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高中化学标准说课稿模板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说课稿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铝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稿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一课时) 第一节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第二课时)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1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 第章,第节,第 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
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2、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 难点是:
四、说教法
2
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并借助实验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我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展开学习活动,结合实验、层层深入、多层次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感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并使知识的学习系统化。
五、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是目的。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本节课,学生通过“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f分析推理—整合运用”的学习方法。此外结合反馈补救法,通过学生的习题检测,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优扶差,满足每一位学生”。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新课引入。“导入旧概念,提出新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全民总动员。 首先: 其次: 再次:
第三环节: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实验探究得出本节课的重要结论,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回顾,使学生能够把握住自己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最后布置相应的习题,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总之,本节课我是根据高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结合本节知识的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采用实验探究法、知识迁移法、类比法、分组讨论法以及学生自学法等多种教
3
学方法。运用实验演示、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的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物质的量》。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始终,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在此之前,学生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或简单的定量角度去学习化学知识,而这一节的学习会使学生对化学中的\"量\"有一个新的认识。因此教好物质的量的概念,不仅能直接帮助学生掌握好本章中的有关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而且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的计算打下基础。所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掌握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含义;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
B、通过练习掌握物质的量与物质微粒数目间的关系,初步认识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
4
(2) 能力目标: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进行计算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A、通过学习概念的推导及应用,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思想。 B、养成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及不断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4)德育目标:
A、培养学生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的辩证逻辑能力; B、培养学生抽象、联想、想象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C、使学生学习法定计量单位及国家标准中“量和单位”的有关内容。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能根据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2)难点: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于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简单换算
二、学情分析
对于化学课的学习,高一学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需要老师将一个知识点多次讲练以强化其理解与记忆,因为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速度较慢,遗忘速度快。由于物质的量这一节的概念比较抽象,限于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改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所以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采取目标分层教学法
课前五分钟检测主要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粒间转换的理解与应用,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新课教学主要采取对比归纳法:通过与生活中的某些质量小,数量大的实例对比,指出化学反应中存在的相同情况--提出物质的量的概念;通过与其它基本物理量和单位
5
的对比提出摩尔的概念,帮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和记忆物质的量与摩尔的关系;通过适当的分层练习强调指出学习摩尔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的掌握本节知识。
(2)讲练结合
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四、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五、说教学过程
1、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
设问引入新课:物体运动的快慢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什么物理量表示?单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转入:任何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例如,1滴水是由许多水分子构成。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的多少,也应该有相应的物理量,这个物理量科学上称为“物质的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它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不要过多的强调,以免将问题复杂化使学生心理压力加重)。
2、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教学
引入:每种物理量都有相应的单位。速率的单位是“米/秒”,“物质的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等。“物质的量”作为一种物理量也应有相应的单位,它的单位是什么?
分析:由于“物质的量”是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数目多少的一个物理量,学生首先想到“个”。由于粒子太小、数目多,用“个”作单位,不方便。例如,1滴水中有1.67*10
21
个水分子。所以用“个”不行。科学上用“摩尔”作为“物质的量”的单位。1摩尔是多少?让学生联想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国际千克原位,指出在国际上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即1mol粒子集体所含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相同,约为6.02*1023个。然后进一步引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定义:把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符号为NA,通常用6.02*1023mol1表示。
6
运用实例推导出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存在的关系:n=N/NA
3.摩尔质量的引入:通过设问,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相同,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不是也是相同的呢?
学生进行讨论,考虑到粒子的大小不同,所以得出其质量是不相同的,那么1mol不同的物质的质量是多少呢?从而提出了摩尔质量的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摩尔质量。符号为M,常用单位为g/mol(或g·mol1)。
3、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强化对摩尔的理解及使用时注意点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每摩尔物质含有6.02*1023个粒子。(2)摩尔是七个物理量之一。 (3)摩尔是物质的质量单位。(4)摩尔是物质的数量单位。 (5)1摩尔小麦约含6.02*1023个麦粒。 2.填写下列空白
(1)1molO中约含有 个O;(2)3molH2SO4中约含有 个H2SO4; (4)10molNa+中约含有 个Na+;(5)28mol电子中约含有个电子; (6)1.204*1024个水分子,其物质的量为 ;
同时强调: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使用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要用化学式表示。
4、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中相应作业。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7
《气体摩尔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气体摩尔体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气体摩尔体积》是高一化学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引入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物质的量,它把宏观的、可称量的物质的质量和它的微观粒子联系起来。这是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的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也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之一。本节《气体摩尔体积》是在学习物质的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他揭示了气体的质量、体积和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是以后学习有关气态反应物和生成物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基础。学生在初中只知道直接运用质量守衡定律进行化学计算,还不知道根据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系数可以更快捷的进行计算,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可以使他们既准又快的处理占计算比重较大的有气体参与的类型。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理解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2) 正确理解和掌握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3) 掌握阿伏加德罗定律,并用该定进行分析、推理和解题。 [情感目标]
(1) 通过设问、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2) 通过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剖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3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在此概念时容易出现对概念的内涵理解不深,往往容易忽视跟概念有关的各种条件,如物质的量、物质的状态、外界条件等,而且学生在表达时容易出现科学性不严密的错误。所以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形成是本节教学的一大重点。由于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导逻辑性较强,初学者较难理解和掌握,故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8
二、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已经掌握了通过质量和密度求算体积的内容,对于物质三态变化中的宏观现象和微观解释知识也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
1、让学生计算1mol不同固体、液体、气体的体积,并进行对比,以形成对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认识。
2、讲授气体摩尔体积概念时,注意训练学生独立分析概念的要点,抓住概念的内涵,从而做到准确、深入地理解概念。
3、将知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设计成不同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推导阿伏加德罗定律,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对比法、阅读与讨论、启发式谈话,分层推进等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让学生对1mol物质的体积进行求算,可以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然后采用实物将固体、液体和气体的体积进行对比的方法引入正题,这样通过观察把抽象的数据转化为具体形象,既可以打消学生畏难情绪,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在进行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教学时,可让学生思考影响气体体积变化的可能因素,然后在直观的模型或示意图中的引导下讨论出微粒数、微粒大小、压强和温度对气体体积的影响,再用微观知识去分析、解释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素的变化对气体体积大小变化的影响。这样的分析、讨论、启发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又有利与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引出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可采用分层推进的方法,通过解答一环扣一环的疑问逐步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随着老师的讲解步步深入。以上的方法都可以是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将比较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
设疑布迷 →1.复习物质的量的知识。2.组织学生计算一定条件下1mol不同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体积。3.通过比较计算结果,得出对于固态和液态物质来说,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各不相同,而1mol气态物质的体积几乎完全相同的结论。→ 引入正题
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条件下,1mol不同物质固、液两态的体积各不相同,而气态
9
时却几乎相同?
