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析融媒体环境下广东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策略

2021-04-26 来源:好走旅游网
第8卷第10期 2017年05月 新闻研究导刊 Joum ̄of News Research Vol_8 No.1O May 2017 探析融媒体环境下广东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发展策略 廖向阳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广州510066) 摘要:当前移动网络和数字化传播日益成为社会信息传播形态的主流,电脑和移动端成为了媒介终端的热点栽 体,在传统媒体纷纷紧跟融媒体的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亟须创新和变革。笔者以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的民生新 闻栏目为例,尝试对民生新闻在融媒体环境背景下的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电视民生新闻;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7)10—0249—02 民生新闻是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闻类型。学界和业界 对于“民生新闻”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作出各种形式的解读。 本文认为,民生新闻将受众定位于普通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 状态、生存问题和现实需求,以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为基本准 则,用受众的视角来评述和播报新闻。区别于常规化的时政 新闻、经济新闻、法治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的分类,民生 新闻更多地依托百姓的生活,关注内容涵盖基本的衣食住行、 工作就业、医疗卫生、教育资源等广泛领域,其核心是“以人 为本”。【 一二、广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现状 (一)广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竞争格局 民生新闻雏形最早可在纸媒的晚报、都市报社会新闻里 寻到缩影,而在电视圈,江苏广播电视台城市频道2002年开 播的《南京零距离》被业界视为电视民生新闻兴起的代表 栏目。由江苏广播电视台主持人孟非领衔的这档电视民生 新闻节目,其本土化、平民化、个性化的风格迅速得到了受众 的青睐,一度成为国内身价最高的电视新闻栏目。自此,“民 生新闻”这种接地气的新闻理念和节目形态在全国各地电视 台的地面频道遍地开花,甚至引发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收视 率的争夺战。 广东的电视媒体竞争格局是由两个省级卫视、多个地面 频道、众多城市频道及少数境外频道构成。其中,民生新闻节 目作为长期以来深受本土收视人群喜爱的节目类型,竞争尤 、融媒体环境与电视民生新闻 *总书记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 展的指导意见》中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 展,要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的传播规律,强化互联 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 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 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 “融媒体”是当今传媒界和互联网圈的一大热词。目前, 学界和业界对“融媒体”的定义尚不明确。《光明日报》副 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认为,“融媒体”的概念重在 “融”,重在将机构媒体分散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部门的内容 资源、采编队伍、采编资源、采编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渠道、技 术解决方案、市场对接等融合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 近年来,移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 受众的生活方式和既有的媒介信息接触习惯,智能手机、平板 电脑、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设备分流了看电视的人群。微博、微 信、网络视频、App客户端等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呈现出赶超传 统媒体的趋势。国内传统的电视媒体迎来了全新的竞争格局。 从传播学上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出发,受众对媒介的积 极使用,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且受众所使用的媒介完全是 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在传统的电视传播中,受众虽可以通过民生新闻报道满 足自己获得新知、心绪转换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他们只能在 媒介提供的框架范围内进行选择,即在传媒设置的议程下进 行选择。