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练 从“内容单薄”到“内容充实”
写作技能提升
【题目】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於陵子·人间》中有一个故事说: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攀登泰山,计算一下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跋涉长江、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病文展示
精神可以到达 张 杰
①雨果曾经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读完《於陵子·人间》中关于蜗牛的那则寓言故事后,我们会对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②我们在嘲笑那只蜗牛的同时,也会为它的悲剧所深深触动。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悲剧的发生呢?事实上,根本原因就是它缺乏了冲破困难束缚去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虽然那只蜗牛曾有登泰山、涉汉江的雄伟目标,但最终却为路途的遥远所吓倒而放弃。它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理想,可它却没有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为它提供前进的动力,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为它扫除前进路途的障碍,最终难免要在众人的嘲笑下枯死于蓬蒿杆上。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难道有了精神信念,蜗牛就可以用三千年时间走到汉水,登上泰山?其实不然,虽然目标难以实现,但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信念,它就会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挑战的乐趣,会在希望中终结此生,难道这对于一只蜗牛来说还不算成功吗?
③故事中的蜗牛是这样,现实中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时,我们也像那只蜗牛一样拥有远大的理想,却也畏惧困难,最后平庸地生活在世界上,碌碌无为。这也是由于缺乏精神信念所导致的。实际上,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了精神信念,而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精神信念,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有了精神信念,我们才会有一个不平凡的、成功的人生。
④曾经有一段时间,美国掀起了一股淘金热,人们都想到西部去挖掘自己的财富。可是,一条几百米宽的大河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人们绞尽脑汁都无法过河。见此情景,有的人打道回府,有的人则绕道几百里过河,唯有他仍然在等待。在精神信念的支撑下,他坚持在河边寻找自己的未来。最后,他发现摆渡既可以让人们过河,自己也可以谋生,于是他用自己所有的钱建造了一艘大船,在河边摆渡。果然不出所料,他赚了一笔钱。这个小伙子就是牛仔裤的发明者,人称“牛仔大王”的李维斯。 病文诊断
①文章开头写得很好,先是用雨果的话引出论点。 ②再对寓言的寓意进行阐释。
“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会在希望中终结此生。”这几句话最值得称道。“挑战”一词,可谓切中了寓言和雨果之言的脉搏。
③说的现实生活只是笼统地泛说,没有出现具体的“事”,很遗憾。 ④列举李维斯的例子,显得很牵强。
⑤虽然结尾没有忘记照应开头,但是文章主体部分还是显得比较虚弱、空乏。 病文点评
文章结构清新,体现了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注意到了首尾照应,扣题比较严谨。但是文章主
1
体部分显得比较虚弱、空乏。列举的事例也显得牵强。 升级处方
如果第③段能够顺着第②段的立论,以现实生活中诸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具体而鲜活的实例来印证,比如那些探险者之所以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探索,其意义就在于对大自然以及人类自然极限的一种挑战。人类如果没有了这种敢于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勇气和精神,人类文明就极有可能出现停滞不前的局面。实际上正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求,才使得人类文明的薪火代代相传。某种程度上,人类一切科学探索乃至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带有或多或少的挑战意味,因为在充满玄秘的自然面前,人类并不能时时做到未卜先知。就个人来说,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也并不是都能获得预期的效果。
顺着这样的思路延展下去,不仅能够克服原文论证“虚弱”的不足,还能够使文章的内容变得饱满起来。 升格佳作
精神可以到达 张 杰
雨果曾经说过:“脚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眼睛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到达。”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人有时显得非常渺小。然而人之所以能够征服自然,是因为人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的支撑,人类才具有非凡的创造力和不可战胜的顽强意志力。
