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2021-11-25 来源:好走旅游网
煤炭高等教育 2010年11月     Nov.,2010

               

 MEITANHIGHEREDUCATION 第28卷 第6期    Vol.28 No.6

・高职教育・

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何 侃,王金元,孙立新,宋 曼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38)

摘要:根据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生成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问题。结合江苏省高校两项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及一项哲社科重点科研课题的实际需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拓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问题。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154(2010)06-0105-04

  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高速化,世界各国都把竞争焦点放在了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薄弱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此,教育部于2007年1月颁布了“高等学校

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文件(教高〔2007〕1号)

[1]

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提出“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开展的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以及‘三下乡’、‘四进社区’等活动”。可见,广泛、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培

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此倡导相称的“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则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不仅注重实践创新——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也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此外,注重切实可行——训练计划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结合其项目选题范围不难发现,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给所有高校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都提供了多元化的实践路径,多元路径既有关联又有融合。

,提出要创造更好的条件和人才培养机制,

让大学生有更多的实践动手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一

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2007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颁布了《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方案(试行)》,决定在全省高等学校(包括高职高专)中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以整体推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迄今为止已资助立项项目近5000项。

我国大学生实践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2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分别经历了科技咨询为主的起步阶段、以暑期社会实践为主线的发展阶段,以及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为标志的第三个阶段,直至拓展到涵盖大学生综合素质各方面的全面实践活动[4]。在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

收稿日期:2010-08-18

[3]

作者简介:何侃(1963-),女,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金元(1987-),男,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特殊教育专业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孙立新(1987-),女,2006级特殊教育专业和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宋曼(1988-),女,2007级儿童康复专业(孤独症儿童教育方向)学生。

基金项目:江苏省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和运行模式研究”(08SJB8800018);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苏教高[2008]34号);“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康复的课程实践”(苏教高[2009]30号)

—105—                      煤炭高等教育                   第28卷

一、专业实践路径: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强化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能力,可借助于专业教学、实验、实训、实习等方式进行。大学生可利用专业知识或自身特长,并结合自己兴趣爱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首先,通过专业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实践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善于将学科的前沿理论、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和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在讲课过程中能讲出新内容,出题时能有新思路,解题时能用新方法,议论时能发表新见解、新观点,科研中能有新创举、新发现,在学生中树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表形象,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小学生情绪教育课程开发实践研究”课题即源于教师的课堂影响[5]),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学生实验、实训、实践出现问题时,及时给予指导。

其次,开放实验室和实训室、建立实践基地等创新实践平台。实践动手能力是学生最基本的能力,没有形成动手能力就不会形成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开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实验、实训和研究的优化环境。通过开放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开拓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保证了大学生课外实践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在培养专业实践能力方面,通过建立与学院专业紧密相关的实践基地如特殊学校、儿童康复中心等,开展专业合作,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在社区专业机构起到了准专业工作者的作用,形成了专业实践的常态发展。

在2009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由南京特教学院教授、博士、青年骨干教师、专业特长学生组成的实践团,来到绵竹地震灾区送教下乡。通过走访灾后集中安置的板房区中残疾人家庭、汉旺镇地震遗址、特殊学校、灾后康复中心、板房医院、社会福利院等地点,开展了灾后残疾人家庭康复指导、特殊儿童语言、感统康复训练营、特殊教育专题培训讲座等活动。通过走访、交流与特殊儿童互动等活动,使大学生们不仅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还收集到了灾后特殊教育重建、残疾人家庭康复需求以及灾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106—[6]

证性资料。在为德阳市教育局举办的“德阳市特殊教育教师暑期培训班”上,通过与参加培训的特殊学校教师的广泛交流,大学生们也从中深入领会到

特殊教师和残疾人服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二、科研实践路径:科研实践能力是指借助科研项目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