[设计意图]:①引导学生有旧知识进入新知识。②引导学生从感性、理性两方面认识事物客观规律,培养他们进行科学归纳的能力。③通过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环节二
探讨原因,寻找规律→1.把微观粒子与宏观的球体类比,在组织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2.从上面得出的三个因素出发来分析不同固态、液态的体积关系。→解决为什么1mol固态和液态物质的体积不同。
类比:(1)一堆排球、一堆篮球都紧密堆积,哪一堆球所占的体积更大? (2)如果球的数目都是100个呢?
(3)如果球与球之间间隔1米,在操场上均匀分布,那一堆的体积更大?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引导学生在脑中建立理想模型,形象地分析决定物质体积因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环节三
解决疑点,建立概念 → 引导学生分析课本第49—50页相关内容,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在标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是22.4L。→ 得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并初步理解。
举例:1mol液态水在常温下体积为18ml,在100℃是则变为3.6×104ml。使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思维方便得出抽象概念。
[设计意图]:采用有数据归纳出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导出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归纳思维能力。
环节四
加深印象,突破难点 → ①展示气体摩尔体积模型。②在概念的理解上,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所指的对象是1mol任何气体,可以是单一成分的纯净气体,也可以是几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2)使用条件是在标况下。(3)22.4是个近似值。→ 更准确的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问题:1mol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在标况下还是不是22.4L?
[设计意图]:发散思维的收敛,落实知识点。通过剖析概念,引导学生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理解更准确。
环节五
10
发散思维,引出新概念 → 设计问题有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逐渐过渡到阿伏加德罗定律。并强调概念中的“四同”。→ 得出细化阿伏加德罗定律。
问题:(1)气体摩尔体积约是22.4L/mol,为什么一定要加上标况这个条件?
(2)在非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的体积可以是22.4L?(联系影响气体体积的外界因素) (3)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不一定是标况,1mol不同气体其体积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通过有易到难的问题启发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逐步推出阿伏加德罗定律,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加强。
五、板书设计
一 、决定物质体积大小的三个因素:
①物质所含结构微粒数多少;②微粒间的距离;③微粒本 身的大小。 二、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在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Vm=22.4L/mol
2、公式:V=Vm×n n表示气体物质的量 三、阿伏加德罗定律
1、定义: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2、注意:应用对象是任何气体,条件是温度、压强和体积都相同、结论是气体的分子数相同,也即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
11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物质的量浓度就是在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基础上与溶液相联系导出的一个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它同样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2) 能力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2)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12
二.说教法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 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在下次上课时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 、m/v 、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13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 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我随即会对他们抱以更高的期望。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我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相信他们很快就能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关系的建立存在着较大难度。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密度为1.38 g/cm3的40%的NaOH溶液,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抽象的公式随即而生。
拓展升华
14
成功的喜悦会再一次触及他们,而课本知识此时一定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充分利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了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本节知识相关网站的提供,供学生课后进行延伸性学习,促使其萌发新的学习动机。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离子反应》(第一课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 了解电解质的概念;B.引导学生能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C.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起反应的实质。
(2)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模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探索研究物质和理论的兴趣,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引导学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5
3.教材的重,难点:
(1)重点:理解电解质,电离的定义,会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从电离角度概括出酸,碱,盐的本质。
(2)难点: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物质的电离过程,对酸,碱,盐本质的理解。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即以问题为切入口,追踪变化的本质,解释疑惑。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采用这种方法意在渗透探究问题的方法,为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限于新高一学生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以启发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三. 说学法
充分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增加实验可见度,加强感性认识;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
四.说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导探究
演示溶液导电性实验,观察分析,同时展示多媒体教学软件,从微观领域明确溶液导电的本质---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
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溶化后能导电,这样很顺利的引出电解质的概念。
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氯化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HCl、H2SO4、HNO3三种酸的电离方程式,从电离的角度得出酸的定义。最后安排“思考与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从电离的角度概括出碱和盐的本质。
2、 通过上面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到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之间的反应后,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3、 巩固练习,理解内化
能够很快地辨别出那些物质是电解质,能够正确地书写电离方程式,能够运用定义辨别出酸,碱,盐。
16
4、 布置作业,应用迁移
结合本节知识,课后讨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 中学的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离子反应》第二课时,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教法分析、过程分析、效果预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会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离子反应》是落实《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即“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的一个内容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它紧随在“从实验学化学”、“物质的分类”之后,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是人们认识物质性质的一个重要途径。本节课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奠定了基础,同时是历年高考考察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 (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先通过复习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入手,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引入离子反应 的本质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再由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老师引导再次规范书写步骤,以酸碱中和反应练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17
(3)最后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意识;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2、 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如何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复分解反应、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对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等知识储备
学生能力状况:通过初中实验及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得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知识、挖掘信息的能力较差,有待提高。
学生心理状况:困惑的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又没有学习,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对方程式掌握不够牢固,教材不涉及强、弱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对于哪些物质可以拆、哪些物质不可以拆,单纯的依靠“易溶的”、“易电离的”去统领,学生理解不透彻,因此学习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相当的难度。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以小组实验探究的方法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归纳研究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观察法、讨论法等方法。以“提出猜想→实验探究→ 实验验证 →讨论得出结论”为主线。
学法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验、团结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总结。
具体安排:将全班同学分为9个小组,每小组6人,把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别搭在各小组中起到带头作用。
四、教学过程
18
(一)回顾旧知、做好准备
【复习导入】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先独立思考、翻书、讨论,把答案写下来,小组内相互批阅、指出不足) H2SO4 、NaOH、Na2CO3、Na2SO4 、BaCl2、Ca(OH)2 (课件展示正确答案)【投影】 (二)实验探究、掌握新知
【实验探究1】 将2ml的Na2SO4溶液分别加入2ml的稀KCl溶液和2ml的BaCl2溶液中,观察现象,分析反应的本质,哪些离子参与反应?