人们在嘲笑“蚍蜉撼大树”的不自量力的同时,却忘了蚍蜉所具有的强大的精神信念。也许人们会同情那只蜗牛枯死在蓬蒿杆上的不幸命运,可是我们要知道,我们之所以为蜗牛的悲剧所深深触动,是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蜗牛面对强大的困境而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事实上,蜗牛缺乏的恰恰就是冲破困难束缚去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尽管登泰山、涉汉江的宏伟目标对一只蜗牛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因为它有着自己的目标,有着自己的理想,它就拥有了强大的取得成功的精神信念。遗憾的是,那只蜗牛最终失去了克服困难的决心,落得在众人的嘲笑下枯死于蓬蒿杆上的悲剧结局。也许有人会反驳说,难道有了精神信念,蜗牛就可以用三千年时间走到汉水,登上泰山?其实不然,虽然目标难以实现,但只要拥有这种精神信念,它就会朝着目标一直努力,即使达不到预期效果,它也会在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会在短暂的生命中拥有挑战的乐趣。这也是值得人们推崇的一种精神力量。
实际上,人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遭逢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一定程度的反差。比如我们这些身在高三的学生,谁能保证自己就能考上自己所期望的大学?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里苦苦求学呢?其原因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不轻易在冥冥不可知的命运面前服输的心理。换句话说,即便我们认同只要勤奋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但是谁又能承认勤奋与成功之间就存在着必然的因果关联呢?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真理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规避理想与现实之间发生冲突的必然宿命。但是我们又有谁因为看破了这一点就轻易放弃了呢?这样看来,不断地追求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命题。尽管追求必然存在着成功与失败两种结局,但是造化的必然是,你不可能只为着结果去追求。因为追求只是人们向自身命运叫板的一种必然结果。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逃脱向自身命运挑战的宿命。对那只蜗牛来说,它的宿命就是,不论攀登泰山、跋涉汉水需要多少年,哪怕是刚刚爬了几步就倒毙在地,它也只能认这个“死理”。因为它别无选择。向命运挑战是造化的永恒法则,谁也别想逃离它的约束。
因此,支撑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多的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明知道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偏偏要去“为之”,这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人类正是在“愚公移山”这种看似糊涂、实则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洞见的精神感召下,才会一代又一代地与大自然抗争着,才创造了今天辉煌的文明。从这个意义上说,蜗牛东攀泰山与南涉汉水的宏伟抱负,其意义不在于它能不能到达,而在于它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不外乎是在实现人类
2
共同追求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屈原自沉汨罗江,不外乎是向世人昭示他的信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不外乎是要实现他所崇尚的节操。正是这些信仰与节操等虚无缥缈的东西,才使得后人获得精神的启迪与感染,那就是只有不向命运低头,才能使人们摆脱一切懦弱与卑怯的枷锁,从而获得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伟大力量。 模拟得分:内容23+表达22+发展8=53分 升级感言
在维持原文基本立意的前提下,升格文重点做了两件事。一是强化了思辨的深度,将原文止步于“精神可以到达”而裹足不前的现象进一步地向纵深拓展。在开头两段摆出“精神的力量”这个命题之后,第三段巧妙过渡,指出这种精神力量值得推崇的一个客观原因,即人类无法规避主观愿望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巨大差距。正是这个巨大落差的客观存在,才推导出人类在这种巨大的落差面前所必须做出的选择,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命题。这样不仅克服了原文只在陈述“精神的力量”上兜圈子的贫弱现象,而且使文章的视野变得广阔起来。更重要的是,因为不断深入地剖析,使得论证的路程变得广远起来,从而有效地揭示了“精神的力量”背后所蕴蓄的本质性内涵。二是努力将“理”和“事”对接起来。尽管原文第④段所说的淘金热相关“人”“事”,但是这个“事”不能有效地阐释文章的“理”。升格文先是用高三学生的现实处境来作引子,然后顺势对“愚公移山”所包含的精神洞见进行思辨,使得文章步步为营,论证过程显得缜密而精准,从而很好地将文章的立论推导到一个本质的高度。 【阅卷专家解密授招】
一、高分作文必选有底蕴的材料
高考作文“基础等级”提出了“内容充实”这一要求。文章靠材料铺就,你选择怎样的材料,就决定了你文章得分的高度。选择有底蕴的材料作文当是高分作文的首选。怎样才能使文章有底蕴呢?
