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2022-03-06 来源:好走旅游网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平凉市人民政府 • 【公布日期】2021.04.01

• 【字 号】平政发〔2021〕20号 • 【施行日期】2021.04.01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发展规划 正文

平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平凉工业园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中、省驻平各单位: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四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平凉市人民政府 2021年4月1日

目 录

第一章 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6) 第一节 发展基础………………………………………(6) 第二节 发展环境………………………………………(14) 第三节 总体要求………………………………………(16) 第四节 支撑行动………………………………………(24)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7) 第一节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28) 第二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29)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30)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31) 第三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2) 第一节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32)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35) 第三节 持续发展现代循环农业………………………(37)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39) 第五节 推进产业园区高效集约发展…………………(41) 第四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42)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 衔接……………………………………………(43) 第二节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44)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46)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48) 第五章 着力补短板破瓶颈,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50) 第一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50)

第二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52) 第三节 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54) 第四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55) 第六章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57) 第一节 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57) 第二节 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58) 第三节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60) 第七章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61)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62)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63) 第三节 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67) 第八章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68)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69)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70) 第三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72) 第九章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73)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73)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75)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76) 第四节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78)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 屏障…………………………………………………(80) 第一节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 略………………………………………………(80)

第二节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82) 第三节 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84) 第十一章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87) 第一节 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87)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89)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平凉建设………………………(92) 第四节 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95) 第五节 加强养老托育体系建设………………………(97) 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98)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凉…(100) 第一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00) 第二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102) 第三节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104) 第十三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 坚强保证…………………………………………(105)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106) 第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07) 第三节 加强法治平凉建设……………………………(108) 第十四章 加强统筹协调,保障规划实施…………………(110) 第一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110) 第二节 加强政策协同保障……………………………(111)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111)

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关键五年。本《纲要》根据《中共平凉市委关于制定平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力践行“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的总体思路,着力推动领导方式、思维理念、方法路径根本性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成就,谱写了平凉发展征程上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和影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取得决定性成果,经济发展由降转升、企稳向好。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跃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76.16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37倍;工业增加值85.12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82.69亿元;城乡居民收入31096元和9756元,分别是“十二五”末的1.45倍和1.5倍;大口径财政收入63.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83亿元,均是“十二五”末的1.3倍,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抗压前行的韧劲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3.1:24.5:52.4。

——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提出“五个聚焦”工作要求,配套出台25条支持政策,部署开展“九大冲刺行动”和“十查十看十补课”,确立“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产业扶贫思路,全力推行“五个一”产业运作模式,探索形成了“庄浪模式”“静宁模式”和“灵台模式”。集中开展“3+1”冲刺清零和“5+1”专项提升行动,市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队员2272人扎根脱贫攻坚一线。全市贫困村通水泥(沥青)路、动力电实现全覆盖,农村危房动态清零,安全饮水稳定达标,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率达到100%。全市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县(市、区)脱贫摘帽,贫困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困扰平凉千百年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解决。

——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全方位构建产业体系,加快推进煤电化冶“双千亿”产业基地建设,“陇电入鲁”工程迈出关键步伐,灵台燃煤电厂前期加快推进,邵寨、赤城等煤矿相继建成,全市新增煤炭产能300万吨,20万吨聚丙烯即将预试车,煤电一体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建设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规模化养牛场达到426个,肉牛饲养量81.46万头,“平凉红牛”取得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在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上获得“品质特别奖”和“最具风味奖”。建成葫芦河流域国家级果品高新技术示范区和一批矮化密植示范

园,苹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静宁苹果”荣获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最有价值十强称号,进入中国首批100个受欧盟保护地理标志名单,苹果收购价连续15年在静宁确定。“庄浪马铃薯”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深入推进大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引进陕旅、省城投参与旅游资源开发,崆峒区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以智能光电产业为引领的信创产业高点起步,建起了全省首个集群式、全产业链招商的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与龙芯中科、联想开天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甘肃制造首批联想国产电脑在平凉下线,新的发展动能加速成长。

——改革创新红利加速释放。党政机构改革、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建成市区合办政务服务中心,“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成为常态。全面推行“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2万户。不动产登记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三变”改革行政村全覆盖,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11.91万农户稳定增收。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平凉工业园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实现了瘦身提质高效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稳步提升,相继引入兰州银行、银河证券等6家金融机构,静宁苹果“新三板”成功挂牌,在全省率先完成县域农商银行组建,农金室实现行政村全覆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院士工作站9个,平凉市争创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平凉海关挂牌开关,对外开放空间进一步拓宽。积极构建大招商格局,一批重大项目和知名企业落地平凉。高端策划举办崆峒文化旅游节、红牛节、苹果博览会等系列活动,参加央视《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荣获“优秀魅力城市”,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向全国、全世界呈现了平凉特色产业、地域文化和城市形象,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四个转变”,中心城市累计实施道路桥梁、重要节点改造、供水供热等项目268项,天门塬综合开发拉开框架,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华亭撤县设市,六县县城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

成效,抓建国家级重点小城镇12个,省列重点小城镇10个,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5%,比“十二五”末提高7.23个百分点。引洮二期静宁城乡配套工程和灵台新集、庄浪梁河水库有序推进,灵台邓家川、崆峒白杨林水库开工建设,泾川朱家涧、崆峒北杨涧等4座抗旱水库建成,新增库容847.6万方。750千伏平凉变电站配套送出工程、330千伏尚家塬、330千伏成纪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被工信部树立为全国典型。城乡群众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实施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7.2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19万户,人均住房面积比“十二五”末分别增加2.4和3.8平方米。乡村振兴良好开局,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域无垃圾治理,持续推进“三大革命”“六项行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交通瓶颈取得重大突破。深入实施交通先行战略,经过不懈努力,事关平凉长远发展、群众热切期盼的重大交通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平凉军民合用机场预可研编制完成,进入报审优化阶段;平庆快速铁路由单线时速160千米提升到双线时速200千米,完成可研审查;陈家沟煤矿专用线、灵华高速开工建设;平天、华泾、彭大高速安口至大桥村段和平华一级公路主线贯通,静庄高速和6条普通国省道建成通车,境内高速将由原来的1条182公里增加到5条546公里,内畅外达的路网结构基本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64公里,硬化自然村组道路1764公里,建制村实现“双通”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积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每年新增造林50万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3.62%。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各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得到有效整改,污染防治力度前所未有,水和空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7%,优良天数比“十二五”末增加39天,地表水、地下水和水源地水质均稳定达标,平凉市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获批创建国家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持续开展土地整

治,建设高标准农田47.4万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率先启动,泾河干流综合治理、林草生态扶贫工程开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

——人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坚持每年措办惠民实事,财政用于民生支出累计达到864.2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8倍。农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经验走向全国,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建成招生,平凉一中新校区、市美术馆建成,市博物馆建成并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市体育运动公园开工建设,公共文化场馆(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在全省率先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公立医院药品实现零差率销售,市中医医院开工建设,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持续提升。新增城镇就业17.6万人,连续五年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平安平凉建设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尤为重要的是,全市各级党组织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融合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全力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和作风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依法治市稳步推进,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局面进一步巩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各级干部执行力明显增强,政府效能不断提高。

总体看,“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科学性明显增强、后劲势能蓄积壮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平凉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的五年。特别是通过对思路的调整优化、措施的创新完善、机制的深化改革,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一些趋势性、关键性变化,党建统领的导向全面贯彻,“四化”统筹的成效十分明显,交通先行的理念牢固树立,产业支撑的基础不

断夯实,基础条件日益改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栏1 “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2020年实 指 标 规划目标 现情况 一、经济发展(10项)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466 >48 后两年6左右 476.16 52.4 14.3 2020年实 指 标 规划目标 现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户籍人口城镇化 城镇化率 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 >43 率(%)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科技进步贡献率(%) — 2.0 3.5 55 — 0.3 0.45 43 43.5 >34 35.62 >30 181 32.8 165.68 二、人民生活(8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贫困人口减少(万人) 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套) 30852 9552 <103 [15] [31.8] 98 >97 [33496] 31096 9756 101.5 [17.6] [40.6] 99 97.01 [74211] 三、国民素质(5项)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 人均预期寿命(岁) 86 >95 >95 10.5 74 93.7 97.79 95.08 10.6 74 四、生态文明(16项) 完成省上下达 耕地保有量(万亩) 目标 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公顷)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立方米) 1337.36 55 598.49 2020年实 指 标 规划目标 现情况 完成省上下达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目标 已完成省上下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达目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 (%) 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劣Ⅴ类水体比例(%)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氮氧化合物排放量(万吨) 100 0 0.35 化学需氧量排放 已完成省上下 量(万吨) 已完成省上下达 目标 已完成省上下达 目标 已完成省上下达 目标 森林蓄积量(万 达目标 森林绿化 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 33.62 1600 (%)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6.7 (%) 其中:PM2.5年均浓度下降(%) [45] 五、对外开放(1项)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元) 3.85 3 六、安全生产(5项) 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满意度(%) >90 完成省上下达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死亡率下降(%) 目标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下降(%) 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下降(%) 工矿商贸10万人从业人员职业病发病率 [0.27] [0.21] 0 [0.098] 96.4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涉及人口指标均按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两个大局之中。经过“十三五”时期的艰苦奋斗,平凉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集中力量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实力。

从发展机遇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为平凉加快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两新一重”建设等重大举措,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改善发展条件。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加快建设,东中部产业向西部加快转移的态势更为明显,蕴含着巨大的政策利好、广阔的投资空间、难得的发展红利。特别是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快陇东南协同发展,区域增长极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平凉发展势能和潜力将会加速释放。

从发展基础看,煤电化冶、红牛、苹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积厚成势,全产业链招商取得重大突破,以智能光电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解,运用市场化、资本化手段运筹运作经济的理念和共识正在形成,这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新型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还很大,科技创新活力不足,营商环境仍需优化,民生领域短板和欠账依然较多,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牢固。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全市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总体上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处于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全市上下必须胸怀“两个大局”,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实干导向、结果导向,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干出平凉改革发展新天地。

第三节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党建统领,“四化”统筹,交通先行,产业支撑,振兴乡村,改革创新,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着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平凉开好局、起好步。 基本原则: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握新阶段、贯彻新理念、融入新格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持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奋力争先,赶超进位,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把解放思想作为发展的先导,破解因循守旧、封闭狭隘、安于现状的观念。坚持向改革要活力、向创新要动力,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力招大引强,构建创新包容的外向型经济,打造更加开放的平凉。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思维。把系统观念作为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谋事干事成事统一起来,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发展定位:

——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深入实施陇东南崛起战略,持之以恒做大做强煤电化冶、智能光电、文化旅游、红牛、苹果五大产业,实施电源电网开发、煤炭补链强基、智能光电发展等“十大重点项目引领工程”,开展“千亿元招商引资工程”,畅通交通大动脉,优化发展环境,大幅提升综合实力,经济增速进入全省第一梯队,经济影响力、区域带动力和环境吸引力显著扩大,成为拉动陇东南板块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引擎、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黄河流域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突出红牛、苹果、蔬菜三大优势产业,大力实施倍增计划,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带、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构建“全链条、全循环、无公害、无污染、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体系,拓展生态循环农业养生、旅游等多重功能和价值,推动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