(先小组实验,依次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自由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不得重复)
(课件展示)【投影】
通过实验思考 1、什么是离子反应?
2、实验(2)中的Ba2+和SO42-为何减少了?离子反应的 本质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结束后课件展示)【投影】 【实验探究2】
1、向盛有2mL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2mLNaOH溶液。
2、向盛有2mLNaOH稀溶液的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用滴管向试管里慢慢滴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3、向盛有2mLNaCO3溶液的试管里加入1- 2mL稀盐酸。
(阅读课本P33页实验2-3,先小组实验,依次记录实验现象、完成表格中的内容,自由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不得重复)
(课件展示)【投影】
通过实验思考: 3、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4、离子反应的特点是什么?
(结合实验,归纳出相应结论,自由发言,其它小组补充,不得重复) (学生自由发言结束后课件展示)【投影】
思考:实验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Ba2++SO42- ==BaSO4↓是如何书写出来的?
19
要求:阅读课本P32页内容,先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解答完后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本组形成统一结论,然后自由口头发言,其它同学可以补充、纠错、不要重复。 【投影并讲解】写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归纳发言后展示课件、全班齐读) 【投影】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 (三)学以致用、能力提升
要求:先独立思考,在草稿纸上解答完后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本组形成统一结论,派代表上台展示,其它同学可以补充、纠错、不要重复。(6分钟)
【课堂训练】1、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实验室制备CO2 (2)Fe与稀HCl反应制H2 【检测】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 (2)氢氧化钾溶液与硫酸反应
(先独立思考,按照书写四大步骤,解答完后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形成统一结论,上台投影展示,其它同学补充、纠错)
(学生展示成果结束后课件展示)【投影】 【成果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谈谈你的收获! 在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要求:先独自回忆本节课所学知识,将其要点写下来,进行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阐述所学到的重要知识点,同学们进行补充
(课件展示小结) 五、效果预测
通过这样教学过程的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探究基础上进行分散,能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既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又突显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一)、离子反应
1、概念:有离子参加的反应
2、离子反应的本质是: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20
3、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生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4、离子反应的特点:使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减少。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 2、书写步骤
(1)“写”:必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 Na2SO4 + BaCl2 == BaSO4↓+2NaCl
(2)“拆”:把 在水溶液中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 2Na+ + SO42- + Ba2+ + 2Cl- == BaSO4↓+ 2Na+ + 2Cl-
沉淀、气体、水、单质、氧化物、弱酸、弱碱等不能拆; (3)“删”: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2Na++SO42-+Ba2++2Cl- == BaSO4↓+2Na++2Cl- (4)“查”:检查电荷守恒和质量守恒。 Ba2++SO42- == BaSO4↓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氧化还原反应》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氧化还原反应》。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氧化还原反应”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对于整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本节课的教学处于承上启下阶段,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及氧化反应、还原
21
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高中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不仅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层面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主要包括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正确标出化学式中任意元素的化合价;能够正确表示出原子及离子核外电子排布;并且掌握了分类的思想。
从能力上看,完全具备自主预习、积极思考和在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心理分析,既然运用已有知识做铺垫,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对新知识的畏惧,轻松地在教师引导下来层层递进的推进的学习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掌握根据化合价的变化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2)学会用化合价的变化这个判断依据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用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的分析,学习由表及里以及逻辑推理的抽象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氧化和还原这一对典型矛盾,认识它们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深刻体会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中的体现,树立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发展过程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认识的一次质的飞跃,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方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又因为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跨度比较大,尤其学生对物质结构的知识了解不多,有关共用电子对偏移的知识比较陌生,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尤其是偏移)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电子转移角
22
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即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采用“问题解决法”教学,通过设计富有驱动性的、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通过概念的形成来探究科学本质,并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微观过程化抽象为形象化微观为宏观,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
学法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法。 五、说教学过程:
[问题一]我们在初中学过哪些基本反应类型,你能否各举一例来说明?
这一问题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忆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问题二]
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类属于哪一种反应?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这一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任何一种,很自然地引起一种认知矛盾,很显然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并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问题也油然而生:那它属于哪一种化学反应呢?我顺势提问:
[问题三]我们在初中还学过哪些化学类型,其分类标准是什么?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学生能够回忆出初中学过的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并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如:C+O2
=CO2,CuO+H2=Cu+H2O等。但初中学习时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的,所以我接着让学生讨论:
[问题四]以CuO+H2=Cu+H2O为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发现还原反应与氧化反应是并存的,有得氧必有失氧,将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过程人为地分割开,是不恰当的,也不能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通过这个问题不仅深化了学生的认识,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师还可趁势引入新课,从得氧失氧角度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以上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为引入新课作了坚实的铺垫,学生在这些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既复习了初中知识,又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调动起来,使得新课的学习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
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从得氧、失氧到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其跨度较大,学生较难接受,须架好“桥梁”让学生顺利过渡,这是突破难点所必须的。这座“桥”就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
23
[问题五]标出上述几个反应的各元素的化合价,观察化合价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 学生通过练习、观察不难发现凡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那么我们可以把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定义为氧化还原反应。至此解决知识与技能目标1。紧接着让学生分析:
[问题六]
,
没有得氧失氧,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从分析中学生可以得知尽管没有失氧和得氧的关系,但是发生了化合价的升降,因此也是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见,用化合价的升降来定义的氧化还原反应大大扩展了其内涵。其问题的解答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目标2。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有关概念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到电子转移的过渡,是其概念的升华和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也是教和学的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我紧接着设问:
[问题七]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也就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复习和加深学生对化合价本质的认识,弄清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跟原子的电子得失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Cl2和Na的反应、Cl2和H2的反应制成课件,把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中电子的转移加以形象化。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微观为宏观,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想象上的难度,也顺利突破了难点。同时完成了知识与目标3。
至此,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基本已顺利完成,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提出问题: [问题八]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有什么关系?