1.要选择名料,少选“自我”。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文章就会厚重起来。如果你选择司马迁、屈原、文天祥等事迹作作文材料比你选用自己的材料来写,那一定“底蕴”得多了;你用弘一法师、赵朴初、苏东坡的材料作文与你选择你小学、初中时的“生动”事例来论证观点,那一定前者有份量得多;如果你选择梵·高、尼采的材料来阐发,你的文章一定会深刻起来,有思想起来。
2.要选择名言,不要全是“自己”。有的同学写文章,没有一句有份量的话,全是自我展示。不是说不能写自己,因为你毕竟来到世界上为时不长,没有那么多的生命感悟,动不动就写上几十万字,其实这么多的文字里面,有多少值得人们记取的呢?我们的老子一生只写了五千个字的《道德经》,而这五千个字个个如玉,连现在的研究生都在拜读。所以名言有份量,你在文中恰当地运用,便能让文章增辉。
3.要“多人相聚”,不要一故事到底。800字左右,这是你施展的舞台,要在这上面跳舞,全靠你的本事。要让作文里面多含信息,是写作中以少胜多的妙法。有人不懂此理,一个故事就600字,最终因为你字多“浓度低”而失分。如果你能让有文化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情感的人相聚在一起,那便是你的高明,这样的文章常能得到赞许。
二、高考议论文的“内容充实”
高考中议论文类文章颇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对议论文而言,“内容”就是指论据,即立论的根据。论据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事实论据,一般指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理论论据,一般指哲学基本原理、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经典名言、谚语和格言等。要做到论据充实,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论据的选择。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哪些论据要用,哪些论据不要用,依据是能否证明论点。能证明论点的就用,不能证明论点的就不用。
其次是论据的呈现。论据呈现,是指在文中如何合理地运用论据。议论文要求我们在运用事实论据时,要善于概括,语句要精练,一些众人熟知的事实点到为止,不必展开。多则论据排序
3
要合理,体现一定的层次性,一般可以按照古今中外的顺序排列。
最后是论据的分析。写作议论文,摆事实只是议论的手段,讲道理才是议论的目的。因此,要力求做到精选事例与深入说理相结合,做到事与理之间的契合、呼应与阐发,举例之后的分析是少不得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论据充实。
写作训练升级
片段升格
指出下列选段存在的毛病,并给予升级修改。
走过了白雪覆盖的隆冬,走过了满野葱绿的新春,大自然终于为我送来了火红醉人的盛夏。 夏日里,雷雨多。我最喜欢雷雨过后的那番景象,正值雨后天晴,一眼望去,美不胜收。空气中充满了宁静,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夏日里,知了们悠闲地躲在树叶里长鸣。人们都在睡午觉,特宁静,而它们的奏乐又恰恰给午间增添了一份安宁与和谐。人们一上午的劳累便烟消云散。
(《令人陶醉的风景》)
提示 (1)第二段不能只是简单地叙说雨后的景色“美不胜收”,要写清它究竟美在哪里。描写细腻,景物才会动人。
(2)第三段描写知了过于简单,可以描写孩子们此刻的活动,动静结合,效果更好。 升格提示 我喜欢夏天的雷雨。几声巨雷从天而降后,炎炎的闷热与干燥顿时溜得无影无踪。雨后天晴,空气中充满了宁静,弥漫着泥土的芬芳,真是舒畅至极。偶尔天空中还挂上一道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彩将这雨后的大地装扮得格外精美。等你饱尝这七彩风光之后,它才会慢慢逝去,给你留下那一片令人遐想的深蓝天空。
我喜欢夏天的知了。中午人们大都睡了午觉,知了们悠闲地躲在树叶里长鸣,它们的奏乐,给午间平添了一份安静与和谐。此时外面成了孩子们的天堂。邀上几个要好的朋友,来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湖边,有的划船有的游泳:荡呀,游呀,冲啊,洗啊,逗啊,笑啊„„此时那悦耳的永不停歇的知了声也在为我们呐喊助威„„ 每周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是一个讲究“礼让”的民族。现实生活中,“让”的现象非常普遍。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家庭中,可以让出浓浓的亲情;在校园里,可以让出深厚的友谊;在社会上,可以让出和谐的天地„„
