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2020-11-17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手段,它是课堂教学的必需环节,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教学技能;它既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依托,也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恰当的导入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唤起求知欲,为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奠定基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J. Piaget)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教学中,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以及课的类型、教学目标各不相同,导入的方法也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几种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⑴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它的设计思路:教师用简捷明快的讲述或设问,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弧度制”时,教师直接引入新课:“以前我们研究角的度量时,规定周角的为1度的角,这种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度量角的常用制度----弧度制。本节主要要求是:掌握1弧度角的概念;能够实现角度制与弧度制两种制度的换算;掌握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并能运用解题”。这种方法多用于相对能自成一体且与前后知识联系不十分紧密的新知识教学的导入。 ⑵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法即所谓 “温故而知新”,它利用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它的设计思路:复习与新知识(新课内容)相关的旧知识(学生己学过的知识),分析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反函数”时,预先复习提问一一对应、函数定义以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等和本节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而用物理学中学生熟悉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关系自然导入反函数的学习。

运用此法要注意如下几点:一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而联结点的确定又建立在对教材认真分析和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之上。二是搭桥铺路,巧设契机。复习、练习、提问等都只是手段,一方面要通过有针对性的复习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另一方面在复习的过程中又要通过各种巧妙的方式设置难点和疑问,使学生思维暂时出现困惑或受到阻碍,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教授新知识的契机。

⑶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⑷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 “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 “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⑸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

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 “三垂线定理”的教学,教师直接板书课题,然后针对课题逐字分析:“三垂线”三个字告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教师边画图边从图中抽象出三条直线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⑹类比导入法(同中求异法)

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如 “圆锥曲线”一章的学习,学习“椭圆”知识可用学生已有的“圆的知识”类比导入,而后续知识双曲线与抛物线的学习则可用已有的椭圆知识类比导入。

类比导入法运用了对比分析的做法,联系旧知,提示新知。这种比较有利于学生明白前后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而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的知识的各个侧面,揭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前后联系密切的知识教学具有温故知新的特殊作用。运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类比的贴切、恰当,两种知识之间有很强的可类比性,才能使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刻理解并掌握知识。 ⑺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学习 “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①前 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 ②前 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 ③前 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 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⑻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通过“装水实验”,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⑼数学史导入法

数学史引入法是利用数学家的传记或数学发展史导入新课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通过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唤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它的设计思路:先讲述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史,利用科学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去感动学生,同时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二项式定理”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著名的“杨辉三角”,并介绍其发现的艰苦历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进而导入新课。 ⑽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 “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内容及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导入方法。事实上,各种导入方法并不相互排斥,有时几种方法的融合会使教学更加自然、和谐,更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