——全国现代能源综合利用基地。坚持煤炭资源绿色开发、深度转化、延伸增值、循环利用,加快培育壮大煤炭、电力、化工、冶金四位一体产业集群,把平凉打造成中国西北重要的“双千亿”煤电化冶产业基地,形成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煤炭深加工示范基地、传统能源和新能源综合利用基地。

——西北信创产业发展先行示范区。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区为创新创业创造平台,突出以商招商、以企引企,引进更多信创产业链优秀企业落户平凉,鼓励支持企业在芯片研发、智能制造、产品装配等领域攻坚突破,积极推进信创产品在党政机关和金融、医疗、能源、教育、交通、水利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信创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按照“中国知名、甘肃引领、平凉特色”的定位和“一年布局、三年成形、五年实现”的目标,深度挖掘自然、生态、历史、人文等资源特色,积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培育一批精品景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康养中心、民宿客栈、户外运动基地,打造一批品牌旅游线路,高端策划举办文化旅游节会,全面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品牌,将平凉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全省全域旅游新样板。

——黄土高原绿色发展先行区。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绿色生态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走出一条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崛起的新路子。

——陕甘宁三省区区域中心城市。深度融入大西安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主动对接兰西、成渝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商贸物流通道便捷畅通,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各类要素加速聚集,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健康养生等优势资源,打造陕甘宁三省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职业教育高地和医养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〇三五年现代化建设远景目标:全市将全面建成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

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前移2—3个位次,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0美元大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经济体系。交通瓶颈制约彻底破解,建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人便其行、物畅其流。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优势显著增强。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成效,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绿色之城、康养之城。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文化强市、教育强市、人才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平凉,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平凉、平安平凉。 “十四五”发展目标:

——经济增速高于全省水平。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前两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后三年达到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综合实力在全省位次前移。

——产业质量效益同步提升。煤电化冶“双千亿”产业基地基本建成,信创产业全链条、集群式发展,产值达百亿元以上,红牛产业成为全省牛产业发展的龙头,静宁苹果高端引领全国行业标准形象,文化旅游品牌优势更加凸显,全域旅游品质大幅提升,新产业新业态迅速成长,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产业竞争力走在全省前列。

——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以航空、高铁、高等级公路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孤岛”得到有效破解。水利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水资源配置格局

不断优化,保障能力持续提升。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速,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整体优化、协同融合,社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

——城乡融合发展提速提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城乡空间布局更加优化、面貌持续改善,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5%左右。

——改革开放迈向更高层次。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更加健全,公平竞争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充满活力。积极融入全省“南向、西进、东出、北扩”四向开放格局,跨区域合作深度拓展,招商引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全面提升在国内国际“大循环、双循环”中的嵌入度、贡献度和价值链地位。

——生态文明进一步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持续优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流域综合治理显著加强,循环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绿色成为平凉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高。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卫生健康体系日益完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和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安全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专栏2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年均增 指 标 2020年 2025年 速[累计] 属性 1.地区生产 经济发展 总值增长(%) 性 2.规上工业增加 3.6 值增长(%) 3.固定资产投资 14.3 增长(%) 4.全员劳动生产 — 率增长(%) 5.常住人口城镇 43.5 化率(%) 6.生态产业增加 21.7 值比重(%) 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同口径) 8.研发经费 创新驱动 投入强度(%) 性 9.每万人口高价 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18 0.24 [0.06] 预期性 0.3 0.8 [0.5] 预期 8.1 — 7 预期性 34 [12.3] — [11.5] 预期性 预期性 — 7 预期性 — 10—15 — 10.5 预期性 7— 预期性 3.5 — 7—8.5 预期 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1.居民人均 民生福祉 可支配收入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 4.9 支配收入增长(%) 农村居民人均可 7.4 支配收入增长(%) 12.城镇调查失业 — 率(%) 13.劳动年龄人口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儿托位数(个) 15.基本养老保险 99 参保率(%) 16.每千人口拥有 2.74 执业(助理)医师数 3.48 [0.74] 预期性 99 — 预期性 — 2.2 — 预期性 9.8 10.2 [0.4] 约束性 6左右 — 预期性 — 8 预期性 — 7 预期性 — — 7 预期性 — 4.2 — 预期性 (人) 17.人均预期寿命 74 (岁) 18.单位地区 已完成 绿色转型 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9.单位地区生产 约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20.地级及以上城 约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21.地表水达到或 约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22.森林覆盖率 33.62 (%) 23.粮食综合 110 安全保障 生产能力(万吨) 24.能源综合生产 0.19 能力(亿吨标准煤) 0.24 [0.05] 约束性 110 以上 性 — 约束 — 束性 约 100 — 束性 96.7 — 束性 [17] — 束性 完成省 75 [1] 预期性 省上 — 上 下约束下达目标 达目标 性 注:[ ]内为五年累计数;涉及人口指标均按人口自 然增长率测算。

第四节 支撑行动

聚焦未来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发展基础,更加注重生态优先,更加注重培植动能,更加注重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固强补弱,更加注重系统治理,坚持后发赶超,集中力量攻坚,把必须干、应该干、能干成的事情干好,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现代化建设。

基础设施攻坚行动。立足夯基垒台的关键阶段,坚持补短成网、强化功能、服务发展,统筹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改善发展条件。突出交通先行,开工建设机场、快速铁路、高等级公路,实现交通大提速、大升级、大畅通。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保障供给能力。

产业集群培育行动。坚持产业支撑,持之以恒做大做强煤电化冶、智能光电、文化旅游、红牛、苹果五大产业,集中土地、人才、资本等要素资源,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开展重点优势产业链培育攻坚,促进优势产业链由低端向高端迈进、由短链向长链发展,打造产业链畅通完善、产业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航企业和拳头产品,形成千亿级、百亿级产业梯次发展格局。 专栏3 做大做强五大产业 1.打造千亿级煤电化冶产业链。以电力外送通道和灵台矿区煤电化一体开发为牵引,坚持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大力发展以煤炭深加工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链,加快形成煤炭、电力、煤化工、冶金四位一体产业集群。 2.打造百亿级信创产业集群。以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为基础,以龙芯中科、联想开天为引领,引进关联上下游的芯片应用终端研发生产企业集聚,探索推进基金+供应链、金融+产业链的新路子。 3.打造百亿级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平凉红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带动,形成良种繁育、饲草种植、规模养殖、科技创新、安全保障、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绿色循环全产业链。 4.打造百亿级静宁苹果现代农业产业园。打响“静宁苹果”品牌,打造葫芦河、泾河流域苹果优势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生产管理、科技支撑、质量监测、仓储物流、多元加工、现代营销等体系。 5.打造百亿级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链。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挖掘崆峒道源文化内涵,精心打造以问道崆峒、王母故里、大美关山为代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核心景区,优化形成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格局。

重大项目引领行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继续推行“四种渠道”生成运作、“八个一批”谋划争取工作方法,坚持龙头带动和产业链配套相协同,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全力实施概算投资过两千亿元的“十大重点项目引领工程”。坚持招大引强与延链补链、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施“千亿元招商引资工程”。 专栏4 实施“十大重点项目引领工程” 1.电源电网开发工程。实施灵台电厂、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330千伏大秦变电站、110千伏变电站、城镇配电网及农网升级改造等项目。 2.煤炭补链强基工程。实施五举、唐家河等煤矿项目,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煤矿环保工程,论证开发煤化工优势产品,拓展提升煤化工产业链。 3.智能光电发展工程。实施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龙芯智慧产业园、智能机器人平凉集成园等项目。 4.交通瓶颈突破工程。实施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S28灵台至华亭高速、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东延线(长武至灵台)、机场专用公路、G244线长庆桥至罗汉洞改造、蔺家沟至莲花台景区连接道路等项目,积极争取启动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速铁路(兰州至平凉段)前期研究工作。 5.城市扩容提质工程。中心城区实施天门塬综合开发、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龙隐湿地等项目,谋划推进十里铺至嵋岘道路改扩建、泾河大道西段和工业园区段道路等路网工程,拉开四十里铺城市副中心路网框架。县(市)实施城镇道路、管网、广场、公园、绿地、停车场、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 6.牛果产业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平凉红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现代苹果综合示范园和低产老果园改造等项目。 7.乡村振兴推进工程。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创建和乡村建设行动,实施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等项目。 8.民生福祉提升工程。实施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医养中心、市疾病预防检验检测中心、市体育运动公园、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青少年宫、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学前教育资源扩容、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普通高中提质培优、养老服务设施等项目。 9.水资源保障利用工程。实施白龙江引水平凉受水区、引洮二期庄浪应急供水、崆峒泾河灌区生态改造提升、崆峒水库改扩建和灵台新集、崆峒白杨林、庄浪梁河、泾川刘李河、崇信庙台水库等项目。 10.文旅康养融合工程。实施崆峒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关山大景区开发、崆峒古镇改造提升、泾川温泉康养度假村建设、海寨沟景区开发、龙泉寺景区扩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静宁项目区、皇甫谧养老服务中心新建等项目。

城乡融合发展行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中心城市、县城、中心镇、特色村四个层面齐头并进、统筹发展。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支持崆峒区加快高质量发展,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高质量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人们更向往。

绿色发展崛起行动。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认真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流域治理、防洪减灾等重大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强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产业生态化,推动生态产业化,构建绿色生态发展体系,全面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体制机制创新行动。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大力度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扭住构建全产业链大发力,推行全产业链招商、全员参与的招商引资机制,落实领导干部带头招商制度,在“招大引强”上实现新突破。注重民营企业“引培”,通过技术入股、“轻资产”引进等模式,引导更多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平凉发展。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推广拓展“不来即享”“项目管家”等服务机制,探索更大力度、更为广泛、更加有效的惠企举措。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建设创新平凉。

第一节 加快培育创新主体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构建企业主体、需求牵引、产业导向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聚焦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工程设计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在现代农业、煤电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促进新技术新成果转化应用。 推动创新能力提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市内企事业单位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工程研究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和试验基地等研发平台,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形式合作。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技改升级和技术合作。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加快形成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梯次推进、协调发展的企业创新主体格局。力争创建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2家以上、省级科技创新基地10家以上。

全面推动创新创业。加快推进双创基地、中小微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农民工返乡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政企云”服务平台。加快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为创业者提供“拎包入住”便利条件和“保姆式”专业服务。支持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校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知识资本化。

第二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探索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转化模式,优化创新成果转化政策环境,实现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转化。

积极推进工业成果转化。充分发挥甘肃省智能终端光电产业研究院作用,开展软件开发、智能感应、5G+产业、光电产品等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加快煤矿智能化改造,重点突破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和重大危险源智能感知与预警等技术装备,推动新型煤化工技术创新升级示范。 优化提升农业成果转化。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

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依托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建设,全力开展“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推广,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牛品种。依托静宁苹果品牌,在新品种引进选育、新技术集成应用、新模式示范推广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推动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加大马铃薯脱毒繁育科研攻关力度,选育庄薯系列优质新品种,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突出人才支撑作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完善聚才引才用才机制,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着眼稳定用好现有人才,精准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储备未来发展需要人才,完善普惠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大力引进和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鼓励开展柔性引才引智,全面实施“百千万崆峒英才”计划,发挥专家工作站(室)等高层次人才技术引领作用,到2025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素质明显提高、结构逐步优化,人才贡献率稳步提升。 改善引才用才环境。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赋予用人单位和创新主体更大自主权,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给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支持优秀科技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大对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全面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环境。 专栏5 科技创新重点工程 1.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平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打造平凉红牛、静宁苹果2个优势产业创新区。创建平凉工业园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强园区内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建设。依托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打造省级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基地。依托中煤、山能、华煤集团等企业,建设绿色煤化工技术研究中心。 2.创新主体培育。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户以上,省市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60户以上。 3.重大人才工程。重点选拔培养60名首席专家和领军人才,柔性引进100名国内外高端人才;挖掘培育1000名技术骨干和青年创新人才,公开引进1500名急需紧缺人才;集中培训1万名实用人才和技能人才,引导扶持3万名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第四节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健全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科技投入体系,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本等多元投入新格局。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事关全局的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高0.5个百分点。

