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7、猫(郑振铎)
课题 学习目标 《猫》 备课人: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 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理解故事中所含的深刻哲理。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描述事物的方法。 1、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体会作者的思2、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包含的深刻生活哲理。 3、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老舍在《猫》一文中写道:“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 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 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还会丰富多腔 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在不叫的 时候,它还会咕噜咕噜地给自己解闷。这可都凭它的高兴。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 声也不出。”在他的笔下,小猫更像一个调皮的小人儿,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相信曾有养猫经历的同学,也曾感受过这小小生灵带给你的快乐或感伤。那么,作家郑振锋和猫之间发生过什么动人的故事呢?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阅读作者简介。 郑振锋 (1898 1958),福 建长 乐人,现代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笔 名 西 谛。 著作很多,有 《中 国文学论集》《海 燕》《泰 戈 尔 传 》等。1917 年 到 北京,考入铁路管理学校。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反 帝反封建斗争。1920 年,和茅盾、叶圣陶等人发 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 文学创作。1923年起,主编 《小说月报》,同时在上海大学任教。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污涩( sè ) 红绫( líng )诅骂(zǔ) 惩戒(chéng ) níng( 凝 )望 quán( 蜷 )伏 拓展:给下列一组形近宇注音并组词。 绫( líng ) 红 绫 棱(léng ) 棱 角 梭( suō) 穿 梭 凌(líng ) 欺 凌 3.解释下列词语。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3)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4)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5)畏罪潜逃:害 怕 治 罪 而 隐 藏 或 逃 跑 。 (6)妄下断语:胡 乱 地 做 出 判 断 。 4.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给文章划分层次。。 第( 1 )到( 2 )段:第一次养猫的故事。 猫 第( 3 )到(14 )段:第二猫次养猫的故事。 第(15 )到(34 )段:第三次养猫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活动:默读课文,归纳概括。 1. 默读课文,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几个方面,概括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来历 外形 性情 在家中的地位 第一 只猫 第二 只猫 隔 壁 要 来的 舅 舅 家 抱来的 家 门 口拣 的 花白 黄色 很活泼 家人都很喜欢 更 有 趣, 喜欢 更活泼 花白,不 好 不大 喜 欢,若 看,很瘦,毛 有若 元,不 加 第三 只猫 忧 郁、懒惰 注意 被烧脱 惰 2. 分别复述这几只猫的故事,要求简洁生动。 示例:第一只 猫是我们从隔壁抱来的,它 很活泼可爱。 它在阳光下打滚,还扑来扑去地和二妹做游戏。可是不久,它的生命活力渐渐退去了,两个月以后,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它离开了我们。 第二只猫是从舅舅家抱回来的,它比第一只猫更加活泼可爱,晚上还帮我们捉老鼠。它还会爬树,还会去晒太阳。它不怕生人,而且有时还会去捉蝴蝶。但是它却被别人抱走了。 第三只猫是冬天在我家门口捡到的流浪猫,它没有前两只猫那么活泼。有一次我误会了它,还打了它一下,两个月 之后它死在了邻居家的屋脊上。 二、活动:寻章摘句,共享快乐。 小猫们曾给作者带来许多快乐,请从文中找出描写小猫的句子,并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示例:写第一只猫时,作者写“花白的毛,很 活 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 来滚去。”“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 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猫可 爱的外形,“常” “滚来滚去”写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 (1)“二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扑过来”“扑过去”两个短语的运用,将一只活泼可爱、娇态可掬的小猫的形象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小猫深深的喜爱之情。 (2)“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蝴蝶的“安详”和小猫的“调皮”对比,“也”字的运用更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3)“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晒”几个连续的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东跑西颠的情态,突出了小猫的活泼。 三 活动:联系实际,畅谈体验。 你一定也养过小动物,它们一定给你带来过一 样的快乐,请你对同学讲一讲自己和它们之间的故事,并用手中的笔记下这些美好的往事。 备选问题 1.请同学们在刚才复述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三只猫的亡失的感情和态度的语句。 第一只猫: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第二只猫: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3. 下面的语段包含了“我”的什么感情呢?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 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 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 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 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因冤枉了猫而后悔、难过,想到自己的暴怒、虐待,良心 更是受到深深的谴责,想要补救却不能。等到猫突然死亡之 后,更觉得自己的过失永远无法弥补,所以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3.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了, “我”会怎样想、怎样做? 请联系上下文简要说明。 假如此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源于对这只猫的偏爱,我”可能不会认为是这只可爱的猫咬死的,即使真是这只猫 咬死的,‘我”大概也不会责罚它。这说明了人的主观态度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对事情的处理方式。 第二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走进文章和作者共 享了快乐时光,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找到的描写小猫可爱、让人快乐的句子中没有一句是描写第 三只小猫的,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二、【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依次填人下列空缺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c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__________ ,可怜这两个月 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__________ 。 ③妻常常__________着张妈是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④它很__________地叫了一声“味呜”,便逃到屋瓦 上了。 A.酸辛 预兆 叮嘱 悲愤B.酸楚 预警 叮咛 悲楚 c.酸辛 预警 叮嘱 悲楚D.酸楚 预兆 叮咛 悲愤
