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一模块
课题名称 教材分析 学习多种表达方式 感受多样民俗文化 体悟作者寄寓情思 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从中可以看到一幅幅名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的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生对以单一的表达方式为主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读到的较多,但是像本单元学情分析 这样的通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习俗风尚的文章读得并不多,学生有必要理解根据需要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学习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表现情思的文章来充实自己的阅读。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 2、结合实例,学习和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3、结合实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教学重点 结合实例,学习和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实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课时计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社戏》 课型 课内精读 1、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学习《社戏》一文,结合实例,学习和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3、结合实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作者围绕“社戏”具体写了哪几件事?请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 2. 请找出文章中“看戏”的段落,反复品读。 3. 《社戏》在叙述这些事件的同时,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选取其中一件事例,圈点勾画,分析综合运用这些表达方式的作用。 合 作 探 究 二、精读品析,揣摩情思 1、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情感。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豆好吃吗?戏好看吗?到底是什么吸引“我”,让“我”久不能忘?从字里行间品读作者要借“豆”“戏”表达一种什么情思? 2、对比《社戏》原文开头部分对作者成年后在剧场看中国戏的两段经历,体会作者通过写不同的看戏经历,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思? 三、总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阅读文章要体会文本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品味语言来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社戏 板书设计 民风淳朴直接抒情多种表达方式
人情美抒情间接抒情: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议论:画龙点睛作业设计 运用学到的方法,课下自主阅读《回延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教目标 《回延安》 课型 课内教读 景物描写: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描写人物描写:动作、语言、心理1、 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学习和体会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3、结合实例,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合作探究 教师可根据学情自定 一、初读诗歌,概括内容 1.反复朗读诗歌,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并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文本的五个层次各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层的内容。 二、品读诗歌,深入体会情感 这首诗生动形象,热情奔放,意蕴深刻。作者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表现出自身对延安最浓烈的深情,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写作技法表现了哪些情感。 三、总就归纳 1.擅用动词表达情感。 2.善用修辞表达情感。 3.选取延安独有的风俗民情表达情感。 4.运用带有鲜明地方色彩的语言表达情感。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运用学到的方法,自读《安塞腰鼓》、《灯笼》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安塞腰鼓》、《灯笼》 课型 课内自读 学习《安塞腰鼓》和《灯笼》两篇自读课文,尝试去体会多种表达方式,体学教目标 味作者情思。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依据学情自定 一、学习《安塞腰鼓》 1、通读全文,找出不同表达方式的内容,仔细品味。 2、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思。 通过读《安塞腰鼓》中的 ,我感受到了 的情思。 二、学习《灯笼》 1、通读全文,找出不同表达方式的内容,仔细品味。 2、通过读《灯笼》中的 ,我感受到了 的情思。 三、总结归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阅读文章,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体会文本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 安塞腰鼓 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合 作 探 究 板书设计 灯笼 寄寓淳朴情感 抒发爱国热情 第四课时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北京的春节》 课型 课外自读 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学习《北京的春节》。 《北京的春节》 老舍 批注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罗列文中北京过春节的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习俗及其表达方式 :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 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 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孩子 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 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 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 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 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 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 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 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 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 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 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午前到亲戚 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 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 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 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 的美好姿态与娴熟技能。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思考: 1、通读全文,理清老舍写北京过春节的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2、通过读文中的 ,我感受到了 的情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