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上关于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实行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与共性技术研究项目的支持。鼓励科研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与创业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合作交流,建立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机制。

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对创新成果申报知识产权,支持企业专利技术产业化。对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并形

成良好经济效益的企业加大扶持。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落实“揭榜挂帅”制度。加强科普工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第三章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群完整、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紧盯“体系构建、园区建设、企业培育、投资拉动、创新驱动、人才引进”六大任务,坚持提质存量、补链强基并重,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煤电化冶产业延链补链。围绕落实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坚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加快建设煤电化冶“双千亿”产业基地,以华亭矿区扩容提质、灵台矿区整装开发为重点,有序释放煤炭优质产能,推进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加大电力外送,实施陇电入鲁工程,推进煤电一体化建设。持续提升煤电机组运行效率,深入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实现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拓展提升煤化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精细化工材料和终端应用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强与科研院所、大型煤化工企业合作,谋划布局煤化工废气、废水、废渣资源化循环利用项目,积极引进电冶联营项目,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增值,实现煤电化冶一体化发展。到2025年,全市煤炭产能达到3000万吨以上,火电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 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稳步推进分散式风电项目开

发,持续扩大光伏发电规模,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坚持“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快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智能机器人集成园建设,实现光电产业上下游配套、全产业链协同。充分发挥龙芯中科、联想开天技术优势和带动作用,实施基于龙芯技术路线的联想国产电脑组件生产及自主可控主机组装等项目,重点引进一批央企、外企、民企和“专、精、特”项目,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集约高效的智能终端光电产业生态链,建设龙芯西北集成适配示范基地、西部地区智能光电产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坚持市场化导向,推进信创产品在金融、医疗、能源、教育、交通、水利等领域的推广应用,不断扩大信创产业规模。到2025年,智能光电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推动传统工业“三化”改造。坚持绿色化保障、信息化支撑、智能化驱动,促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充分激发红峰、虹光等企业发展活力,以矿用机械、工程机械、电子元器件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实施蒸汽疏水阀系列产品智能化生产监测改造、磁控管与高频无极灯、高端煤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业机械装备制造等项目。着力提升建材、纺织、纸箱包装、农副产品加工、陶瓷生产等传统产业发展水平,加快重点制造领域机器换人、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智能工厂示范,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6 工业强市重大支撑项目 1.煤电化冶。推动赤城、邵寨、五举煤矿、20万吨聚丙烯建成投产,开工建设唐家河煤矿、灵台燃煤电厂,加快南川河、安家庄等煤矿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百里、周寨南煤炭资源勘查。实施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项目。积极论证实施甲醇扩能及烯烃转化、煤制气等新型煤化工项目。 2.智能光电。实施智能终端光电产业园、龙芯智慧产业园、智能机器人平凉集成园等项目。 3.装备制造。推进蒸汽疏水阀智能化改造、矿用机械和节能环保、农业机械等项目建设。实施虹光厂出城入园项目。 4.新型建材。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和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固(危)废等项目。 5.农产品加工。实施150万吨玉米生产淀粉、马铃薯全粉加工、中药材提取液生产线、静宁县纸箱包装产业园可循环利用新型包装等项目。

第二节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抢抓数字时代机遇,推进经济社会数字化全面转型,逐步形成以新基建创造新消费、打造新产业、培育新动能、优化新治理的现代信息网络体系。

布局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节约、运行高效的5G网络,到2024年底实现全市乡镇以上区域及部分行政村5G网络覆盖,5G网络覆盖率、用户占比分别达到50%以上。打造一批5G典型应用场景,实现市内大型厂矿企业、商贸流通集聚区、城区主干道、人口密集区域深度覆盖,实现市内重点行业5G应用普及。加快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发展和示范应用。

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加快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深入推进各行业各领域数字转型,提高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水平,构建生产服务+商业模式+金融服务的数字化生态体系。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建设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完善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建成智能制造、农产品电商、大数据等若干在省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率先建设大数据平台。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物流等重点领域的应用推广。建立数字技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长效机制。

着力构建数字社会。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以网络平台为基础,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监督、精准反馈,促进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效率效能提升。强化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推动社会治理智

能化,全面推行城乡网格化管理,实施村(社区)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全覆盖。全面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感知系统,整合公共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加快补齐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短板。加强乡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建设,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库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提升全市居民数字技能,解决老年人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困难。

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加快公共数据开放,深化数据应用,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和基础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促进政务数据库和公共数据库依法合规向企业开放,吸引更多数字产业落户。促进政务信息化共建共享,推动全市政务数字化升级,整合各类政府部门信息化资源,建设统一服务社会的政务服务平台,推进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数据平台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建设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全天候在线政府。 专栏7 新型基础设施重点工程 1.5G基站和应用平台建设。建成5G基站3000个以上,实施5G示范应用工程,聚焦智慧园区、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教育等5G重点应用场景,打造5G试点示范标杆项目,培育5G创新应用项目。 2.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教育设施,统筹建设网上教育资源平台;加快远程医疗能力建设,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应急保障、重大传染病智能防控和智能管理等平台建设。 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综合管理平台,推动城市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城市数据活化服务、城市系统安全保障的创新示范。 4.智慧物流建设。发展综合性智能物流平台,集聚整合分散的社会物流资源,提升物流企业信息化能力,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智慧物流网络。

第三节 持续发展现代循环农业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围绕整市创建国家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深入实施“牛扩量、果提质、菜突破”工程,全面提高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持续做大做强红牛产业。加大“平凉红牛”品系培育,全力推进规模扩张、科学饲养、精深加工和品牌推广,加快构建肉牛产业繁育、饲草、流通、科技、安全、服务六大体系,培育产值过200亿元的平凉红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核、七园、一集群”发展格局,把平凉红牛打造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肉牛品种,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带动养、标准化小区规模养和千家万户分散养相结合,持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到2025年,力争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依托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平凉红牛种质培育中心,形成国家级优质高档肉牛育种核心区。七县(市、区)各创建1个红牛现代产业园,形成品系培育、扩繁基地、标准化规模繁育基地、饲草料专业化生产、红牛线上线下交易中心、有机肥生产、屠宰分割冷贮冷链及牛肉深加工、牛血蛋白粉提取等全产业链。

加快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坚持稳规模、提质量、强品牌、增效益,以生产绿色、有机、安全、营养果品为方向,实施全产业链开发,全力打造静宁苹果高端引领行业标准形象。加快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工程,巩固拓展灵台县全国现代矮砧苹果新技术集成示范县成果,加大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制推广,实现果园管理标准化和果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加大老果园改造力度,提高传统果园现代化管理水平,强化病虫害监测防控和综合防治,加强果园防灾减灾设施建设,推进果园管理智能化、机械化技术装备应用。加强产加销、贮运服一

体化的现代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创建现代苹果产业园。布局建设苹果初加工和商品化处理设施,培育苹果高端精深加工企业,推动苹果产业向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精深加工、采摘体验、文化创意等多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苹果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创建泾汭河川区国家级蔬菜产业园为目标,完善城市郊区与优势产区基地布局,开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加大新优特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扩大优质高原夏菜、设施蔬菜生产规模,积极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实现平常时期充足供给、应急时期保障供应,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建设甘肃东部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着眼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品牌蔬菜注册和绿色有机蔬菜产品“一注册、双认证”工作。到202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 专栏8 现代农业重点工程 1.牛产业。建设中国高品质肉牛高质量发展示范市,平凉红牛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平凉红牛循环农业产业园,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健全繁育体系,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强饲草料基地建设,提升屠宰加工水平,开展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强化科技支撑,加强安全保障,建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果产业。建设苹果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建设矮化密植、绿色有机和出口备案基地,构建防灾减灾、质量安全追溯、品牌营销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发展,完善现代苹果产业体系。 3.菜产业。在泾河、汭河、黑河、红河、达溪河、神峪河、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建设绿色蔬菜产业集中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蔬菜。突出一县一品,加快发展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

第四节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实施服务业提升工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现代服务业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商务会展、科技信息、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围绕生态产业发展,设立重点项目融资支持基金和信创等实体产业基金,推动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深度融合。推进物流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物流综合信息平台,加快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会展场馆建设,完善会展配套设施,提升承办一流展会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生态环境监测、环境咨询、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引导生产企业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提升金融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到2025年,新引进重点金融机构2—3家。积极引入股权投资类企业,加强企业挂牌上市培育,进一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现代保险服务业覆盖面,做大做强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及小额贷款、融资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等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培育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资信评级、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金融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适应新业态发展趋势,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加快传统商业向主题型、体验式、智慧化商业中心转型。引进品牌餐饮、品牌酒店、品牌购物,实现品牌消费集聚,建设以大型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新商圈,促进商旅文体联动发展。发展健康体检、健康保险、专业护理、健康咨询、健康文化、健康旅游、体育健身等多样化健康服务。发展基本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居家养老服务,加快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教育,加强家政职业技能

培训,培育家庭服务品牌。积极推广优质服务承诺标识制度和信用奖惩机制,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

第五节 推进产业园区高效集约发展

坚持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全面提升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打造百亿级产业园区。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企业孵化和经济带动效应,常态化实施“开发区+招商+规上工业企业培育”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推进产城融合,走绿色发展、特色发展、错位发展之路,壮大提升园区经济综合实力。围绕主导产业育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接续替代产业平台,引导企业项目向园区集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提高园区资金、土地、人才等单位面积投入强度、产出水平、综合效益,提升园区产业专注度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加快平凉工业园区建设,坚持市区共建共享,围绕“四个高于、三个增加”目标,全力打造全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引领区,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华亭工业园区建设,打造新型煤化工产业园区。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围绕整市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打造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条完整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带动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加速提质增效。加快创建崆峒区平凉红牛、静宁县苹果2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推动产业园规模种养、加工转化、品牌营销、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积极创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鼓励发展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大力推广粮畜果(菜)一体化区域循环发展模式,走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绿色发展路子,加快西部粮畜果互促和东部粮畜果菜互促、关山林缘带粮畜药互促3个市级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力争创建2个国家级、12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提升园区建设水平。促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一体化建设。加快各类

园区水、电、路、管、网、气、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推进开发园区改革创新,探索实施“标准地”制度和“一园多区”“跨区托管”等运营方式,推进“飞地园区”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配置优化。加大园区建设运营模式、管理体制机制等改革力度,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推进园区集群化、信息化、循环化发展,打造省内一流、区域领先的现代产业园区。

第四章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节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政策连续性,设立5年过渡期。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重点监测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定期核查,及时发现,精准帮扶,动态清零,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注重扶贫产业长期培育,扩大支持对象,延长产业链条,抓好产销对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稳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提升扶贫车间生产能力。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确保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公益性资产有效运转,扶贫效益持续发挥。

