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炎帝陵地理环境与风水初探

2020-11-24 来源:好走旅游网
文史博览(理论) 2010年7月 Cult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 Ju1.2010 炎帝陵地理环境与风水初探 张广核 [摘要]远古时代,一位圣人诞生在华夏大地,他就是炎帝神农氏,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之一,受到世代炎黄子孙的敬仰。 据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罗泌《路史》: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日茶 陵”(原茶陵包括今炎陵县全境)。相传炎帝神农氏在位期间,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湖南更是其活动的核心区域,留下了大 量的历史遗址,仅株洲市境内发现的古遗址就多达150多处。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A4f]只会使用简单的石头制工具,生产力水平 极端低下,生活处在茹毛饮血、饥寒交迫之中,只有部落首领去世才能享受入土为安的最高贵的礼遇。因此,当地老百姓尊称炎帝陵 为圣陵。21世纪初,重修炎帝陵一期工程竣工,主体建筑神农大殿占地3920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为明清仿古建筑形式,混 凝土仿木结构,飞檐峭壁,流金溢彩,气势恢宏,与周围的建筑群浑然一体,正门口立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题写的“炎帝陵”陵款的汉 白玉石碑。圣陵座北朝南,山上古木荫蔽,山下河水潺潺。圣陵宫殿金瓦红墙,庄严肃穆,古香古色的建筑群,同秀美的自然风光相互 交融,使圣陵更为神圣壮观,的确是一座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陵园,吸引着无数的海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祖。 [关键词]炎帝陵;地理环境;风水 中图分类号:C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53(2010)07一O019—03 一、风水的起源和运用 持“以人为本”,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 创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赢得最佳的天 时地利与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中国古代科技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由三部分组成:即气、数和 象。中国古代风水学指出:风水者,藏风聚气也;风者,空气流动 也;气者,地气也;水者,水流、气也。古代风水学将“天、地、人合 一有关风水研究是中国闻名于世的一大文化现象。早在数千 年之前,中国人就发现如何利用大地之力能,造福于人类自身的 奥妙。风水最早出现于石器时代,但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仅靠口 头流传于世。直至后来发明了甲骨文,随着文字的逐渐完善,才摆 脱了无文字记载的困境。最早文字记载的《诗经》日:商朝时一个 叫公刘的部落首领带领族人迁徙到陕西彬县落户,为了让部落发 展壮大,在选择修建房屋的地点时,公刘颇费了一番周折。他查看 了当地的山川走势,观测了风向和水流方向,最终选择了一块后 有靠山,前有河流的地方。此后,风水开始引起帝王们的注意。在 他们的关注下,风水学说开始成型和发展。并陆续出现了很多风 ”视为最高原则,核心内容是人们对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 其范围包括住宅、宫廷、寺观、陵墓、村落和城市诸方面。其方法是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按照三大观念进行风 水规划:一是太极泛存观。古代风水学认为,一个是城市、一个是 村落;一个庭院、一幢建筑;一户住宅、一个房间……都是一个太 极,只是层次不同而已。