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完美体现——艾略特诗歌作品分析

2023-02-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完美体现 ——艾略特诗歌作品分析

宋乃康 马艳

【摘 要】摘要:现代主义文学作为现代主义运动形式之一,多角度、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现状。其主要特点是“新”:主题新、表现手法新。艾略特作为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主将,其诗歌无论从主题还是从技巧等方面都完美地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 【期刊名称】大家

【年(卷),期】2010(000)008 【总页数】3

【关键词】艾略特 诗歌 现代主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传统的价值观念、艺术标准乃至整个文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现代主义思潮应运而生。作为现代主义运动形式之一的现代主义文学多角度、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现代社会的社会现状。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是“新”。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主题新。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一反浪漫主义田园牧歌式的感情抒怀,而以表现现代社会人类的孤独、焦虑、绝望、精神空虚等为主题。第二是表现手法新。“现代派文学最为人称道的成就就是其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为了表现出与传统的决裂,“现代主义在艺术上广泛采用象征、寓言、蒙太奇、梦幻、意识流等技巧,运用多层次、多线条、多视角的表现手法。”

艾略特是公认的现代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作为“开创英国二十至三十年代现代派诗的中心人物”,“艾略特是影响诗的潮流的人。”艾略特先后发

表了诸如《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荒原》、《四个四重奏》等开创一代诗风的不朽杰作。本文通过对艾略特几首著名的诗作,包括《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下简称《情歌》)、《荒原》、《小老头》、《空心人》等,从主题、文体特征和技巧等几方面的分析,探讨艾略特诗歌中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一、艾略特诗歌的主题

艾略特的诗歌深刻揭露了现代西方人精神空虚、行尸走肉的生活状况。艾略特在其作品中主要从现代社会生活的丑陋面貌、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孤独绝望、缺乏自信等方面表现社会现实。 (一)现代社会生活的丑陋

在其诗歌作品中,艾略特一方面用象征主义手法勾起读者的联想,间接地表现生活丑陋面,另一方面用白描手法,直截了当地刻画丑陋的现实。

在《情歌》一诗中,诗人开篇就以黄昏不再具有美感,被描写成像麻醉的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给人一种麻木、混沌的感觉。街道是半冷落的、乏味的,本该僻静的憩息地却熙熙攘攘、嘈杂不安;餐馆里也是牡蛎壳遍地,污秽不堪。这些描写都是作者有意为之,意在让读者产生不愉快的、不舒服的联想,体会到现代西方社会生活丑陋的现状。在这首诗中,作者同样刻画了人物的丑陋。“客厅里的女人来来回回地穿梭∕正在谈论着米开朗琪罗。”这两句的描写让读者似乎认为与普鲁弗洛克约会的女子应该是高贵文雅的,因为她们讨论的话题是高雅的艺术,但在后面的诗行中,读者会认识到,这些女人不过是附庸风雅、沽名钓誉,因为他们注重的也不过是男人的外表,“她们将说:‘他的头发长的多么稀!’她们将说:‘但他的手臂和腿瘦骨伶仃!’”这两句诗就是最好

的注脚。

在《荒原》中,艾略特同样描写了一个肮脏丑陋、面目可憎的社会。首先,这首诗的标题就给读者一种暗示:现代西方社会是干旱荒芜、没有生气和生机的荒凉大地,同时也暗示着人类生活在精神荒原的事实。在诗中,艾略特更是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现代人的丑陋,“不生也不死”的伦敦人、有钱人在豪华住宅里的百无聊赖、空虚落寞、小酒馆里女人们庸俗不堪的话题、现代人有欲无情的性爱、泰晤士河上的白骨森森等等。艾略特的笔触穿越春秋四季,纵横西方世界,洞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目的只有一个: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示西方社会信仰危机、物欲横流的丑陋现实和人们甘于堕落、追名逐利的丑陋面目。

(二)现代西方人的精神空虚、孤独绝望、缺乏自信

《情歌》的主人公普鲁弗洛克是一个典型的现代西方人。从他的衣着看,他应该是上流社会的人,穿着晨礼服,“华丽而端庄”;从他的表现和谈吐看,他应该是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绅士或学者。这理应是一个谈吐优雅、举止得体、充满自信的社会精英。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面对与女人约会这件事时,却把它看作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反复询问自己“我敢吗?”事实上,这首名曰“情歌”的诗不带有任何情歌的味道,艾略特自始至终描写的都是普鲁弗洛克犹豫不决、踟蹰不前、反反复复,表现的是这个现代西方社会精英的迷茫、孤独、自卑、失意和对生活的绝望。

小老头是艾略特创造的另一个现代西方人。他是艾略特诗歌《小老头》的主人公。该诗通过一个老头子的独白描绘一种空幻的感受。小老头没有辉煌的过去,他的现在也平庸不堪、毫无意趣,他住在一所“老朽的房子里”,整天无所事