接续推动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领导体制、规划、任务、项目、考核的有效衔接,在政策、举措、项目、资金、组织、生态、队伍等方

面形成系统集成的工作体系。做好财政投入政策、金融服务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智力政策有效衔接。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加大脱贫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对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推动扶贫协作向发展协作转变。把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安排、一体推进、常态实施。争取我市更多脱贫县纳入国家、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加快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着力推进公共服务、产业培育、就业帮扶、社区管理、社会融入、拆旧复垦复绿、权益保障等各项工作,重点突出就业产业扶持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到2025年,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搬迁群众在稳定脱贫的基础上收入逐步提高,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充分发挥以工代赈功能作用,实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吸纳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业。

第二节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

坚持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应用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扩大绿色高质高效示范面积,增加优质小麦、专用玉米、马铃薯等规模,确保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430万亩、产

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全面落实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储备体系,加快四十里铺粮库改扩建、窑店粮库提升改造等仓储设施建设,有效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和水平。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推行绿色节约餐饮消费模式。 构建农业优势产业体系。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倍增计划,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形成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大力建设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最佳适宜区集中。加强平凉红牛、静宁苹果、马铃薯、静原鸡等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在全国全省叫得响、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抓好生猪生产恢复,实施百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围绕牛、果、菜产业开发,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实施“农业+”战略,积极发展智慧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推动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培育和发展壮大市场营销经营主体,以冷链物流、产地直供、生鲜电商等为依托,构建“田间—餐桌”农产品产销新模式,打造便捷高效的农业产业供应链。 专栏9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重点工程 1.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特色产业向优生区、优势区聚集,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带动建设一批专业村、示范镇和基地县。 2.农产品加工带动工程。打造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都有精深加工企业带动的发展格局。 3.乡村休闲旅游开发工程。建设一批特色农业体验区、休闲农业精品点、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重点村,加大农耕文化开发,推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4.乡村新型服务业培育工程。统筹规划农产品流通设施布局,建立以县(市、区)、乡(镇)、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搭建产业融合载体,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三节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坚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打造产业强、生态美、乡风好、治理优、百姓富的新时代幸福新农村。

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引领。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提高镇村建设管理水平,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科学编制村庄规划,把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功能完善、公共服务提升结合起来,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按照集聚提升型、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搬迁撤并型以及看不准发展趋势、暂缓建设五种类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梯次推进村庄发展,着力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美丽乡村,确保每个县(市、区)有走在前列的乡镇、每个乡镇有走在前列的村。支持发展田园综合体、文旅综合体,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积极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和传统,努力保留乡村风貌,推广乡土风情建筑,使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健全乡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供水管网、天然气管网、供热管网、污水管网、宽带网络、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向城乡结合部和乡镇辐射延伸,推进城乡公共设施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管理。大力改善农村村组道路、村内道路通行条件,加快农村出行公交化步伐,加大农村产业路、旅游路建设力度。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和运营。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

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污水治理水平,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推动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开展村镇绿化亮化行动,加快改善乡村生态环境质量和农村景观面貌,逐步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农村危房动态监测,切实保障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安全。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支持新建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

全面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村专业服务型人才“四支队伍”,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行动,打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平台,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培养爱农村、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实施乡村人才培育工程,推行“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田园”多元人才科技培育模式,用好用活农技人才、“田秀才”“土专家”,增强乡土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能力。落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创业扶持政策,激发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农村闲置土地和撂荒地管理利用机制。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健全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和规模经营管理服务。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以及低效利用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城市工商资本下乡带动农业农村发展。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持续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放大“庄浪模式”“静宁模式”“灵台模式”带动效应。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融合。加快城乡要素融合,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形成县域统筹规划布局、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文化、体育和卫生医疗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县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

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组织振兴,确保乡村社会和谐有序。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完善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和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的村

民共建共享体系。加强乡村法治建设,持续推动党的各项政策方针扎根农村、深入人心。提高乡村德治水平,积极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持续抵制高价彩礼,践行简约适度、健康向上的文明婚嫁新风尚,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第五章 着力补短板破瓶颈,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广延伸、全覆盖、高标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全市经济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的支撑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落实交通强国战略,加快推进机场、铁路、公路、客货运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内通外畅、高效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25年,实现航路开通、高铁连通、高速贯通、路网畅通的目标。 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补齐交通短板,破解不通高铁、没有机场的瓶颈。建成平凉军民合用机场,积极融入国内支线机场网络,完成通航历史使命。建设通用机场及直升机起降点。完善铁路交通网络,建成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完成平凉火车站站房改造,适时启动西平、宝中等既有铁路扩能改造,积极争取启动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速铁路(兰州至平凉段)前期研究工作,协同周边地区谋划论证途经平凉高铁项目。依托铁路、机场等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零距离换乘”。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主骨架及连接线建设,构建大通道、畅通主动脉,新增高速公路360公里以上,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构建高效率的普通干线网。加强煤炭外送能力建设,建设天陇铁路陈家沟煤矿、灵台矿区铁路专用线,畅通陇煤南运通道。推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县乡公路衔接联通,加快国道省道建设,实现国省道通县连乡目标。加大低等级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提升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稳妥实施普通干线过境段改建工程,推进主要景区和枢纽路段建设,加快打通瓶颈路、断头路,实现各县(市、区)与连接周

边地区的出口公路通畅,形成互联互通、更加畅通的公路交通网。

构建广覆盖的基础服务网。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畅水平和管养能力,提升农村居民出行品质,实现乡镇全部通三级公路、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大力发展路衍经济,促进公路建设与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与旅游资源富集区交通建设,积极打造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农村公路网总里程达到1.1万公里以上。实施路网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行效率。 专栏10 综合交通重点工程 1.机场。实施平凉军民合用机场、庄浪通用机场等项目。 2.铁路。建成平凉至庆阳快速铁路,完成平凉火车站站房改造、天陇铁路陈家沟煤矿专用线。积极争取启动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速铁路(兰州至平凉段)前期研究工作。 3.高速公路。建设G85银川至昆明高速彭阳至大桥村段、S28灵台至华亭高速等高等级公路,实施S28灵台至华亭高速公路东延线(长武至灵台)等项目。 4.普通干线。实施G312上海至霍尔果斯公路凤翔路口至平凉东段、G244乌海至江津公路长庆桥至罗汉洞段、G344东台至灵武公路大桥村至北阳洼段、S320彬县至华亭公路、机场专用公路等项目。

第二节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水平。

加强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供水保障体系建设、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拓大网、联小网、强骨干、成系统”,促进市级骨干水网与区域水网连通,构建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坚持大中小并举,开源与节流并

重,加快实施白龙江引水、引洮二期静宁城乡供水配套和庄浪应急供水、灵台新集水库、崆峒水库改扩建等项目,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实现“县县有重点调蓄工程、乡乡有稳定保障水源”,有效解决资源型、工程型缺水问题。

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加快补齐水利设施短板,着力缓解供水、防洪、水生态、信息化等瓶颈制约。加快完善城市水源结构,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市级实现“一用一备”,县级城市有稳定可靠水源。加快中小型灌区节水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维修恢复与挖潜改造,优化灌区输配水体系。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实施泾河葫芦河防洪提升、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防洪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推进重点城镇防洪达标建设。实施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推进河流水系生态修复。

深化水管理体制改革。依法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水利工程,支持优先获得新增水资源使用权。在保障农业用水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配套建设计量设施,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建成水利大数据资源平台和应用系统,全面提升水利管理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11 重点水利工程 1.水资源配置工程。实施白龙江引水、引洮二期静宁县城乡供水配套、庄浪县应急供水、崆峒水库改扩建和新集、盘口、梁河、邓家川、白杨林、刘李河、庙台、涧沟河等水库工程。 2.城乡供水保障提升工程。实施崆峒区韩家沟供水、庄浪县农村人饮保障、静宁引洮供水二期东部人饮供水、静宁县净水厂、灵台坷台水厂、崇信崖子水源、华亭市城市供水保障、县(市、区)工业园区供水、农村饮水老旧管网改造、农村人饮信息化等项目。 3.防洪提升工程。实施泾河、葫芦河重点河段河堤防洪提升和汭河、黑河、达溪河、水洛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等项目。 4.节水改造工程。实施崆峒区泾河流域灌溉生态改造、白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崇信县北塬农业灌溉、汭河灌区节水改造、庄浪水洛河灌区节水等农业灌溉节水改造项目。

第三节 加快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重要战略任务,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企业,发展流通新业态、新模式,为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加快商贸物流平台建设。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围绕煤炭、苹果、蔬菜、粮食等大宗货物交易,加快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中心),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化物流运行体系。依托平凉工业园区,建设保税仓。鼓励各类大型物流企业在平凉设立总部基地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探索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集仓储、包装、加工、装卸、配送、集散、运输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业,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区域性综合市场、专业市场、产地集散市场和农产品营销网络建设。加强县域乡镇商贸设施和到村物流站点建设,推进骨干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在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城市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区、商贸功能服务区。

提升冷链物流发展水平。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统筹建设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产地交易市场,加快“全温控”自动化立体冷库、移动式冷链加工厂等新型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鲜农产品冷链仓储、流通加工和运输比重,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附加值,全力打造陇东冷链物流基地。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构建全链条、网络化、标准化、可追溯的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到2025年全市冷链仓储规模达到200万吨以上。

健全城乡高效配送体系。加快城乡双向畅通的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完善城市物

流配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城乡末端服务网点三级高效配送网络。推动城市货运配送绿色高效发展,培育大型快递物流企业,规范城市配送管理。实施“邮政快递下乡进村”工程,健全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递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寄递网络和农村物流体系。引进大型电商平台,推动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发展,实现电商行政村全覆盖。加快建设乡村公共分拣、公共运输、公共配送等设施,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专栏12 现代物流重点工程 1.物流平台。建设甘肃齐翔农业科技公司物流体系、京东静宁数字化物流园、静宁县农村电商扶贫及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庄浪县紫荆物流园、平凉南铁路综合性货场、崇信县煤炭综合物流园等物流平台。 2.冷链物流。实施平凉超越现代农业冷链物流、平凉市聚贤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泾川县冷链物流体系、灵台县冷链物流体系、崇信县工业集中区冷链物流园、华亭市冷链物流产业园、庄浪县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等项目。 3.配送体系。培育电商同城配送新业态,以省级平台旗舰店、县区级平台体验店和融合商超实体店为支点,在3公里范围内实施速递服务,在同城3公里范围外实施快递配送服务,在省内异地范围实施邮寄服务。

第四节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能源消费新模式,强化能源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

持续提升电力输配送能力。优化市内输配电网,强化750千伏主网架建设,优化300千伏及以下电网网架,新建33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改扩建一批110千伏变电站。加快城市配电网改造,优化升级农村电网,提升电网安全可靠稳定水

平。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加快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充电设施建设,构建智慧能源系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用能需求。