创新项目的创意来源于学生,学生并按兴趣自由组建团队,聘请指导教师对项目进行可行性方案论证及指导。整个过程体现了大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仅作为指导者,使学生在师生、生生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首先,构建学生科研梯队。保证学生科研活动的活力和长远发展,搭建金字塔型的学生科研活动梯队尤其重要。一年级学生打基础,可以通过开展不需要太多专业知识的普及性科技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如科普讲座、科技展览等;二年级学生集中强化训练,在一年级广泛参与的基础上,通过考核、选拔赛等挑选部分同学集中培训;三、四年级遴选部分学生参加省级比赛、全国大赛,申报各类资助项目,部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其次,搭建指导教师平台。教师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项目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团队意识。通过培训、讲座、学习交流等方式,帮助大学生了解科研创新活动的目的、规律、方法、途径等,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和水平。从熟悉项目的内容→查找资料→制定研究方案和研究路线→按照研究路线开展研究并对每一步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在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的基础上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参与的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引”和适度的“指导”。

再次,建立课外研讨平台,由学生自发组建科研创新小组,经常性地开展研讨活动,邀请专业教师参与、交流,搭建起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将学生看作一个个具有创新潜力的个体,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个性发展。“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

[7]

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技发明、设计创造等。丰富实践内容,增加实践环节。构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科技竞赛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创新人才涌现的有效载体。构

第6期        何 侃,王金元,孙立新,等/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建全国、省级、校级、院级竞赛“四位一体”的竞赛体系,实现大型科技竞赛届次化、中型科技竞赛院系化、小型科技竞赛活动社团化,来推动学生科技竞赛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和规范化。

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实践创新能力方面,我们辅导的学生参与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等科研项目小组均取得不斐成绩。发表研究论文6篇,其

[14]

中“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心康复模式研究”参加全国第三届全国孤残儿童康复资源发展工作研讨会交流(2009年)并获一等奖(惟一);1人获院“首届校园10大先锋”之“创新先锋”荣誉称号;另外,获首届“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奖1项,第二届“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奖1项。

三、服务社会路径: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了解社会民情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重要因素。服务社会的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学理论进行检验、运用以至于发展,从而提高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社会、民族的发展服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还能加深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升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009年7月,南京特教学院以“太阳花”志愿服务为品牌,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服务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为重点,引导大学生结合“我爱我的祖国”主题教育活动,将爱国热情和成才发展的强烈愿望转化为促进自我成才、服务灾区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大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进灾区,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既开阔了眼界、了解了国情,又增长了见识、锻炼了才干,普遍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这次的千里送教,切实把学院的博爱精神和特色服务传递到了地震灾区,丰富了灾区特殊儿童的暑期生活,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普遍提交了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学生返校后,学院又组织了“实践归来话收获”座谈会,深入交流经验体会,进一步扩大了实践教育成果。学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了意志,砥砺了品格,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彰显了人生价值;在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中,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综合素质,为自身成长、建设社会、服务人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省市区残联支持下,学院各系经常性组织学生参加每年助残活动,走进社区,走进残疾人家庭提供服务。各系均成立实践部、下设志愿者

[8-13]

服务队,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实现社会实践工作的常态化。每年的助残日活动等系列学生活动,实现社会实践的全员参与,培养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与实践能力。许多学生获得了省级、院系各级优秀志愿者称号,许多教师与学生分别获得了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先进工作者和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四、创业实践路径:激发潜能,提升本领,引导大学生服务社会

社会实践不仅是高校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而且是大学生体现自我、服务社会的具体举措。大学生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目的参与社会实践?无外乎: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社情,积累对社会认识的阅历,增进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开拓视野,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增加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投入真实的工作当中。

