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撰写备课提纲的任务和供应备课提纲要有肯定的超前性,任课老师的提纲打算任务在制定学期教学安排时一并安排,便于老师早作打算,收集资料,钻研大纲和教材。这里给大家共享一些关于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感悟小姑娘的机灵英勇,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朗读,抓住关键语句感悟,探讨沟通。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感悟小女孩的机灵英勇,给我们以教益。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女孩机灵英勇的品质。 教学打算:搜集表现儿童机灵英勇的故事。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看过电影《小兵张嘎》吗?你对张嘎有什么样的印象呢?都来说说吧。
2、今日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位机灵英勇的外国小女孩的故事。 3、板书课题:虎口藏宝
第1页 共12页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懂词语,读通句子。 2、感知课文内容。 三、合作探究
1、小组探讨沟通,举荐代表 2、班内由各小组举荐的代表汇报。 (1)关于字、词 多音字
差chā chāi chà cī 卷juān juàn 理解词语:
活灵活现:形容形象生动逼真。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极其宝贵。
洋洋得意:形容称心如意而兴奋、兴奋的样子。 扫视:目光快速地向四周看。 (2)关于文章内容。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小女孩机灵英勇地与两个间谍周旋,用自己的胶卷替换了老虎口中的胶卷,保存了两个间谍犯罪的证据的故事,赞扬了小女孩机灵英勇的品质。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塔利收到了叔叔从国外寄来的陶瓷虎,并依据叔叔信里的线索,找到了藏在陶瓷虎里的胶卷。
第2页 共12页
其次部分(第5~25自然段):塔利与两个间谍周旋,用自己的胶卷替换老虎口中的胶卷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26~32自然段):塔利告知叔叔,胶卷没有被那两个家伙夺走,叔叔惊呆了。 (3)关于文章主旨。
赞扬小女孩机灵英勇的品质。
①“她用手指摸摸那对眼睛……里面藏着一卷胶卷!”体现塔利的才智。
②“塔利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里,然后将虎口合上。”体现塔利的机灵。
③“塔利关上房门,眼睛舍命地扫描屋里的东西。突然,他的目光盯住自己的照相机。”表现塔利的机敏。
④“她快速地取出照相机里的胶卷……塞进口袋。” ⑤“塔利背朝着那高个子……把胶卷放入老虎口中。”表现塔利的镇静、机灵。
⑥“塔利回过头去……朝她头来会意的一眨。”表现塔利的为保住证据后异样兴奋和骄傲的心理。
3、学生再读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沟通吧。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沟通吧。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2 第一课时
第3页 共12页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1.老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2.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嫉妒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爱好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终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事实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缘由、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1~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依次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依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留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通
第4页 共12页
过感情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五、读第6~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图略),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胜利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令弓弩手射箭,不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
(4)士兵作用。(擂露呼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其次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奇妙的支配,这就叫──“足智多谋”。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肯定是──“自叹不如”。 其次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探讨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探讨价值?(足智多谋)
第5页 共12页
二、精读课文,理解足智多谋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究竟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探讨沟通。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惊讶)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兴奋,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或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其次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隐私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隐私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晰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探讨,体会诸葛亮的心中有数,镇定自若,足智多谋。)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足智多谋,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第6页 共12页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途,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呼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呼喊,靠近曹军水寨受箭。”
(2)探讨: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奇妙支配。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肯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呼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突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足智多谋,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成功的笑;笑鲁肃的忠厚醇厚、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第7页 共12页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细致的探讨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能。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设计陷害他。课文其次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情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处。”(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每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心中有数”。)
周瑜很兴奋,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款待他。(周瑜为什么兴奋?嫉妒诸葛亮挺有才能,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胜利使我们真真实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虚心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真比不上他。)
第8页 共12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3 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
前面学过的两篇课文,讲的都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日我们要学的“景阳冈”讲的也是我国古代的故事。课文是依据明代闻名小说《水浒传》中的片段改写的。(板书:景阳冈)
提问:哪位同学能把《水浒传》向大家做个简洁的介绍?《景阳冈》讲的是谁的事?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用比较快的速度把课文默读一遍,说说武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并根据事情经过把课文分成四段。 2.检查自学状况。
(1)读读你印象特殊深的段落,随机理解词语。指出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近代白话文,个别语句语言表达上与现代白话文有所不同。
如何:为什么。但凡:凡是,只要。岂不枉送:莫非不是白白送掉。枉,白白地。请勿自误:请不要使自己受损害。误,受损害。岂:表示反问,有“莫非”的意思。
(2)请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段的,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景阳冈打虎时,抓动作见特点
你觉得最精彩的是哪部分?武松赤膊上阵打死猛虎。 1.这一段表现了武松的什么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最能体现出来?
第9页 共12页
2.引导板书:机灵英勇 武艺超群
(1)那只大虫双饥又渴,把两只前爪在地下按了一按,望上一扑,从半空里蹿下来……
①“蹿、掀、吼”写出了虎的气概,虎的声势,写虎是为了写人,虎如此有气概,那么打虎的武松就更也不得。这是反衬的手法。 ②读时速度可以快些,读出虎的声势、气概。
(2)武松把半截哨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住,按下地去……
感情朗读,读出武松的英勇无畏。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一闪,闪在大虫背后……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武松一闪,又闪在一边。 ①体会“闪”对表现武松的形象的好处。 ②感情朗读。
3.小组探讨:这段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通过人物动作的描写。
四、 打虎前抓喝酒,写语言见特点
1.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打虎前喝酒,和店家的对话,自己的心理活动。)
2.快速默读这一部分,画画相关的句子,体会武松的性格特点。
3.引导,并板书
豪爽、倔强、英勇、酒量惊人、胆识过人。
第10页 共12页
4.你是通过哪些句子体会到武松具有这些特点? (1)豪爽 这酒真有气力! (2)倔强
原来这样。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 别胡说!莫非不付你钱!再筛三碗来! (3)英勇
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这是店家的阴谋,恐吓那些胆小的人到他家里去歇。我怕什么!。
(4)酒量惊人
武松前后共吃了十八碗。
但凡客人来我店,吃了三碗的,就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
(5)胆识过人
武松听了,笑道:“……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
武松看了,笑道:“……我怕什么!”
细想了一回,说道:“怕什么,只管上去,看看怎么样。” 武松自言自语道:“……是人自己胆怯了,不敢上山。” (6)好强
转身回酒店吧,肯定会叫店家嘲讽,算不得英雄,不能回去。
第11页 共12页
5.这些内容和武松打虎有什么关系?(这一段虽然不是重点段,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肯定的作用,通过武松的话语和心理活动描写,使武松英勇无畏的性格特点更加显明,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对于人物的刻画是必不行少的。)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第12页 共12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