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核心素养及培育

2021-02-04 来源:好走旅游网
高教论坛 2018年9月第9期 Higher Education Forum Sep.2018.No.9 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核心素养及培育 梁光焰 (湖南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湖南 常德415000) 摘要:设计创新的内涵在手工制造时代、机械工业时代和数字化时代各不相同。数字化时代的设计创新主要表现为改变人类 生活方式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交流与整合,创新型设计人才核心素养包括介入生活意识、信息传播意识和生 态共享意识。三种核心素养中,介入生活意识来源于人文精神;信息传播意识表现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敏感力;生态共享意识, 植根于人文精神,又要以科学为手段。在培育路径上要实现两个突破:突破专业技术性,以人文思辨能力“养”关怀精神;突破 专业艺术性,以“新工科”理念“养”现代科学精神。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核心素养;新工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8)9—0041一o5 作者简介:梁光焰(1968一),男,河南固始人,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艺术理论与艺术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8—06—01 修稿日期:2018—06—24 近几年,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 合展开。 但是,设计并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或者 说绝对处于两者中间位置,而是技术与艺术之间所 .教师怎样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学什么,以及怎样 构建实践实习平台,如何制订目标明确、科学合理的 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这些研究,为各高校培养创 新型艺术人才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但也存在两方 面不足:一是忽略创新设计的时代内涵,即创新设计 形成的某种关系。对此,李丛芹曾用庞朴“一分为 三”理论进行说明。她说从数学上看,一加一等于 二,但在“一”和“一”之间,还存着“加”的关系,结果 “二”不仅取决于“一”和“一”两者,还取决于“加”这 手段、美学追求的时代差异性;二是只注意到创新型 设计人才的基本素质,忽略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核心 素养,致使解决问题的针对性不够。 本文首先从时代变迁入手,分别指出手工时代、 个表示两者关系的第三者,设计也是“技术与艺术、 实用与审美、感性和理性之间寻求某种融通和平衡, 实际上也是在两者之间达成一定的‘关系’,虽然在 设计中大家看到的和加以利用的是技术和艺术,但 真正需要的既不是纯粹的技术物,也不是纯粹的艺 机械时代人类“创新设计”的特征、内涵、方式的不 同,由此再落实到数字化时代创新设计的特点与要 求,挖掘出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核心素养, 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艺术设计教育中存在问题,对 术物,而是在它们之间孕育并形成的合理关系 物”l1]。可见,设计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时代 艺术审美观紧密相关,创新设计中的“创新性”并没有 固定标准,不同科技时代,不同艺术时期各不相同。 手工业制造时代,设计者的称谓是212匠或者手 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进行本源性反思。 一、设计创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认为人类有理论的、实践的、艺术的和宗 教的四种掌握世界方法,从总体来看,理论的和实践 的是研究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改造以便为“我”所 用,艺术的和宗教的是人类利用想象力塑造情感幻 工艺人,那个时候的每一件产品都是独特、偶然的, 不仅不同_XI匠所生产的产品不同,即使同一工匠生 产的同一类型产品,在精细度、光滑度、精准度等方 面也有较大差别,技术成为决定性因素,技术性大于 艺术性,艺术性通过技术性体现出来,制作技术越精 细,艺术性就越高,因而称之为“技艺”。工匠自身的 象以便为“我”所安。大而化之,前者是以理性和智 力为主,属于科学活动,后者以情感和想象为主。属 于艺术活动。设计则是科学活动与艺术活动的结 合,处于科学与艺术的中间,是理智与情感的交融, 天资、独到的家传、特殊制作方法等,都是产品的新 意所在。所以手工业制造时代,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制作工艺或者说是制作技术上。 工业制造时代,大机器生产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解决了产品制造工艺中的精细度、精准度等技术性 4] 是为我所“用”与为我所“安”的统一,是物质与精神 的贯通。因此,理论们家在追溯“设计”词源或对“设 计”下定义时,无不围绕艺术与功能之间的对立与融 问题,相反,别致的造型、独特的色彩、图案、新颖大 胆的材质应用等艺术性问题变得至关重要。因为工 业化造就了同质化产品,不仅产品的个性丧失了,而 术就是技术,两者共融一体,共同指向人的生存。