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马克思异化理论之人本嬗变的隐性逻辑及其反思

2022-09-14 来源:好走旅游网
马克思异化理论之人本嬗变的隐性逻辑及其反思 周桂芹 内容提要:现代化(生产力的解放)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丰裕享受的同时,也使现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生 存矛盾。社会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却将人的发展引向了片面化和孤立化,进而产生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 上,“人本”与“物本”之间的二律背反现象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文章呼吁人应该立 足于生活的真实,用批判的目光保留着人的本真,超越“物”世界的诱惑和腐蚀,摒弃异化所带来的 “恶”,刺痛时下的一些迷失方向、日渐麻木、沉溺于物质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神经。 关键词:异化理论隐形逻辑马克思物化 中田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30(2015)03—0001—06 作者简介:周桂芹,淮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江苏连云港 222005)。 一、引 言 现代化(生产力的解放)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丰裕享受的同时,也使现代人类面临诸多的生存 矛盾——全面异化:人与人关系异化、理性异化、消费异化等。社会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 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西 方诸多学者断言,异化是社会发展中的必经之路,成为一种无法克服的“本体论现象”(萨特 语),进而否定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扭曲了人性与人的全面发展, 违背了社会合理性的基本原则。 人的活动产物对人的奴役是私有制社会的一种客观现象。在当代,异化力量在资本主义“势 力”的发展下已“沦陷”为统治阶级的一种新的控制手段。随着社会不断地改变与发展,当代资 本主义剥削与控制形式已经发展出与之相适应的方式,不仅使异化继续存在而且有普遍化的趋 势,其内容、形式及作用也都有了新的表现。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出现了追求的异变,生命活动发 生了分裂,他们从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异化到痴迷于追求人自己创造的物,形成了追求“钱本 位”“官本位”“神本位”的思想或意念。人类将这种异化看作是一种自然的、自发的现象,马克 思将其归纳于私有制,抑或人的实践的双重效应所造成的消极后果。① 马克思为了寻找导致人的类异化的最终根源,并开始从现实实践活动出发,将实践逻辑与理 论逻辑相结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考察并对异化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马克 思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并提出了“异化”理论。当然,这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 *本文系江苏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马尔库塞新社会主义论研究” (2012SJB720002);淮海工学院科研处研究项目“从自由王国到自由社会的嬗变”(KXI1173)I淮海工学党建与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由思想研究”(DS2O130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刘金联:《略论异化社会中非异化的人》,《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6期。 ・ 1 ・ 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的批判难以使人们摆脱异化状态,但是马克思为我们考察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 二、马克思人本异化理论逻辑的内在流变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为黑格尔所阐述,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及其逻辑架构为青 年马克思所吸收和遵循,真正对青年马克思发生思想触动的是赫斯,尤其是赫斯的《行动的哲 学》。 (一)马克思人本异化理论的嬗变历程 众所周知,人思维的发展需要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当然,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也不例外。通 观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人本异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青年马克思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提出抽象化的人本主义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起初在法学教授爱德华・甘斯的影响下转向了黑格尔哲学,这一时期,他深受黑格尔思想 的影响,并将客观世界当作自我意识的对象化,即异化。黑格尔的异化观的矛头直指基督教和封 建专制制度,而不是人本主义的。①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灵魂和主宰,其“现实的存 在”是抽象思维,认定绝对精神是异化的主体。 第二阶段为较成熟时期。马克思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影响,提出了唯物史观的异 化劳动理论——认为人的异化归根到底是劳动的异化。马克思开始吸收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他 肯定了费尔巴哈关于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但是马克思超越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抽 象理解,以现实社会的人为基础寻找着宗教异化的世俗原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对唯物 主义的聚焦点始终“监视”市民社会与现实,这一点可以在他主编《莱茵报》时,主动考察了摩 塞尔农民的贫困原因的过程中寻找到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是以“世界被二重化为宗 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为基础来展开他的论述的。 第三阶段为成熟时期。马克思提出了基于唯物史观的异化劳动理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 稿》是马克思运用异化劳动概念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巅峰之作,不是“人本主义的价值悬 设”,是对宗教异化与劳动异化实际考察的结果,在考察的过程中阐述了劳动异化的产生、过程 和消除异化的途径,明确了异化不是来自人性,而是来自经济基础、社会制度,因此,马克思认 为正是由私有制造成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裂。