事,百无聊赖地坐着,空叹着“我失去了欲望∕我失去了我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和触觉”,“我没有魂”。处于这种境地的小老头麻木不仁,既没有生活的激情,也失去了宗教信仰的动力,只好感叹自己是“空空的梭子∕织着风。”一个没有灵魂、没有信仰、空有一副皮囊的现代人形象跃然纸上。

二、艾略特诗歌的文体特征和技巧

艾略特诗歌的文体体征和技巧也表现得与英美诗歌的传统决然不同。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将,艾略特的诗歌在文体特征上表现为“支离破碎”的形式。在技巧方面,艾略特广泛运用戏剧独白的表述方式及象征主义、意识流、蒙太奇等表现手法。

(一)“支离破碎”的形式

在《玄学派诗人》中,艾略特写道:“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具有涵容性,暗示性和间接性,以便强使—如果需要可以打乱—语言以适合自己的意思。”这几句话可以作为艾略特诗歌文体特征的最好注脚。

艾略特诗歌文体特征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表面看去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他的许多诗歌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特点,尤以《荒原》为甚。《荒原》全诗由五部分组成,但每部分之间并没有有机的关联,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都可以成为单独的个体。这是其一。其二,在诗行或诗节之间,读者也很难找到充足合理的逻辑联系。上下起承转合时常显得非常突兀,毫无关联可言。该诗的第二部分《对弈》就是很好的例证。这一部分的第一个场景是一位贵妇人和一个年轻人在旅馆闲聊,而第二个场景则是在一个小酒馆里,另外两个人在下棋。“‘我们明天干什么?∕我们究竟干什么?’∕十点钟要热水。∕若是下雨,四点钟要带篷的车。”在上述引用的诗行中,“十点钟要热水”是两个场景的分界线,但

如果不经过认真的分析和解读,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在艾略特的诗中,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甚至在同一个场景中,艾略特会插入一些看似毫无联系的诗句。这种表现形式的运用使得艾略特的诗歌特别难以理解。这正是艾略特想要达到的目的和想要表达的思想。其实,艾略特诗歌的这种支离破碎的形式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表面的混乱与无序是为了与体现现代社会的混乱与无序,以达到主题和形式统一的目的。” (二)戏剧独白的表述方式

艾略特的诗歌形式驳杂,意象众多,看似杂乱无章。如何把这众多的意象连成一个整体,组合在一个主题思想之内呢?艾略特采用了戏剧独白的表述方式。事实上,戏剧独白的表述方式并不是艾略特第一个运用在诗歌中,英国很多诗人,如乔叟、丁尼生、勃朗宁等都使用过这种表述方式,而且写出了优秀的作品。但“戏剧独白诗在现代主义大诗人艾略特笔下变得更加复杂,可以认为是戏剧独白诗中说话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情歌》、《荒原》等作品采用的都是这种形式,因为艾略特认为诗歌的最理想的表达媒介是剧院。《情歌》中的普鲁弗洛克、《荒原》中的泰瑞西斯都是戏剧独白诗中的讲述者。通过这种方式,艾略特“直接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展现他们的内心冲突,并将他们与时代相联系,使得他们既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又能展现时代的特征”。 (三)象征主义、意识流、蒙太奇等表现手法

象征主义手法是艾略特诗歌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法。这与他的著名的“非个人化”理论和“客观对应物”理论密不可分。艾略特认为,“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为了逃避诗人的个性,诗人必须以“一套事物,一串事件”来进行暗示和象征,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据此理论,

艾略特在诗歌中引用了大量的典故、创造了大量的意向来表现现代西方人颓废、孤独、绝望、灰色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来表现现代西方社会丑陋的现状和信仰危机的事实。

意识流和蒙太奇也是艾略特在诗歌中运用较多的表现手法。意识流本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特征,后来被现代主义作家广泛应用在文学作品中,主要表达作品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心理状态。艾略特在其诗歌中也大量运用了这一手法,如《情歌》中的“你和我”就是普鲁弗洛克对现实中的自己和幻想中的自己的称呼,另外,诗中第15行至第29行,普鲁弗洛克的思绪从现在跳跃到过去,中间夹杂着对幻想中的约会女子的想象等等,都是意识流手法的运用。

蒙太奇手法也是从电影表现手法中借用过来的,指场景与场景之间的切换、剪接没有烘托,没有衔接。《荒原》中就大量运用了这种手法,如第二章第一二场景之间的转换、小酒馆场景中两个女人谈话时突然插入的酒馆侍者打烊的声音等等,都是很好的例证。

通过上面对艾略特诗歌的主题思想、文体特征和诗歌技巧等几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艾略特的诗歌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特色。艾略特不愧为现代主义诗歌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1]董洪川.“荒原之风”:T.S.艾略特在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史小妹,王惠玲.艾略特的《荒原》,[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 [3]王佐良,周珏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王恩衷.艾略特诗学文集,[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5]焦敏.无序中的有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6]陈兵.戏剧独白诗中的说话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

(宋乃康: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学。马艳: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