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略论明清时期诗文别集

2021-06-30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27卷第1期 Vo1.27No.1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O12年1月 Jan.2012 略论明清时期诗文别集 马亚中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摘 要:明清两代,文化高度繁荣,诗文别集大量刊行,相关研充表明,明清诗文别集总数达数 万种。诗文别集的繁盛,源于明清两代都非常重视科举、教育,科举、教育进而造就了众多的诗文作 家和诗文别集。今天,经过几百年自然、社会淘汰后劫后遗存的诗文别集,为我们深入研究明清社 会和明清士人留下了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在汗牛充栋的明清诗文别集中,择其要者,吸收和反映 今人整理研究的成果,编写提要,可以较全面地呈现明清重要诗文别集的面貌、揭示其特色,为读者 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明清;诗文集;别集 中图分类号:I2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3571(2012)01—0056—04 藏及民间收藏尚未认真考索,其数量也不容小觑。 总之,明清存世的诗文别集究竟有多少,可能还需要 经过更广泛、深入的查考才能有更准确的了解。 明清诗文别集的大量刊行,是明清文化高度繁 明清两代,中国传统文化盛况空前,即以诗文别 集刊行出版而言,迈越前代,已不可以道里计。现存 明代别集有多少,据《明别集版本志》统计,约有 3 500余种。而据黄仁生先生介绍,日本“保存至今 的明人诗文集非常丰富,总储量达四千多种(同版书 重复者不计在内),其中有相当数量是中国大陆已佚 的”,其中“至少有280余种明人别集是中国大陆未 见的-c1]。另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也因编纂《全 明诗》,已“积累起大量明集资料,搜讨所及,远至日 荣的表征。中国传统文化由唐宋而明清,呈“U”字 型发展,其间元代是一个低谷,造成这一态势的一个 重要原因就是元统治者背离了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 趋向,重武轻文,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元朝也因此而 成为一个短命的王朝。明朝兴起,朱元璋虽为一介 本、美国,目前该所内所存明集胶卷及复印件,已有 2 500种左右”,再加上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明集及 丛书,“该校现藏可资利用的明人文集,约有3 000 种左右。” 2 这大概就是今人对存世明人别集数量的 估算。而清代别集存世的数量更是惊人,柯愈春先 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著录清代近两万作 草莽,但却能吸取元亡的教训,立国之初,就高度重 视文教,即拨乱反正,大力复兴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 传统,曾明诏天下:“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 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 ̄[41 924这一要求,体现了民 心,顺应了民意,获得了天下士人的热烈响应。从明 初开始,“驾轶汉唐,锐复三代.[511480就成为这一时 代知识分子的主要追求。复古主义就是在这样一个 背景下发展起来,形成为整个明代文化的基本特征。 者的四万余种诗文别集,且各书大都经眼,其可靠性 非仅据书目者可比。当然,海内外实际所存,很可能 还要大大溢出上述统计。目前国内馆藏清人诗文别 集最多的单位,蒋寅先生以为:“国家图书馆的收藏 尽管复古主义有诸多消极影响,但对于诗文在明代 的复兴却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清代鼎兴,虽然 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在文化政策上却能秉承明 代的传统,崇奉主流文化,清历朝帝王大多好学崇 最为丰富,其次是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浙江省 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 会科学院文学所、历史所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收藏 清代后期诗文集也相当丰富。上述图书馆所藏,应 已占存世清代诗文集的绝大部分。”l_2j6 。。然市县馆 收稿日期:2011一lO 2O 文,奖掖硕文鸿儒,故而清代的诗文能在明代的基础 上更趋昌盛。 另一方面,朱元璋高度重视科举,曾明确表示: 作者简介:马亚中(1957一),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 ・ 56 ・ 马亚中:略论明清时期诗文别集 “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选,非科举者,毋得与 官。”l_4Ⅲ】∞。并且还把科举与学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 一学、吴县的黄丕烈、常熟的张海鹏、张金吾叔侄、瞿绍 基及其三代传人等等,无不是闻名海内、为图书传播 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而著名藏书楼有大石山房、 脉望馆、汲古阁、绛云楼、传是楼、爱日精庐、扫叶山 房、士礼居等等,文献之盛,可谓海内无匹。而越地 之天一阁、嘉业堂也同样蜚声宇内。 起,以致“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 举”|6]1 ,从而导致“内外重要之司,皆归进士”[ I4 。 清代的科举也基本承袭明制,并得到进一步强化。 明清两代大凡进入仕途,几乎均经由学校应科举试, 成为举人、进士。这一制度设计,十分有利于学校教 育的发展,造成了明清两代教育的繁荣。全国各地 一正是由于科举、教育、出版的共同繁荣,不仅进 步激发和引导天下学子崇文拜经,由读书而做官, 庠序遍布,国有国子监,府有府学,县有县学,县以下 还有众多社学、义学。另外与官学并行发展的还有 各种书院,而民间的私塾更是不胜枚举。以科举最 发达地区苏州的书院为例,明代就有文正书院(二 所)、天池书院、碧山书院、富春书院等几十所。发展 至清代,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先后就建有53所书院, 其中吴县有13所,长洲4所,元和3所,常熟有16 所,昆山5所,太仓有5所,吴江有7所。由此也造 成了科举的空前盛况。明以来,在全国总202名状 元中,江苏约占1/3。