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的参考答案仅为答案要点,需自己补充完善!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 C 4.A 5. C 6. C
7. B
8.A 9. D 10.D 11.D 12.C 13. B 14. A 15. B 16.A 17. D 18.D 19. B 20.A 21. C 22.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D 3. ABC 4. ABCD 5. ABCD 6. ABD 7. ABCD 8. ABCD 9. ABCD 10. BCD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 (2)导向功能。 (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
第二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A 4. D 5. B 6. B 7. D
8. A 9. B 10. D 11. A 12. A 13. D 14. C 15. B 16. A 17. A 18. D 20. C 21.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 2. ABCD 3. ABC 4. ABCD 5、 BD 6. ABC 7. ACD 8. ABCD 三、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 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3. 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4. 目标群体
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四、论述题
1.试述某一目标群体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 (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方式就最好别搞激进变革。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
(
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人们有时候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当然,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2. 联系实际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尽管两个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但这种客观条件可能仅在一个地区会形成社会问题。比如,离婚在一些地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另一些地区则不一定是。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加以定义的,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就不会构成社会问题,尽管有时候在旁观者或其他人眼中,这种情况可能的确是社会问题。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有人说,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从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再到要命不要钱的观念变化过程,环境污染开始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没有人去注意它,但越到后来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显得越加重要。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某个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而一般构不成社会问题。比如,某个工厂倒闭,一部分人失业,那只是他们个人的问题,但由社会经济动荡而造成的许多人的失业就会形成社会问题。
(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个发展过程。社会问题有一个从小到大、从潜到显、从一般到突出、从小范围到大范围的变化过程。以北京市民过节燃放鞭炮的习俗为例,这种活动已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每年春节因燃放烟花爆竹都会有人员伤亡,引起的火灾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个问题开始成为市政府决策的一项重要议题。
(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任何一个社会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往往是整个社会问题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比如城市自行车被盗问题,必然会牵扯到城市治安问题,由此又涉及流动人口问题、户籍制度问题、公房出租问题等等。
3. 试述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的关系
公共政策是政策环境的产物,二者存在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就其关系而言,环境决定和制约政策,起主导作用;政策改善和塑造环境,也具有反作用。
首先,公共政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由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
其次,公共政策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境,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
再次,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最后,公共政策也不是完全消极和被动的,它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4 试述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 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主要途径包括: (1)以主权者身份,通过直接投票的方式决定某些重大的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2)通过代议形式,推选代表参与政策制定,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
(3)使用威胁手段,如参加请愿、示威、罢工、罢课等活动,反对某项政策的出台,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一政策;
(4)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
(5)通过制造社会舆论或进行多方游说等手段,提出政策诉求,影响政策导向。
(6)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或理论指导。
第三章 政策模型及其相关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D 2. D 3. B 4. C 5. D 6、 B 7. C 8. D 9. B 8. D