高校要发挥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的指导作用[15],引导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利用机会参与社会实践,尽量与自己未来的职业设计相联系。只有尽可能地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这样大学生将来就业创业时也会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大学生也只有在亲身参加社会实践之后,才能更加明白自己未来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学习的动力和目的也会更强。如南京特教学院“太阳花”志愿者的灾区送教,把就业创业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就今后灾区特殊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等方面事宜,与当地残联和教育系统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科研创新、课程建设及实践训练基础上[16-17],2010年学院学生策划的“殊博汇残疾人服务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代表学院参加第六届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荣获“特等奖”。

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是否真对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创业有指导意义,还有待于实践检验。这种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二是学生毕业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缺乏相对应的实践体系,有必要进行一些“真枪实弹”的实践锻炼。学生们不仅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获得锻炼,而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做贡献,这样也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如充分利用专业教师的优势,形成以专业教师为支撑、学生自我管理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新型活动模式——“心海扬帆”心理康复社、“妙手回春”康复推拿社;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多位学生自主创业开办康复中心发展良好,而校内的学生也通

—107—                      煤炭高等教育                   第28卷

过到康复中心等机构开展专业实践,为后期就业和创业提供实践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切实产生实践效应和社会效应,促进大学生能力提升和成长成才,实现学生、学校、社会之间互动多赢的局面,就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不同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来明确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同时,要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在指导教师与所在学校的督导下,不断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

革工程的意见[EB/OL].[2007-01-22].http://www.moe.edu.

cn/edoas/website18/level3.

jsp?

tablename

=

2195&infoid=32084.

[2] 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

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EB/OL].[2007-04-09].http://www.ec.js.edu.cn/newsfiles/105/2007-04/3988.shtml.[3] 邢强.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研究[D].长春:东

北师范大学,2007:1-30.

[4]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EB/OL].[2005-02-01].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956&infoid=26211.

[5] 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0年高等学校大学生实

践创新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EB/OL].[2010-07-19].http://www.jsjyt.gov.cn/html/zwgk/xzgw/77664.html.[6] 何侃.实践育人,专业见长,服务社会[J].南京特教学院学

报,2009,22(4):74-75.

[7]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

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8.

[8] 何侃.复杂系统观与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中国特

殊教育,2008,(12):28-34.

[9] 王金元,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生态化支持系统的构

建[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21(3):40-44.

[10] 何侃,王金元.以复杂系统观引领盲校心理健康教育[J].现

代特殊教育,2009,(11):5-8,13.

[11] 王姣艳.复杂系统观引入特殊教育领域的首次尝试——《特

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评介[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8,21(4):44-45,57.

[12] 宋曼.促进孤独症儿童心理康复的课程设计[J].南京特教

学院学报,2010,23(2):72-76.

[13] 何侃.震灾后儿童心理重建的复杂性与长效机制[J].现代

预防医学,2008,23:4625-4627.

[14] 何侃,王金元.孤独症儿童“家庭中心”康复模式研究[J].现

代预防医学,2009,(10):1841-1843,1846.

[15] 何侃,顾雪英.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对高职院校职业指导的启

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8,26(2):105-108.

[16] 何侃.特殊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突破路径[J].教育评论,

2008,(5):71-74.

[17] 何侃.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08:1-30.

PracticepathandtheCreativeAbilitiesoftheUniversityStudents

HEKan,WANGJin-yuan,SUNLi-xin,SONGMan

(InstituteoftheDisabledDevelopment,NanjingTechnicalCollege

ofSpecialEducation,Nanjing210038,China)

Abstract:Basedonthedialecticalrelationshipofthecollegestudentspracticeinnovationability,thearticlediscusseshowtousethepracticeinnovativetrainingtostrengthenthestudentsinnovativeeducationStudents.CombiningwiththepracticalneedsofthetwoinnovativepracticetrainingprogramofuniversitystudentsinJiangsuProvinceandaresearchsubjectofphilosophysocialsciennce,thearticleanalyzedtheeffectivepathofstudentsinnovationpracticeabilityfromthefouraspec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creativeabilities;practice;trainingpath

(责任编辑 王丽恩)

—1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