而苏州地区状元竟有35名, 达到了华东以外各大区状元的总和,苏州状元占全 国状元的比例达17 。 教育发达也带动了出版、藏书事业的发展。明 清两代除了官刻以外,家刻和坊刻也极为兴盛。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云:“今满目坊刻,亦世华之一 验也。”明代刻书重镇有福建的建阳,江苏的南京、苏 州、无锡、常州以及浙江的杭州、湖州等地。据张秀 民先生统计,闽中书坊较为明确的就有84家,南京 书坊可以考得坊名的有57家,苏州有书坊37家l_8]。 到了明末,江南出版业在全国已独占鳌头。而在江 南,出版业又主要集中于苏、杭、宁三大城市以及湖 州、无锡、常州、松江等城市。而藏书之家,惟苏南吴 郡、常熟、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其中常 熟毛氏汲古阁最为著称,积书多达84 000册,并在 家设立“印书作”,大量刻印书籍。据其子毛宸回忆, 到毛晋过世之前,其家所藏书板已超过1O万片。清 代的刻书藏书情形与明代相仿,江南最为繁荣。据 《江苏刻书》统计,清代前期江苏地区的私宅刻家共 有1 000人,坊肆刻家共94处,形成了苏州和南京 两大以著名刻书家和书坊为主体、向周围地区扩散 的刻书圈。清代仅苏州有名的书坊就有“七十家左 右,且家家有刻书记录”_9Ⅲ5 。三经堂、扫叶山房、宝 翰楼、绿荫堂和书业堂等都是名重一时的书坊。又 据《历代藏书家辞典》所载,苏州共有出版、藏书家 576人,其中明代昆山的叶盛、太仓的王世贞、常熟 的赵用贤父子以及钱谦益、毛晋,清代昆山的徐乾 而且也必然会造就众多的各方面人才,如掌教苏州 紫阳书院的钱大昕门下,“生徒达二千余人”,“皆精 研古学、实事求是,如李茂才锐之算数、夏广文文熹 之舆地、钮布衣树玉之说文、费孝廉士矶之经术、张 徵君燕昌之金石、陈工部稽亭之史学,凡几千年之绝 学萃于诸公,而一折衷于讲席,余如潘世恩、董国华、 邵晋涵、李文藻、朱峻声、孙星衍等,不专明一家,皆 当时之杰出者”l_】0]∞。而书院等教育机构培养出的 诗文作家则最为普遍。在中国古代社会,能诗善文 是一个士人的基本修养,也是作为士人的不可或缺 的标志。尽管科举制度有种种弊端,但由科举而引 发和衍生出的文教活动却是促成社会文明进步的重 要动力;尽管科举教育的重要目的是为了应付科举 考试,但教育过程中的诗文写作训练却也为真正的 诗文创作奠定了基础。 明清时期虽时有废除科举的呼声,但终未成行, 主要原因还在于承平之世科举的积极作用大于其流 弊。乾隆九年(1744年),曾发生过兴废科举的激烈 争论。最后乾隆还是采纳了鄂尔泰的意见,继续维护 和实施科举制度。鄂尔泰认为:“圣人不能使立法之 无弊,在乎因时而补救之。……盖时文所论,皆孔孟 之绪余,精微之奥旨,未有不深明书理,而得称为佳 文。……虽日小技,而文武干济英伟特达之才,未尝 不出于其中。”l_11]肋 这一看法还是基本符合实际的。 明清时期,凡是科举发达的地区,人才必多,文 风必盛。以清代为例,江浙皖三省进士人数最多,合 计占全国总数的25.8 9/6。其中,共有状元78名,为 全国的68.4 9/6;榜眼62名,为全国的54.4 ;探花 73名,为全国的63.2 ;传胪68名,为全国的59. 6 ;会元81名,为全国的71.1 9/6。这三省以全国 1/4的进士夺取了全国将近2/3的巍科名额口。l6 。 与此成正比例,这些地区的学者、诗文名家、艺术家, 甚至是科技专家也占有类似的份额。据陈铁凡《清 代学者地理分布概述》的研究结果,清代江苏、浙 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的学者总数约占全国的 70 ,其中江苏几乎占了三分之一。另据缪进鸿对 ・ 57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25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中2 达,正是诗文创作繁荣的重要原因。 前述目录著作所载录的这些明清诗文别集,都 是经过几百年自然、社会淘汰后的劫后遗存,弥足珍 贵,为我们今天深入研究明清社会和明清士人留下 了最重要的第一手文献。我们不仅要认真保护好这 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文献 资料。 677名专家所作的统计,江浙二省的杰出专家占全 国34 。而苏州以102人高居榜首,且苏、锡、常一 些科举发达的县级市也列名前茅,如常熟、吴江的人 才还超过了许多省会城市。而据熊月之对《畴人传》 及其续编的统计,江浙两省的天算家占全国6O 。 而前述这些人才,绝大多数产生于明清两代。清乾 隆编修《四库全书》,全国各地进书12 000种,其中 江苏进4 800种,浙江4 600种,各超过1/3,两省进 由于厚古薄今观念的影响,明清诗文别集在当 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理研究,民国时期又受到“一 代有一代文学”观的困扰,明清诗文在相当长的时期 内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8O年代初,先师 钱仲联先生在苏州大学发起成立了全国首家明清诗 书合计则占全国77 。而由目前已经成书的明清 诗文别集目录学著作(崔建英等编《明别集版本志》、 袁行云《清人诗集叙录》、李灵年与杨忠主编《清人别 集总目》、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来看,江南 文研究室,编纂《清诗纪事》和《中国文学大辞典・清 近代》,大力倡导明清诗文研究,明清诗文才逐步为 学界所认真关注。尽管忽视明清诗文的情况有了较 大的改观,但明清诗文面广量大,研究基础薄弱,相 对其他时代,存在的问题可谓沉沉夥颐,为今天别集 提要的编写增加了相当的难度。且各种版本散于各 地,许多版本已列入善本,要想经眼十分不易,这也 必然会影响编写质量。而且在汗牛充栋的明清诗文 地区的诗文别集在整体中所占比重也大致符合前述 情形。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诗文作家多,留存下来的 诗文别集也就多。因此,即使是在清末废除科举以 后,梁启超还是认为:“科举敝政乎?科举法之最善 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 也。世卿之敝,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 殡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知学者,必少,如 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 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 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敝革 别集中,择其重要,也是仁智各见。有鉴于此,别集 提要的编写理应十分珍视今人对明清诗文别集整理 研究的成果,尽可能予以吸收和反映,以期较全面地 矣。故世卿为据乱世之政,科举为升平世之 政。” l3 从这个角度考察,可知明清时期科举的发 呈现明清重要诗文别集的面貌,并揭示其特色,为读 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黄仁生.