加快建设城乡居民用能设施。积极推进天然气输送管网建设,加快农村燃气设施建设,实施气化城市民生工程,实现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的城镇及近郊居民基本用上管道天然气。加快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提高储气规模和应急调峰能力。开展能源综合服务,着力加强能效管理,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积极推广电能替代,促进用能方式转变。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推进房屋清洁供暖。合理规划布局城乡加油加气设施,完善成品油零售网络。 专栏13 能源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1.电力设施。新建大秦330千伏和静宁红旗、庄浪紫荆等110千伏变电站,扩建崆峒米家湾、华亭杨庄等110千伏变电站,改造崆峒天门、灵台什字等110千伏变电站,实施城乡电网提升工程。 2.燃气设施。完善中心城区管道天然气输配网络,新建崇信至华亭、灵台独店至县城、灵台独店至什字和庄浪县天然气支线管道等项目,实施农村燃气建设工程。 3.加油加气设施。新建(改迁建、改造)一批加油站、加气站。 4.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建设充电桩500个。

第六章 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塑造发展新优势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改善供给质量,加快开放开发,促进消费升级,扩大有效投资,切实找准和发挥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 主动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

围绕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聚焦绿色农产品和能源资源,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畅通市场、资源、技术、人才、资本、数据等各类要素循环,推动

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协调发展。

积极融入国内大市场。立足国内大循环,破除流通障碍,提升集聚发展要素、参与经济合作的能力,促进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战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跨区域物流、外向型产业为重点,加快陇电入鲁、陇煤南运,积极开拓红牛、苹果、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外部市场,提升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市场份额。加强同东部地区全面合作,逐步形成“东部企业+平凉资源”“东部市场+平凉产品”“东部总部+平凉基地”“东部研发+平凉制造”等多元合作模式。

有效拓展国际市场。构建国际营销网络体系,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海外经营,在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建立海外仓、展示展销中心、物流仓储平台。搭建经贸促进活动平台,引导外贸企业纵深开展业务,支持企业增强国际经营能力,加强优势出口产业链上下游辐射带动能力。着力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增加利用外资总量,重点投向文化旅游、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公共设施建设。鼓励外资建设交通、物流、教育、医疗等设施。用足用好国家鼓励进口贴息政策,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提升全市产业技术含量和装备水平。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注重从文化、枢纽、技术、信息、生态五个方面,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主带动轴。鼓励全市各类企业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广泛深入的战略合作。引导龙芯中科和静宁苹果、平凉红牛以及医疗器械等龙头企业、重点行业多元化开拓中西亚、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持续提升出口规模和效益。加强文化交流合作,放大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崆峒文化旅游节、平凉红牛节等品牌节会效应,挖掘搭建皇甫谧针灸、道源养生文化寻根拜祖等交流合作平台,开展特色优势产品境内外商品展销和贸易对接活动,持续打响做靓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平凉旅游等特

色品牌,着力扩大平凉开放度。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要素,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形成陇东南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高地。

第二节 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

着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

推动消费优化升级。探索建立扩大消费长效机制,大力培育新型消费,鼓励绿色消费,提升传统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强需求侧管理,推动消费结构由生存性向发展型、乐享型迈进,不断满足社会大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需求。促进传统消费扩容,推动汽车、住房消费有序健康发展,大力开发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文化消费提质,建设一批聚集效应显著、文化内涵丰富、建筑风格鲜明、拉动消费明显的商业和文旅特色街区。突破发展康养产业,建设一批康养小镇、康养社区。有序发展“夜经济”“直播经济”,加快发展“周末经济”“民宿经济”,促进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普及应用。探索构建“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打造线上消费新模式。拓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健康检测、数字文化等服务空间。深入实施放心消费行动,全方位优化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交通、水利、农业农村、能源、社会民生、市政工程、公共安全、公共卫生、生态环保、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重点实施强基础、增功能、惠民生、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保持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坚持资金、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强化项目决策与用地、规划等建设条件落实的协同,提高要素保障能力,加快项目落地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健全项目推介长效机制,推动形成市场

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加强项目前期工作,高标准建设投资项目库,动态完善在建、新开、储备“三个清单”,健全推进和保障机制,形成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梯次滚动发展格局。

第三节 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深度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借助西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与天水、庆阳、咸阳、宝鸡等周边城市紧密合作,积极融入关中经济圈,推动城市间产业分工、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治理、对外开放、改革创新等方面协调联动,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建共治、主要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重大项目统筹布局,把平凉打造成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加强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其他城市间的对接交流,以产业对接协作和优势资源互补为重点,建立联动发展机制,提高区域交流合作层次。

拓展区际互动合作。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借力省内已建成的陆港、空港、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全面打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贸通道。以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为重点,加强与黄河流域沿线地区合作,推动区域规划共绘、设施共建、生态共保、环境共治、社会共享。用足用好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政策,加强与陕甘宁革命老区兄弟地市的合作,深化与周边市区经济协作,推进同天津等东部协作地区交流,实现互补互促、协同发展。建立完善对外合作机制,积极促成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进产业组团式、链条式、集群式承接转移,探索产业转移合作新模式。深化对外交流合作,提升现有开放平台功能,搭建新的开放创新合作平台,为扩大开放和招商引资提供有效载体。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高端策划举办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节会和重大赛事。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以商招

商、节会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方法,探索创新“头部企业”招商、核心节点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资本招商、“飞地”招商、“技术团队+资本+项目”招商等新模式。聚焦三类500强企业,吸引其在平设立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研发、结算、物流等重要功能性机构。创新招商机制,搭建重大招商载体,实施精准招商。加强前招商和后招商的衔接,建立重大项目市级统筹机制。

第七章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

坚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加快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平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第一节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

落实国、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编制实施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到2025年,初步形成“一核引领、两翼驱动、多点协同”的组团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一核引领”:以平凉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南串联辐射华亭市,将崆峒区和华亭市作为全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区域,形成联接南北、贯通城乡的城镇发展中心轴带,提升区域竞争力,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到2025年,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实力和区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和民生改善等方面指标明显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两翼驱动”:发挥崆峒、华亭城镇发展中心轴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向东西两侧延伸拓展,形成东西两翼。东翼以泾川、灵台、崇信东部三县为主,打造农产品主产区,坚持农业发展优先,侧重农业空间规模质量和农产品保障能力提升,加强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以新型工业化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西翼以静宁县和庄浪县为主,打造生态优先发展区,坚持绿色发展优先,侧重生态空间规模质量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文化旅游,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

度,稳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多点协同”:发挥中心城镇的多点多极支撑作用,重点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成为统筹城乡的纽带、城镇体系的重要节点,形成重点城镇点状布局、组团发展,释放城乡融合发展新空间,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在重点开发区打造一批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科技教育等类型中心镇或特色小(城)镇,承接城市功能外移;在农产品主产区打造一批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旅结合、商贸物流等类型中心镇或特色小(城)镇,提升服务农村、带动周边功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等类型特色小(城)镇,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树立大运筹、大建设、大开发、大经营的理念,加快推进“四个转变”,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强化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体现时代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陕甘宁区域中心城市。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落实居住证制度,简化落户手续,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落实农业转移人口“人地钱”挂钩政策。增加对持有城市居住证农民工子女的学位供给。完善农民工异地住院医疗费直接结算制度。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将农民工纳入各项社保范围,落实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失业保险台账。加大生态移民搬迁、地质避险人口搬迁安置力度,推动边远乡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5%和41%。

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按照“拉大框架、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宜居宜业”的目标定位,三位一体推进中心城区、崆峒山大景区、平凉工业园区建设,突出崆峒大道城市发展轴带动作用,优化生态旅游、综合服务、产业发展功能区布局。加快推进天门塬综合开发、棚户区改造和花园式住宅小区建设,配套路水电气热讯、污水

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完善城市路网框架,补齐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市场、银行、公厕、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加快四十里铺城市副中心建设,实施十里铺至嵋岘道路改扩建、泾河大道等路网工程,拉开城市副中心框架。 专栏14 中心城区建设重点项目 1.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实施天门塬天通路、丰收路、南环路等道路和公园绿化建设,泾河大道西段和工业园区段道路建设,十里铺至嵋岘道路、柳湖路中段道路改扩建,天然气输配管网、市政公用设施维护更新等项目。 2.生态治理修复项目。实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城区垃圾分类管理、地下管网改造和信息系统建设、龙隐湿地、泾河大道西段生态绿化等项目。 3.住房安居工程项目。实施棚改、商品房开发、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 4.城市管理完善项目。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升级改造、平凉公安“智慧交管”、人防工程、城区物业管理平台等项目。

加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推进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增强县城综合承载力,适应农民日益增加的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加快实施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在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等方面补齐不足,促进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 专栏15 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重点工程 1.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工程。实施优化医疗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养老托育设施、文旅体育设施、社会福利设施和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等6项任务,建设标准化的疾控中心、公办幼儿园、养老床位和体育公园,打造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生活服务站。 2.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工程。实施完善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和县城公共厕所建设等3项任务。 3.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推进市政交通设施、市政管网设施、配送投递设施、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和县城智慧化改造等5项任务。加快5G网络向县城延伸覆盖,推进交通、电网、水务等市政公用设施智能化。 4.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工程。实施完善产业平台配套设施、冷链物流设施和农贸市场建设3项任务。

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注重城市功能和品质提升,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深入挖掘并统一规划城市闲置资源。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加强城市防涝防洪设施建设,增强城市安全发展能力。改造老旧厂区,通过利用工业遗产和发展工业旅游等方式,发展“双创”空间、新型产业空间和文化旅游场地。改造老旧街区,提升商业步行街、文化街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型文旅商业消费聚集区。引导发展社区便民服务,健全停车场、智能快件箱、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扩大公租房保障覆盖面。

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以提升市民满意度、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落脚点,建立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体系,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系统化、整体化加强城市维修管护,推行一体建筑改造和马路开挖,尽量减少对市民出行和生产生活的影响。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完善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网络,提高城市生活便利度。建设更加便利老年人的过街设施、活动场所和休息设施。加强地质灾害避险防

治,建设安全城镇。规范物业行为,提高物业管理覆盖率和服务水平。探索建立“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居住生活需求。 专栏16 “十四五”集中解决的城镇发展重点问题 1.解决城镇教育“大班额”问题。布局建设中小学、幼儿园,重点解决“大班额”“入园难”“择校热”等问题。 2.解决城镇医疗配套不足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基础设施,配备必要医疗设备和全科医生。 3.解决城镇交通拥堵问题。优化路网结构,强化交通管理,发展智慧交通,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4.解决城镇基础设施补欠账问题。多元筹资集中实施城市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供水普及、燃气普及和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着力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 5.解决城镇高层建筑消防薄弱问题。强化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治理措施,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设施配备,提升高层建筑消防能力。 6.解决城镇环境治理不到位问题。围绕市容环卫保洁和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机械化清扫等工作,专项整治公共场所“牛皮癣”现象,科学规划设计户外广告设施和门头牌匾。 7.解决城镇产业发展滞后问题。积极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政府全方位服务能力,做实产业园区,培育和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逐步增强城镇产业发展能力。 8.解决城镇人口集聚能力不强问题。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转移。

第三节 推动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突出规划先行、创新驱动、产业支撑、要素集中、全链推动,坚持优化城区、做强县城、培育小镇、提升园区、振兴乡村,以县域发展差异化、产业发展特色化为方向,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建设农业大县、工业强县、文旅名县。突出县域特色,依据历史传承、交通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按照

