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律宗大义

2024-06-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佛陀成道初期,并无制戒,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之训示。直到第五年时,有一比丘为母所逼,与其俗妻发生关系,于是,佛教戒律从此陆续制定起来。

据传所说,佛灭一百年间,由迦叶传阿难,再传末田地,商那和修,优婆崛多,五师相继,如泻瓶水,并无支流。于优婆崛多以下,有五位弟子,对律藏内容,各自取舍不同,便分为五部律,乃至二十部。五部律者。一、昙无德部。此云法密,即四分律,于上座部律藏中,聚集成文,随说所止,即为一分,如是四度,一部方就。第一分二十卷,即比丘戒,二百五十条。第二分十五卷,即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第三分十四卷,即安居、自恣等规则。第四分十一卷,即房舍、受衣、灭诤之种种杂法。二、萨婆多部。此云一切有,即十诵律。三、弥沙塞部。此云不著有无观,即五分律。四、迦叶遗部。此云重空观,即得解脱。五、婆粗富罗部。此云著有行,未传中土,以上皆属小乘戒。

中国有戒律,始于三国时,曹魏嘉平二年,由中天竺昙摩迦罗尊者,于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分律羯磨法,即请梵僧,立羯磨法,传授比丘戒,为中国有比丘之元始。经五百五十年,自佛陀耶舍、竺佛念尊者,译出四分律后,古德著述有二十家。四分律弘扬,起于元魏法聪律师,以下经十余传,至道宣律师,兼通三藏,精研毗尼,作《戒本疏》、《羯磨疏》、《行事钞》之三大部及《拾毗尼义钞》、《比丘尼钞》,合称为五大部。宣以唯识学,融通大小乘,成立一乘圆顿之妙戒,故此宗以道宣律师为高祖。因其住于终南山,后人称南山宗。又以四分律为宗,故亦称四分律宗。

律有三名︰一毗尼,此翻为律,罪之轻重,依法定故,犯与不犯,非律不分,故称毗尼。二尸罗,此翻为戒,亦翻清凉,三业如火,焚烧行人,若受净戒,戒能防非,故称清凉。三波罗提木叉,此翻别解脱,若受持何种戒,即得何种解脱,亦名处处解脱,故称别解脱。

戒有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四种︰一、三皈戒。二、五戒。三、八关斋戒。四、菩萨戒。出家戒有五种︰一、沙弥及沙弥尼戒。二、式叉摩那戒。三、比丘戒。四、比丘尼戒。五、菩萨戒。共有七众佛弟子,计有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及优婆夷等。

又,小乘戒与大乘戒。小乘戒者,即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一切诸戒,皆有四科︰一戒法、二戒体、三戒行、四戒相。戒法者,如来所制各种戒法。戒体者,从师受戒,领纳法体,防非止恶,非色非心。戒行者,既发戒体,随能任持,运身口意,造修善业。戒相者,持戒美德外彰,其相为人轨范。古德说︰“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

又,世间戒与出世间戒。世间戒即五戒、八戒。出世间戒即十戒、具足戒。戒有二种︰一、止持戒。二、作持戒。止持戒者,止者制止,不作诸恶,戒体光洁,顺本所受谓之止持。作持者,作者造作,策励三业,造作众善,修习戒行,有善起护,故号作持。小乘戒者,多是止持,故未受戒者,不得见闻,易生轻慢,恐成障碍故。大乘戒,有三聚净戒:一摄律仪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戒。大乘戒者,多是作持,无论男女,受与未受,均可阅闻,为种善根故。

又,淫杀盗妄是性戒,其罪极重。饮酒戒等,避世讥诮,名为遮戒,其罪尚轻。

又,身断一切恶,名律仪戒,心断一切恶,名定共戒,修至四禅,身中自生,防非止恶。无恶可断,名道共戒,三乘圣者,见道修道,无漏智发,心中自生,防非止恶。

大乘菩萨戒本,共有六种︰一、《菩萨璎珞戒本》,有十重戒,无有轻戒。二、《梵网经菩萨戒本》,有十重、四十八轻戒。三、《瑜伽菩萨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轻戒。此三种戒,出家在家皆可同受。四、《菩萨地持经戒本》,有四重、四十三轻戒。五、《菩萨善戒经本》,有八重、四十六轻戒。此二种戒,唯出家受。六、《菩萨优婆塞经戒本》,有六重、二十八轻戒,此戒唯在家受。

受菩萨戒,有二种性质,一是顿受,虽未曾受七众戒,亦可单受菩萨戒。二是渐受,须先受三皈五戒,然后再受菩萨戒。

戒之轻重,各本名称不同,《璎珞经》称十重戒,名为十不可悔。《梵网经》称为十波罗夷。《瑜伽戒本》称为四他胜处。《优婆塞经》称为六重法。以轻戒来说,《梵网经》称为轻垢罪。《优婆塞经》称为失意罪。 众生无量,虚空无边,戒善同尔,亦无分齐,大乘戒以三聚净戒,收无不尽,聚即总摄为义。一、摄众生戒,广度一切众生,无生不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二、摄律仪戒,而悉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摄善法戒,而普修一切善,无善不修,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上

为菩萨所要发的四弘誓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