9. B 10. A 11. C 12. B 13. A 14. C 15. D 16. D 17. D 18. C 19. A 20.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 3. AB 4. ABC 三、简答题
1.简述小组意识的特征。
小组意识表现出这样一些特征:
(1)一致性思维。表现为从众风气甚浓,大家总是心往一处想,这在平时可能是好事,但在决策的时候可能就是坏事了。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表现为思考角度的单一和观点看法的片面。
(3)极端化的盲目情绪。表现为盲目乐观或悲观失望,要么对成功做出过高的估计,要么在困难面前丧失自信。容易走极端。
(4)对群体的过分自信。盲目相信自身群体的力量,忽视外界因素的影响,加强了群体的封闭性。
(5)很强的群体凝聚力。表现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强大的向心力。
(6)群体成员的共同性。表现为信息掌握、思考方法、价值观念、利益范围的一致。同样的家庭背景,同样的成长经历,毕业于同样的学校,学习了同样的专业,从事过同样的工作等等。 2.简述渐进模型的特点。
(1) 渐进模型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不能重新起火另开张。
(2) 渐进模型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强调有所创新,也不是无所作为,只是注重对现行政策的修改与补充,以弥补现行政策的缺陷。
(3) 渐进模型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不是金口玉言,一劳永逸,要注意反馈调节,在试探和摸索中前进。
3.简述用来评估模型效用的一般性准则。
(1)排列并简化现实 (2)认定重要层面 (3)符合社会现实
(4)提供有意义的沟通 (5)指导调查与研究 (6)提出一定的解释
五、论述题
1.试述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
托马斯•戴伊在《理解公共政策》一书中对精英理论的基本观点作了如下概括:
(1)社会分化成掌权的少数人和无权的多数人,少数人掌握社会价值的分配权,多数人参与不了公共政策的决定。
(2)作为统治者的少数人并非是作为被统治者的多数人的代表。精英人物主要来自经济地位较高的社会阶层。
(3)从被统治的非精英阶层进入统治人的精英阶层,这个变化过程一定是缓慢且持续的,从而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并避免革命的发生。在非精英阶层中,只有那些能够接受精英阶层共同观念的人才可能被允许进入统治精英的行列。
(4)在社会制度的基本价值观和维护这一社会制度的发展方面,精英阶层表现出看法的一致性。比如在美国,精英集团在私有财产、有限政府、个人自由等所谓的大是大非问题上观点完全一致。
(5)公共政策所反映的不是大众的要求,而是政治精英的主要价值观。公共政策的变化一定是渐进性的,而非革命性的。
(6)精英是活跃的,公众是麻木的,二者信息严重不对称。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远远大于后者对前者的影响。 第四章 政策制定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D 4. C 5. B 6. C 7. D 8. C 9. C 10. B 11. C 12. C 13. B 14. C 15. B 16. B 17. C 18. A 19. A 20. A 21. A 22. C 23. A 24. C 25. B 26. D 27. D 28. B 29. C 30. D 31. D 32. B 33. C 34. C 35. C 36. A 37. C 38. C 39. CD 40. C 41. A 42. A 43. C 44.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 2. ABC 3. ABC 4. ABCD 5. ACD 6. AB 7. ABD 三、名词解释 1. 政府议程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2.公众议程
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四、简答题
1.简述政策法律化应具备的条件。
(1)对全局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
使之纳入法律轨道,以更好地保障其作用的实现。 (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法律可以上升为法律。 (3)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 2.简述政策规划的过程
政策规划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1)政策目标的确定;政策目标不仅是政府方案设计和择优的基础依据,同时也是政策执行的指导方针,并且为政策评估提供了参照标准。
(2)政策方案的设计;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方案后果及其效应的准确估计,二是对方案实施细节的详尽规定。
(3)政策方案的评估;政策的方案的评估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测性评估,二是可行性评估。
(4)政策方案的选择;即在对政策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择优的过程,该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择案规则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3.应用头脑风暴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排除批评 (2)欢迎畅所欲言 (3)观点多多益善 (4)合并与改进
4.政策规划中的事实前提与价值前提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1)提出问题的角度不同:价值前提是从需不需要和值不值得做出决策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决策主体的要求,事实前提则是从能不能和可不可以的角度提出问题,主要侧重于客观实际的条件。
(2)认识形式的表现不同:事实前提的判断依赖于明显的客观标准,所以往往容易达成共识。价值前提的判断则更多地依赖于人们的价值体系,所以经常引起冲突和矛盾。
(3)影响决策的作用不同:价值前提对决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决策目标的确定上,事实前提对决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行动方案的选择上。
5.简述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的内容。
(1)政治可行性,即政策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获得合法地位和被政策执行机构接受的可能性)和对政治价值观的影响。
(2)经济可行性,即政策执行中获取政策资源的可能性。 其中包括一般性资源(人力、财力和物力)和特殊性资源(信息资源等)。政策资源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等多种内容。
(3)行政可行性,政府行政部门在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方面的支持程度。
(4)法律可行性,政策方案是否符合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有关原则和条款。
(5)技术可行性,即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政策目标的可能性。
(6)社会可行性,社会对政策方案的认同和支持的可能性。其中传统文化,道德观念、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五、论述题..