住宅建筑布局,既看其自身的太极,也看 建筑群组的太极,建筑群布局,应以地形方整、太极完整为宜。不 宜缺残某部分建筑的位置。建筑地段布局应十分注意太极图的场 气效应,慎重选择空地,建筑群组团内的小游园绿地,应选在中心 水大师,其中,最为突出的有6位:分别是鬼谷子、九天玄女、黄石 公(张梁的师傅)、张天师(张梁的第九世孙)、赖布衣和刘伯温。风 水学说从诞生开始,便一直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是一种“帝王之 术”,虽然其中附着一些迷信邪说,但笔者认为,其精华是对居住 地段,并应有建筑小品布置。在住宅设计中,一幢住宅也不宜缺 角。住宅楼层内部各户不宜交错分户,造成各户平面缺残某角。二 是场气万有观。风水学的五大要素龙、砂、水、向、气,其本质是气。 寻龙,捉穴、察砂、觅水,定向,是在于察寻适于人体的吉气,避开 环境进行科学选址等方面的科学。中国西安、洛阳、南京、北京等 古都都是经过建筑风水选址而营造的。直到晚唐,这种帝王之家 的不传之秘才流传到民间,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风 水学是中国先民在历史长河的社会实践中,与自然和万物的认识 及其协调它们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理念——风水文化 观念,是人们的理想环境空间——环境科学。其基本的概念是: 风水学是坚持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服务的,它包括地球物理学、水 不利于人体的煞气,趋吉避煞,在于对场气的趋避、物物之间存在 场,气来自场。现代科学已初步察证,人体有场气,植物有场气,建 筑物也有场气,万物之间皆具有场气。恰如万有引力一样,场气也 是万有的。一幢建筑可以无足轻重,但如组成建筑群,场气可能剧 变。三是场气引导观。风水之气,是宇宙场气、地球场气、地域场 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 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一体的自然科学。其宗旨是坚 气、建筑群场气、植物场气和人体场气的统一场气中的气。宇宙、 [作者简介]张广核,男,株洲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株洲,412007 o 19 炎帝陵地理环境与风水初探 地球、地域的场气,为大场气。大场气,虚处来,实处止。阳宅多选 址在类似盆地、半盆地(山环、山湾)中,这种地域,土肥水上,宜于 民生,利于接纳大场气。场气的形状,是螺旋式运动的,任何局部 某一层次的螺旋式运动的场气,都是宇宙大环境的一部分。小环 境植物、建筑、人体是小场。小环境场气,风水学称为地气,地气高 处来,低处去。然而这种场所,在一定条件下,在局部环境中又是 可以经过人的智能认识加以适当导引的。 南针,量一下住宅的套宅方向,尽量挑选正南北或正东西的方位。 因为,在这样的住宅里,你的卧床能接近正南北或正东西的方向。 三是地理环境影响人的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有一个很 明显的现象: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先来说说西酸:日西酸大家 首先会想到山西的醋,其实整个黄土高原上大家都爱吃醋。为什 么?原因是黄土高原土壤含钙太多,食入过量的钙,易得胆结石等 疾病,因而人们就选择用醋来中和。第二个是东辣。中国有个顺口 溜,讲“江西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可见四川 人是最能吃辣椒的。其实,辣是潮湿气候的产物,过度的潮湿会导 阳宅风水理论的主要基础是气和势,其中气是阳宅风水的中 心。从气说,主张的是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反对死气、煞气、泄 气等。这实际上是追求房宅建筑选址的方位布局与周围环境大 自然的协调统一,以保证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背山面水, 负阴抱阳,避风防淹,被认为是好风水,就是因为它能藏气。例如 阳宅学注重居住空间的空气是否流动,阳光是否充足,还有水流 方向等。阳宅学讲究的是人居住环境,彼此互动关系,当中的空 气、阳光、水三大要素对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阳宅择地要选 择地基稳、土质佳之处而建。