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2006,34(2):1 10~114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文章编号]1ool一3601(2006)02 0088 0110 05 斑叶蝉族的研究进展(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 宋月华 ,李子忠 ,李灿 (1.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阳550025;2.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系,贵阳550003) [摘要]全面回顾了世界斑叶蝉族150多年的分类研究历史,井分2个主要阶段介绍了分类研究的代表人物厦所取得 的成就,同时对中国斑叶蝉族的分类研究、各属种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分布情况厦斑叶蝉族经济价值进行了重点介绍, 对谊族今后的分类研究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斑叶蝉族;分类 [中围分类号]¥433.3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Progress of Ervthroneurini Tribe (Hemiptera:Cicadellidae:Typhlocybinae)in China、 S()NG Yue-hua ,LI Zi—zhong ,LI Can (1.Institute of Entomolog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550025;2.Department of Biology&Environ, ment Engineering,Guiyang College,Guiyang,Guizhou 55000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reviews the taxonomy history of Erythroneurini Tribe in the world,and introduces some well—known taxonomists and their achievements.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axonomy research is put forward by introducing the taxonomy research situation of Erythroneurini Tribe,the zo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genera and species and its economic value in China. Key words:Hemiptera;Cicadellidae;Typhlocybinae;Erythroneurini;taxonomic research 斑叶蝉族(Er £^,-0,2P“ ,2 )隶属于半翅目(He— 者可达十几代,世代的多少因种类、气候、不同地区 miptera)、头喙亚目(A c^ ,20,-,- ^,2c^口)、叶蝉科 及寄主条件而异。比较常见的桃一点小叶蝉在南京 (Cicadellidae),小叶蝉亚科(T.), _f0c f,2口P),在全 1年可发生5代,而在贵阳地区则发生6代[6 ]。叶 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均有分布。斑叶蝉族叶蝉,个 蝉一般完成1个世代所需时间比较短,通常卵期在 体细小而娇弱,体长2~4 mm,色多浅淡,绿或黄色, 10d左右,若虫期20d上下,成虫寿命长短不等,差 有时红色或白色。单眼常缺,若有则多位于颜面,后 异很大。成虫均分雌雄两性,行有性生殖。有个别 翅翅脉退化,仅有部分缘脉或全部消失_1]。本文通 种类会出现单性,进行孤雌生殖,多以卵或成虫越 过对该类群的研究历史、现状的总结与回顾,为后人 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继续发育,而无真正的 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休眠期。成虫羽化后很快即行交配,最早可在24h 1 生物学特性 内进行。在同一世代中,通常雄虫出现微早于雌虫, 一般在雌虫出现后的几天之内交配。交配时两性个 该族小叶蝉一般生活在寄主植株上,能飞善跳, 体呈一字形,时间约几十分钟。交配1 d后开始产 多在叶部取食,也有一些种类生活在地面或植物根 卵。卵分块产与散产,经多次才产完。1头雌虫的 部[】]。据Poisson(1938)记载,在西非的白蚁土丘中 产卵期常延续几天,甚至几周。