1.试述政策议程建立的主要阻碍。 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原则的偏离 任何国家都有其视为立国之本的基本政治原则。坚持这些原则,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因此,政策诉求一旦偏离了这些原则,政府就会通过各种方法将其排斥在政策制定系统或制度化程序之外,有时是在其提出之前或接近相关的政策领域之前就会被窒息、改变或扼杀。
(2)价值体系的排斥
价值体系涉及社会的基本观念及其信仰倾向, 是人们思考的依据和行为的准则。任何社会都有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它排斥特定的社会问题和政策选择方案进入政策议程。换句话讲,如果提出的政策诉求与社会价值体系不融,那么就难以形成公众议程,更不可能转化为正式议程(即政府议程)。
(3)政府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4)承受能力的超重
任何一种政策问题的提出, 如果超出了决策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受到他们的排斥或回避。尽管这种问题的提出有时对社会有利,符合时代潮流,往往也难以进入政策议程。
(5)表达方式失当
有些问题本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常渠道提出, 却偏偏要选择非正常渠道;明明可以在正式场合上讲,却偏偏要进行地下活动;明明可以采用平和形式提出政策诉求,却偏偏要采取过激的形式。这种表达方式的失当,很多时候使本该列入政策议程的问题没有被列入。
2.政策规划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政策规划过程是一个狭义的政策分析过程,它需要决策者与政策分析人员的密切配合,它是在既定原则指导下寻求方案优化的一系列分析和抉择活动。一般而言政策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信息原则: 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
(2)系统原则: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考虑问题以大局为着眼点,从事物的整体出发,去认识、分析和处理局部性问题。
(3)预测原则:政策规划是对未来事物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方案抉择,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 (4)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把握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主要特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规划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想当然),这是政策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5)智囊原则:借助外脑,发挥思想库的作用,让专家参与,这是现代政策规划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6)优化原则:比较和选择是政策规划最突出的特征,追求优化是政策规划当然的目标。
(7)效益原则:规划不能不作成本效益分析,其目标是以较低的资源消耗换取较高的政策收益。
(8)可行原则: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如时间、空间、能力、技术、人力、物力等。
(9)兼听原则: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的意见。
3.试述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
(1)公民个人的作用;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非常主要的作用,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
(2)利益团体的作用;任何团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它们会通过各种努力寻求自身利益的实现。
(3)政治领袖的作用;政治领袖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决策系统的核心,他们常扮演政策议程主要决定者的角色。
(4)政府体制的作用;政府体制涉及组织结构、工作程序、代表制度、选举制度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对政策议程的建立有很大影响。
(5)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6)问题自身的作用;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府决策系统的政策反应。
六、案例分析
1.我国南方某乡政府召开扩大会议商讨同外省 Y县进行农业贸易往来事宜。刚上任的刘乡长希望通过大家的赞成和支持干一番事业,副乡长王某另有其它打算,对这一提案谨慎对待。
会议开始,主持人刘乡长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老李说:“自古以来Y县人狡猾,诡计多端,实在是不好惹……”
老杨说:“上次从报纸上看到,Y县人与外地人打了经济官司,从这件事上足可以看出这桩买卖太难做,弄不好落个血本无归……所以我坚决反对”
小王伸了伸懒腰,满不在乎地说:“我不了解这方面的事,……我随大流……”
副乡长王某:“这件事还须做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七嘴八舌,刘乡长坐不住了,他看了看表说,对于大家的意见我们会进一步分析,然后再征求大家的意见做出具体安排,今天先到这儿吧,还有其他事情要办。于是大家在七嘴八舌中离开了会场。 根据上述事例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老李、老杨、小王三个人的话语分别反映了什么心理效应?
(2) 刘乡长终止会议的做法又反映了哪种心理效应?