请以你对这段话的感悟为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不得抄袭。 【立意突破】
审题的立足点是“以你对这段话的感悟为主题”,先明确“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成了审题立意的关键。材料中第一句话就点明了材料的主题“礼让”,然后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礼让”的重要意义。分写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暗示了立意的角度,构思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切入。也可以选择几个方面,写成一篇多角度阐述“礼让”的议论文。 立意角度示例 1.车让人,让出一份安全。 2.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 3.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 4.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
写作点拨 面对交通事故多发、幸福家庭破碎、宝贵的生命逝去的惨痛教训,呼吁司机和行人要以“礼让”为重,呵护生命。 针对司机们争分夺秒、飙车逞强的危险行为进行劝说,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及幸福,请以“礼让”为重。 遵守交通规则,让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秩序,体现“礼让”的美德,益己益人。 这个方面的立意包含的生活范围广,涉及的面大。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要讲究礼让”的话题,围绕这点,结合后面的两句,可以谈谈在家庭中、学校里、社会上需要“礼让”的事例及现实意义。 4
【样板美文】
样板美文1
“礼让”——飞架心灵的彩虹 (拟题较新颖)
中国是礼仪之邦,相互谦让更是传统美德。(从传统文化谈起,易拉近读者。并点题。) 孔融让梨,让出了兄弟间的绵厚亲情;蔺相如让廉颇,让出了闻名天下的“将相和”;“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里的相让,让出了豁达明理的胸襟! (从传统文化角度,有序地列举出了三个典故,从不同层面对“礼让”作了诠释。)
新西兰攀登者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历经千辛万苦,攀登到离世界之巅——珠峰仅几步之遥的地方,希拉里却停下来对向导说:“这是你的家乡,你先上吧。”老实的夏尔巴人便向前跨了几步,在世界之巅上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成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
希拉里的“让”,让出了人性最善良、最灿烂的一瞬间。它比起冲顶,或许更加辉煌。(希拉里的故事,更深层地道出了“让”的内涵,使“让”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礼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豁达的胸襟,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它能吹绿枯槁的虬枝,它能融化北极的坚冰,它能温暖冷漠的心。(对上述材料进行归结,思维严谨。并用排比句阐释了“礼让”的作用,有文采。)
当年迈的人走上拥挤的车厢时,你站起身来让一让;当游客举起相机正要拍照时,你小停一步让一让;当大家蜂聚电梯口时,你侧身微笑让一让;当斑马线上有行人时,你放慢车速让一让„„
也许你认为,“礼让”对方,总会让自己吃亏。的确,从表面看起来,礼让的一方暂时吃了点“小亏”,但换来的却是对方的感激、笑脸和尊敬。它会让你的心灵变得美丽,人生变得美丽。(作者将眼光聚焦现实生活,正面指出,礼让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从读者的角度,分析“吃亏”的心理,使论证更加严密。)
清初思想家颜元说:“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可见,加强个体谦虚礼让修养,互相尊重,不仅有益于国泰民安,也有益于同事间的合作共事,更有益于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生活中,只有那些懂得珍惜、懂得礼让的人,才可能真正赢得身边朋友的心,才可能越走越宽广。