如 果说手工制造时代的设计是造物,用功能满足人类 日常生活需要,机械化时代是饰物,偏重于审美需 求,那么,数字时代则注重生存体验,是物与物的联 合,或者是物与人的结合,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世界 的一体性、整合性,人与人的交流融合性,是生活的 设计化和设计的生活化。 且制造成本也降低了,成为低廉的代名词,只有造 型、色彩、图案等这些艺术性的设计才能够弥补工业 生产的雷同感与低廉感,19世纪末风行欧洲的“工 艺美术运动”,以及后来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 运动等,都是以“艺术”对抗工业“技术”,只是风格追 求、审美意识各不相同。机器制造时代的设计是艺术 性大于技术性,技术性主要是通过艺术性来体现,创 三、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的核心素养 简单地说,核心素养就是人在某一方面所必须 新的标志是艺术性或者造型性,是艺术的花样翻新。 可见,创新设计是一个时代性很强的词,它在不 同时代所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同。在手工制造时代, 主要表现为制造能力,是通过技术和产品功能的拓 展表现出来的。在机械工业时代,由于社会分工的 进一步细化,功能性产品主要由科学家专职完成,比 如爱迪生发明了灯泡,但灯泡外观却交由设计师来完 成,因而创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外观、造型设计等方面。 二、数字化时代创新设计的特征 数字化时代,人及其生活的物质世界以及人与 世界的关系被转化为存储于各种介质的数字,人们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分析、传播交换,重组应用。 这不仅改变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 也改变了设计方式和设计理念。 在设计方式上,艺术家由此前人工图纸设计,转 向依靠电脑,利用软件进行设计,并且能够从互联网 上共享到许多自己无法搜集到的素材,设计师有了 更大的想象空间,设计有了无限可能;在设计生产方 面,设计完成后,交由机器人(如3D打印机)进行制 作生产,不再受制于技术工艺的限制,设计师赢得了 充分的自由。也就是说,数字化时代艺术更多的是 在计算机中通过数据的调取、重构进行的,设计重心 由此前偏重于材料向产品的转化,扩展到运用设计 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方面来,设计成为人类对生存方 式反思和再造的手段。 滕守尧在《1945年以来的设计》序言中说,一向 作为“工具理性”的设计,现在“一反常态,越来越追 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 抒情价值’(Marco Mendini语),大量设计的是‘某 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Alessandro Mendini) ……似乎可以变成过去各自单方面发展的科学技术 和人文文化之间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链条或第三要 素”l2]。滕守尧指出当代设计在精神理念上,趋向人 文抒情性和技术艺术融合性。 数字化时代的设计,技术与艺术不再是分离的 处于两极,而是水乳交融为一体,技术就是艺术,艺 42 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国际上对于核心素养的讨论主 要包括经合组织(OECD)和欧盟提出的两种理念[ 。 2003年oECD出版了《核心素养促进成功的生活和 健全的社会》(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a we11一Functioning Society)研究报告,构 造了一个包括“人与工具”“人与自己”和“人与社会” 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框架。欧盟提出核心素养的 目的在于改变传统教育中以“读、写、算”为基本能力 的教育目标,并且搭建了母语、外语、数学与科学技 术素养、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公民与社会素养、创业 精神、艺术素养八大核心素养体系,描述出人的自我 发展、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三个方面的能力。 欧盟和经合组织的具体素养指标不同,但有两 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都是用来描述2l世纪这个 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发展生存所需要的基 本素质;第二,都是从人的自我发展、人与社会关系、 人的工作能力三个方面来描述素心素养。对此,张 华概括说:“核心素养亦称‘21世纪素养’,是人适应 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 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与人性能力。核心素养是 对农业和工业时代‘基本技能’的发展与超越,其核 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H 张华同样 指出了核心素养是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素养,并且 包括社会参与、自我发展、工作能力三个方面。 设计是人类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手段,因而我 们可以依据经合组织和欧盟提出的核心素养框架, 结合数字化时代的特征,把创新设计的核心素养描 述为设计与人类社会、设计作为工具、设计未来指向 三方面,落实到创新型设计人才,即是介入生活意 识、信 IY,传播意识、生态共享意识(见下表)。 表核心素养的结构与内容 OECD核心素养 人与社会 人与工具 人与自己 欧盟核心素养 融入社会 胜任工作 自我发展 设计及其关系 设计与社会 设计作为工具 设计的未来指向 数字时代创新型设 运用数字技 运用数字技术 运用数字技术 计人才的核心素养 术介入生活 进行交融整合 实现生态共享 (一)介入生活意识 各自独立、各具形态的万物,成了一连串的编码数 字,原来世界中的万物彼此隔绝,边界分明,被数字 介入是就设计与生活关系而言,指设计师以设 计参与生活、干预生活、改变生活的能力。