通过练习不仅巩固了新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而且还可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即:化合反应和分解分应有些是氧化还原反应,有些是非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所有的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这样设计不仅在课的结尾加强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了结构化的知识。 7.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内容完成情况良好,但是课后练习时发现学生有些知识掌握的不到位,知识点会背但是不会用,可能是由于在课堂上给学生自己练习的时间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课堂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而不是教师的讲课效率。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24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说课稿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1.3、重点 、难点
重点: 钠在不同条件下和氧气的反应以及如何从实验的角度揭示这些反应的过程是本节课堂的重点
难点:钠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以及金属的性质与金属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二、说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 边讲边实验。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我的方法是教师演示和学生演示相结合,
25
比如用小刀切钠,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不要老是老师做学生看,老师提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多做比较,如学生在学习铝和氧气反应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又如钠在不同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不比较难以深刻认识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的区别。
那么,这种教法和学法如何应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去呢?下面谈谈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其实,书本上的思考和交流部分就是引导学生展开对金属部分的学习,但是不具体。我让学生自己畅所欲言,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
26
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中金属都体现出还原性。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并和本节课开始的时候金属的物理性质的通性相呼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从反应的难易程度入手让学生认识到不同金属还原性的强弱区别。
五、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师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不但要授人以鱼,还要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这种“渔”的过程。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本节课内容的延伸,而且就本课时的内容来讲,它包含了金属化学性质几个重要的化学性质既:金属与酸和水的作用;以及一些特殊的金属所
27
具有的化学性质,如,铝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本课时的内容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够正确地掌握金属钠与水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铝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的现象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2.技能目标: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与水的反应)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能够透过现象认清事物的本质。
1.3、重点 、难点
重点: 钠与水的反应,铝与氢氧化钠的反用。
难点:钠与水反应,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观察。 二、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
1.对于钠与水的反应,因反应比较剧烈,在学生没有实验经验的情况下,我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条件允许的话,我就做为演示实验,让同学们根据提前给出的一些提示自己总结出实验现象,并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根据实验现象让同学们试着自己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
2. 运用对比的方法:钠能与水反应,那么铁呢,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铁能否与水蒸气进行反应。
3. 在铝与氢氧化钠的溶液的反应教学中,也采用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总结出实验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28
(一)引入课堂。复习初中学习的金属与酸的反应,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金属活动顺序表,在氢以前的金属遇到酸时,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氢气。提出疑问让同学们思考“金属遇到水会如何呢?”并练联系生活实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游泳到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事例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接着下面进行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来对上面的悬疑找到答案。
(二)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进行演示实验钠与水的反应,在做实验时,提醒学生观察反应时钠所处的部位,形态,钠球的运动和大小的变化情况,周围水雾的产生和发出的响声,以及溶液的颜色变化。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现象,并正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由此及彼,提出问题。铁不可以与冷,热水反应,能否与水蒸汽反应呢?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将铁烧红插入到水中,或将铁粉与水蒸汽在高温下反应等。 引导学生从水蒸气的产生,铁粉和水蒸气的反应,反应产物的检验等环节讨论反应装置的合理设置,最终选择一种装置进行实验。
(四)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这部分仍然采用学生的主体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金属不但能与酸反应,而且还有些特殊的金属在不但与酸发生反应,而且还能与碱发生反应。
(五)总结:在学习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后,要运用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等方法找出金属的共性。同时还要让学生注意钠,铝,铁分别与氧气、水反应各不相同,它们之间存在差异。还要让学生了解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是所与金属共同具有的性质,而是少数金属的特性。通过比较,归纳,使学生了解金属的一般化学性质和个性,从而对金属的化学性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9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三课时)《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的第三课时的内容。鉴于“物质的量”一章知识难度较大,为了分散难点,也为了围绕着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在化学方程式定量计算中的运用,提炼出运算规律,所以新教材专门编入这一节。
本节教材的显著特点是:
1.揭示化学反应中微粒的数量关系——紧扣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配平系数,跟反应微粒个数的比例关系,扩大到微粒集合:物质的量的比例关系。
2.涉及化学反应中多项知识和技能的综合——通过物质的量(n)与质量(m)、摩尔质量(M),标况下气体体积(Vm)及溶液中溶质物质的量浓度(C)的换算关系等变换公式,形成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系统,所以难度较大。
因此,课文选用了三道例题,各设两问以适当分解其综合性;各例题综合度依次渐增。教师应引导学生突破这三道例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习题的训练力求落实。教学中还要注意强调做题格式的规范。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1.熟练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换算关系;
2.分析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3.运用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2.2 能力目标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灵活运用公式计算;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学习,学会分析推导有关化学方程式系数的计算; 3.通过例题和习题,学会综合分析和逆向思维; 4.通过一题多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3情感目标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建立各化学之间的关系网络; 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30