日本现藏稀见元明文集考证与提要:前言[M].长沙:岳麓书社,2004. E23吴格.明人文集篇目索引数据库编制刍议EM]//明人文集与明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台湾大学汉学研究中心、中国明代学会 主办,1 990. E3;蒋寅.论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及文献价值EJ3.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1). [4]董伦,王景彰.明太祖实录E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5]永珞.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E63张玉书.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E7]龙文彬.明会要I-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张秀民.明代南京的印书EJ3.文物,1980(11). E9]黄镇伟.坊刻本[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ElO3钱大昕.钱辛楣先生年谱EM]//嘉定钱大昕全集:第1册.陈文和,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1]余金.熙朝新语EM]//笔记小说大观:第29册.扬州:广陵书社,1984. [12]李润强.清代进士的时空分布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13]梁启超.饮冰室文集[M].吴松,卢云昆,王文光,段炳昌,点校.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 58 ・ 马亚中:略论明清时期诗文别集 A Tentative Discussion on Poetic Anthology of Individual Poet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A Ya—zhong (Sehool 0f Humanity,Sooehow University,Suzhou 215123,Jiangsu,China) Abstract:Culture highly prosper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poetic anthologies by individuaI 【】oets were published in great amount,Relevant studies show that more than tens of thousands ot poet c anthologies by individual poets got published.The prosperity of individual publication is directly resulted from the imDortance attached by the tWO dynasties to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education・Today’the valuable antholog es of individual poets that have survived all the natural and social disasters of the past severa1 hundreds year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first—hand documents in the studies of Ming and Qing societies and scholars.A selection of the prominent ones from the huge pile'along with SOm。ot the ma or research accornplishments of the present time,will present to readers a fairly thorough and clear P c— ture of the anthologies of individual poets,and be of convenience for further studies・ Kev w0rds:Ming and Qing Dynasties;poetic anthology;anthology of individual poet (责任编辑孔凡涛) (上接第36页) A Constructive Explorations of the CCP Self-construc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WANG Guang—sen (Jiangsu Police Institute,Nanjing 21001 2,Jiangsn,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spurred by the goal of defeating the j apanese invaders oUf and founding a new China,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as dedicated i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 tion of the party leadership,advancing the inner—party democracy,inter—party democracy,people s democ— racy,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renovation and pushing forward the localization of Marx— ism. These measures have seized the basics of party construction and highlighted the party's advancedness, as a resuIt,the party became a 1eading force in the war against the J apanese invaders・ 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democratic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innovation;advancedness (责任编辑 梁化奎) ・ 5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