不断的社会认知导致其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决 裂,开始批判费尔巴哈的人性异化、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吸取了其唯物主义和实证 科学等合理成分。 (--)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批判与超越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当时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武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契入点, 对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经济体制(追溯异化的本源是其思想的核心)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对社会的 各种异化现象作出全面的“诊断”,并对异化消灭途径作了探讨,即悬设了理想目标的王国。马 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批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本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批判与物役性理论批判。 而对物役性理论批判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是一种科学的社会批判理论。马克思认为生产关系这 种物化不可避免,也就是由于分配的不同造成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分配的物化持批判态度,从 而主张通过革命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随着1845年春 ① 李士菊:《从宗教异化到劳动异化——青年马克思宗教思想发展的文本解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年5期。 ・ 2 ・ 马克思异化理论之人本嬗变的隐性逻辑及其反思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面世,马克思正式与人本主义决裂。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 马克思从认识论、本体论、人的本质、宗教观及历史观五个角度展开批判,这种批判甚至可以说 是对西方哲学中盛行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整体而言,马克思的异化批判贯穿于自 然、政治、经济领域。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必然是以对象为中介的生命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社会 性的活动,劳动的对象化不等于异化,只有在私有制条件下,才表现为异化,因此,私有制成为 异化的根源。而马克思的批判也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局限性,没有认识到自我分裂(人的世界的一 切均在实践总体中生成、演变、分裂和统一)的社会是异化劳动的产物,而属人的社会则要以自 由自觉的活动为基础。当时的资本主义恰好违背了人自由自觉的活动(工人的劳动不是自由的对 象化,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另一个人)。 理论研究表明,马克思在早年经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理论著作创作,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扬弃与超越。从《德意志 意识形态》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将人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从而揭示人的异 化产生的根源,即强制分工。但是当马克思真实地接触现实之后,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自我意识的 异化扬弃并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便逐渐接受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开始自觉地 以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来考察现实。马克思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异化的观点,并将这 种异化看作是不合理、丑恶的、扬弃的。当时的马克思不仅仅停留在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上,马 克思是从实践活动与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进行的真正实证的科学探讨,这一点正是费尔巴哈所忽 略的,费尔巴哈的异化现象只涉及人类精神生活领域。 三、人类主体劳动本质异化的隐性逻辑 马克思对现实的人做过明确的界说:“现实的人即生活在现实的实物世界中并受这一世界制 约的人”。因此,人生存在社会上,就必须与人所在的社会产生存在性的关联,进而对人的研究 就不能脱离制约人的各种社会关系。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将其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对 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进行的解析,这使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同资本家尖锐对立的经 济现实。从深层维度分析我们不难得出,马克思此时将其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理论结合,力图把理 想化的价值追求、对异化的批判与社会现实经济生活领域相结合,企图从隐性的人本主义和实证 主义逻辑出发,力图更加深刻地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深 刻矛盾(异化现象)。②马克思以人的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以异化劳动为中心,通过对资本主义 的工资、资本及地租、基本经济结构和规律的考察,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和对历史上各种社会经济 形态的生产方式,详细地探讨了劳动对劳动主体的异化和偶然联系、劳动对劳动对象的异化和偶 然联系、工人的使命决定于社会的需要、劳动作为维持生存的手段,指出上述对立和矛盾的根源 在于劳动的异化,并发现异化和异化劳动并非分工和私有制的必然产物。这是人本主义哲学的本 质批判。在批判的基础上找到了消灭异化的决定力,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结论,并且坚定要为 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和革命实践服务。马克思通过对于对象化劳动的分析,批判了亚当・思密、 李嘉图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辩护的立场和历史局限性,《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理论基点的最好的实证。