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白城市干旱气候条件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摘要 提出白城市长远发展的措施,主要包括走适应性、建设性、开发性、转移性抗灾的路子,微观与宏观结合探索旱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把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三个效益”结合起来等方面内容,以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 旱区农业;措施;吉林白城
白城市属于半干旱类型旱区,年平均降水量300~400 mm,而且时空分布不均,春旱、夏旱、秋旱经常交替发生。据统计,春、夏、秋干旱频率分别为90.4%、74.9%、79.0%。近年来,当地干旱有加重的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仅200 mm左右,一些乡镇年降水量仅100 mm左右,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破解干旱的难题,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经济的突破和跨越,就白城市农业长远发展提出建议。
1 摆脱“干旱—抗旱—再干旱—再抗旱”的怪圈走适应性、建设性、开发性、转移性抗灾的路子
1.1 适应性
适应性,就是选择抗旱、节水避灾的作物及品种。摒弃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凭地打粮的旧习惯,建立抗旱、优质、高产、稳产的作物及品种结构,做到少种精种、高产高效。
1.2 建设性
建设性,就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大力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实现农、林、牧协调发展。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各类土壤资源,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1.3 开发性
开发性,就是改变传统农业种植习惯,大力发展集约型、基地型、保护型农业。佳木斯市人均耕地在全省居首位,是发展效益农业的一大优势。然而,广大农民多年来一直追求扩大种植面积,忽视精耕细作,致使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特别是近年来该市干旱频发,加之抗灾能力差,在重灾年份农民甚至无法收回成本。总结多年来的教训,要推动该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集约农业,坚持少种精种,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集中投入到地力条件好、抗灾能力强、有基础设施保障的地块,实行精耕细作,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效益。积极推广使用名特优新品种,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精品农业,靠精品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就佳木斯市而言,要大力发展以农业园区建设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的集约型、基地型、保护型农业。
保护型农业在白城市这样干旱、生态脆弱的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4 转移性
转移性,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劳务输出观念,把外出打工这一抗灾自救的应急措施变为常年创收增收的重要产业,积极组织引导和大力发展。要切实加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各级劳务输出服务组织,做好培训、联络、协调等服务工作,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家庭、走出土地、走出农村架设便利的桥梁。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其闯市场的勇气和信心,努力开辟一条农民创收增收的新途径[1-2]。
2 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探索旱区农民增收的新路子
在宏观上,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为发展效益农业提供内在的动力和实力。当前,要大力整合培训资源,依托各类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认定一批优质、规范、适用定点培训机构,加大培训力度。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认真开展冬春农业科技服务,有效推动农科教结合,大力组织农业科技教育人员,利用冬春季节,深入农村开展送科技、送政策、送信息的“三下乡”活动。大力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有技能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质[3]。将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增收创造和改善环境与条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进三农进程等问题作为系统工程进行合理规划,并加以实施。
在微观上,要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要大力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实现节本增效。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增收的项目,如加大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劳动力合理转移等。
3 把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三个效益”结合起来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当前看,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从长远看,是促进农民增收,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建设高产、稳产、高效农田。这既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又是确保农民增收的要求。盲目生产不但无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也不能实现农民增收。二是要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推广一些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和保护措施,如股份林业、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封育禁牧等。三是加强宏观调控和具体指导,使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一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当地农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向上级呼吁,为旱区农民增收改善环境、创造条件。
4 参考文献
[1] 张书局.立足新农村建设做强优势特产业推动通化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J].吉林农业,2012(5):1.
[2]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面面观[J].吉林农业,2012(5):45.
[3] 李国平,张玉军,刘学彬,等.促进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农业综合开发[J].江苏农村经济,2012(5):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