3.教学重难点: 1.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 2.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单位的使用。 3.综合计算题中思维过程及能力的建立。 二、教法:
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有一定的难度,可适当的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为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三.学法
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枯燥,使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克服懒惰的心理,从被动变为主动,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教 学 活 动 要 点 ▲回顾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反应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同时还根据配平系数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构成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数目(化学计量数γ)的关系。进而可以扩大到表示物质的量的关系: 教 与 学 活 动 建 议 ▲引入新课的途径: ①复习第三章所学几个重要的概念的涵义及换算公式: ②复习初中化学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特别是配平系数表示的意义。 ▲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系数的含义,阐明“化学计量数(γ)和“单位为一”的内涵,再扩大到阿伏加德罗常数倍成为mol。左栏各层次的推论,由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例题的研讨:可采用课本的例题,也可将课本例题改为学生自 一、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1](题目略) 学,另选相对应的题目作补充例题。 ▲例题的处理采用学生“自学——理解——讨论——列式 31
——计算”的方法,也可以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的方法,切忌教师“一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言堂” ▲[例题1]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化学反应的方程式怎样写? ②配平系数表示了什么关系? ④如何例出对应比例以求得 n(H2SO4)? ⑤如何根据n(H2SO4)求得 m(H2SO4)? ⑥本题在作题格式上有哪些要注意? 二、物质的量浓度及标准状况下气体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课本例题2](题目略) (1)先求出n(MnO2) ▲ [例题2]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如何求出m(矿)中MnO2的物质的量? ③如何根据n(MnO2)求得n (计算过程略) (2)再求参加反应的浓盐酸体积V[HCl(ag)]: (HCl)?又如何由n(HCl)和C(HCl)求得V[HCl(ag)]? ④如何根据n(MnO2)求n(Cl2)?再由n(Cl2)换算成V(Cl2标况)? 能不能由n(MnO2)直接求V (3)又求反应生成的标准状况下Cl2的体积V(Cl2): (Cl2)? ▲在解答出[例2] V(Cl2) 后,进一步研讨: 32
⑤能不能利用HCl+ MnO2 同一个方程式,同时求所需V[HCl(ag)] (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课本例题3](题目略) 在同一个化学方程式中同时求两种不同物质有关的量: 和生成的V(Cl2)? (以此引出[例题3]) ▲[例题3]思考讨论: ①题目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能否同时利用n=V•C直接求出 C(NaOH)? ③能否在求出 C(NaOH)的同(计算过程及答案略) 时,求n(NaClO)? ④在根据化学议程式计算列比例时,“上、下”单位有何特点?“左右”单位有何特点?(以此引出小结要点) [归纳小结]讨论:通过例题的计算,同学们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n、M、C、Vm有关数据,有哪些规律性的体会? ▲通过讨论围绕以下几方面应有所收获: 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系数在计算中发挥的作用。 ②运用 代入化学方程式列比例。 和V(ag)•C = n 将其它物理量与n 进行换算,以n值③列比例“上、下单位要一致,左右单位需对应。” ④要养成讲究计算格式的习惯,以[例3]的格式规范计算过程。
33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钠的重要化合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从全书看,本章是高中阶段学生第一次对元素化合物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通过本章的学习一来可以为前面的物质分类、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等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二来可以为非金属的学习提供思路和方法。也可以为化学Ⅱ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从本章看,钠的金属化合物位于第二节前面,是对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也为下一步学习本章的难点与重点的铝的化合物和铁的化合物的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同时还能为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钠的常见的几种化合物(氧化钠,过氧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及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知道什么是焰色反应,并记忆几种常见的化合物的焰色反应所呈现的颜色。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重点 、难点
重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碳酸钠和碳酸钠的性质及其差异;焰色反应 。 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
二、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基础:学生此前已经学过钠、铝、铁的性质,初步具备了学习金属元素化合物的一些经验。在对物质分类、氧化还原、离子反应的学习中,具备了一定理论基础。
34
2、能力基础:学生能初步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具有一定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技能。
三、说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本节课的实验和科学探究都比较多我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来完成。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一些必须让学生亲身体会得实验,如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溶于水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的出有关的结论,体验实验的作用。 正确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和阅读材料,找出图画中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
三、说学法
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实际出发、创设情境
【照片展示】在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环节的设计上我首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张很熟悉的化学实验室讲台的照片,询问学生实验室里为什么要放细沙?日常人们防火使用什么?为什么这里不行?然后
【演示实验】:实验3-5反应探究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推理让学生找出,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的产物。 -1 -2 -1 0
【板书】2Na2O2 + 2H2O = 4NaOH + O2 ↑
在学生观看了过氧化钠与水的实验后,产生认知冲突,发现水不能灭火。 【过渡】如果过氧化钠仓库失火,我们不能用水来灭火了,那用二氧化碳可以吗? 【演示实验】吹气生火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教师】同样的请同学们分析并标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的电子数。
35
-1 -2 -2 0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思考与交流】
思考1:过氧化钠是否属于碱性氧化物?
不是。因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除了生成碱和水外,还生成了氧气,属于过氧化物。 思考2:过氧化钠有哪些应用?
①Na2O2是强氧化剂——可做漂白剂,漂白织物、羽毛 ②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呼吸面具或潜艇中的供氧剂。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板书】二、Na2O
【讲解】Na2O是一种白色固体,也能与H2O与CO2反应,分别生成NaOH和Na2CO3。 【投影比较Na2O与Na2O2的性质】
【练习】通过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巩固第一个重点内容。 环节三、实验探究验证结论
在这个环节先是帮助学生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理论预测→方案设计→操作记录→现象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探究】:设计实验验证(小组合作完成) 探究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液性质 探究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探究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快慢的比较
【总结】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填表(学案与投影结合)
【投影】大家知道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烟花是怎么来的吗?
【演示实验3—6】 用铂丝分别蘸取碳酸钠溶液和碳酸钾溶液,在火焰上灼烧。 【教师】1、铂丝为什么要用盐酸洗涤? 2、为什么要用蓝色钴玻璃观察钾的焰色?