有关阳宅内部的配置要注重动线的 流畅与方便实用。阳宅风水理论与建筑美学、建筑伦理学、建筑 气象学等有密切关系。还有水口、门、隙空补缺、回风返气等观点, 对建筑也极有借鉴价值。例如“明厅暗房”的原则,既是要求客厅 要宽敞明亮,让一家人生活互动在客厅时能感觉舒适愉快,同时 给客人的感觉也舒畅。卧室部分,则宜暖和聚气为原则,闭塞昏 暗固不佳,窗户太多,光线太强,也都会影响睡眠质量,这也是合 乎科学的。如果床铺冲门,睡觉时易受到干扰;如风向直吹头部, 更是会影响睡眠甚至受到风邪感冒。如果睡在大梁下面,容易有 压迫感。至于其他摆设,以及宅内宅外诸多事项,也都要合乎自 然、科学、人性。阴宅的风水与阳宅的风水并没有根本区别,所不 同的是阴宅的气场小,阳宅的气场大。但是,阴宅的处理比阳宅 要耗精力得多。因阳宅是明的,可以随意隔间,甚至可以搬走和 变更;阴宅是暗的,在土里看不见,只能凭经验和理数来推算。风 水经过后人的不断摸索实践、总结和提高,不断地去其糟粕,留存 精华,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丰富的科学思想及文化哲 学涵义的现代中国风水学。 几千年以来,我国的风水理论从建筑选址到房屋装饰、再到 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均被广泛应用:一是科学决策建筑选址。在 建筑方位上,绝大多数都选择座北朝南的房屋。中国建筑所崇尚 的最好方位,就是背山,面水、向阳的自然方位。在中国所处的地 理纬度范围内,“风水”理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或 以山东、水西为阳,以山西、水东为阴。这种阴阳方位,就来自于自 然方位。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古代乃至远古时期的房屋建筑,大 都采取坐北向南之方位。在北半球,这种安排非常合理:这样房 间内才能照到阳光。这也显示了人们天生的一种本能:用北墙抵 御寒冷,而居住其中的人们像植物一样面向南方,接受阳光的照 耀。二是居住环境要因地制宜。有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体外表 存在着一层肉眼看不见的气场,它由人体本身产生的能量不断流 动形成,这种能量流所交织而成的持续生命所必须的“气”,称作 “那第斯”。这种气场喜聚不喜散,相当于给人体穿一层盔甲,加 一层保护层。若是这种气场丧失到一定程度,人体就会受到外界 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致病。古人在居住环境上下了一个断语:“宅 小人多气旺”,这与人体气场在外环境中的聚与散的理论不谋而 合。人们选择住宅时,一般挑选住宅楼的时候,最好携带一个指 致毛孔闭合,人体内需要排泄的物质难以排出,也使得人的情绪 很低落。吃过一次麻辣火锅,出一身大汗,身体和情绪都得到了 排泄和调节,十分舒服。江西和湖南吃辣,也是气候过度潮湿的原 因,至于南甜和北咸是因为南方的主食大米糖分较少,人们需要 补充糖分,而北方的气候导致蔬菜较少,要多放些盐来弥补蔬菜 的不足。四是地理环境影响人的性格脾气。人类的性格在地域上 也有差异。比如东北人和西北人,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如果是朋 友,可以为之两肋插刀,肝脑涂地;如果是敌人,将与之不共戴天,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南方人则不是这样,他们很少有这种过激的 举动。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呢?主要是因为季节的变化大小造成 的,东北和西北按照平均气温,基本上没有春秋两季,尤其是新 疆,山顶上白雪皑皑,山麓是滚烫的黄沙。这样的变化,对人类进 行经常性的启发式教育:要么寒冷,要么火热;要么冰凉,要么滚 烫!这也是东北人和西北人的性格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特点。五 是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外在形象。地理环境对人类容貌的影响较 大。古人早就总结出了“依山生伟男,临水产娇娃”的学说,当然大 家最为关注的是“秀山丽水出美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 “浑源的女子不用挑”就是多年来人们的总结。前者来自农耕民族 和草原民族的混交,后者来自山水的秀美。