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2022-07-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导学案

学习目标:1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历史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过着贫困的日子。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不料八月大风吹破此屋,大雨又接踵而来,草堂漏雨如注,无法安居,给全家生活带来很大痛苦。在此情景下,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乃作此歌。诗歌写的是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

明确体裁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能唱的诗)。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历史链接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绪),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一、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1、大声朗读诗歌两次

2、勾出生字,并参照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把正确的读音标在相应的生字上面 预习检测

1、给下列生字注音

怒 号 三重茅 挂罥 长林梢 飘 转 沉塘坳 布衾 ........丧 乱 广 厦 庇 护 突兀 见 此屋 .....2、解释诗句中加点的字词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二、大体理解课文意思

小组相互释疑补充,然后派代表翻译。 三、课文赏析。

1、用四个字给每段拟一个小标题,诗歌哪几节是叙事?哪些是抒情?想想每一诗节中蕴涵着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1)________________ ( ) (2) __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 ( ) (4) ___________________( ) 2、从诗中前三节可以出诗人的生活过得怎样?哪些地方最能说明?

3、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4、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5、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四、中考点击

1.[山东省东营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坦露了诗人“忘我为人”的阔大胸襟和恤民情怀。

2.[辽宁省朝阳市]近年来,国家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步伐,努力实现百姓“安居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体现了这种美好的愿望。

五、能力提升

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把“群童抱茅”这个情景具体描绘,特别要具体描绘杜甫这个人物形象,要具体描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150字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