,妙趣横生。

同学们,这首诗朗诵时,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应该用欢快的语调去朗诵。

这首诗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松林、雨珠、小蘑菇、戴着斗笠的孩子们”,你能不能把这些景物结合到一起,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在林中看到的画面呢? 三、拓展

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张继楼,老师还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张继楼的诗,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街 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读完了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又有怎样的感?同学们课

下交流交流。

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就到此结束了,同学们下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