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对 ①姚顺良:《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内在逻辑》,《理论探讨》2007年第6期。 ②邱海燕:《解读“劳动异化”及其扬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 3 ・ 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揭开工人处于异化的神秘面纱,并指出扬弃应该 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事实和理论为基点。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本质异化的事实以及人的类本质异化问题的关注,促使他 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性与工人阶级现状的关注,使其理论出现了以客观现实为出发点,站在无产 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隐性逻辑,从根本上超越了“思想”运动以来对人自身的 理解显性逻辑。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劳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而把符合人本性的“真正 的人类社会”看作是人类劳动的结果。马克思的异化观已深深地融人其自身所处时代下的工人阶 级,本质上是对法和资本阶级(政治国家)的颠覆,马克思企图构建一个非异化的社会,推翻了 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一种区别于 动物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中,生产的产品不属于工人所有,劳动者的劳动 和产品被非劳动者占有,变成了外在于工人的一种敌对性的社会关系,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并 不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由于劳动本身的异化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 成仅仅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于是造就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存在当中的缺失、本质与存在的自我 异化、对立与疏离,所以,处于异化劳动中的个人就不是作为“人”来存在。①异化表面上是物 对人的现实统治,但是内在却凸显了全面发展的压抑与非人生活,资本家对工人统治社会权利的 剥夺,即人对于自己机体的机能的丧失,人的本质——劳动力成了商品,成了只是被动的机器零 件、“劳动工具”。马克思用人的自由自觉的发展的矛盾去批判资本主义,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进 行阐述时,抨击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观,并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中加入了工人实践 的内容。 马克思通过对人异化根源的深究,在批判的基础上尝试着建构人本科学理论。如果我们对马 克思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消除的途径进行深入研讨,就不难发现,其实马克思思想中已经蕴藏一 个致力于解决悬设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的客观逻辑之间张力关系的理论空间,即人的类最终所追求 的共产主义社会。因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 接原因”,而且进一步得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隶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 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作为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和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就是共产主义”。马克 思把劳动异化与私有制的发展看成是共产主义的理论和经验的基础,把劳动和资本对立的激化看 成是私有制必然灭亡的内在根据。劳动异化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具有了现实批判性的意义,这实 际上是第一次真正代表广大工人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抨击与斗争,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劳动 实践理论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思想冲击力。 四、“人本”与“物本”融通的哲学思考 人本主义(人本论)是在物本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物本主义(物本论)进一步追问的必 然结果,它的前提就是物本论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人本与物本之间的二律背反现象,在一定程 度上,可以说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这种物化、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物本” 是“人本”的物化,不断膨胀的物质财富占有欲望成为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即以“物化了” 的人的物质欲求为唯一目的,把追逐利润作为社会运行的单一价值准则,是人本身追求物质满足 的异化形式——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物质的巨大丰富,但在物质富裕的背后却蚀空了人的内心、 精神生活,因此,人的存在只是“物存在”的躯壳抑或“奴隶”,进而人失去了类的本真,这种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4・ 马克思异化理论之人本嬗变的隐性逻辑及其反思 异化是马克思竭力摈弃与改造的世界。 (一)“人本”与“物本”哲学主题的理解 人本主义与物本主义在定义上存在诸多的分歧,人们常常将唯物主义等同物本主义看待,其 实不然,唯物主义是本体论范畴,物本主义是价值论范畴。我们从其价值观角度进行辨析:人本 主义把人类的全面发展与根本利益当作自己的最高目标与价值标准;物本主义将物质享受与物的 价值看作是人类最高的目标与价值。现在看来,物本主义完全背离了人的基本要求,而传统的物 本主义当下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其次从本质意义来看:人本主义所强调的核心是人,强调的 是人的主体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因此一切应当 以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而物本主义强调自然物的发展为核心,把人的力量、精神的力量 归结为物的力量,偏重于人与物的关系上,以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发展需要必须持续性与稳定性为 前提,使得自然的发展循环系统能够在自我修复的基础上自然还原,忽视人的作用,特别是人的 精神的能动作用。