【总结】焰色反应的操作:洗、烧、蘸、烧,强调焰色反应是表现元素的性质 ,是物理变化
36
【投影】不同金属元素的焰色反应
五、说板书设计 第二节 钠的重要化合物 一、Na2O2
2Na2O2+2H2O =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二、Na2O
三、Na2CO3和NaHCO3
△
2NaHCO3==Na2CO3+CO2↑+H2O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二课时) 《铝的重要化合物》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铝的重要化合物》。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金属化学性质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自然界中金属元素基本上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只有既了解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又了解它们的化合物的性质才是比较全面的了解金属。金属化合物的性质是建立在金属单质性质的基础之上,金属在化学反应中失去部分电子转变为金属阳离子生成
37
金属化合物,所以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因此本节课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金属,为以后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打下基础。本节教材主要学习Al2O3、 Al(OH)3和 KAl(SO4)2的性质。学习Al2O3、Al(OH)3的性质时,主要突出他们的两性。本节课比较适合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验证等方法进行教学。
1.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提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Al2O3、Al(OH)3的性质,掌握Al2O3、Al(OH)3与碱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了解明矾的性质和用途。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3、重点 、难点
重点: Al2O3、Al(OH)3的两性 难点: Al2O3、Al(OH)3与碱的反应。
二、说教法
以上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是本节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显得异常重要。
我的教法是:教学过程中拟采用理论推测、实验探究、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多媒体辅助等方法进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认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通过推测物质的性质,然后通过实验给以验证,再进行归纳、总结,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也能比较快捷地突破Al2O3、Al(OH)3与碱反应这一教学难点。关键的问题是实验操作的准确。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不难归纳出物质的性质。1、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实验;
2、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方式组织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多媒体课件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节省教学时间。
38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验、相互讨论来获取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学习中要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在教学中要开展“以实验为基础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体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探究中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四、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
铝在原素周期表中的位置——Al2O3的性质——Al(OH)3的性质——KAl(SO4)2——铝盐的用途——拓展——小结——巩固练习
1、氧化铝的性质(约需9分钟左右)
Al2O3的性质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物,回忆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认识它的物理性质;再通过探究实验——即:Al2O3中加盐酸,Al2O3加NaOH溶液,Al2O3中加入NH3·H2O学习它的化学性质。Al2O3的两性在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已接触过,这里只是用几个探究实验来进行验证。
最后要求学生得出Al2O3的性质。学生通过观察,加上教师的引导,实验得出Al2O3的性质。
2、氢氧化铝的性质(约需18分钟)
通过探究实验二:Al(OH)3加盐酸;Al(OH)3加NaOH溶液,Al(OH)3加NH3·H2O,观察Al(OH)3
是否溶解。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推理能力。
Al(OH)3在学生的思维中就是碱,那么它能够与NaOH反应,很多学生就有点想不通了,那么教师在这里就应着重通过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来分析:Al(OH)3是一种弱电解质,它电离时生成的H和OH都很少,当向Al(OH)3里加酸时,H立即与溶液里少量的OH起反应生成水,这就会使Al(OH)3按碱式电离,使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Al(OH)3不断地溶解;当向Al(OH)3里加入碱时:OH-立即与溶液中少量的H+起反应生成水,这样就会使Al(OH)3按酸式电离,使平衡向左移动。同样,Al(OH)3也就不断地渗解了。只要学生掌握了,那么Al(OH)3与酸、碱反应的化学程式的书写就变得简单了。(H2O+AlO2-+H+ Al3++3OH),Al(OH)3 )
39
+
-+
-
Al(OH)3
另外,Al(OH)3的化学性质是这节课的重点,在此,老师有必要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再做一个补充实验:在NaAlO2中溶液中加入盐酸或CO2,观察实验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写出化学方程式。
2AlO2-+CO2+3H2O=2Al(OH)3↓+CO32- AlO2-+CO2+2H2O=Al(OH)3↓+HCO3- AlO2-+H++H2O=Al(OH)3↓ AlO2-+4H+=Al3++2H2O
3、硫酸铝钾——(约3分钟)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讨论学习
KAl(SO4)2,只要求学生了解其物理性质和KAl(SO4)2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即可。 4、知识拓展(约3分钟) 5、教师小结(约3分钟)
教师在学习完本节教学内容后进行简单的小结 6、巩固练习(约9分钟)
通过2道练习题来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三、铝的重要化合物
1、氧化铝——Al2O3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两性氧化物 2、氢氧化铝——Al(OH)3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H2O+AlO2-+H+
Al(OH)3
Al3++3OH-
酸式电离 碱式电离 Al(OH)3+ OH-=AlO2-+2H2O 2AlO2-+CO2+3H2O=2Al(OH)3↓+CO32- AlO2-+CO2+ 2H2O=Al(OH)3↓+HCO3-
40
3、硫酸铝钾——KAl(SO4)2 KAl(SO4)2=K++Al3++2SO42- 明矾——KAl(SO4)2·12H2O
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说课稿 教学目标
1.以钢铁、铜合金为例,认识合金的性能及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会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的方法。
3..通过介绍金属材料的发展历史、重要作用和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合金的特性
2.合金材料的应用与材料的选择 难点:金属材料的选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从材料的发展史和今天的高科技材料简介导入 新 知识回顾 学习交流 知识导入 合金的特性 阅读:教材P55 1. 金属材料包括哪些? 2. 什么是合金?合金有哪些特性? 试列举我们生活周围的用品有哪些是金属材料制成的。在这些材料中哪些是金属?哪些是合金?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学生活动 41
知 学 习 归纳整理 (1)合金的熔点比它的各成分金属的熔点都低 (2)合金的硬度和强度比纯金属的大,合金的密度较小 (3)合金具有不同成分金属的特殊化学性能和机械性能 学习交流 硬铝是Al、Cu、Mg、Si的合金,它可以用来作制造飞机的材料,与同学交流一下,这种合金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它的主要成分是Al,为什么不可以直接用Al来制造飞机? 过渡 合金材料分为黑色金属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其中钢铁是最重要的黑色金属材料,而铜合金是人类使用最早的有色金属。 知识导入 学习探究 1.铜合金 (1)人类对金属认识的早晚与该金属的性质有什么关系? (2)铜合金的种类有哪些? 阅读:教材P55—56 学习交流 知识导入 复习回顾 列举铜合金在我们身边有哪些应用? 2.钢 钢和铁有什么区别? 铁是如何炼成钢的? 阅读:教材P56 42
归纳整理 钢 碳素钢 低碳钢 中碳钢 高碳钢 合金钢 组成 元素 含碳量 性能 用途 结合铁合金的组成和性能讨论回答 学习探究 合金的性质与成分有什么关系?合金中元素含量的多少对合金的性质有何影响? 知识导入 学习交流 思考交流 应用 实践 3.铝合金 说说你所知道的铝合金有哪些用途?有哪些优良的性能? 铝合金的用途非常广泛,但人类用铝的历史却很晚,为什么? 铝制器具不能用来盛放醋、酸梅汤和碱水等物质。如果盛放这些物质的话,铝制器具就容易被腐蚀。请你尝试分析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知识导入 4.金和银 43
学习交流 金、银、铜、铁、锡合称“五金”,而金、银、铜则更是金属家族中的贵族,它们曾做过货币,又被制作成高贵的装饰品,同时,金牌、银牌、铜牌又是对胜利者的奖赏。试分析它们受宠的理由。 应用 实践 用铜锌合金制成的假金元宝欺骗行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不能用于区别其真伪的方法是() A.测定密度 B.放入硝酸中 C.放入盐酸中 D.观察外观 知识导入 活动天地 归纳整理 二. 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指导学生带着“如何选用材料”的任务,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市场调查,同时完成教材提供的“实践活动”任务。 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实践体会,上一次汇报课。总结选择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 44
板书设计 一. 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 合金的特性 :(1)硬度 (2)熔点 1. 铜合金 (1) 青铜:Cu Sn Pb (2) 黄铜:Cu Zn Sn Pb Al (3) 白铜:Cu Ni Zn Mn 2. 碳素钢 钢 合金钢 铁合金 生铁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钢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45