对于人类身高,其地域 差异主要是“高纬高于低纬”。大家知道东北人的身材较高,而且 块头也较大,这是因为高大身材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小,利于 御寒。因此,大自然筛选出了一批高大的东北人。同样的道理,身 材矮小的人单位体积对应的表面积大,利于散热,这也是生活在 低纬度的人身材矮小的原因。按照这个道理,在我们中国,海南 岛的人应该身材最为矮小,但事实是四川人、贵州人最矮,为什么 呢?万物生长靠太阳,四川、贵州的光照偏少,导致骨骼发育不良, 加之以营养较低的大米为主,再加上因气温较高而消耗较多,所 以造成了四川、贵州人平均身材最矮。有意思的是,人类食物的 营养价值也是高纬度高于低纬度。如蒙古高原的主食以肉和奶 为主,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主食以小麦和杂粮为主,长江中下游地 区的主食以稻米和薯类为主。最后从人的生长激素分泌来说,生 长激素的分泌有两个特点,一是晚上睡觉时生长激素才分泌,二 是深夜一两点分泌最旺盛。低纬度地区终年炎热,晚上一两点还 难以入睡,生长激素自然分泌较少。而高纬度地区则不存在这样 的问题。总之,社会实践告诉人们,对于风水学应该重点用科学的 眼光关注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二、炎帝陵地理环境浅析 炎帝陵地处炎陵县西北部鹿原镇。鹿原镇位于炎陵县东经 113。39’22”,北纬26。26’17”。东临龙溪乡,南接船形乡,西靠 文史博览(理论) 2010年7月 Cuhure And History Vision(Theory) Ju1.2010 东风乡,北与茶陵县毗邻。距县城l9公里,有公路直达。境内有衡 炎高速、炎安公路,106国道贯穿南北。炎帝陵所在的炎陵山上, 至今还保留一座氏族墓地,据当地百姓传承下来的信息,炎帝陵 旁边的残存大块墓地是炎帝神农氏的亲属和子孙的长眠之地,共 有墓壕300多座…。圣陵鹿原陂地势开阔,远近丛峦叠翠,古木参 天,禽鹿和鸣,美景怡人,是上佳的风水宝地。 炎帝陵葬在炎陵山,周边四面群山环抱,斜濑河水潺潺盘流, 盆地稻花芳香,周边有许多的名胜风景。其中,最著名的有“禽鹿 和音”、“味草凝芳”、“异树飘香”、“芳洲春锦”、“石龙鼓鬟”、“龙潭 鱼跃”、“晓阁烟岚”、“云秋雨霁”等八景。此外,还有其他名胜古 迹。如圣陵东北向的崖阴山,相传炎帝诞生于此,山上建有“炎帝 祠”。圣陵东南向数十里处有座霭仙山,山上建有“帝母祠”和“二 仙庵”。圣陵西南数十里处有座桥头岭,山形险峻,四血崭绝,鸟道 羊肠。山上建有“望云庵”、“栖云亭”。圣陵南向数十里处有座云秋 山。山上林木苍翠,鸟语花香。山上建有“三仙女祠”,此外,还有一 天然石室,可容纳数百人。独有的山脉,特含的精气,构成了一幅 自然环境条件和人文地理学理念的风景。 炎帝陵陵区的地质构造以变质岩为主,主要是砂质扳岩和浅 变质岩石英砂岩。岩石性硬,风化壳较厚,跨度性适中,有利于农 作物的保水保肥,有利于各类植物的生长。接着说在气候条件方 面,陵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严寒期短,春早回暖快,春 夏多雨,夏末秋后多旱,夏凉秋寒早,四季分明,具有独特的山区 立体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2.1~173cC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一9. 3℃,最高气温39.1℃,温差较大。平均无霜期为288天;太阳辐射 平均每平方厘米为86.63~105.1千卡;全年13照总时数平均为 l500.4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761.5毫米;年平均降雪(据1958 年至1990年33年统计)6天;年均湿度在81—85%之间。在水资 源方面,陵区年均降水量为1761.5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027.2毫 米,年最小降雨量970.2毫米。其中,春季占29.2%,夏季占 40.7%,秋季占11.30%,冬季占18.8%。月降水量以6月最多,平 均为2184毫米;月最小平均56毫米。多年降水日平均大183天, 最多年份218天l2]。炎帝陵区土地肥沃,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植 物生长茂盛。