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

2022-03-16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红山玉器鉴定

作者:崔贺勋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3期

摘 要:红山玉器因其浑然天成的气质、精致的做工、独特的神韵和神秘的寓意,自其正式发掘一来便成了举世瞩目的焦点和收藏界的宠儿,引得无数收藏爱好者竞折腰的同时,也让不少收藏者折戟沉沙。鉴定和作伪从红山文化正式揭开面纱的那一天起就在不停地拉锯战,在花样翻新的作伪技巧面前,传统收藏的鉴定方法越来越难以抵挡,纷纷败下阵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红山玉器赝品大行其道,坑害了不少收藏爱好者,同时也渐渐熄灭了其对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热情,不少收藏人士甚至谈红色变。仿品的泛滥和真品的鉴定困难使红山文化玉器的收藏行情一降再降,不仅阻碍了红山玉文化的传承,更将许多精美的红山玉器真品推出国门之外。从何处入手正确鉴别红山玉器就成了重中之重。 关键词:红山文化;又见红山;玉器鉴定;思路

近20年来考古学发展迅速,各种新成果和新理论层出不穷,反观收藏鉴定还是墨守成规、进步缓慢,这无不反映出收藏鉴定理论的保守和滞后性。长久以来学术考古和收藏界之间往往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和误解,收藏界的实战派瞧不起科班考古出身的研究人员,认为他们只懂挖不懂鉴,没有眼力。而考古工作者又觉得收藏圈过于功利,缺少扎实的基本功和科学严谨的科学心态。于是在相互的口诛笔伐中,收藏界与考古界之间的成见越来越深、越来越疏远。殊不知收藏与考古本是同根生,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于文物的兴趣都由来已久。在我国殷墟妇好墓中就出土有一件酷似湖北天门石家河罗柏领新时期时代遗址出土的玉凤,与商代同期玉器风格迥异,很有可能商代贵族就有收藏前代古物的爱好[1]。无独有偶,在北美15~16世纪的易洛魁人遗址中发现过比他们早几千年的烟斗和红铜制品,可见对文物收藏的热衷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限制。而从北宋兴起直到明清发展鼎盛的金石学,更被视为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考古学的发展源自人们对文物的热爱,而文物的鉴赏和保护又离不开考古学的发展,艺术品收藏和考古研究应该是互相影响、互相印证、互相促进的。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时候打破藩篱、吸纳考古学的最新成果,更新鉴定理论,完善鉴定方法,取各家之所长,为文保事业的发展贡献各自独特的力量。

辽宁省博物馆红山文化特展“又见红山”,集中展出了全国馆藏经典红山玉器200余件(套),红山文化再一次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参观特展使笔者将考古经验与收藏经验自然融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前人对红山玉器的鉴别大概分为6个方向,即玉料、工痕、沁色、皮壳、器形、神韵[2],这些多维一体共同作为古玉鉴定的重点。近些年由于收藏的大火,人们对古玉的热情空前高涨,对古玉的仿造已经上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沁色和皮壳更不用说,自古已有相当成熟的仿古经验。在当今社会,玉料、工痕、沁色、皮壳、器形等皆可以仿造,

造假者也在向着更深层次、更难的领域前进,要想战胜他们,就要不断学习、深入细节、博采众长。

下面介绍下笔者的一些思考:

料:学术界对于红山玉器选材的来源尚未达成统一意见,有人认为取材于岫岩县及周边的玉脉,也有人认为是取自于河流、溪水中被冲刷出来的河磨玉,还有人认为是取自于努鲁尔虎山脉[3]。笔者认为红山先民对玉料的选择不局限于一地,石之美者而称玉,古人在生产生活中碰到美丽的玉石就收集起来,用以制作玉器通神。况且玉料产地的鉴别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光凭肉眼连熟练的玉器从业者有时都难以确定,对于收藏者来讲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不必过多纠结于玉料的本身来源,而是要看玉料的新老,以及看玉料的风化、侵蚀、绺裂、开片、次生、磨损、熟润度等,即玉料本身除去任何人为因素所携带的信息。