每1头雌虫产卵数 发现一叶蝉(Ulopella terminicila)。又据Osborn 自几粒到一百多粒不等,通常为数十粒[2 ]。斑叶 (1916)报道,在美国牧场上发生的一种叶蝉(Aph— 蝉在产卵时不但要选择合适的寄主植物,而且要选 rodes albifrons),大部分生活在土表面,其中有少数 择最佳产卵部位。例如:黑唇斑叶蝉(Erythroneura 穴居于植株下土中。据Edwards(1896)记载,有几 rnaculifrons)产卵于叶片表皮下,桃一点斑叶蝉 种叶蝉Aphrodes spp.发生在矮生植物的根上。有 (Erythroneura sudra)产卵于叶脉中 J。 些还有寄主转移现象,即在不同世代生活于不同植 物上。它们均为植食性昆虫,食性相当广泛,可取食 2 历史沿革 多种植物I 。如:葡萄二星叶蝉(Erythroneura 2.1 世界斑叶蝉族分类研究历史进程 apicalis Nawa)除危害葡萄外,还危害梨、苹果、樱 国外对斑叶蝉族的分类研究起步较早,已有 桃、山楂等,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_3 ]。斑叶蝉族小 150多年的分类研究历史。大致可分为以下2个主 叶蝉与其它叶蝉一样,一生要经过卵、若虫、成虫3 要阶段: 个时期,若虫期共有5龄。1年可发生1至多代,多 2.1.1 19世纪中至末期,半世纪艰辛起步 从全 [收稿日期]2005—10-24 [基金项目]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黔基合}I-(2002)3039] [作者简介]宋月华(1980一),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昆虫系统学 E—mail:songyuehua@163.c0ra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宋月华等斑叶蝉族的研究进展(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 ・111・ 世界来看。人们对斑叶蝉族的研究,始于19世纪中 叶。迄今为止,已有150多年的历史。Fitch于 1851年建立了该族的第一个属,即Erythroneura, 从此拉开了斑叶蝉研究的序幕。随后,在1863年 Motaschulsky又建立1个新属Diomma。3年后, Fieber(1866年)将Mulsant&Rey于1855年记述 的小叶蝉Typhlocyba nivea从小叶蝉属中移出建 立了Zygina属_8j。由此可见,在19世纪的后5O年 中,从事斑叶蝉研究的人员很少,进展十分迟缓,仅 有3个属被建立,共有2新种被记述,即Erythro- neura tricincta和Diomma och racea。 2.1.2 2O世纪至今,一百年发展 进入2O世纪 后,从事斑叶蝉分类研究工作的人员逐渐增多,时有 新属、新种的报道。该世纪上半叶,斑叶蝉研究的步 伐还是较缓慢,Metcalf_g (1968)编著的1962~1968 年叶蝉总科世界名录XVII部分叶蝉科中仅记录1O 属、11亚属。下半叶前2O年(即1950~1970年), 人们对其研究的步伐不断加快。世界备圜分类专家 仅在1967年1年内就建立了12新属:Bakera Mah— mood,Bengueta Mahmood,Elbelus Mahmood, Guinobala Mahmood(后被作为Bakera的1个亚 属对待),Imugina Mahmood,Makilingana Mah— mood,Mangganeura Ghauri,Qadria Mahmood, Sandalla Mahmood(后人研究发现它与Bakera实 为同一属),Sandanella Mahmood,Singapora Mahmood,Thailus Mahmood。由此可见,这l2属 大部分由Mahmood建立,模式种都属于东洋区种 类。因此,Mahmood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1970年以后,世界掀起了斑叶蝉研究的热潮,以波 兰女昆虫分类学家Dworakowska及印度Punjab农 业大学教授Sohi为代表的一大批分类专家积极投 身斑叶蝉系统分类研究中,Oman&Knight等 (1990)编写的世界1956~1985时期同翅目、叶蝉科 属级目录及索引中记载了128属26亚属。Dwora— kowska博士在1970~1985年的15年间共建立73 个新属、14个新亚属,其中描述了100多个新种。 2O世纪的最后1O多年,Anufriev&EmeljanovL10] (1988)编制了前苏联远东地区Cicadinea亚目昆虫 检索表,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方便。Sohi等 (1987)记述了来自亚洲地区的叶蝉14新种及一些 新记录种,1992年又描述了印度叶蝉8个新种。 