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市场经济是信用的经济,信用体系建设“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交易缺乏信用制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0%~20%为无效成本,尽管信用建设在国外已经过100多年发展现比较完善,但我国98%的企业信用管理是空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信用销售将占领我国的大片市场,缺少信用这个最锋利有效的武器,国内许多企业实行“一手钱一手货”交易方式,将很快面临着被挤出全球市场的结果,企业没有健全信用管理就没有竞争力。
一、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企业总数99%以上,其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和60%左右,并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数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从业人员数量多,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不仅对于增强中小企业自身融资和抵御信用风险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全社会的信用观念、信用意识、信用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存在产品信誉差、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信用已成为每个企业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的当今时代,必须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尽管我国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信用意识和信用管理水平普遍较差,个别中小企业甚至存在着逃废银行债务、拖欠货款、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偷税漏税、经济欺诈等严重的信用问题,这不仅制约了中小企业自身的长足发展,也干扰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具体如下:
(一)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运行环境较差,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法制和文化环境。相关法律还缺乏系统性,且过于笼统、抽象,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从文化环境来看,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理念,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
(二)中小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缺少专业信用管理人员。由此带来的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屡屡受骗上当,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和交易损失;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也导致企业信用管理的基础难以落到实处。
(三)中小企业缺乏正常信用数据的获取和检索途径。我国征信数据分散,信用数据的市场开放度低,缺乏统一的检索平台和社会共享机制。
(四)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行业整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不规范,使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地评估,市场不能有效发挥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造成中小企业信用建设的动力不足。
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对策
(一)政府介入。根据国际经验,我国在市场发育状况和社会信用环境很不理想的现实面前,建立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不能单靠纯粹市场力量推动,还需发挥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作用。但有一点应该清楚,就是政府只是推动,不能直接介入商业化运作。政府作用具体应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础平台的建设要体现政府监管;二是在信息使用、披露过程中,至少目前政府是要介入的;三是制度安排、制约方面也应是如此。总之在记录、使用、制约三个环节,政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府在整个框架建立中有绝对的引领与主导作用,在整个产业链中政府要起到规范、培育等作用,但是又不能过分干预。
(二)建立信用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是信用体系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目的就是维护和促进信用的顺利进行,以维护社会信用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承担很重要的责任,因此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信用体系的市场化操作离不开中介机构,中介机构自身的运作也必须是市场化的。市场中优胜劣汰规则使得中介机构要取得市场的信任,必须首先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向客户提供准确的信息和进行公正的评价。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也能够为政府职能的转变提供支持条件。
(三)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构的设立。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实践表明,信用管理部门给企业带来收益,远远大于对其支出。有的企业经验是每减少一笔坏账或降低不能回收应收账款的比例,可以养活信用管理部门很多年。另外,信用管理部门工作目的是:扩大企业销售、降低企业的信用风险。财务部门管理信用,虽然可以减少呆账坏账,但可能会造成销售的消极保守;而销售部门掌管信用,可能会形成销售量上去,企业产品市场份额提高,利润却下降甚至亏损倒闭;而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能防止这两种极端,真正实现有效控制风险条件下的扩大销售,同时降低资本成本。
(四)客户信用评估。主要是针对客户“信用5C”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环境(Condition)进行考察并进行综合分析给予量化反映。其中,品质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信用行为特征,具体可由企业基本情况、企业历史、经营管理者个人情况、企业经
营战略和方针、企业的组织管理状况、银行往来、信用评价等因素进行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表现出的信用能力特征,可以由经营者能力、基础设施条件、企业规模与设备条件、员工能力、生产能力、销售能力等因素进行衡量;资本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财务支付能力特征,可以由资本构成、资本关系、增资能力、财务状况等因素来衡量;担保品主要是指企业在接受信用融资时,可以提供的足以偿还授予信用价值的担保品情况,包含授信状态和担保品状况;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状况的外部环境特征,包括政府鼓励与限制政策、行业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状况、被评估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行业竞争状况。
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偿付能力和流动性分析,可以对客户资信有一个定量化的评价。
(五)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通过提供买方信用获得竞争优势,来提高销售增长率和扩大市场占有率。但是,越来越多的应收账款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企业开始重视信用管理,并尝试进行信用管理绩效评价。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是对企业信用循环全过程工作质量、效率的鉴定与反省,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与成败。
信用管理绩效评价的基础是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信用循环过程不仅包括收款过程,还包括订购过程,信用管理绩效既包括应收账款回收效果,又包括应收账款管理效果,因此,企业信用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回款绩效和管理绩效两大类。回款绩效反映了企业在回收应收账款过程中,应收账款本身的回收、周转和风险情况,具体可以包括:回款效率指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收账款最佳周转天数、销售额加权后平均周转天数、准确的应收账款未清天数、应收账款平均拖欠时间、逾期账款回收率、两月以上账龄应收账款比率、坏账率等指标。管理绩效反映了在应收账款等信用管理中,信用管理人员、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具体可以包括:信用部门客户管理比率、信用人员客户管理比率、信用部门费用率、信用管理费用耗费比率、坏账的收款费用率、应收账款管理人员业务数量、每笔业务的平均信用管理费用。
政府、征信机构、企业是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与企业之间,可凭借信用赊购赊销,扩大生产销售规模;企业与银行之间,可凭借良好的信用获得贷款,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凭借良好的信用品牌,获得更多的顾客群;企业与政府之间,可凭借信用获得政策优待。总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轨时期,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是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而且这项工作也是任重道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