工:不能局限于简简单单的切割痕、旋转纹、螺旋纹、解玉砂痕等,而是要观察更细,并分析更多因素。我们知道的工痕造假者也了解,只是看造假者的作假成本及造假者的心态。如果造假者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采用原始的工艺来取料、钻孔、打磨、抛光,完全按照古法制作,那再开门的工痕也可以做出来,但东西还是仿品!那我们在工上应该看什么呢?看细节,看逻辑,工痕再像也做不到完全一致,失去了古人的崇敬心态,做出来的工痕就刻意、呆板。想想5000多年前的古玉,经过了古人生前佩戴磨损,又经过了千年岁月的洗礼,在凸起处、穿孔处、易损处的工痕应该相应磨灭消减,而在凹处、深切割痕、打洼线条周边的工痕会相应比前几处明显。工痕处的玉料熟润度(如打孔处)应当与玉料整体大致相当,不应出现明显的生涩。另外观察孔的倒锥形态、细微的解玉砂痕、孔底部的台阶、对打孔相接部分的小凸起等,看它们是否自然熟润。特别要注意工痕与沁、绺裂、磨损、侵蚀等相重叠的地方,分清先后顺序,分析所体现出来的逻辑状况符不符合古玉的标准。信息越丰富的地方及信息产生交汇的地方,都是我们辨真伪的真正关键所在。

沁色:各种沁色皆可以仿造,但我们观察的重点不在沁色的本身,而是在沁色的走向、形成的位置、沁色的层次变化、沁色的过渡等,尤其要注意沁色与其他信息重叠的地方(绺裂、磨损、侵蚀、工痕、穿孔)。通过沁色的层次、过渡、形成的位置可以推断玉器在土中的埋藏情况(受沁情况、埋藏环境等),以此来与玉器上已经显现出来的信息相印证,如果产生矛盾,那基本可以确定为仿品。

皮:皮往往和料、沁、神等相关联。而红山玉器出土众多,埋藏环境迥异,笔者认为基本了解几种常见的皮壳即可,不能以皮壳来做可信的证据。一个成熟的收藏者不应该求全,而应专精。专注于自己喜欢的皮壳,只玩一种皮壳的东西,玩懂以后再慢慢向其他发展!切忌蜻蜓点水,要知道一通百通的道理。

形:形很重要,而却往往是被大家忽略的一项。很多人求新和奇特,认为普品没有价值,收藏一件其他人都没有的东西才显示出自己的实力,才能带来价值,殊不知正中造假者的下

怀,做出来很多四不像的臆作品,甚至张冠李戴、东拼西凑,让人啼笑皆非,最后只能贻笑大方、羞于示人。红山玉器是通神的器物,是古人中少部分神职人员或者部落的高层才能佩戴和拥有的东西,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又怎么会随便制作呢?众多考古发掘和采集都没有发现的器形,为什么单单就到了你的手中?历史上每一个时期的器物都有每一个时期特有的形制、风韵、特色,任何器物都不可能超出所属时代的局限。多阅读考古文献,多学习玉器知识,多看博物馆真品,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除去国宝帮心态。

神:神韵是一种很难形容的东西,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显现。想要读懂它,需要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积累,这就需要看大量的实物,不断看真品、看文献、看资料,形成一种直觉。就好像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看一眼病人的情况就知道病人问题出在哪里。看多了真品,再去看仿品,自然就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也自然就能分辨出真伪。当然神韵还和玉器的外观和器形有关系,比如光气、熟润度、沁色、器形的优美程度都会影响对神韵的感觉,而这些影响因素其中每一个细小的因素背后都隐藏着大量的细节。光气是受抛光、磨损、风化、氧化、包浆等因素影响的,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光气不舒服。而熟润度与玉料的新老离不开,器形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和风韵。所以看似只是一个神字,其背后却是料、工、沁、皮、形的种种反应!只有前面的种种都形成了正确的感觉,才能真正领会神韵。

多看、多问、多学、多思考、少出手,循序渐进,不急不躁,去除掉捡漏心态、国宝帮心态,真正以一个文化研究者和文物爱好者的心态去收藏,才能在大浪淘沙中成为真正的藏家! 参考文献

[1]陈淳.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2]杨伯达.古玉考[M].北京:徐氏艺术基金,1992.

[3]楊伯达.中国古代玉器面面观[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