陵区及周围常见的植物群落有:樟树群落、杉树群 落、马尾松群落、紫荆群落、油茶群落、楠竹群落、红豆杉群落等 等;盛产茶油、香菇、竹笋干、桐油等林副产品;有观赏花木如杜鹃 花、兰花、樱桃、海棠等;中草药植物有天门冬、杜仲、厚朴、淮山、 肉桂等等;野生动物有穿山甲、苏门羚、獐等,此外,这一带还是白 鹭、白鹇等候鸟的栖息地。炎帝陵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 件,使她增添了不少的神秘色彩。 三、炎帝陵风水之我见 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有风水先生踏看圣陵风水,几乎都是 赞扬声,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经考证:圣陵左有霭仙山(青 龙);右有桥头岭(白虎);前有扬钱洲和云秋山(朱雀);后有炎陵 山(玄武)。这正符合风水学记载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 武”的风水宝地之说。炎陵山圣陵旁边有一条环山河水,称之为 斜濑河。该河发源于桂东县八面山主峰,依山盘旋数十公里,直 达新庵(西庵)双江口纳河漠水(’洙水支流),始称沭水。炎帝陵左 向旁沿山脊下斜濑河旁边200米左右有一块面积达20平方米的 青石,称之为“龙脑石”。清朝毛国翰《龙头石》日:“吾闻太初帝,御 天驾蜚龙。帝去龙不飞,攀龙俱莫从。蜿蜒灵豁侧,化作青青峰。昂 首积铁色,奋怒催枯松。有时露一角,嘘气寒云浓。翻愁风雨来,变 化无遗踪。不复媚幽姿,太息临飞淙。阴森峭壁立,草木青蒙茸。如 闻元潭底,时时鸣鼓钟”_]]。沿“龙脑石”下方200米的斜濑河水 中,位于鹿原陂正对面有一块6米长的青石,称之为“龙爪石”。清 朝毛殡《题龙爪石》载:“元潭深不测,窟穴通沧溟,下闻真龙潜,云 气长冥冥。孥云隐怪石,忽露云中形。蟠攫势欲飞,出没如有灵。安 知学变化,不更随风霆。波罄霜雪色,净无苔藓青。影人洞穴黑,烟 腾岩峤腥。临深一回首,苍茫愁晦暝”[4]o炎帝陵右向旁公祭广场 左向小山丘,称之为“龙爪山”。圣陵被(斜濑河)龙身紧紧缠绕怀 抱,天然的“龙脑”和“龙爪”栩栩如生,“龙头”已伸入斜濑河之中, 呈现出沿洙江、渌江、湘江、长江回归大海之势。明代尚书张治赞: “衡岳南峰回碧嶂,湘流千里接通川。冥冥宫阙翳山木,渐渐秋风 吹野田。无为八方顺帝则,粒食万古开民工。剪萝下马读残碣,缥 缈江汉昏寒烟”_5]。自古以来,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风水 学有“峦头”及“理气”两种推算生气的方法。“峦山”是看山水的形 势来判断生气的所在,大致来说,山环水抱、山青水秀的地方,大 多是生气“聚而不散,行而有止”的好风水之地。“理气”是根据房 屋或坟墓坐向及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推算生气所在,以利 趋吉避凶。《官氏地理指蒙》日:“指山为龙兮,象形势之腾伏”;“借 龙之金体,以喻夫山之真形”;山之延绵走向谓之“脉”。当今学者 穷究事物原委的“来龙去脉”成语和风水先生说“山脉走址形势有 ‘寻龙捉脉’之说,即是指‘从大山一中山一小山一小丘’地理形 势。站在鹿原陂,眺望远处,云秋山拱峙于西南,远山含黛,如品 丹青;黄杨山两山相对,犹如两座列旌卫士,守卫皇陵,杨钱洲上 芳草青青,野花丛丛,宛如锦毯。近看足下,斜濑水纡萦于坡前,波 逐浪卷,粼粼生辉,胜似一条玉带。坡上林茂花香,兽吼禽啼;坡下 岸柳轻扬,鱼腾虾跃。清同治《酃县志》记载毛国翰诗颂《炎陵》: “万古灵秀钟,兹山乃奇最。凭高一以眺,四野浮青霭。佳气盘郁 葱,洙水萦如带。川原相回合,奔凑千里外。乾坤绕幽宫,风雨闭楚 塞,信是神灵区,遗文自前代。百灵时复来,阴阳互明晦。昨过苍梧 野,九嶷暮相对。不复见朱凤,古木展旌旆。及兹秋禾登,渺然怀秉 耒”_6]。依从诗的境界亦可以看出,圣陵无论是从风水理论研究或 是依据地理环境的具体实际来看,无疑都是一处理想的帝陵吉壤。 [参考文献] [1】章樨慧,张前荣著.《神农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6年11月, 117 【2】酃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酃县志》(京)新登字022号.中国版本图 书馆clp数据核字(94)第02523号,56~57 【3114]周新发编著.《鹿原古韵》三秦出版社,2005年,198,199. [5】[6】廖德文著《炎陵历代诗选注》.香港天马印行,1998年10 月.22.194. (责任编辑:黄涯)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