“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加快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培育,统筹县域“四化”深度融合,实现富民与强县相统一,增强带动乡村发展和村民致富能力,推动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配套联动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强化产业支撑,以培植地方财源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大特色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的招商和支持力度,努力补齐经济结构单一、缺少产业支撑短板,形成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县域产业园区,提高县域产业承载能力,引导产业集约节约发展。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优化县域资源调配结构,提高县级财政自给水平,合理确定县级财政支出责任和相应分担比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具备条件的县改区设市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专栏17 各县(市、区)发展重点和方向 崆峒区:聚焦提高首位度、当好排头兵,打造陕甘宁三省区区域中心城市,强化市区一体发展,提升城市发展能级,高标准建设西部肉牛和泾河川区蔬菜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现代服务业和城郊经济,提档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促进产城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到2025年,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全省市辖区排名前移3个位次,在产业转型、城乡融合、绿色发展、改革开放、营商环境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华亭市:聚焦建设陇东煤电化产业发展高地、旅游休闲养生福地、城乡现代化融合发展示范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开放开发先行市,探索走能源产业和非能源产业互补发展的路子,积极培育新型能源化工、文化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实力。 泾川县:深入挖掘资源优势,打造区域中心,实现绿色发展,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好做强做优做美县城,积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在整市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上走在前列。 灵台县:全力破解交通困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建设好美丽乡村,培育壮大煤电化产业,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样板、加快陇东南崛起的先行者、全市乃至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 崇信县:聚焦建设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县、新型工业化创新发展县、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县和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文明县,耦合发展煤电化产业,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层次和水平,加速推进乡村振兴,为全市树立样板。 庄浪县:依托百万亩梯田、主导产业、旅游等优势资源,打造全国梯田高效开发示范县、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西北地区马铃薯种薯科研基地,丰富和创新庄浪精神,以发展现代果业、红牛、脱毒马铃薯等产业为龙头,力争在乡村振兴上加快步伐、创造经验,更好地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静宁县:做强做优“静宁苹果”品牌,发展红色文化旅游,继续走好教育兴县路子,加快推进数字物流园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全国优质肉牛生产繁育基地、全国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区域商贸物流基地。

第八章 深化关键领域改革,释放高质量发展活力动力

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难题,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性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效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培育更多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引入主业匹配、管理规范、具备技术和资金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推进企业股权多元化。优化国有资本投

向,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和优势企业集中。深化国资监管职能转变,提升监管效能。支持鼓励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减少风险存量,遏制风险增量,提高国有资本盈利能力。拓宽选人用人视野,吸引聚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队伍。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消除一切隐性壁垒,在市场准入、政务服务、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减轻企业负担,打造惠企政策“直通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着力解决民营企业用地、用能、用人等实际困难,健全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度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培育具有规模竞争力和较强创新能力的优质民营企业群体。落实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

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营造全社会重视企业、关心企业、支持企业的良好氛围,积极倡导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风尚,鼓励支持更多优秀人才向各类市场主体集聚。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鼓励更多市场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健全政企沟通长效机制,完善领导包联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第二节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开展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盘活存量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推进土地要素高效规范供给。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畅通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渠道,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引导劳动力要素有序畅通流通。增强资本运行能力,

优化金融服务供给,提高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加快技术要素市场化发展。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引导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加强数字资源整合和安全保护,着力培育数据要素市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强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的财力保障。深化以零基预算为主的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推动金融创新发展,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加快发展普惠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构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产业链体制机制。加强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积极利用地方政府债券、专项债券、企业债券促进重大项目建设。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吸引国内外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全面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有序推进价格市场化改革,加强民生领域价格监管。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完善产权激励体系。

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围绕“诚信平凉”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广泛开展市场主体诚信教育,全面推广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普遍应用。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档案,推进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应用,全面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积极开展守信联合激励,规范认定失信联合惩戒对象,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强化信用监管支撑保障,探索开展信用大数据监管,加强信用信息安全防护,支持行业组织开展信用建设,培育信用服务市场。

第三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加快建设“五型”政府,坚持“刀刃向内”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服务效能,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顺畅、爽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内一流标准,持续推动营商环境大提升,以诚信高效、公平竞争、开放合作、透明安全的营商环境吸引企业聚集。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行政审批和服务的透明度和便利度。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进“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一窗办、一网办、简化办、马上办”改革,压减行政许可事项,大力整治各类变相审批,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和企业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入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完善“不来即享”服务机制,推进可享政策和服务扩面提标。建立“转变作风改善发展环境”长效机制,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健全企业参与营商环境政策制定、第三方参与营商环境评价等制度机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强化政府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以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形成政府公正监管、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公众监督的良好氛围。适应服务经济发展增长趋势,促进市场监管转型,实现市场监管的主要对象由商品为主向商品、服务并重转变。加强对数字经济、食品、药品、金融等重点领域监管。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清单管理,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推动政府治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强化执法监督,完善仲裁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办好一件事情”全链条、全流程联合审批服务机制,做到审批服务“一套标准”、行业发展“一个规

范”。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开展政务服务“好差评”,厚植“店小二”、保姆式服务文化。

第九章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

全面落实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文明程度,打响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富有活力、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切实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全市各级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推动工作实践。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把握好时度效,大力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和典型宣传等,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

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强化道德典型引领,积极开展“平凉好人”“感动平凉人物”等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积极发挥学校思想阵地作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深化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全国试点县崇

信县和省级试点县崆峒区、泾川县、庄浪县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建设,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持续开展全民公益行动,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在全社会积聚向上向善力量。培育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持续提高管网治网能力,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第二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积极推进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建设,建设平凉少儿图书馆、市非遗展馆,新建、改扩建县级文化场馆,提升改造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到2025年,实现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网络全覆盖,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推进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实现全市全域内电子图书借阅全覆盖。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加快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全景演播室等设施和采播系统升级改造。全面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地面数字电视广播覆盖等惠民工程。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智慧化步伐,提高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文艺产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文艺精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推进华亭曲子戏、崆峒笑谈、泾川西王母信俗、庄浪高抬、崆峒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加快数字文化信息平台、文化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

乡”“四进社区”“文艺志愿者服务”和基层文艺调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打造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搭建民间文艺展示交流平台。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激励和保障机制,加强基层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大力倡导全民阅读,提升“农家书屋”,推广“城市书房”,建设“书香平凉”。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培育新型文化业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娱乐演出、工艺美术和网络文艺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会展、动漫网游、数字文化、主题公园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大力开发文化数字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传播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升级。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平凉民族民俗、健康养生、针灸医学、避暑休闲等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端文化创新集聚区。引导市内文化场馆探索推行“统一购买基本服务+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模式,促进文化场馆资源高效利用。

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努力创作生产具有甘肃特色、平凉印记的精品力作。围绕崆峒、西王母等题材,充分利用声、光、电、影技术,编排制作大型武术剧、纪录电影、舞剧等高品质文旅大戏,讲好“平凉故事”。做强做优崆峒旅游演艺产品和品牌,推进大型舞剧《问道崆峒》等文艺精品在全国巡演。大力支持国内外著名影视创作团队在平拍摄影视作品,建设影视基地。积极培育本土优秀创作团队,推出现代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和传统文化题材影视剧和优秀演艺作品。

全面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体育、教育、康养、工业、农业

等产业深度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产业附加值。促进文化产业上线上云,提升文化产业数字化、科技化水平。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模式。提高文化消费便捷程度,推广电子票、云排队等网络消费新方式,提升数字化预约能力。加快市县在线剧院、数字剧场、专业影厅建设,推进影院基础设施和技术系统升级。

第四节 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为目标,坚持市场化、链条化、全域化方向,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文旅国际品牌。深度挖掘、传承弘扬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针灸文化等资源,精塑道源崆峒、书画之乡、武术之乡、针灸之乡、围棋之乡“一源四乡”文化名片,打响“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文化旅游品牌。以构建“三核引领、一环串联、三片支撑、五带协作”的全域旅游新格局为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产业体系,加快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崆峒山大景区繁荣发展,打造中国道养秘境健康旅游度假目的地。推动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打造集祈福朝圣、民俗传承、文化创意于一体的文化休闲度假区。加快关山大景区聚合发展,打造关山山地体验国际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30个以上,旅游接待人数达3000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220亿元以上。

延展文旅产业链条。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线路、标志性景区和精品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建乡村旅游示范村30个以上;深化文旅与农林业融合,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2个、农旅融合示

范区15个以上,发展生态康养旅游和森林小镇旅居业态;与水务融合,推进泾河、葫芦河等水系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工程,营造复合型生态景观廊道;与工业融合,以安口窑、三线军工厂聚集区等为重点,突出主题文旅小镇、工业博览园、遗址公园等产品形态,活化工业遗产;与商贸融合,研发农副衍生品、中医药康养等平凉特色旅游商品;与体育融合,培育崆峒武术锦标赛、关山摩托车越野邀请赛等全国知名特色体育旅游赛事品牌;与教育融合,打造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主题研学、科技科普展览、户外拓展训练等研学游产品,多方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供给。 高标准建设旅游设施。着眼建设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采取“N个1”办法加快旅游要素开发,创新景区管理运营体制机制,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旅游交通网,实施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连接公路改造工程,增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高水平的游客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中心。加强重点旅游场所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推进旅游厕所革命。以“一部手机游甘肃(平凉)”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互联网+旅游”,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完善旅游信息平台,提供便捷、多元、个性化信息服务,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专栏18 文旅产业重点工程 1.公共文化设施。新建、改扩建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 2.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崆峒山文创产品研发、皇甫谧针灸文化艺术中心、华亭市安口陇窑陶瓷博物馆、静宁阿阳故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项目。 3.文化保护项目。实施庄浪县云崖寺遗产保护、成纪古城遗址保护等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4.旅游景区建设。推进海寨沟、莲花台、华夏古槐王等景区建设,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静宁项目区、静宁35°苹果谷、灵台县针灸小镇等项目。 5.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崆峒山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及游客中心、全市景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庄浪县关山大景区改造提升等项目。 6.乡村旅游项目。推进关山(麻庵)民俗文化村、灵台县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崇信、庄浪、静宁县乡村旅游等项目。

第十章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筑牢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构筑陇东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一节 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坚决扛牢黄河治理保护的重大责任,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实施水源涵养、水土流失治理、防洪能力建设、污染治理、绿色生态产业培育、黄河文化传承等重大工程,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着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保护治理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提升保护治理水平。

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关山、泾河、葫芦河、汭河等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保护,科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增强水源涵养补给功能。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林草生态扶贫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全面推行林长制,加大林草植被保护建设力度,提高森林覆盖率。开展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推进泾渭河流域防护林基地建设。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抓好城区面山绿化、绿色廊道、景观建设和乡村绿化美化,坚持每年造林封育20万亩以上。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

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围绕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实施以支流为骨架、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侵蚀沟道治理、沟头防护谷坊、集雨水窖等小型雨水集蓄工程建设,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拦截入河入库泥沙及各种污染物,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加快泾河、葫芦河、水洛河、汭河、达溪河、黑河等重点

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淤地坝建设和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黄土高原沟壑区塬面保护工程。加快坡改梯综合治理和老旧梯田提质改造,持续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流域建设。以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完善旱作农业基础设施、普及蓄水保水技术等为重点,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治理。 推进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河道、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推进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崆峒区泾河灌区提升改造等项目,打造以河流为骨架,人工渠系、管网、湿地为补充的生态廊道体系。开展洪水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强化水文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加强山洪灾害防治,联防联控暴雨引发的突发性洪水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着力提升防洪能力。强化对水文、气象、地质、雨情、旱情等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深入推进华亭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崇信独立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促进资源开发与城镇发展、生态保护相协调。 专栏19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 1.重点水源涵养区治理。重点实施泾河、葫芦河、汭河等重要支流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保护,推进实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林草生态扶贫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 2.陇东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施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耕地综合整治、“一山两河”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 3.水生态管护工程。加快推进泾河、汭河、水洛河、葫芦河、达溪河等流域生态治理,实施庄浪县城区生态补水工程、静宁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项目。 4.重点支流防洪治理。实施泾河、葫芦河等主要支流重点河段防洪工程,加快黄河流域泾河干流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 5.沿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河流水环境提升整治工程。 6.沿黄高效农业产业带建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和老旧梯田提质改造,实行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