设计对象 化后,消失了物性和物种边界,世界可以按照想象被 重新组合,以创造新的关系、新的图像、新的物品。 是以物或关系表现出来的,但目的在人,在于人的生 活。因此,创新型设计人才最基本素养是对生活的 介入意识和干预能力。在数字时代,设计中的功能 与审美诉求合而为一,技术与艺术已高度整合,艺术 化的设计中已包含着技术,技术也蕴含着艺术,两者 那么按照什么来重新组合和再构呢?当然是“信息 传播”。比如当代中国提出的“互联网+”,一方面是 指互联网升级,让更多的数字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传输,另一方面也指互联网加物,让物与物联系起 共同服务于人的生活需求。比如蔡国强所设计的 来,物与人联系起来,目的在于满足信息的沟通与传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烟火,其艺术性就是通过 技术性体现出来的;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期,费城 大学为保障水上运动员健康,设计出抗菌运动装,能 够防止运动员在比赛中受到场馆内有毒细菌攻击, 其艺术性设计得到了技术性的支持,设计的出发点 和目的都是直接介入生活。 设计师以设计介入生活的能力,主要来自设计 师本人对生活世界的体验,以及设计师本人对人文 精神的理解。相对于传统工艺设计师或者工业制造 时代的设计师来说,一件精致的陶瓷制品,一个造型 别致的用具,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图像,也许可以体 现出创新性,但就数字化时代而言,这些产品的创新 性特征不那么明显。因为数字时代,普通的设计师 甚至业余文化生产者,凭借数字化工具,如电脑、专 业软件、3D打印等,也可以生产出个性化产品或者 视觉图案。数字化时代的创新性主要体现于设计介 入生活的程度,介入的越多、越深,其创新性越强。 这就要求设计师要有较为完美的生活理想,有较为 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能够以此去烛照现实,观察现 实,寻找现实缺憾,尔后完善现实,弥补缺憾。创新 性设计从本质来讲,就是对现实生活缺陷的弥补,对 现有生存方式中不够完美地方的改变与改造。 (二)信息传播意识 传播意识是从设计的本质出发,就设计自身所 具有的观物方式、价值取向、关系准则而言的。传播 (communication)本意指人的交流和谈话,传播学就 是研究人类怎样提供和接受信息,以及人类社会中 信息流通方式的,它把整个人类社会看成是一个以 信息为内容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的关系社会,就像 威尔伯·施拉姆所说的:“所有的交往者都带着一个 满载信息的生活空间,带着丰富的经验储存进入传 播关系中,借以解释自己得到的信号,并决定如何回 应。”_5 信息、交流、关系刚好体现出设计本质:以人 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交流关系为切 人点,对生活进行重构。所以,传播意识就是以信息 交流、关系对话的方式看待世界,重构世界。 数字化时代,人与世界万物被抽象为数字,存储 在计算机中,再通过互联网联结起来。原来世界中 播。这就超越了原来单纯的、经验的世界关系,把许 多看起来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比如远程诊疗、网络 约车、网络支付、网络商店等,都建立在信息传播基 础上,构建新型世界关系的。同样如此,景观设计也 突破原来通过自然元素堆积营造意境、创造图案的 单一目的,加入声、光、电、影像等,平面设计注重以 反美学的方式,通过意想不到的形象或色彩组合,制 造视觉震撼,吸引眼球,实质上也是把不同信息联结 起来,给人以新的体验。从根本上说,这些设计改变 了设计的价值指向,成为实现人类信息传播与交流 的手段。 (三)生态共享意识 这是就设计与人类生存关系而言的,是指设计 由原来单纯满足人的现实生活需要,转向满足人类 生存需要。人类共同的最大的生存需要是生态环 保、持续发展,共享意识就是由这些人类共同生存主 题所决定的。在传统手工制造时代和工业制造时 代,设计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是通过出售 所有权而实现其价值的,而在数字化时代,由于互联 网和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商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 有了分离的可能,所有权和使用权属于公共社会,每 一个公民可以自由民主使用,这就是共享技术。共 享技术为人类实现生态环保的生存理念提供了技术 支持,作为旨在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设计而言,从本 质上来讲,生态共享自然成为其创新思维的出发点 和最终指向。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描 述了数字时代的未来前景,他认为我们正处于第二 次工业革命的尾声,即将迎来以新型可再生能源和 能源互联网通信时代,即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将是 一个合作共享的时代。在《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书 中,他说:“物联网让数十亿的人通过点对点的方式 接入社交网络,共同创造组成协同共享的诸多经济 机会。物联网平台使每个人都产生消费,使每项活 动都变成一种合作。物联网把所有人连接到一个全 球性的社区中,社会资本繁荣的规模前所未有,使得 共享型经济成为可能。”_6 这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 方式必然引起文化艺术生产方式的变化。 