DworakowskaD3 ̄l s](1994)描述了发生在斯里兰卡 的一些叶蝉种类,此文涉及斑叶蝉族13属即Tha— ia,Dorycnia,Koperta,Empoascanara,Serina, Kapsa,Qadria, utoneura,Gambialoa,Zyginop— sis,Takama,Diomma,Aidola;并描述1O新种: Thaia vulgaris Dworakowska,T.perfecta Dwora— kowska,T.Drutoidea Dworakowska,丁.1ankaensis Dworakowska,Koperta nidogra Dworakowska, Dorycnia melichari Dworakowska,D.mirabilis Dworakowska。Gambialoa stubbsi Dworakowska, G.cellularis Dworakowska,G.finita Dworakowska; 又在1995年和2002年分别发表 n和Yakuza 2 个新属。Dmitriev1・ ~ ](1999,2000,2001)相继发 表3篇关于俄罗斯Tsentral’no—Cernozemnyi州 Kursk省自然保护区、Lipetsk省Galich’ya gora自 然保护区以及Voronezh州Biosphere自然保护区 同翅目、叶蝉科昆虫分类的文章。后来,德国学者 Nickel_1 2003年探讨了当地在一高密度植食性群 体中叶蝉的行为方式及其适应策略。 2O世纪是斑叶蝉分类研究蓬勃发展的世纪,特 别是7O、8O年代达到了研究的顶峰。之后,对其分 类研究相对趋于平缓。总之,在这一个半世纪的漫 长岁月中,世界斑叶蝉被记述100多属。2000多种。 以Dworakowska、Sohi、Mahmood等为代表的一批 昆虫分类学家为斑叶蝉的分类研究作出了杰出贡 献。 2.2 中国斑叶蝉族分类研究历史进程 我国疆域辽阔。纵跨6个温度带,生物资源相当 丰富。斑叶蝉族是小叶蝉亚科中最大的一个族,种 类多、数量大。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 对其研究较晚。Dworakowska[ 叽 1970年根据R. Bielawski 1965年11月29日采自我国广东的一雄 虫标本发表斑叶蝉族的第1个新种Thaia nigra Dworakowska,成为研究我国斑叶蝉分类的第1位 外国学者。近3O多年,我国先后有近1O位学者涉 足斑叶蝉的研究。葛钟麟 叫 是研究斑叶蝉的第 1位中国学者,在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册)同翅目: 叶蝉科中提到该族Erythroneura属13个种 J,但 均为已知种,随后分别于1981、1982、1987年发表3 个新属即Duanjina,Parathaia,Pseudothaia;并描 述了7个新种Duanjina liangdiana Kuoh,Thaia rubiginosa Kuoh,T.rustica Kuoh,Parathaia bi— maculata Kuoh,P.macra Kuoh,P.infumata Kuoh,Pseudothnin striata Kuoh。 马宁等 孙] (1981、1983)发表了采自陕西、云南两省的斑叶蝉 属、安小叶蝉属和白翅叶蝉属4个中国新记录种: Erythroneura discolor(Horvath)。Anufrievia maculosa Dworakowska,Thaia oryzivora Ghauri, T.barbata Dworakowska,同时还发表4个新种 Alnetoidia cedrelae Chou et Ma。Singapora fopin— gensis Chou et Ma,Elbelus yunnanensis Chou et Ma,Tautoneura Choui Ma。蒋中柱 j(1990)对台 湾地区斑叶蝉族进行了系统的分类研究,记述了本 族2O属5O种,其中包括18个新种、1个中国新记 录种分别为Alnetoidia sopha Chiang et Knight, Gredzinskiya bipunctata Chiang el Knight,Kapsa diasonica Chiang et Knight,K.elscinta Chiang et Knight,K.suaoensis Chiang et Knight,Kusala CO— libria Chiang et Knight,Mitjaevia nanaoensis Chiang et Knight,M.tappana Chiang et Knight, Raabeina hsui Chiang et Knight。Salka abbotta Chiang et Knight,S.addonica Chiang el Knight,S. diacora Chiang el Knight,S.extrela Chiang e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贵州农业科学 Knight,S.fuj izuaTa Chiang et Knight,S.1obata Chiang et Knight,S.triangula Chiang et Knight, 叶蝉27属基本属于东洋区、古北区类型,其中 Zygina属分布相当广泛。