高中化学新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强调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关注化学发展的前沿,注重化学与生活、社会、技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高度重视实验与探究,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因此,本节课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这样的学习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线是:首先从硅的亲氧性引出硅主要存在的两种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接着介绍二氧化硅的性质,再介绍硅酸、硅酸凝胶的制取方法,接着再介绍硅酸盐的一些性质,最后介绍硅单质。本节课分两个课时完成,说课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硅单质和二氧化硅。
2、地位与作用
硅及其化合物作为非金属元素知识的开端,是在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内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关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训练,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
从硅及其化合物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来看,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在半导体、计算机、建筑、通信及宇宙航行、卫星等方面大显身手,而且它们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从物质存在和组成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硅是无机非金属的主角,是地壳的基本骨干元素。自然界中的岩石、土壤、沙子主要以二氧化硅或硅酸盐的形式存在,地壳的95%是硅酸盐矿。所以,介绍硅及其化合物,体现了硅元素存在的普遍性和广泛性; 从认知规律来看,硅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只有+4价,硅单质比较稳定,硅的化合物知识也比较简单。因此,学生的学习负担比较轻,有利于学习积极性的保护和培养。
通过本节的学习,有利于贯彻STS教育的观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46
(1)了解硅在自然界的含量、存在、用途、了解硅的重要用途,了解硅单质的物理性质; (2)能说出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质;认识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硅在生产、生活、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二氧化硅性质的研究,学习利用事实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2)通过硅与碳的比较学习,进一步体验“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二氧化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 4、 学习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二氧化硅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确定的理由: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在建筑、光电技术及航空航天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广阔、地位重要。通过了解二氧化硅的主要性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可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联系,认识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难点: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确定的理由: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非金属的性质,不太会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等”的化学学科思想,因此,归纳和总结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学情分析
由于高一学生接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时间较短,又没有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为依据,因此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化学思想,不太会运用对比的思想学习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等。因此,本节课通过分析碳和硅元素的原子结构,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学习方法,分析推导二氧化硅的性质,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使学生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条完整、清晰的主线,从而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四、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创设问
47
题情境,以思考与交流方式进行,凸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 采用对比的方法,联系碳、二氧化碳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介绍硅、二氧化硅等新知识。联系和对比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因此,应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来认识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碳和硅是同一主族相邻的两种元素,它们的性质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在教学时要强调突出硅的亲氧性强于碳的亲氧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硅的两种存在形式──二氧化硅和硅酸盐。对于SiO2化学性质的教学,可启发学生根据Si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这一特点,把它们的性质一一列出。然后引导学生从硅的亲氧性大,得出常温下SiO2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SiO2才能与碱性氧化物起反应,等等。
2. 多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教学时要多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彩图和插图,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用生活事例来说明SiO2质硬、不溶于水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观察陶瓷和玻璃制品等实物来了解硅酸盐的广泛用途等。
五、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课堂引入
展示元素周期表图片引出第四章主要研究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硅、氮、硫、氯),本节主要研究硅,常见含硅元素物品比如:计算机芯片(硅单质)、沙子、光导纤维、水晶(二氧化硅)、玻璃(硅酸盐)等等。至此进入今天的课题:“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
第二环节—硅的学习
在展示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围绕学习目标要求进行硅的学习。通过展示地壳中各元素含量图让学生说出地壳中硅的含量仅次于氧,位于第二位;接着结合图片简要介绍硅元素在自然界主要以氧化物和硅酸盐的形式存在。通过展示金刚石与晶体硅结构图,引导学生从结构决定性质角度推测晶体硅的物理性质,接着展示元素周期表图介绍硅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过渡位置,晶体硅的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再展示硅单质的图片,请学生总结晶体硅的物理性质。通过交流与思考得出结论:(1)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固体(2)熔、沸点高、硬度大(3)晶体硅是良好的半导体。接着展示一组图片说明硅单质的用途。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元素的性质是由它的微观结构来决定的,请学生画出硅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可以很容易得
48
出结论:在化学反应中硅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所以硅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这时教师请学生再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硅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同时学生也很快能够发现碳和硅相邻。通过比较碳和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会发现碳原子和硅原子的最外层均有四个电子,由此知道两者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接着教师提示: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虽然相同,但是二者的电子层数并不相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也有不同之处。逐一完成学习目标一之后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
第三环节—二氧化硅的学习
对于SiO2 物理性质的教学我准备采取“呈现”的方式。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的装饰品如玛瑙、水晶项链等引入教学,并通过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和自然、生活等联系起来,达到“学习即生活”的较高层次。从SiO2的存在和应用提出思考:二氧化硅具有什么物理性质?学生可通过观察水晶、玛瑙等外观知道二氧化硅的部分物理性质,如SiO2质硬、不溶于水等,此时可再通过课本插图和课件进一步了解二氧化硅的其他重要用途如制作玻璃、石英钟表、石英坩埚、光导纤维等。接着再请学生思考:二氧化硅的化学稳定性如何?联系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学生可以很快推测出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教师在肯定学生推测的基础上,继续追问“二氧化硅的这些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依据已有的“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学生会知道这同样是由二氧化硅的结构来决定的。此时教师可通过展示二氧化硅的结构模型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并告诉学生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决定了它具有优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加上二氧化硅在自然界的广泛存在,从古所以到今都被人类广泛的应用着,这也是为什么将硅元素称作“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的原因。对于二氧化硅的结构,从教学要求上仅对学生作一般介绍,不作拓展。对于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阅读思考方式进行,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二氧化碳是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形成碳酸;那二氧化硅能溶于水形成硅酸吗? 2、二氧化硅是不是酸性氧化物呢?