43 数字时代为共享提供了诸种可能,而共享又符 合人类社会的总体发展,因而共享意识是数字时代 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素养,决定了设计师以怎样的眼 光看待现代设计,同时也决定其设计思维方式,最终 决定了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的未来性和新颖性。比 如近几年,智能产品除了继续追求工业时代材质外 观的美感之外,设计师充分调动其敏锐力,大胆分享 物联网技术,实现物与物的连接,产品超越了单一的 使用功能。另外,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新型共享的 生活方式,也成为一大创新热点,如共享汽车、共享 图像等,根本改变了传统的物权私有制观念,颠覆了 传统的生活观念,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 四、创新型设计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三种核心素养中,介人生活意识是对人与世界 关系的理解,属于人文修养,来源于人文精神;信息 传播意识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敏感性,以及处理数 字信息的能力,来源于科学素养;生态共享意识,植 根于人文精神,又需要以科学为手段。综合起来,即 是以人文思辨为基础的人文关怀精神和运用工具改 变世界的现代科学能力。另外,核心素养不在于 “教”而在于“养”,“养”就要提供一套与时代相符,包 含核心素养生发可能的,可以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 知识体系 因而在培育路径上需要实现两个突破, 即突破专业技术性,以人文思辨能力“养”人文关怀 精神,突破专业艺术性,以“新工科”理念“养”现代科 学之精神。 (一)突破专业技术性,以人文思辨力“养”人文 关怀精神 我国高校普通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界线清 晰的学科壁垒,工程类设计专业学生缺乏人文精神, 人文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缺乏科学精神,直接后果是 重技轻文,重艺轻理,致使学生对于设计的理解仅仅 停留在设计对象“物”的技术性或装饰美化方面,忽 略了人的存在。数字化时代创新型设计人才核心素 养中的介入意识和生态共享意识,实际上是以人为 本,站在关怀人的现实生活,关注人类生存命运的至 高点,去改变现实状态的勇气与责任,是扎根于人文 精神这个大“德”的厚土之中。就像人们常说的“情 感的温度决定了思维的高度”,脱离了对生活与生存 的体验与关怀,不可能有改变生活的创新设计。 人文精神离不开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但人文 知识是外在的,人文修养是技艺性的,都不等于人文 精神,单纯开设一些《艺术作品欣赏》《中外文化史》 等课程,也不直接等于人文精神的培育。人文精神 是通过人文知识和人文修养,在对人类生活和命运 的不断追索、理解与同情中树立起来的关于人的理 44 想,除人文艺术课程外,还需开设相关的哲学、美学 课程或者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人文理性,增强学生 人文思辨精神。 艺术学科的独立有利于学科意识强化,但弊端 也很明显:有文学、诗歌背景的教师没有了,有理论 素养、人文思辨精神的教师被划归为中文系,艺术院 校潜在的、不自觉地强化了技术性,对此,艺术院校 应该破除原有管理方式、分配制度的牢笼,以培养学 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组建一支由一定比例构成的包 括各类人文学科背景的教师队伍,创造人文思辨环 境,以人文精神孕育学生以设计介入生活意识,以设 计实现生态共享的意识。 (二)突破专业艺术性,以“新工科”理念“养”现 代科学精神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学科已被时代注入了新 的内容,不仅人212智能技术结合了人文艺术设计和 工程艺术设计,而且还直接决定了人的设计必须表 现出更高级的科学艺术融合一体的独创性,唯此才 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才会有属于人的独创性,才 会有创新性。这种融合了科学技术和人的价值的思 维方式,即是现代科学精神,而信息传播意识正是人 文关怀和科学手段的结合。 因此,人文艺术设计要摆脱艺术设计属于美术 的陈旧思维模式,把他看成是一个融合了计算机技 术、信息技术、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工程艺 术设计要突破传统的单个物的设计思维方法,要在 人的维度上理解设计。这种视野下的艺术设计学 科,实质上就相当于“新工科”,其人才培养目标要定 位为:培养具有“市场对策能力、设计发想的表现能 力、综合设计的思考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国际对 接能力、国际对位及操作能力等等复合知识结 构”_7]。这些能力虽然不能在四年本科教学中完成, 但在培养体系,或课程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导向, 埋下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种子,这就要求艺术设计学 科以“新工科”的视野,重建艺术学科体系,将数字信 息技术、大数据技术与人文艺术融合起来,为学生提 供认识当代技术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机会,树立现代 科学精神。 在实际操作中,学院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 些学校艺术设计专业仍然局限于传统,开设大量软 件教程(这些课在网上都有教学资源,要不要在课堂 上开,要设置多少课时,学院应根据情况进行改革), 比如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导致教学 重心偏移,致使学生对当代数字艺术、互联网技术、 信息技术知之甚少,对当代生态哲学、技术科学、环 境科学的敏感性差,不能够在人的需要上去理解数 字信息对于人类生活的意义,也不能够利用数字信 息技术重构人类生活,根本无从谈起信息传播意识 参考文献: 或者信息传播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学管理部门要 大胆尝试,削减与时代不相符的课程,让“水课”为 “金课”让路,优化学分含金量,以便it:学生能够有更 [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E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63. [2]彼得多默.1945年以来的设计[M].