(1)老李、老杨、小王三个人的话语分别反映了定型效应、光环效应、从众效应。
(2)刘乡长的做法反映了黄灯效应。
2.1999年6月初,某市一名初三学生因不堪承受过重的学习压力在家中自杀身亡。此事件在广大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中小学学生负担重、压力大的问题一时成为公
众议论的中心话题,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该市的日报、晚报、电视台、电台就此事件做了大量报道,反映了学生、家长、教师、中小学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等多方面的意见。尽管对此事件见仁见智,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家普遍认为,政府应尽快采取适当措施切实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为此,该市政府就此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指示市教育局在两个月之内拿出一个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具体方案。1999年8月末,在征求有关专家及相关方面的意见基础上,该市教育局出台了一揽子旨在减轻中小学学生负担的措施,包括限定课时、控制家庭作业数量、严禁利用节假日上课等。
实际上,中小学学生负担过重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对此问题,公众已议论了多年,有关专家也呼吁了多年,但政府始终没有采取任何政策措施,直到这一悲剧性事件发生后,该市才出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政策。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有: (1)事件或问题必须严重,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2)必须被有关政府部门察觉,引起其重视。 (3)要有民主、开放的察觉机制,如新闻媒体。 应吸取的教训: 完善察觉机制,以便及时察觉问题,迅速作出回应。 第五章 政策执行 一、单项选择题 1. B 2. B 3. B 4. B 5. B 6. D 7. C 8. A 9. B 10. D 11. B 12. B 13. B 14. C 15. B 16. D 17. C. 18.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CD 3. ABCD 4. ABCD 5. ABCD 三、名词解释 1. 政策执行
所谓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讲政策观念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四、简答题 任说:\"云南自然条件好,饿不死人,不少边远山区群众1.简述政策执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没有致富的意识和欲望,想给他们扶贫,人家反觉多余。(1)要明确既定目标,执行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行为\"几年前,曲靖市扶贫办给一些边远山村赠送一些良种仔抉择,明确既定目标是对执行的最基本要求。 猪搞副业,并替他们联系养成后的销路。不料山民笑纳后(2)实施反馈控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没让这些良种猪活着过夜,当晚即杀之下酒。 新问题和新情况,必须重视反馈控制,保持应变能力。 请分析说明以上材料中,政策对象是如何影响政策执
(3)在摸索中前进;对于复杂的、无先例可循的工作,行的。
只能在执行中摸索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并运用管理学的
反馈控制原理不断地对目标进行修正,使实施方案逐步完
善。
(4)注意政策整合;各政策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
政策之间整合不好,就会引发新的问题,政策本身成为问
题的根源,因此加强政策整合是很重要的。
2.政策执行具有哪些特征?
政策执行主要具有下述几方面的特征:
(1)对象的适用性:所谓对象的适用性,简单地说就
是指一定的政策只适用于一定的对象。
(2)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实践中,多数政策(特别
是中央政府发布的政策)都属于宏观政策,往往着眼于整
体和全局,带有战略特征,一般不会涉及操作层面的具体
细节。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各地方或各部门应结合
本地区本部门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切忌僵
化教条、生搬硬套。
(3)执行的有序性:执行的有序性是指政策执行应保
持一定的阶段性顺序和过程的连续性。这是政策执行程序
的核心要求,也是保持执行工作稳定开展的基础要素。
3.简述政策执行的功能。
(1)确保政策目标的实现
(2)检验政策成效
(3)为后继政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五、论述题
1.试述政策执行的相关条件。
(1)必要的政策资源,政策执行所需的资源条件主要
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权威等资源。
(2)顺从的目标集体;政策目标群体是政策直接作用
和影响的对象,政策能否成功与目标群体有着直接的关
系。
(3)正确的执行策略;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原
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
利用各种执行手段,并重视成本效益分析。
(4)胜任的政策执行队伍;有效执行政策要求执行者
具备优良的素质,包括政治、品德、能力、心理等方面的
素质,另外,还要努力形成执行队伍的互补,包括工作人
员在能力、知识、性别、年龄、个性等方面的互补。
(5)形成有效的沟通;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主要指执行
机构之间,执行机构与有关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执行
人员之间,执行人员与目标群体之间为实现政策目标所进
行的信息交换,在实践中克服了有关沟通的障碍能够促进
政策的有效执行。
六、案例分析题
1.《南方周末》记者任小峰在云南曲靖一个海拔4000
多米的穷山村采访,这里村民只吃自种的粮和菜,没肉吃,
个把月才上集市换盐,不看电视。记者正为村民境况嗟叹
不已,不料一个蹲在门槛上抽水烟的男子扭过头来,悠悠
地反问记者:\"白天有饭吃,晚上有老婆抱,这咋就成了