在除东北区外的六大动 一一~~~~~~Singapora nigropunctata Mahmood,1 967(中国新 物地理区中均有分布;其次为Erythroneura属在华 记录),S.victoreena Chiang et Knight,Thaia 北、华中、华南、蒙新区四区中有分布;Thaia属在华 (Nlunga)sinuata Chiang et Knight。随后,李子 北、华中、华南、西南区四区中有分布;再次, 忠_】](1991)对贵州叶蝉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在他 Anufrievia、Elbelus,Parathaia,Singapora, 的贵州农林昆虫志(卷4)中又记述了1个白翅叶蝉 Tautoneura属分布也较广泛。同时还可看到几乎各 类新种Parathaia bi]urcata Li,至此中国白翅叶蝉 属在华南区都有分布,在东北区则没有分布。从斑 类共记录8种。次年,葛钟麟[。 (1992)又记述了危 叶蝉在我国7个动物地理区中的归属情况及所占比 害楝树的一叶蝉新种楝白小叶蝉Elbelus melianus 重(表2)可看出,中国斑叶蝉族小叶蝉在东北区除 Kuoh。蔡平等[2 3I1]1998年发表叶蝉科4个新种, 外的6个动物地理区中都有分布。分布最多的为华 其中包括斑叶蝉族一新种即褐尾柽柳叶蝉Tamari 南区达2O属、5O种,分别占已知属、种的74.O7 和 cella fuscula Cai。之后1999年记述了一中国新记 55.99 。其次,在华中区和华北+华中+华南区两 录属柽柳叶蝉属Tamaricella,由于该属种类主要 种分布型中均有7种分布,占总种数的7.97 ,仅 危害柽柳,故此而得名。这些工作为中国斑叶蝉的 次于华南区。在华北+华中区这一类型中有6种分 分类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与世界总体研究水平相比, 布,隶属于4属,占总种数的6.69 ,居于第3位。 还有很大差距。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涉足该领域的 其它分布型所含有的属、种数都比较少。东北区最 人员甚少,多项工作有待开展,有些地区此项研究还 少,目前尚未见有任何属种分布的报道。位于前3 是空白,很多种类不清楚。因此,仍需要更多的有志 位的4种分布型华南区、华中区、华北+华中+华南 青年加入到叶蝉分类队伍中,为叶蝉分类研究作出 区、华北+华中区,华南区占有绝对优势,与其它分 自己的贡献。 布型种属数量比例相差悬殊,斑叶蝉在其它3种分 3 地理分布 布型中的比例基本相当,相差不大。 世界斑叶蝉,在Oman&KnightE (1990年)编 4 经济意义与防治 著的世界叶蝉昆虫名录中共记录了128属26 属 4.1 经济意义 2000多种,在世界六大动物地理区均有分布。截至 4,trt-蝉种类多、数量大,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 目前,已增至130多属。我国共记载斑叶蝉族27属 着密切的关系。在我国广泛分布于2O多个省(市), 88种[ ,其地理分布见表1。从表1可知,中国斑 是农林果树、蔬菜、花卉等的主要害虫之一。它们全 裹1 中国斑叶蝉族昆虫地理分布 0 √ √ √ 0 √ √ √ √ √ 0 √ √ √ √ √ √ √ 0 J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宋月华等斑叶蝉族的研究进展(半翅目:叶蝉科:小叶蝉亚科) .113. 裹2 中国斑叶蝉族昆虫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的归属及所占比重 主要采取化学药剂防治。例如:根据葡萄斑叶蝉的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可喷洒20 杀灭菊酯3000 倍稀释液或50 辛硫磷2000倍稀释液,杀虫效果 可达9O 。楝白小叶蝉(Elbelus melianus Kuoh)在若虫l、2龄阶段喷施杀虫霜600倍稀释液 或甲胺磷2000倍稀释液,可以基本控制楝白小叶 部为植食性昆虫,是经济作物的主要害虫。在许多 作物上都有小叶蝉危害,多年来,给我国农林业生产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Oman (1949)指出,叶 蝉取食的植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寄主植物(host plant),一类是食料植物(food plant)。叶蝉对植物 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危害可概括为4方面: (1)由于传播病毒病所造成的危害。