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20-12-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长期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我国幅员辽阔,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均,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以平山“渔家乐”为例,从它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共同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山渔家乐;传承与保护

一、平山渔家乐的起源与现状

(一)平山渔家乐的起源

(1)“渔家乐”是一种广泛流传在河北平山县一带的历史悠久的传统民间舞蹈。诞生至今已有300年。因为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提还能改善终端的北麓。地处太行山区的平山县自古以来就没有靠打渔为生的传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渔家乐是由外传入的,但是通过采风和调研发现并没有具体的文献记载。(2)“渔家乐”的活动多是在农历的正月里。由村中的“好乐者”来负责选出村中的聪明伶俐的未婚青年来扮演其中的角色。没到腊月初八就开始集训,由年老的艺人开始传艺。渔家乐有着明显的文雅和潇洒的艺术特性。在传统的节目中都是他们要参加的场合,包括元宵节,庙会等,形式主要是为了祭祀。(3)“渔家乐”在传统上有九个角色。即一个渔翁。四个小生,四个小旦。渔家乐中的扮相基本和戏曲是相似的。渔家乐的表演又分为行会和打场。其中乐队的编制由民间的管弦乐弹拨乐和打击乐组成,其中的音乐曲调所用的大部分是当地民歌曲牌和民歌小调组成的。曲调课演奏也可演唱,伴奏以管弦乐为主。歌唱时次之,打击乐主要用于行会时。在舞蹈队伍前面开道。

(二)平山渔家乐的现状

(1)渔家乐现在也主要是靠老艺人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是由于流传的年代久远。许多老一辈的艺人早就已经离世多年。如今,能够全面掌握渔家乐的艺人是越来越少了。其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外出打工的收入要比在家务农的收入要高得多。大量的年轻人都愿意进城务工。很少有人愿意留在农村家里。也没有人再愿意学习。(2)我国从2002年正式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这一政策促进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力度。平山县也组建了自己的演出队伍。利用农闲的时间进行排练,同时还有一批文艺工作者,走进平山县的农村,对“渔家乐”进行新的编排和整理,使这一古老的乐种焕发新的光彩。

二、以平山渔家乐为例,探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要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执行落实非遗法,设立专项的保护基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制定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强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与保存。如同“平山渔家乐”的保护,就是通过国家的保护非遗法令政策的出台,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鲜活状态”传承是非遗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1)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建立本地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对那些确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项目保护,要鼓励积极申报各级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摸清家底家里名录保护体系。正如“渔家乐”的保护,应该各级政府派出专家团队,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非遗的具体模式和具体的价值,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保护。(2)要有传承的保护,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也是人的存在,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就像“平山渔家乐”之类的非遗项目,相关机构应该鼓励村民来学习非遗项目。或是把非遗和当地的高校艺术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做到好的传承。(3)当今的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发展创新形式的非遗传承和保护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比如让非遗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就如同“渔家乐”这样的非遗项目,就可以通过节会民俗文化旅游的形式来对外宣传。正好可以通过民俗旅游,既可以让那个游客放松身心,又可以让传承人对外展示他们的非遗文化。

三、结语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历史上遗留文化的精粹。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发展有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建立,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已经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化保护区初步形成。像“平山渔家乐”这样的古老艺术就可能完全消失。所以,我们还是要加强对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只有我们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自己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再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传承保护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谢红,王晶.河北平山“渔家乐”文化初探[J].中国音乐,2007(04).

[2]范玉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杨柳,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王晶,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