苦日子哩?\"记者当即无话。回来请教曲靖扶贫办主任,主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政策作用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政策执行的: (1)政策作用对象的价值取向。我们知道新的政策如果与政策作用对象固有的价值差距不大,执行中受到的阻力会较小,反之阻力会较大。在资料中政策对象的固有价值与政策目标价值有较大的差距。 (2)政策作用对象的文化教育程度。如果人们接受更多的文化教育,就会提高公共政策的理解能力,正确分析自己的利益和行为习惯,从而变得更为理性。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扶贫政策的作用对象文件程度低,不能理解政府的政策的长远目的。 (3)对政策的认同性。认同政策,政策执行就比较顺利;不认同政策,政策在执行中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政策作用对象并不认同政府的扶贫、致富政策。 (4)政策作用对象的接受程度。政策作用的目标群体能否接受政策,是决定政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政策目标群体拒不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失败;如果目标群体只是部分接受政策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政策作用对并不接受政府的扶贫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政策作用对象改变固有价值取向,理解、认同和接受政策。 2.某县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失误。 我国南方某县的计划生育工作多年来一直徘徊在全省倒数1~3名的位置。1998年,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为了建立政绩,完成好上级政府下达的计划生育任务,甩掉计划生育的落后帽子,采取了一项新的政策措施,即对计划外生育实行高额罚款。具体的罚款标准是:超生第二胎罚款2 000元,超生第三胎罚款5 000元,超生第四胎或更多罚款10 000元。县政府希望通过这项措施的实施有效控制县里的生育数量。考虑到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的艰巨性,为了解决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有效调动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该政策还做出了罚款提成的相关规定,即罚款所得,村、镇两级各提成30%。这项政策实施两年多后,县政府调查后发现,根本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标,超生问题仍很严重。许多人宁愿交纳高额罚款也要生育第二胎和第三胎,有些没钱的家庭甚至举债生育也在所不惜。似乎有很多人都觉得,交了罚款就等于购买到了计划外生育的指标,就具有了合理合法的权利,不少人甚至在未生育之前就预先把罚金交了上去。当然,这一方面是因为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等传统观念在当地群众思想中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一些基层干部把超计划生育罚款作为了一种创收的途径,为了多来钱,对超生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的甚至还对超生予以暗中鼓励。 请根据以上现象,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执行主体、政策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等方面,分析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导致该项政策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 (1)政策目标。目标与执行措施冲突,执行越有效,结果离目标越远。
(2)政策内容。内容设计不合理,允许乡镇从罚款中提成,无疑会对基层干部起到上定的诱导作用,计划外生育给他们带来了实惠,他们怎么会积极制止这种行为呢!
(3)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者欠缺职业素养,受经济利益驱动,其所作所为与原政策目标背道而驰。
(4)政策目标群体。受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他们对政策目标缺少认识和理解。
(5)执行环境。缺少有效的制度安排,如监督和控制机制等。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执行
2003年,国务院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以下简称“新合医”)就是由个人、集体、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具体办法是:中央财政为每个参合农民补助10元(前提是地方配套资金首先到位),省、市、县级地方财政再补助10元,引导农民个人自愿缴费10元,筹集新型合作医疗费年人均30元。“新合医”政策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实施中的“套资”冲动,使该政策执行出现了偏差。 2003年9月11日,H省G县委办、县政府办下发了《G县2003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责任奖惩办法》,要求各乡镇在9月20日前务必使参加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农业人口的40%,同时制定了对县级领导、乡镇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乡镇分管领导的奖罚措施。为了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指标,多数乡镇将任务指标分摊到了乡镇干部和卫生院。到9月20日,许多乡镇因不能完成县提出的40%的指标,采取了未完成指标部分由乡镇干部与卫生院先垫资上缴、再继续动员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做法。据H省卫生厅核实,截至9月20日,在G县各乡镇上缴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的资金中,有29个乡镇共垫资262.993万元;截至10月22日,仍有28个乡镇垫资196.834万元,核减垫资后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实际人数应为168615人,比G县政府9月20日上报的人数少98417人。
为了套取上级的财政补助资金,很多地方对于新合医的申请都非常积极。G县政府曾于7月30日使用大额借贷资金转入该县合作医疗基金账户作为农民个人筹资上报。9月20日,G县政府把一份《关于拨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省级财政配套经费的请示》上报到H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求上级财政进行补助。10月中旬,H省卫生厅在对相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G县已参加合作医疗人数与农民个人缴纳的资金存在明显虚报。 要求: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本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属于何种形式的政策执行偏差。
(2)分析本案例中产生这种执行偏差的主要原因。
(1)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属于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现象中的典型的“替代式政策执行”。“替代式政策执行”主要是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被换上与现行政策表面上一致而事实上背离的内容。它的特点是执行者在政策实施过程中
“挂羊头,卖狗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典型
的替代式执行,严重地损害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共利益。
H省G县采取垫资上缴和大额借贷的方式,代替农民个人筹资上报,主要目的是套取上级财政的补助,从而使“新合医”制度在执行中严重变形并完全脱离了“新合医”制度的政策目标。