3、氢氧化钠溶液是用什么装置保存的,为什么? 4、氢氟酸能保存在玻璃瓶中吗?为什么? 接着展示SiO2与CO2化学性质的比较表格 物 质 状态 二氧化硅(SiO2) 二氧化碳(CO2) 49
水溶性 与水反应 与酸反应 与碱反应(NaOH)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CaO) 与碳反应 与盐反应(NaCO3) 由学生合作教师补充完成,通过对比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依据由“结构——性质”的学习模式学生马上会想到既然碳和硅的原子结构不完全相同,那么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结构会不会也有不同之处呢?这时教师可再向学生展示二氧化碳的分子结构模型,使学生明白二氧化硅的性质与二氧化碳不完全相同是由其结构不同引起的,从而对二氧化硅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解。通过这样一步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评价—表达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某些物质既有相似的性质,又有各自的特性,并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之后通过思考与交流形式使学生对二氧化硅化学性质得以巩固。最后对学习目标二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对二氧化硅性质形成整体认识。
第四环节——迁移应用
通过针对练习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评测。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
在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知识之后,请学生思考小结学习这些知识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如充分利用资源(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实物如水晶、玛瑙等),巧用对比联系(碳和硅、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的结构、性质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生成(“结构——性质——用途”的化学学习模式的建立)等,通过多种活动,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非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物质及其化学性质的一般方法,为元素族概念的形成、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为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50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这是在学习了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工具性知识、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理论指导性知识之后,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进一步介绍元素化合物知识和研究方法,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知识的重要基础。
氯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重要的非金属元素。课本上选择氯气的性质、用途以及氯离子的检验等内容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指导后面硫、氮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制定根据:《课程标准》必修1主题3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①知道氯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比如颜色、气味、密度、水溶性、毒性等。掌握氯气的主要化学性质,熟悉与钠、铁、铜、氢气、水、氢氧化钠、盐等反应的实验现象、能书写相关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②学会从史料获取科学知识,通过设计实验方案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提高准确记录、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③了解海水中含有丰富的化学资源,树立资源观。观看微型实验,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记录实验现象、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在初中学习了氧元素的性质,而在高一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掌握了
51
用实验的手段来探究学习化学,初步能运用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理论来指导学习。
学生特点:我所任教的学生是市重点中学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好,参与课堂活动比较积极活跃,但耐心不够,观察、实验记录方面能力欠缺。由于我校所处地是美丽的滨海小城市,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海边生活的经历,对大海有很深的感情。但并没有真正的了解它,但却很渴望去了解。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教师:演示实验、引导讨论、分析讲解等。 学生: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完成学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课堂实验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1.通过展示本土优美的万宁市石梅设计意图 1.了解海水中丰富的化学资湾图片、乐东莺歌盐场、洋浦千年古源,知道氯元素的重要性。 环节1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盐田等,以及 创设含氯物质在生活中广泛生活、生产中含氯物质的图片与文字应用的问题情境,产生亲近资料。 2.引入新课。 [板书]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感,不惧怕氯元素。 2.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学习的过程 1.展示一瓶氯气,学生阅读第82页 环节2 阅读史料 认识 物理性质[ 的“科学史话”,完成“思考与交流”1.通过化学史实渗透严谨求中的问题并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实的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2.引导学生说出史料对自己的启示。 2.学会从史料获取科学知3.分析引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反应方程式。 识、学会筛选信息进行交流。 4.引导学生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3.学生逐步提高观察、思考、 52
[演示] 氯气在水中的溶解性 [板书] 物理性质:黄绿色、刺激性多角度分析、提炼、小结的能力。 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密度小 于空气,溶解性约1:2。 1.教师引导。回忆氯的原子结构示1.学会从原子结构和物质分意图、根据氯气的类别预测氯气可能类的角度,预测物质可能具具有的化学性质,并设计实验。 [板书] 化学性质 2.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代表实施实验方案。 (1)课堂演示实验:钠在氯气中的环节3[ 猜测 化学性质 探究验证 有的化学性质。 2.设计实验、实验和观察,解释和结论,体验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学习化学知识。 3.避免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燃烧、铁在氯气中的燃烧、铜在氯气在教室通风橱中进行,实验中的燃烧、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 为课堂演示。同时引入微型(2)演示微型实验:氯气与碘化钾、实验,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硫酸亚铁、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并4.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全面通过实物投影放大。 3.引导学生分小组整理实验记录、解释实验现象、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 [展示] 展示学生的学案,总结、补充、引导纠正,师生共同小结氯气的化学性质。 1.教师引导。氯气和含氯元素的化合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极大促进1.创设情境氯气不当使用带来的问题,关注人类面临的准确记录、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环节4 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 作用,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地使用,会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2.介绍搜集资料方法。并链接到许多氯气泄漏事件所产生的后果及处理方法。 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 2.联系氯气的毒性及其广泛用途,体会对立统一的观点。 53
3.达成共识。合理利用资源、科学3.帮助学生再认识化学与人使用化学物质,人类与环境要和谐发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展。[ 4.布置作业。 (1)查阅相关资料、完善学案。 (2)思考: ① 氯水的成份。 ② 氯气使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的原因,你能否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3). 查阅调查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含氯化合物的名称、化学和用途等,做成资料卡片,并与同学交流。 五、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以氯气性质为探究重点的常规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能紧密结合STS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2.能整体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3.能对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 4.着重提高了学生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小结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6.巩固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投入,思维不断碰撞,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但是由于一节课时间有限,实验量大,学生观察、记录、分组讨论后,交流分享的时间较少。如何做到课堂高容量而学生又能有充足的时间来探讨问题,这两者的矛盾一直是我无法解决的地方,有待以后不断地去努力寻找更加合理的方法!
以上这些就是我本节课的教学设想,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54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