第二节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宜居宜业美丽家园。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推进细微颗粒和臭氧协同治理、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优化调整,重点治理工业、燃煤、机动车、扬尘“四类污染源”和生活面源,着力提升大气环境精细化管理、污染源监控、执法监管等能力,实现空气质量巩固改善。持续推进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油品储运销等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继续推动冬季清洁取暖、煤质管控、燃煤锅炉综合整治、扬尘管控、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等重点工作。推动实施机动车“三检合一”和I/M制度电子化闭环管理,加大对超标车辆执法监管力度,加快推进非道路移动机械环境监管。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加强重点噪声源监管,加快推进重点区域噪声污染防治。

推进水污染防治。坚持以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为导向,继续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善城乡污水收集配套管网,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推进城镇污水收集处理效率持续提升和达标排放。巩固城市黑臭水体专项整治成效,切实改善水体环境。全面推进城镇雨污分流改造,梯次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打造人民满意的健康河湖、美丽河湖、幸福河湖。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工程,加强河流断面监测和上下游联防联治,确保考核断面水质达到国家和省上目标要求。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持续强化源头水、出厂水和龙头水全过程监管。

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坚持以污染风险管控为重点,保障土壤环境安全。强化土

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严格执行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积极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推行工业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持续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加快实施垃圾分类和处理,鼓励发展垃圾焚烧发电。加强固体废物环境监管,健全完善布局合理的区域性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完善医疗废物全收集和全处置体系。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加快开展新污染物治理。 专栏20 生态环境治理重点项目 1.改善水环境重点工程。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施泾河、葫芦河、汭河、达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 2.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程。开展区域性二氧化硫、烟粉尘、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气、臭氧以及温室气体等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推进实施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3.土壤环境治理重点工程。以农用地和重点企业用地土壤质量详查成果为基础,积极推进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严格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 4.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开展全市出入境河流断面、环境风险点分布、流域生态环境现状、环境风险防控设施及环境应急能力现状调查评估,推进平凉市生态环境现代化监测体系和管理平台建设。 5.城镇污水处理提标扩容工程。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开展老旧管网和雨污分流改造,提高污水收集率,提升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大乡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

第三节 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建立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走出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兴市、生态强市的路子。

做大做强生态产业。以增量提质为目标,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生态产业潜力不断释放,产业支撑能力不断增强。重点培育循环农业、绿色煤电、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中攻坚装备制造、中医中药、商贸物流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数据信息、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全产业链绿色改造和绿色示范产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加强生态产业项目储备和动态调整,引进科技企业开展合作,着力提升生态产业科技含量,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品牌,增强生态产业的示范性和影响力。到2025年,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4%。

强化资源节约利用。加强资源调查评价,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市场化补偿办法,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法规,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守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实施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突出农业和工业节水,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促进节水技术转化推广,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尽快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到2025年,节水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利用,促进空置楼宇、厂房等存量资源再利用。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加快能源消费和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完善县(市、区)能耗双控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压实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强化节能指标刚性约束,加大能耗指标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能源发展政策衔接。落实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引导用能需求向国计民生和绿色生态产业优化配置。推广应用节能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重点行业和

领域绿色化改造。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设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和区域性集散交易中心。

加强绿色生产消费。推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改造、产业循环式组合,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构建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和节能环保服务一体化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严格生态环境质量管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落实企业治污责任。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加快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强制性标准,持续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推进循环型社会和节约型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反过度包装行动、反食品浪费行动和反过度消费行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和落实绿色发展考核、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终身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生态补偿等制度机制,严格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测预警和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多元投入机制,加强常态化、稳定化的财政资金投入,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治理机制。建立健全跨区域、跨流域的环境保护综合协调机制。

第十一章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高民生工程精准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着力稳定和促进就业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推进就业扩面提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工资性、财产性和经营性收入。落实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加快经济发展拉动就业。发挥投资带动就业作用,重点支持建设带动就业能力强的补短板项目,加大民生领域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创造更多就业增长点。积极拓展就业新空间,充分发挥新经济的就业促进作用,支持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完善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制度,支持劳动者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就业。支持民营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稳定吸纳就业。到2025年,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万人。

扶持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全面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拓宽灵活就业渠道,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落实好创业担保贷款政策,灵活高效满足创业融资需求。实施返乡创业能力提升行动,加大对返乡创业重点人群、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电商人才等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力争到2025年,创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5个、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基地35个,新增省级创业孵化基地5户、市级创业孵化基地20户,引导和扶持创业1.5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

抓好重点群体保障就业。继续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积极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地就业,加大“梯田人”“陇原妹”“静宁果农”等平凉劳务品牌创建推介力度,推动农村劳

动力有序外出就业。坚决打击欠薪行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健全对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残疾人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公益性岗位安置政策。全力消除就业歧视,促进妇女平等就业。 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就业。健全统筹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快推动就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市级就业信息库和创业项目库。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力争到2025年,全市技能劳动者达到10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5%以上。建立全覆盖的失业保障体系,推动失业保险提标扩面。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促进劳资双方关系和谐稳定,到2025年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9%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保持在90%以上。

第二节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快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推进教育事业更加公平、更高质量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互联网+教育”平台建设,促进城市优质学校资源与农村互通共享。落实“两为主”原则,保障符合条件随迁子女能在居住地就学,逐步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2025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以上。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共服务设施改扩建公办园,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办园,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

园发展。重点扩大农村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扩大普惠性资源、补充配备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办园条件。到2025年,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90%。

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认真落实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坚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主动适应高考综合改革要求,有序推进选课走班、导师制等教学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育人方式、评价方式的转变。逐步建立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融通机制,探索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完善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推动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发展。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倡工匠精神,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培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和产业工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完善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对接地方经济发展和用人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快推进“产业链+专业链+人才培养链”的高水平专业建设。积极推动平凉职业技术学院创建省级“双高”高职院校,全市力争创建3—4所全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全省一流、陕甘宁三省区先进”的职教高地。支持甘肃医学院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争取开设针灸专业。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大力提升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中小学教师突出专业化,幼儿园教师突出善保教,职业院校教师突出双师型,高校教师突出创新型,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坚定终身学习理念,夯实专业知识,把握教育规律,提高育人本领。提高教师培训效果,强化骨干教师培养,打造一批教

学名师。全面深化“县管校聘”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完善师德师风建设评估体系。 专栏21 高质量教育体系重点工程 1.学前教育。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7所。 2.义务教育。新建平凉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宫、科技馆。推进平凉四中、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市实验小学、平凉市第七中学、崆峒区新河湾中学、平凉市第九中学、区实验小学、玄鹤小学、三天门小学、陇翠小区小学、城东小学、天门塬东区小学、铁路中学新建改扩建,泾川县城关镇延风小学、泾川县第二中学改扩建,灵台县荆山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崇信县第三中学改扩建,华亭市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西郊小学、安口小学新建改扩建,庄浪县北城九年一贯制学校、西城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改扩建,静宁县东城区小学、西郊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德初中、新城小学、德顺小学、城关镇中心小学、八里镇高城寨小学新建改扩建等项目。 3.高中教育。实施平凉市第二中学、平凉市第三中学、泾川县第一中学、玉都中学、灵台县第一中学、崇信县第一中学、华亭市第一中学、庄浪县第一中学、紫荆中学等改扩建项目。 4.职业教育。实施灵台县职业教育中心续建,静宁县、泾川县、崇信县、华亭市职教中心改扩建和庄浪县职教中心整体迁建等项目。 5.高等教育。实施平凉职业技术学院综合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项目。支持甘肃医学院及附属医院建设。 6.教育信息化。实施平凉市智慧教育云平台优化提升工程、中小学数字校园普及、城乡学校1+N远程支教等项目。

第三节 全面推进健康平凉建设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加快补齐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提

升“健康平凉”建设水平。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不断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中西医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按照平疫结合原则提高快速转化能力,构建重大传染病救治体系。提升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加强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和实验室标准化、传染病医院和医院感染科建设,提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防控能力。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各级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强化全市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持续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等慢性病综合防控与管理,逐步拓宽慢性病防控范围,增加重大疾病控制病种。 完善健康服务体系。加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力度,鼓励优质资源扩容下沉,提升县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和乡村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提升院前急救应急处置能力和临床用血保障能力。构建涵盖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保障重点优抚对象、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健全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体系,提升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的能力。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重点抓好中药产业、中医服务、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大健康发展,全力推动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全生命周期服务、全过程质量监管,努力打造皇甫谧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平台。围绕陕甘宁三省区区域医养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休闲养生、运动健身、健康调养、生态营养及健康管理与咨询等健康产业,加快形成中医中药、保健养生、药膳食材、文旅休闲、体育健身、现代养老六大健康产业集群,实现康养、药养、食养、游养、住养、水养、文养、体

养“八养”融合,发挥好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基层医防融合,探索建立县域内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参与的医防融合服务模式。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开展远程会诊、电子健康卡等便民就医措施。推进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推行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大医保精细化管理,完善医保基金总额预算管理机制。完善分级诊疗按病种付费政策体系,建立分级诊疗病种动态调整和医保支付衔接机制。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全社会关注健康、重视健康,提升全民健康素养,促进人民群众形成文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完善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和长效机制。把健康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开展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 专栏22 健康平凉建设重点工程 1.加强市县两级医院能力建设。实施平凉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市二院门急诊医技住院综合楼、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急救综合楼、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院和县人民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崇信县中医医院急诊中医医技综合楼、静宁县人民医院医技综合楼、静宁县中医医院中医治疗业务楼等项目,完成庄浪县人民医院异地扩建。 2.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实施崆峒区草峰、寨河、白水等7家卫生院医疗综合楼,华亭市乡镇卫生院传染病门诊建设、崇信社区医院、灵台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静宁县社区医院改造提升等项目。 3.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实施平凉市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市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可转换病区、市疾病预防检验检测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门急诊医技心理干预综合楼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楼、泾川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华亭市中医院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等项目。 4.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建成平凉市全民健康信息化平台,实施华亭市第一人民医院智慧医院建设项目。

第四节 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升体育消费意识,推动全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体育公园、社会足球场地、健身步道、自行车道、全民健身中心等场地设施建设,保障群众身边“举步可就”的场地设施需求。逐步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打造“15分钟健身圈”。有序促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补齐全民健身领域短板弱项。中心城区建成以市体育运动公园为核心的体育场、体育馆、全民健身(游泳)馆,每个县(市)建成体育场、健身广场、体育馆、全民健身中心,每个乡镇(街道)建成不少于开展4个体育运动项目的综合健身场馆。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建设,扶持推广各类民间、民俗传统运动项目。打造崆峒武术、崆峒围棋、自行车等体育赛事品牌,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供给,激发大众体育消费需求。开展儿童、青少年、妇女、老年人、职业人群、残疾人等群众的体育健康干预行动。积极开展学校体育联赛。发挥竞技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引领作用。