梁梅,译.成都:四川 出版社集团,l998:5. 多时间和机会跨院系选课。当然,为了避免“专业不 专”现象,各学院可以限定一些基础性、体现艺术设 计专业性质的课程学分,再联合其他院系,结合数字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O15,36(9): 17~23. 化时代艺术设计核心素养能力培养需要,探讨并制 定课程选修建议,指导学生选课。 五、结语 [4]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 (4):10—24. [5]施拉姆,波特.传播学概论[M].保道宽,译,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10:45. 并不是说在数字时代,一个设计32作者拥有三 大核心素养,一定就会成为一个创新型设计人才,因 为核心素养不是某个具体的素质,就像一粒种子,虽 [6]杰里米·里夫金.零边际成本社会——一个物联网、合作 共赢的新经济时代[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 信出版社,2O14:18. 然包含氨基酸、核酸和糖类等成份,但它不一定能发 芽,氨基酸、核酸、糖类共同组成的结构中所包含的 生命可能性才是发芽的关键。核心素养只是一种可 能性和生发性素养,是数字时代创新型设计立足之 [7]孙蔚.体验式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探 索[J].新美术,2007(2):106—108.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2015年校级教改重点项目 (JGZD1503);2015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美术专 业美术鉴赏课的文化品格建构研究”(湘教通(2015]291号 文)。 本,相对于普通设计人才来讲,三大核心素养是一种 潜能,具备了自我修“养”的能力,可以在长期设计实 践中进一步发展出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技术能力、 审美力等多种创新性素质。 (责任编辑:杨素萍) (上接第37页) [2]SWANSON R A,LAW B D.whole—Part—wh01e learning model[J].Performance Improvement Quarter— ly,1993,6(1):43—53. 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EJ].中国大学教学,2016 (11):10—16. [9]刘健,邹晓平.怎样构建“卓越”的知识结构[J].中国大 学教学,2017(1):61—65. [3]巩建闽,萧蓓蕾,董文娜.课程矩阵:一个课程体系设计 分析框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6):178一 l84. [1o]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科学革命的结构 EM].金吾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怀特海(wHITEHEAD A N).教育的目的[M].庄莲 平,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O12. [11]李茂国,朱正伟.面向工程过程的课程体系研究[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4):l一5. [5]迈克尔·霍恩(MICHAEL B.H0RN),希瑟·斯泰克 (HEATHER sTAKER).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 [12]田华,蒋石梅,王昭慧.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新境界: 斯坦福大学D.school模式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O14(5):l59—162. 动教育革命[M].聂风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O15.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研究与改革重点项目 “基于wPw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体系构建”(JY— [6]王洪才,刘隽颖,解德渤.大学创新教学:理念、特征与 误区[J].中国大学教学,2016(2):19—23. A20160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基于 OBE理念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Y —[7]邵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两个-1w. ̄点:创新能力与跨界能 力培养——南京大学的思考、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 教学,2016(12):40~43. B201805)。 (责任编辑:徐建平) [8]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 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