礼让,似涓涓溪水,流淌在人情世故的花园。 礼让,似一弘清泉,洗涤着灵魂深处的污垢。 礼让,似倾盆大雨,浇灭了世间的哀怨妒忌。
法国十九世纪的文学大师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礼让,是一种豁达的胸怀,是一种深厚的涵养,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礼让能陶冶人的情操,能带给你心灵的恬淡与宁静。(引用名人名言,全面归结,深化主题。)
让我们在心灵深处飞架一座“礼让”的桥梁,共同奏响世间和谐的旋律吧。(发出号召,照应标题。)
名师批阅报告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谈起,说古道今,旁征博引,材料丰富,分析精要。作者从“礼让”是一种美德,谈到“礼让”是一种胸襟,最后上升到“礼让”是一种人生的高尚境界。从古到今,从个人到社会,有理有据,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行文简练流畅,富有文采。
样板美文2
决心与你同行
我从远方来,遇见你。你沉默不语,却又胜似千言万语,你的心中存有一个“让”字,我决心与你同行„„(开篇点题。虚拟的“我”决心与你——一个具有“让”的豁达胸襟的人——同行。构思新颖。)
那一日,我走进城门,却见那往日繁华集市,今日空无一人,隐隐听到远处嘈杂人声。寻声而去,高高的擂台上两人抱拳对立。台下看客个个兴高采烈,激动不已。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你。
5
锣声响,比武开始。你摆开阵式,凝视对手。呼呼北风,撩动着你的衣襟,看你飞身出招,打了个对方措手不及,赢得台下叫好连连。我细看你招式虽快且准,但似乎招招留心并不伤对手性命。而那人却是个险恶之辈,见招拆招,虽不甚精准,却下手极狠。看来你的武艺确实略高一筹,又是飞身擒拿,转眼已将对手臵于掌下,你若拍下,他必定当即毙命。台下看客顿时鸦雀无声,而你却停住了手,台下瞬间掌声雷动„„(通过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娓娓道来,不经意间诠释了“让”的含义。但材料不够典型。)
不知过了多少世事轮回,我又一次见到了你。
那是在南方的小镇上,我依旧是个过客,青石板上的马蹄声在浓得化不开散不尽的烟雨中回响。但小镇依旧宁静,不为我这个过客惊动。
迎面,一个撑着纸伞的女子走来,一双绣花鞋小巧、轻盈。路窄,那双小脚停住,我也勒住马缰。那女子微微抬头,隔着细雨,我不禁呆住,是你,是你,是那个几世之前的你。你却不认得我,那双灵秀的眼里是一汪温柔的清水,你双颊微红,你低头,我也不再好看你。那双绣花鞋,轻轻挪动,移到了路边,你没有再抬头,我会意地轻夹马肚。从你身旁经过,隐隐一股荷香沁人心脾„„(作者借虚构的艺术形象——“美丽的撑着纸伞的女子”,“带着沁人心脾的荷香”,委婉地表达了对“让”的歌颂。)
我再也无法将你忘却,我久久思量,你是谁?你来自哪里?历经百世千年,你又将去向何方? 哦„„你不是你,你不只是你。你是一个民族,你是一个灵魂。你的心中有一个“让”字,“让”出虚怀若谷,“让”出博大胸襟,“让”出亦刚亦柔,“让”出谦卑洁净。你的心中有一个“让”字,“让”出中庸谦逊,“让”出生生不息,“让”出民族大同,“让”出天下太平!(文章由记叙到抒情,水到渠成。通过一组排比句式,有力地抒发了对“让”的由衷之情。) 你,长久地静默在遥远的东方。几千年来,多少风风雨雨,你都以最宽广的胸怀,最仁侠的气度去包容,不断地融和着周围的民族。你也曾伤痕累累,但你从来不曾死去,所有的来犯者最终都被你同化,融入了你。(文章由具有“让”的仁义宽怀的人上升到具有“礼让”优良文化传统的国家,深化了主题。)
你的心中存有一个“让”字,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你沉默不语,却已胜过千言万语,我决心与你同行„„(照应开头,严谨自然。)
名师批阅报告 本文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全文以“我”为线索,通过特写的镜头、跨越时空的观察思索,巧妙地给具有“礼让”传统文化的大国——“你”,画了一个像。作者写道:“‘让’出虚怀若谷,‘让’出博大胸襟,‘让’出亦刚亦柔,‘让’出谦卑洁净。”“‘让’出中庸谦逊,‘让’出生生不息,‘让’出民族大同,‘让’出天下太平!”强烈地抒发了对“让”的赞美之情和具有“礼让”的文明国度的由衷敬意。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与你同行”的原因。文章语言流美,句式多样,清新自然。但不足的是,在选材上不够典型广泛。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