加快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体育与医疗融合发展,鼓励医院培养和引进运动康复师,积极推广“运动处方”,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鼓励体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积极引导旅游景区、景点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加快体育与教育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提高体育在教育全过程中比重。促进体育与信息融合发展,开发应用智慧运动场景,拓展线上线下相结

合的体育消费。 专栏23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点工程 1.体育场馆建设项目。建成市体育运动公园,完成灵台县体育中心、静宁灯光球场封顶改造二期、平凉体育馆改造,实施华亭市体育馆、静宁游泳健身馆、静宁滑雪场、庄浪县全民健身中心综合馆、静宁县体育馆等项目;开展泾川体育馆前期。 2.体育公园建设项目。建设崇信县、静宁县和泾河体育公园,实施泾川县体育公园改建、庄浪县水上公园改造提升等项目。 3.社会足球场建设项目。建设静宁县乡镇公共体育场和足球场、崇信县黄花和锦屏、庄浪县永宁和灵台县乡镇足球场等项目。 4.健身步道建设项目。建设平凉城区健身步道和崆峒区、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市、庄浪县、静宁县健身步道等项目。 5.自行车骑行道项目。建成庄浪县关山大景区、静宁县等自行车骑行道。 6.户外运动营地建设项目。建成庄浪、静宁县户外运动营地等项目。 7.乡村振兴体育健身中心项目。完善更新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个,改造乡镇社区体育健身中心50个。

第五节 加强养老托育体系建设

积极开展应对老龄化行动,加快发展养老托幼服务,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促进人口结构优化。落实国家生育政策,持续开展“生育关怀行动”,改革完善生育服务管理机制。关爱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做好优生优育全程服务,有效引导域外人口流入。努力改善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加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发展银发经济。开展重大经济社会政策影响评估,健全人口动态监测、研判和预警机制。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强化养老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构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

机构养老相协调、康养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服务投入力度,加强老年养护院、中心敬老院、社区养老中心等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动城企联动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乡村养老设施布局,不断拓展乡镇敬老院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完善老年人助餐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老年餐桌建设。发展养老服务联合体,支持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在居家、社区、机构间接续养老。推进康养结合,加快养老护理型床位建设。着力构建“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打造养老服务品牌。构建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健全婴幼儿服务体系。扩大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补齐“幼有所育”发展短板。规划建设与常住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加强母婴设施配套,在具备条件的公共场所普遍设置专席及绿色通道。加大对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通过市场化方式,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深入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加强婴幼儿身心健康、社会交往、认知水平等方面早期发展干预。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产假政策。 专栏24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1.中心城区综合养老服务项目。重点实施市老年养护院医护楼、市社会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精神病人护理楼等项目。 2.县(市、区)城市养老服务项目。重点实施崆峒区四十里铺镇老年养护院、泾川县老年公寓、灵台县老年养护院、华亭市养老服务中心、庄浪县老年公寓、静宁县老年养护院等项目。 3.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设项目。重点实施崆峒区白庙、崇信县新窑、庄浪县朱店、静宁县威戎中心敬老院,庄浪县南湖中心敬老院续建等项目。 4.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项目。实施特困供养服务机构的设施条件、设备配置、消防安全等改造提升项目。

第六节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全面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社会保障基本权益。

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施社会保险扩面提质工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实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向职业劳动者广覆盖。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1.2万人、14万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全面落实地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健全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加强社保基金监督能力建设,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社会保险综合服务网络。

发展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统筹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有效发挥兜底保障功能。完善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扶持培育慈善公益组织,建立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提高殡葬服务保障能力。

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就业创业,注重从优秀退役军人中选聘党的基层组织、社区和村专职工作人员。建强服务保障体系,落实移交安置、优抚优待、褒扬纪念政策,逐步提高优抚对象抚恤标准和定期生活补助水平,加大优抚医院、光荣院等优抚事业单位和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力度,形成尊重优待的社会

氛围。 专栏25 退役军人事业发展项目 1.优抚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平凉市荣誉军人优抚医院和庄浪、静宁、崆峒光荣院等项目。 2.军供站保障能力提升项目。实施平凉军用饮食供应站改扩建等项目。 3.褒扬纪念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庄浪县烈士纪念馆、市县军人公墓等项目。 4.其他项目。实施平凉市军警民综合训练基地等项目。

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坚决依法打击严重侵犯妇女权益的犯罪行为。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加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做好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救助关爱工作,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发展。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残疾康复服务。

第十二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平凉

认真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构建责任全覆盖、管理全方位、监管全过程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深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推进危险化学品、煤矿和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专业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科学

化的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标准化的事故灾害防护设施体系、实战化的应急指挥体系、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民性的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有效防范生产安全事故。

提升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能力。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加快灾害防治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抵御气象、水旱、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开展重点地区及重点江河流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强监测预警、救灾应急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落实疫病传播、次生灾害等扩大性灾害防控政策措施。积极预防和减少火灾事故,全面推进“智慧消防”建设,不断提升火灾防控和处置能力。构建“全灾种、大应急”新型应急管理体系和灾害防范教育体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防救兼备、一专多能”的现代化救援队伍体系。完善应急管理全民参与格局,强化社会协同应对能力建设。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遵循“四个最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持续开展重点食品、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推动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升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水平,构建企业自检、监管部门抽检、技术机构检测的食品安全风险防线。加强疫苗批签发及药物安全评价,建立覆盖疫苗、药品和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体系。加大农村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力度,完善对网络销售食品药品的监管。 专栏26 防灾减灾应急救援重点项目 1.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建设集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决策支持和政务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应用平台。 2.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工程。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贯通、行业领域信息共享的灾害风险基础数据库,搭建多灾种和灾害链的综合监测平台。 3.综合备灾救灾应急物资储备项目。建设市县两级应急救援物资和重大专项物资储备库、综合救灾物资储备库。 4.重大气象保障工程。优化全市泾河、葫芦河等黄河支流水域生态气象地面观测站网,扩充生态与气候观测项目,建立监测网络平台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指挥平台,建设新一代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5.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实训科普体验基地。建设全市集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事故灾难和自然灾害宣传教育培训及科普体验等为一体的三维模拟仿真实训宣传教育基地。 6.城乡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利用城乡服务设施、公园、广场和中小学校等现有设施,建设具备应急指挥、应急避难、医疗救治等功能的应急避难场所。 7.森林火险区综合治理建设工程。完善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网络,建设全市森林防火机构信息传输与处理系统,推进林区防洪减灾和防火隔离带、应急道路建设,提升防扑火作战能力。

第二节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加强重要经济指标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水利、通信、网络、电力、交通、供水、油气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增强煤炭、电力等能源保供能力。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打击非法集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强化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区域性财政金融风险。推进双拥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加强国防动员和人防建设,强化全民国防教育。

加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社会安全信息资源采集、更新共享平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着力健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各类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加强重点领域矛盾

纠纷专项治理,坚持在法治框架下化解矛盾。完善网络问政和信访工作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和权益保障渠道,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

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着力构建治安防控体系“六张网”,进一步拓展“雪亮工程”运用,全力打造“圈层查控、单元防控、要素管控”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加大电信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加强禁毒专项斗争,持续深入开展反恐怖、反极端、反邪教斗争,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机制,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27 平安平凉建设重点项目 1.“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在一期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实施二期、三期改扩建,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2.戒毒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强制隔离戒毒所建设,改扩建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场所,实施市毒品预防教育基地、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建设项目。 3.公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警务技能训练基地、监管场所、基层派出所(含检查站、森林公安)、交警队、特警基地、警犬用房、执法办公中心等项目。 4.法院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崆峒区、泾川县、崇信县、庄浪县法院审判法庭,争取开工建设静宁县法院审判法庭。 5.检察院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崇信县、庄浪县检察院业务用房等项目,配套全市检察机关业务装备。

第三节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商共治、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履职担责、联动协同、组织保障、责任考评机制,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促进市域社会治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手段现代化。加快推进市县乡村四级综治中心实战化、网格管理规范化、治安防控立体化、综治队伍专业化建设,夯实市域社会治理基础。提升政治安全、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矛盾、风险防范化解能力和公共便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强化乡镇(街道)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实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驻点普遍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完善群众参与的制度机制,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充分发挥村民议事、村民理财、村务监督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加强村规民约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参与创新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

健全社会管理服务机制。大力培育发展与社会治理事务相关的社会组织,创新完善科技支撑社会治理机制,建设平凉市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平台,构建市域社会治理信息综合、指挥调度、联动处置体系。强化城乡社区(村居)网格化管理和服务,重构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互相体谅的社区文化,促进邻里和谐,着力打造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的共同家园,建设幸福社区,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

第十三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凝聚各方面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使讲政治的要求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主动。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好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推动*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机制,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牢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深入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全面落实“四抓两整治”措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坚持“严”的主基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反腐,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推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贯通运用纪律、监察、派驻和巡察监督,做深日常监督,推动监督下沉、监督落地,强化对“一把手”和

领导班子监督。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构建党内监督与人大、民主、行政、司法、审计、财会、统计、群众和舆论监督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的监督体系。

第二节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健全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机制。加强人大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生态环境保护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健全政党协商工作机制,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延伸,完善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制度,提高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加强各级政协基础工作和人员力量建设,健全委员联系机制。推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多层次规范化开展,不断丰富协商民主实践。完善协商成果采纳和反馈机制。

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开展“陇东南民族团结巩固区”行动,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健全完善新时代宗教工作制度机制,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健全群团工作体系。健全同民主党派、工商联、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沟通联络机制,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

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建议渠道。

第三节 加强法治平凉建设

深入贯彻*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加快法治平凉、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法治建设的体制机制,完善党委依法决策机制,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推动领导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提升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深入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完善监督实施机制,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健全地方立法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完善营商环境法治保障机制,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推进法治保障机制建设,加强规范执法,努力以良法善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机制。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提升执法质量。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综合执法和执法重心下移,统筹配置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资源。强化行政复议化解争议和监督功能。完善审计制度,保证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夯实法治社会建设基础。弘扬宪法精神,深入开展“八五”普法,增强法治宣传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文化建

设,培育法治文化精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崇、信仰、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健全公民和组织守法信用记录机制。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加强法律人才、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法律公共服务体系。

第十四章 加强统筹协调,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统一规划体系,协调各方力量,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施。

第一节 健全统一规划体系

结合平凉实际,落实好国省发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要求。加强本规划对各专项规划和县(市、区)级规划的指导作用,推动全市规划一盘棋。坚持专项规划服从总体规划、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原则,全面落实好本规划确定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改革举措,实现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有机衔接。加强本规划与空间规划和区域规划衔接,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

第二节 加强政策协同保障

发挥规划对政策、项目、要素的引导作用,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重大举措,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建立推进落实机制,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证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资金安排。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强化各级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力度。对标国省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政银企协调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三节 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围绕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把项目实施作为规划落地的重要抓手,新建一批关系全局、强基固本、增强实力的重大项目。针对重大任务、主要目标进行分解细

化,制定重要指标、重点任务实施方案,靠实工作责任,确保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对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等领域任务,纳入各县(市、区)、各部门的经济社会目标综合考核体系。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并将中期评估报告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把监督贯穿于“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把完善权利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作为实施规划的基础性建设,切实加强对“十四五”规划确定的主要政策、重大任务落实的监督和监察。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加快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