(2)本案例中出现的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政策执行者的利益驱使和政策执行准备不充分。
H省G县在执行政策过程中片面追求和保护政策中的自身利益,忽视政策本身所追求的整体和全局利益。并且,在执行政策之前没有很好地理解政策意图,没有做充分的政策宣传。导致政策的目标群体不能深入、正确地理解政策的内容和意义,因而执行者在执行中不能得到群众的积极配合。
第六章 政策评估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C 4. A 5. B 6. B 7. D 8. C 9. C 10. C 11. B 12. A 13. B 14. C 15. A 16. D 17. D 18. 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CDE 3. AD 4. BCD 三、简答题
1.简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的主要因素。 (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2)政策影响的广泛性
(3)政策资源的混合和相关政策的重叠 (4)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5)政策主体相关人员的抵制
2.简述政策评估的价值标准包括的内容。 (1)政策是否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
(2)政策是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政策是否有利于增进人民的团结
(4)政策是否有利于保持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5)政策是否坚持了社会公正的原则?
3.简述政策评估的功能。
(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 (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去向的主要依据 (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 (4)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
4.简述政策评估的事实标准。
(1)政策的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2)政策目标实现的程度和范围 (3)政策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第七章 政策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B 3. A
4. A 5.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DE 2. ABCDE 三、名词解释
1. 政策终结
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的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障碍。
政策终结的障碍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方面的障碍;心理方面的障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者,他们认为承认政策失败就等于承认了自己工作的失误;二是政策执行者,当原来政策带给他们的权力、尊严和利益被取消时,他们自然会努力抗拒;三是社会中的政策受益者,为了保护自己既得利益,自然会站在政策终结的对立面。
(2)组织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机构也会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扩展,当政策终结不利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时,来自组织方面的阻力会增大。
(3)社会方面的障碍;当政策面临终结时,社会上的反对势力会很自然地联合起来,形成利益联盟,共同抵制政策的终结。
(4)法律方面的障碍;政策的废止、组织的撤销都须经过法定的程序,而将失败的政策在法律程序中曝光,会使人们对立法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
(5)资源方面的障碍;政策执行中已投入的巨大成本会因政策终结而付诸东流,另外,政策终结行为本身也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五、论述题
1.试述政策终结的地位和作用。 (1)政策终结在政策过程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政策终结宣告了旧政策的结束,二是政策终
结预示着新政策的启动。
(2)政策终结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有利于节省政策资源; ②有利于提高政策效率;
③有利于政策过程的优化和政策质量的提高。 2. 结合实际阐述政策终结的措施。 (1)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抵触情绪 (2)树立新的观念,营造改革气氛 (3)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更多支持 (4)废旧立新并举,缓解终结压力 (5)做出必要妥协,减少终结代价 六、案例分析
1.为了改革和加强车辆管理工作,同时充分体现机动车所有人选择号牌的个性意愿,依据《公安部关于开展启用“二00二”式机动车号牌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安管[2002]85号),北京、天津、杭州、深圳作为首批四个试点城市,于2002年8月12日率先启用这种新式机动车号牌。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编排车号。个性化车牌一经推出就受到有车族的欢迎,投放头一周就发出了7000多份新车牌。但由于《通知》基本上没有对车牌的编码做出限制,于是象“CHN一001”、“USA‘一911”、“IBM一001”等被认为颇具“创意”的号码纷纷出炉,这引起了社会上的一片争议。8月22日,北京2002式机动车号牌突然暂停发放。8月23日,其他三个城市也因“系统技术故障”暂停发放新式车牌。个性化车牌在试行十天后匆匆收场。
请回答:
(1)什么是政策终结?
(2)结合本案例,分析政策终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1)政策终结是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的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过时的、多余的、不必要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2)导致政策终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过评估认为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政策问题也已得到解决,政策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应该予以终止;二是经过评估发现政策存在失误或局限使其无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如果继续执行将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予以终止。 本案例属于上述原因中的第二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