而在网络与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受众对信息进行 主动的选择,进而加工、处理、修改、放大和重新组合,形成一 种交互性的双向传播模式。这种交互性正是传统电视民生新 闻节目所欠缺之处。与此同时,新媒体技术为受众提供了更 加多样的媒介使用机会。正如,美国传播学者尼葛洛庞帝的 预言:“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对信息和资讯的获取和及时发布而言,借助于新媒体平台, 普通人甚至比传统的电视台更有优势。因此,在融媒体环境 下,为赢得更多的受众,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变革显得尤 为迫切。 为激烈。2002年广东南方卫视首推《城事特搜》;2003年南方 电视台创办《今日一线》;2005年广东电视台打造《今日关 注))o这三档老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均一度掀起收视热潮。近 年来,由广东公共频道推出的《DV现场》作为后起之秀,在 民生新闻类节目中逐渐脱颖而出。 由广东广播电视台打造的这几档民生新闻节目关注民 生、选题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生活、为市民发声,收视份额占据 了广东新闻的半壁江山。另外,广州电视台推出的《新闻日日 睇》《今日报道》也拥有自己的固定收视群。随着广东地区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日益增多,相互间的竞争日趋严重。从 播出时段看,自下午5点多至晚上lO点;有的周一至周五上线, 也有的一周七天都在播;节目时长一般为60分钟,但个别栏目 如DV现场节目延展至90分钟。这场争观众、抢收视的大战越 演越烈,节目的生存压力颇大。 (二)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瓶颈 纵观广东电视圈中的这些民生新闻节目,虽然仍拥有广 泛的受众基础,但从媒体产品的生命周期角度看,都已走入成 熟期,共同面临着发展瓶颈。 第一,节目编排的同质化。虽然这些节目均各有定位,但 因为目标收视群体是一致的,格局视角也大同小异,故而在节 目的版面组织、内容编排甚至是主持风格上都呈现同质化趋 势。这对受众而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民生新闻节目应该有 自己的个性和情怀,打造辨识度。第二,题材资源的匮乏。民 生新闻的题材多以市民报料为主,对新闻资源的争夺易致题 材的重复使用,关于同一起事件的报道稍作修改便可出现在 不同的节目中。尤其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由于移动终端的 普及,受众可能早已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获知了这些热点事 件。第三,内容琐碎零散,缺乏深度。记者深入街头巷尾报道 民生,接地气的同时也容易演变成“市井化”。在某些民生新 作者简介:廖向阳(198卜),男,广东湛江人,拳科,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研究方向:电视新闻采编。 249 基层传播 闻节目中,只要涉及市民生活,不论新闻价值的有无和新闻价 值的大小,均加以详细报道,故民生新闻陷入了邻里纠纷、家 庭矛盾、爆水管、修路扰民等生活琐事的循环。偶有涉及“大 民生”的题材,如关系民生的楼市、医疗、养老、教育新政等, 多数报道也只停留在事件的表象,就事论事,缺乏对新闻背景 的深度挖掘,无法揭示更加深层的社会问题。报道内容缺少 深度,内容琐碎零散和肤浅,已成为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 通病。 三、广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策略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模式的多元化,有力地冲击了作 为第一大传统媒体的电视。加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自身在发 展中存在的同质化、肤浅化等问题,如今这一类型的节目收视 率呈下降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想要获得 持久的生命力,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留住受众,就要敢于直面 创新和变革大势,在节目内容、生产方式和用户交互体验上做 文章。 (一)提升新闻内容的品质 电视民生新闻要想摘掉“肤浅”的标签,摆脱琐碎零散, 必须提升内容的品质,做更专业、更有深度的新闻。正如,清华 大学教授尹鸿所说:“中国的传统媒体很大程度上是被自己打 败的,不是被新媒体打败的。在美国,很多报纸的纸质版已经 不出了,但报社没有倒闭,有渠道做自己的平台,现在都做得 挺不错的,传统媒体控制着内容,用内容为王推动媒介融合。” 首先,电视民生新闻要走向主流化。在题材的选择上,新 闻价值极低的生活琐事并不适宜作为报道的对象。从传统新 闻节目的分类看,政治、经济、法治、文化等重大题材被定性为 时政要闻,而民生新闻倾向于在受众生活中发生的各类事件, 倾向于做“小民生”。时政要闻作为“大民生”的题材,以社 会热点事件和主流新闻为主,事实上与受众的生活更为息息 相关。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向时政新闻、财经新闻领域延伸,从 受众的视角寻找报道的角度,用民生新闻的“平民化”风格和 讲故事的手法,用通俗易懂的视听符号深入报道受众应当关 注的时政新闻。 其次,电视民生新闻要加强深度,提升策划能力。在新媒 体的冲击下,受众的媒介接触习惯是从移动终端上就能便捷 地获取即时的动态消息,民生新闻如果还只是停留在对受众 的生活动态进行事无巨细的收集,势必无法留住受众。因此, 当下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应当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公共事件进 行深度的剖析和探讨。