例如:云南 白小叶蝉(Elbelus yunnanensis)即为一种类菌质体 寄生所引起的苦楝树丛枝病的介体,这种病害在我 国某些省份特别是浙江台州发生十分严重。又 Empoasca devestans可传播茄子小叶病毒,E. 一 payae可传播木瓜簇顶病毒等。 (2)由于取食造成的损伤而为其它病毒的侵入 提供了途径。 (3)由于产卵、排泄等所引致的危害。斑叶蝉的 卵多产于植物组织内,在叶片表皮下、叶脉中或枝干 皮层里,完全包藏于组织中。如;桃一点斑叶蝉将卵 产于叶脉中,由于大量卵堆积,严重影响植物体内水 和养分的正常流通势必会防碍寄主正常的生理功 能,无疑会造成损失。 (4)由于取食所造成的植物营养的直接损失。 其中主要的危害是传播植物病毒病和直接掠夺植物 营养物质。据葛钟麟 (1966)报道,桃一点斑叶蝉 (Erythroneura sudra)和葡萄斑叶蝉(E.apicalia) 在大量发生的情况下,寄主叶片发黄,提前脱落,全 树光秃。白翅叶蝉(Thaia rubiginosa Kuoh)是一 种主要害虫,主要寄主为十字花科蔬菜、甜菜、水稻、 棉花、桃等。如果在晚稻后期遭此种小叶蝉过度危 害,即使水稻能抽穗亦多为空壳或秕粒,会造成水稻 大量减产。可见,斑叶蝉个体虽小,但它给作物带来 的危害却不容忽视。 4.2 防治 鉴于斑叶蝉给农林业造成的危害,人们依据不 同叶蝉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在斑叶蝉这一分类阶元建立之初,由于已知斑叶蝉 的种类和数量少,很少有学者关注它的危害,人们几 乎没有涉及到对斑叶蝉的防治研究。直到2O世纪 六七十年代,才见相关报道 】。早期对叶蝉的防治 蝉的危害 。血斑小叶蝉(Erythroneura mori Mats)则以50 甲胺磷乳油3000倍液防治效果为 佳,48h的虫口减退率达100 阳 。随着化学农药 的长期和大量使用引起了农药的残留和环境污染、 病虫的抗药性和再猖獗等问题的出现,生物防治已 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农业生态系统“适者 生存”、“自然平衡”为理论基础的生物防治措施,越 来越被人们深刻地理解和广泛地应用。人们逐渐摆 脱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完全依赖化学农药的观点,已 把生物防治纳入到病虫综合治理的体系之中,并成 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斑叶蝉的防治也由化 学防治向生物防治方向发展。斑叶蝉有多种天敌, 常见的有瓢虫、草蛉、步甲、隐翅虫等捕食性天敌昆 虫和多种蜘蛛,同时还有多种寄生性天敌昆虫、螨类 及菌类,这些天敌的综合作用对控制斑叶蝉的种群 数量具有显著效果 。 。我们相信,随着人们对无 公害食品的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生物防 治的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斑叶蝉的防治将会逐步 发展为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 模式。天敌昆虫、生物农药如Bt、白僵菌、植物精油 等将会起到主导作用。 5 结语 纵观15O多年来全世界斑叶蝉的分类研究历 史,我们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各国昆虫分类学家 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构建了斑叶蝉分类研究的基本 框架和体系,为后人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 完善该族小叶蝉的分类、区系、生物学、防治及其它 相关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着眼于当前该族小叶蝉 的分类与区系研究,我们不禁感到任务的重大。全 世界,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昆虫分类热情整体下降 的情况下,斑叶蝉的区系分类研究也没摆脱这一厄 运。为此,呼吁年轻一代应弘扬老一辈的科学研究 热情,积极投身斑叶蝉分类研究工作中去。过去对 该族小叶蝉分类研究存在很强的区域性,各国发展 不平衡。有的国家和地区此项研究工作开展早。技 术相对成熟、水平较高。而有些地区在该领域的研 究还是一项空白。原因在于昆虫分类学属于基础理 论研究,没有直接经济价值,人们不愿或很少从事, 国际交流相对较少,模式标本难以借用。因此,严重 影响了区系考察、标本采集及资料的积累,从而在一 定程度上限制了分类研究的进程。今后,我们应充 分认识叶蝉分类的理论价值、叶蝉对农林业生产带 来的危害及叶蝉在生物多样性中的重要意义,同时 要结合叶蝉分类与生物学、昆虫与寄主植物之间的 关系开展研究。