2.文章写于1925年,当时现代文学家们的现代汉语的使用还不是很规范,许多语句与现在的用法有很大差异。请你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 的小猫同来。(这里的“却”,不表转折,而是 表示并列,西方语言中的这个词,包含的关 系很多,作者在这里使用这个连词时,错用 了古代汉语的“却”。应该使用“还”) B.它在园中乱跑,又会 爬树,有 时蝴蝶安详地 飞过时,它也 会扑过去捉。(“飞 过时”中 的 “时”多余。在西方语言中,这种重复是正常 的。但在汉语中,前面有了 “有时”,就已经表示是处在“有时”后面的动作发生的时候,就不再用“时”了。改为“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它也会扑过去捉”)c.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 所杀。(“至少”说 得绝对,后 来的现代汉语 用“可能”“恐怕”表揣测,并去掉“也”) D.好像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挣扎”一 词,在古代汉语中出现较晚,但都表示双方活动中的某一方的动作,而不表示“它与它” 共同都在“挣扎”。现代汉语中不再使用古 代汉语的意思) 3.“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抱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 张妈把它领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这段文字和书本上的不一样,把“取”换成了“抱”,把“拾”换成了“领”。可不可以这样换? 为什么? 不可以。“抱”,说明我们很宠爱这只猫;“取”,就好像在拿一样东西一样,没有喜恶。“领”,就像迎接客人似的把它领回来,像是对待重要的人,有情感色彩;“拾”,就是捡来的意思,写出猫的地位是很卑微的。 4.“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对“可怜”的理解。 ①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②活得可怜:不好看,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耍,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③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之后死在邻家屋脊上。 5.“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 瓦上了。”这一声“咪呜”,究竟包含了何种魔力啊, 为何听之人耳,震之于心? 请你说出猫那一声悲鸣中的内涵。 示例:①也许,你在无谓地辩白:“不,不是我。” ②也 许,你在无望地哀求:“不,别打我。” ③也许,你 在坦诚地表示:“无论如何,我都感谢你的收留。” ④也许,你在真心地安慰:“打吧,如果能让你的痛苦少点儿,让你的快乐多点儿。” ⑤也许,你这个精灵般的家伙,在示警张妈:“张妈啊张妈,下一个,就是你了啊。” ⑥也许,你如先知般地宣告:“你将会后悔,你的灵魂将背上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三、【合作探究,不议不讲】 一、活动:比较阅读,进一步感受情感。 前两只猫比第三只猫可爱得多,“我”一家人都 特别喜欢前两只猫,但是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 的死比前两只猫的亡失难过得多?
对第三只猫的死更难过,是因为它的死,责任在“我”。“我”因为不喜欢它,而主观臆断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 木棒打它,它是被“我”打伤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二、活动:细读文本,理解内涵。 1.文中写道:“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依据生活 经验,你觉得证实“罪状”需要什么呢? 本文中这第三只猫的“罪状”是如何“证实”的? 生活中证实“罪状”通常需要确定的证词或实物证据,而文中证实“罪状”的依据是“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仅仅是因为 花白猫的一个“凝望”的动作就“证实”了它的“罪状”,显然是不合理的。 2.细读下面的语段,品读加点的词语,你能读出什么呢?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 怒气冲天,拿 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味呜”,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1)猫“好像”在吃着什么,“我”却认为它“一定”是在吃着鸟腿了,一个不确定的事实却被“我”冠以确定的理由,猫的冤屈就藏在这“好像”和“一定”中。 (2)猫正“安详”地晒太阳,却没有想到“怒气冲天”的主人正挥舞着木棒向它打来,小小的它只能悲楚地叫了一声, “我”在“追”“打”,“猫”只能选择“逃”,一大一小,一强一弱, 一怒一悲,一追一逃,一个可怜的小生命跃然纸上,“我”却还愤愤地,没有快意。真让人同情那只猫 三、活动:拓展延伸,抒写感悟。 文中把第一只猫称为“小侣”,第二只猫称为“我 们所爱的东西”,那么对第三只猫“我”是把它当成什么来看待的呢?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作者是把第三只小猫看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以前喜欢猫只不过是把猫当成了宠物,当成了伴儿,而第二只小猫的死亡是由“我”直接造成的,这让“我”心中掀起了狂澜,重新反思自己对动物的态度。每一种动物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是值得珍惜和尊重的。 备选问题 1.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重点是写第三只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 第二只可怜猫做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二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显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文章主旨。 2.课文开头一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总起全文。全文的结构是由总到分,这也是这篇课文在结构安排上的巧妙之处。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脉络清晰。 3.本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文中虚构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他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他既是前两只猫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悲剧的制造者。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 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引起读者共鸣,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