① 人本理念不仅源于对物本理念的超越、对人本主义理念的借鉴、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继 承,而且还源于对当代人类发展的实践反思。而如今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不完全等同于一 般的人本主义思潮,它包括人本主义的理想和追求,但又不囿于人本主义的空洞泛议。 (二)“人本”与“物本”的融通之维 异化超出劳动生产领域,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已成为自己创造物的囚犯。伊斯 特林在美国进行的“幸福”系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高收人普遍被认为是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测 度指标。毋庸置疑,人在“物”的支撑下才能进行人的全面发展,“生理机能”对“物”的需求 不言而喻。但是,现代社会中诸多将自己物化成了一种与动物无异的物性存在,譬如有的人物欲 汹涌,视钱权为生命。体现出一种极度的颠狂与荒诞,甚至无视道德标准。谋求“人本”对“物 本”的超越才是科学人本主义发展观的根本价值追求,坚持用批判的目光保留着人的本真,超越 “物”世界的诱惑和腐蚀,摒弃异化所带来的“恶”,刺痛时下的一些迷失方向、El渐麻木、沉溺 于物质追求与感官享乐的神经。这一点是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 马克思认为,人类发展将会经历一个从“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到“个人具有独立性,但以对 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阶段再到“个人全面发展的时期”阶段的过程。②鉴于此,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个人独立性”阶段是人作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在这种不可逃避和不可违抗的运动法 则,人之“本”变身为物之“本”是人与社会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原则,但必须保持着超越“物” 世界诱惑和腐蚀的思维。“人本”和“物本”的双重并立在形式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能的(“以人为 本”“以物为本”二者必居其一,不可能二“本”并存),因此,马克思对“物的依赖性”现象以 辩证的视角来看待(这里的关键是把“人本”和“物本”视为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或两种 不同的属性,因此,“人本”和“物本”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两重属性即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属性, 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种反映),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对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经济、财富之间的关 系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 ①陈宇光:《劳动异化: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一个新视角》,《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4期。 ② 曹文宏:《劳动异化论与人性异化论——马克思与弗洛姆异化理论之比较》,《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 年第2期。 ・ 5 ・ 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统而言之,解“物本”之弊,张“人本”之维,归根结底和人的身心协调密切相关。在现实 生活中,人们往往把目光集中关注于劳动结果而悬搁或遗忘了对作为“本体”的劳动自身及其过 程的关照,走向本末倒置,从而必然导致并加剧这种“见物不见人”“物本”压倒“人本”的异 化现象。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人本”与“物本”双重尺规的统一 纵观历史的发展与变迁,“人本”和“物本”的关系总的是在朝日益人本化的趋向发展。人 的需求根植于生存和发展中,在人的物质实践活动中内在包含着人类物质活动的能动性和目的 性。人是能动性(人具有创造性)和受动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一种给定的存在)的统一, 统一于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之中,同社会的存在与和谐发展密切关联。而以人为本是“物本”发展 模式的反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现代性支配下的近代以来的社会文明模式的质疑和反思。 社会发展是“人”与“物”交融互动的过程。“物”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 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现代经济正逐步从物质产品导向转向为人服务的导向,健康的物质主义 对生命的有形条件给予适当强调。因此,要实现物质财富持续发展的人类活动目的必须要“合规 律性”。只有这样,在历史发展的必然之中,物质财富持续发展以及人类全面而自由发展才能成 为可能的现实。在发展进程中,应倡导“健康的物质主义”,抵制“它把人转变为操纵者或者操 纵的对象的物质主义”。科学技术的价值是人的价值的外化。因此在发展和推广科学技术的过程 中,必须倡导对人的关注,倡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从总的趋势看,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但在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出现社 会发展了,人的发展却走向片面化和孤立化,产生异化现象。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的分析, 得出了社会的人类的普遍解放“包含在劳动者的解放里面”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不仅指明了人 类的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来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主要关注 的是社会异化的产生和消除,以及社会异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个人在怎样的社会条件中才能获 得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些异化现象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发展。但这也是不可避免的,这 是人类社会为实现最终理想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必须付出的代价。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现实的历史 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逐步达到统一的过程,就是不断扬弃异化的过程。马克 思的这一论断的科学意义是永存的,即便对于今天,也依然是有不容忽视的价值。 责任编辑:耿旭光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