加强国际问的交流与合作,尽快完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贵州农业科学 2006,34卷 善研究相对落后的国家、地区分类体系的构建,加快 甲级分类的步伐,将我们所掌握的叶蝉理论知识与 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以期减少对农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另外,国家科 教、农林及相关部门应给予适当的经费投入,以保障 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相信,在现代生命科学高速 发展的今天,随着大量新技术不断应用,斑叶蝉族的 分类研究必将走出低谷,向着更为准确、更为深入的 方向迈进。 [参 考 文 献] [1]李子忠,汪廉敏.同翅曰:叶蝉科.贵州农林昆虫志(卷4) [M].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1991.222 238. [2]张雅林.中国叶蝉分类研究(同翅目:叶蝉科)[M].杨陵:天则 出版社,1990. [3]李占文。李国民.葡萄小叶蝉识别及防治[J].中国果树,2001 (3):53. [4] 王震,鲁建民。张丽萍.葡萄二星叶蝉的发生危害与防治对 策[J].河南农业。200(6);24. [5]葛钟麟.同翅目:叶蝉科.中国经济昆虫志(第十册)[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66。84—93. [6]孙象钧.桃一点叶蝉Erythroneura sp.在南京的生活习性观 察及防治试验[J].昆虫学报。1963,12(2){209—2l9. [7] 汪廉敏,廖启荣,杨茂发.贵阳地区桃一点小叶蝉发生规律及 防治[J].贵州农业科学,1997,25(6):24—27. [8]()man.P.W.,Knight.W.J.,Nielson,M.W..Leafhoppers (Cicadellidae):A Bibliography,Generm check—list and Index to the world Literature 1956—1985[M].1990。184—262. [9] MetcalI,Z.P..General catalogue of the Homoptera.VI.Ci— cadelloidea.17.Cicadellidae[M].Washington;US Dep. Agr。1968,VI1+1513 P. r1O 1 Anufriev,G.A.。Emeljanov。A.F..Suborder Cicadinea (Auchenorrhynclla).Keys for the insects of the Far East of the USSR[M].Leningrad;Nauka。1988(2):12—495.(In Russian). [11]Sohi.A.S..Mann,J.S.,Shenhmar,M..Eight new spe— cies of Typhlocybinae from India(Insects,Homoptera. Auchen0rrhyncha.Cicadellidae)[J].Reichenbachia,1987,25 (11):37-45. [12]Sohi.A.S.,Mann.J.S.Fourteen new species and some new records of asian Erythr0neurini(Insecta,Auchenorrhyn cha.Cicadellidae:Typhl0cybinae)[J].Reichenbachia,1992, 29(22):123—143. [13]Dworakowska,I..Typhlocybinae(Auchenorrhyncha,Ci— cadellidae)known to occur in Sri Lanka[J].Ann.Zoo1. Bot,1994(216):3-39. [14]Dworakowska,1..Yeia gen.nov.and some other Typhlocy— binae(Insecta:Auchenorrhyncha:Cicadellidae)[J].Ento— mo1.Abh.Mus.Tierk[J].Dresden,l995,57(1):1-35. [15]Dworakowska,I..Yakuza,s new genus of Typhlocybinae from the Oriental Region,morphological and behavioural characteristics(Hemiptera,Auchenorrhyncha,Cicadellidae) [J].Denisia,2002(4):263—278. r161 Dmitriev,D.A..Cicadina(Homoptera)of the Tsentral’no— Cernozemnyi State Nature Reserve(Kursk Province.Rus— sis).Izv.Kharkov Entomo1.Obshch.1999.7(1):70—71. (In Russian). [1 7] Dmitriev,D.A..Cicadina(Homoptera)of the Galich'ya gora Nature Reserve and the Lipetsk Province[J].izv.Kharkov. Entomo1.Obshch,1999,7(2):32 35.