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24 司马光》优质教案_1

2024-07-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词句间的停顿。 2.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言文在语言上与现代文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介绍文言,引入课题。

1.介绍文言文。 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第24课,读一读古人笔下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出停顿。

1.简单介绍司马光。

你们知道司马光?(谁来说说他。)他姓什么? 2.教师范读。

古人是怎样用文言文讲述司马光的故事呢?翻开书,第102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

3.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有难度的地方能够多读几遍。 4.读出停顿、节奏。

(1)尝试划分节奏,读出停顿。

请使用铅笔,试着用斜竖线划出词与词间的停顿,画好后读给同桌听一听。

(2)抽生读。谁来试一试?

(3)老师在课前也划分了停顿节奏,大家能够按照这样实行修改。

(4)方法指导,教师范读。

为了大家能更准确地读出词句间的停顿,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请看大屏幕,读一读。(齐读)

(5)再次练读。

(6)男女生赛读。(我想看看是男生进步大,还是女生进步大。) 三、借助注释,理解内容。

1.介绍方法。

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够协助大家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吗?

(1)将注释的内容带到文章中,把文中的句子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

(2)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同桌议一议。 (3)用简短一句话说一说文章主要内容。 2.同桌合作借助注解理解文意。

3.汇报交流。

同学们都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的学习成果。把下面的句子变成自己的话说一说。

(1)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庭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庭院。虽然文言文和我们现在的白话文有所不同,但也有共通之处。

(2)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逬,儿得活。

(迸是轻轻的流出吗?)你能学着做司马光的动作吗?假如当时你在场你会怎么做?

4.谁能用简洁的一句话说一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四、古文今讲,叙说故事

1.孩子们,你们喜欢小时候(文中)的司马光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机智、勇敢)

2.如果让你像平时讲故事那样,用自己的话把司马光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行吗?为了大家能把故事讲得更吸引人,老师给你们提出建议。请看大屏幕,谁来读一读。(抽读)

建议:

(1)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注意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声音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变化,做到抑扬顿挫。 (3)表情丰富,能够加上适当的动作。 开始练习吧。谁来试一试?

五、朗读古文,体会不同。

1.齐读全文。

2.你们还记得这种文章被称作什么文吗?你觉得这篇文章和其他的文章在语言表达有什么不同?(是的,用简洁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老师把它概括为言简义丰。)(板书:言简义丰)

3.小结延伸。

孩子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司马光》教学反思

《司马光》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文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虽然孩子们可能读过《司马光砸缸》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但是文言文阅读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些难度。本课教学我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教会孩子们读准词句间的停顿。2.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三个目标都通过导读提示方式,让孩子在老师的引领示范下自主学习。

在实现第一个目标,读准词句间的停顿时。我是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基础,首先让孩子自己尝试划分停顿节奏、练读,再通过老师的准确示范、分享方法教读,最后孩子带着准确方法再次练读、展示,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层次孩子都能掌握知识点。

第二个目标,借助注释了解文章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为减轻学生学习难度,我是分成两步实现教学目标。第一步是分句练习,让学生借助注释一句一句说清楚。第二步给出讲故事的建议,让孩子在充分练习的基础上上台讲述故事。备课时,通过很多资料印证,我们平时所说的缸和瓮是有区别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实行了拓展。

第三个目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贯穿全课始终。开课时老师告诉大家这类文章叫文言文,首先教师范读,学生听文言文版的故事司马光,然后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最后再全班齐读,也就是用文

言文方式讲述故事。首尾呼应,即通过司马光故事文言文的讲述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实行对比,又通过本文和以前学过的文章实行对比,初步从感性上理解到语言文字语言的不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