要打造一档品质上乘的电视民生新闻 节目,版面的组织能力、选题的策划能力至关重要,强化调查 性报道和系列专题报道是提升内容深度的关键。 (二)再造新闻生产方式 媒介方式手段的多元化在给电视民生节目的发展带来了 危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新闻生产方式的再造是创新电 视民生新闻栏目的重要举措。要充分整合新媒体资源进行内 容生产,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等新媒体互动平 台,实现互联网新闻和电视新闻双屏的采编融合,打通采编素 材库,实现采编人员的业务融通。 对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来说,在融媒体背景下,采编流程 再造的核心就是打破惯有的以职能划分的组织架构,建立新 (上接第111页)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 的快速发展,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媒体进入了传统 媒体和新媒体、大众媒体及个人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 般意义上的“差异化”已经无法实现城市广播在融合过 程中的突破。广播媒体必须在主动融人互联网新媒体的进 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脱颖 一毳 的以过程划分的组织架构,全面整合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类 型业务单元,实现“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的全媒体 生产,实现跨媒体内容共享。 首先,节目组需要建立一支全媒体记者团队,具备多媒体 整合传播和策划能力,制作适合不同媒介、满足不同受众的产 品。采编人员要加速自身转型,投入新媒体的生产传播。其次, 从技术的角度可搭建一个云平台实现内容的聚合和分发。如, 可将来自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上的热点资讯和事件通过算 法进行自动采集;用户报料可通过移动客户端直接上传随时 拍摄到的视频新闻。依托技术平台,制作好的节目可以拆解成 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源进行共享,同一则新闻可瞬间发 布于广播、电视、移动互联(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等)多种 终端。再造新闻生产流程,利用技术平台,聚合各种资源,为同 内容生产适用于不同媒介形态的产品是融媒体带给电视民 生新闻的最大机遇与挑战。 (三)着力提升用户的分屏体验 一在新媒体背景下,信息需求的分众化趋势明显。电视民生 新闻也要着力解决受众不看电视、如何让受众回归电视节目 的问题。2017年1月,由广东广播电视台创办的新闻资讯聚合 平台——“触电新闻”App正式上线,这是在传播竞争新格局 下广电媒体的一次积极探索。该广电移动App在坚持以内容 为王的前提下,遵循互联网信息聚合及互动分享的规律,致力 于提升受众体验,如实现了新闻资讯的个性化订阅和精准化 推荐、聚焦热点发起网络直播等方式。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融 入移动互联的主流,在节目制播上要遵循受众在移动终端的 看时效和在电视看深度的多渠道媒介接触习惯。 在新媒体环境中,电视民生新闻生产的价值量不再仅局 限于用收视率来衡量,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受众对节目的点击、 讨论、分发。时下广东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基本已实现在各大 视频网站的上线。重塑用户关系,提升用户在电视端、电脑端、 手机端的媒介接触体验,重新发现电视媒体不同人口的价值, 可使民生新闻的传播价值实现最大化。 四、结语 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内容和受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凭借 以人为本的视角和平民化的报道风格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 在新媒体生态下,为满足受众审美需求和媒介接触习惯而发 生转变,电视民生新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广东电 视民生新闻节目要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从电视内容 受众的需求出发,坚持以内容为王,创新新闻生产方式,广开 多屏互动的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许盛循.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民生新闻的创新与发展探究 [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邓涛.厘清“融媒体”及相关概念[J].采写编,2015(3): 6-7. [3]傅志群.从广东地区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谈其发展[J].当 代电视,2013(6):103—104. [4]鲍新文.融媒体背景下新闻采编流程再造的实践与思考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7(2):44—48. 参考文献: [1]张勤.融媒体时代的广播新闻运作研究[J].中国广播, 2016(O7):43—46. [2]王钰萍,魏可.新媒体时代广播的融合之道[J].中国广播, 2015(07):48—50+57. [3]王萍.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形态的创新[J].视听界,2012 (2):101—102. 而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