(In Russian). [18] Dmitriev,D.A..Cicadina(Homoptera)of the Voronezh State Biosphere Nature Reserve(Russia)[J].Izv.Kharkov. Entomo1.Obshch。2000。8(1):81—85.(in Russian). [1 9] Nickel。H..The leafhoppers and planthoppers of Germany (Hemiptera,AuchenOrrhyncha)t patterns and strategies in a highly diverse group of phytophagous insects[M].Sofia— Moscow:Pensoft Publishers;Keltern,Goecke&Evers, 2003,X+460 P. [2o] Dworakowska。I..On the genus Thaia Ghauri(Homoptera, Cicadellidae,Typhlocybinae)[J].Bul1.Acad.Polonaise Sci.(Bio1.)。197O。l8(2):87—92. [21] 葛钟麟.白翅叶蝉类昆虫的分类研究[J].安徽农学院学报。 1983(1):1—12. [22] 葛钟麟.同翅目:叶蝉科.西藏昆虫(第1册)[M].北京:科学 出版社.1981.195-219. [23] 葛钟麟.白翅叶蝉类二新属五新种(同翅目。叶蝉总科)[J].动 物分类学报,1982,7(4):396—404. [24] 葛钟麟.同翅目:叶蝉总科.西藏农业病虫及杂草(第1册) [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l987.12l-124. [25] 周尧,马 宁.中国小叶蝉亚科的新种和新记录(同翅目:叶 蝉科)[J].昆虫分类学报。1981,3(3);191—210. [26] 马宁.小叶蝉属一新种及一中国新记录种[J].昆虫分类学 报,1983。5(2):149-15O. [27] Chung—chu chiang&W.J.knight.Studies on Taiwanese Ty— phlocybinae(Homoptera:Cicadellidae)(IV)Tribe Erythro— neurini[M].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Sci— ence。Number2.199O,19l_255. [28] 葛钟麟.危害楝树的一叶蝉新种[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2, 19(2):12O一122. [29] 蔡平。陆庆光.叶蝉科四新种(同翅目:叶蝉科)[J].林业科 学,1998。34(6):55—61. [3o] 蔡平,陆庆光.柽柳叶蝉名录及中国新记录属种记述(同翅 目:叶蝉科)[J].华东昆虫学报,1999,8(1);15—21. [31] 宋月华,李子忠.中国斑叶蝉族名录(同翅目:叶蝉科:小叶蝉 亚科)[J].山地农业学报.2005.24(4):352 355. [32] ()man,P.W..The nearctic leafhoppers(Homoptera:Ci— cadellidae).A generic classification and check list[M]. Mem.Entomo1.Soc.Washington,1949,3:VI1+253 P. [33] 曾伯钦,雷惠质.水稻上几种主要叶蝉的危害征状[J].昆虫知 识,1966(1):6-7. [34] 李定旭.田娟.陈根强.葡萄斑叶蝉的 f 物学特性及防治[J]. 昆虫知识,1997,34(3){154—156. [35] 詹根祥。王建国,沈荣武.楝白小叶蝉生物学观察及防治[J]+ 昆虫知识,1995,32(6):349—350. [36] 齐志广,刘敬泽,安瑞永.血斑小叶蝉的发生与防治[J].河北 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6(2):181—184. [37] 陈志谊.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及发展策略 [J].江苏农业科学,2001(4):39 42. [38] 孟庆雷,李甲林,丁春生.危害烟草的叶蝉种类及其综合防治 初报[J].1995(5):47 48. [39] 洪海林.施仕胜.高产茶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植物医 生。2004。17(3):22—23. (责任编辑:黄贵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