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野田黄雀行赏析

2022-07-19 来源:好走旅游网


野田黄雀行

曹植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野田黄雀行》属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是曹植的后期作品。

全诗可分三层。“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第一层两句借自然景物起兴。高大的树木往往招惹凄厉的巨风,浩瀚的大海常常掀起汹涌的浪涛。这里托物喻人,“风”“波”二字一方面隐指那些在位的、与己对立的权势人物,惯于兴风作浪,气势汹汹,作威作福;一方面,“风”前冠一“悲”字,更渲染了当时自己所处环境的险恶恐怖。此外,一“扬”一“多”,不仅暗示肇事者蓄意制造事端的行为举动,而且点出这种行为举动的频繁。事实也是如此,曹丕即帝位前后,长期把曹植视为争夺帝位的劲敌。为了称帝,拉帮结伙,活动频繁,猜忌怀疑,诬告监视,百般离间植与其他兄弟之间的亲密关系。丕即帝位后对植又多次贬爵徙封。更有甚者,曹丕不但蓄谋残杀了曹彰,且有诛杀曹植的预谋。逼令曹植作百步诗之闻,正是丕对植同室操戈、骨肉相残的明证。作者多次用“风”来象征自己的险恶处境。如:“高台多悲风”(《杂诗六首》其一),“何意回飙举”(其二),“江介多悲风”(其五),“卒遇回风起”、“惊飙接我出”(《吁嗟篇》)等;又用“转蓬”、“孤雁”、“游客子”等物,自喻“十一年而三徙都”的流荡不定、孤寂凄苦的遭遇。从中可足见曹植在强大残暴的敌对势力面前,屡屡变迁、孤立无援、无可奈何的悲凉情状。

曹植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如同身陷囹圄,既无权力,又无自由,所以发出了“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的慨叹。诗以“利剑”喻“权柄”。手中没有权,非但无益于友人,反连累他们。连累了他们却又不能救助他们,那又可须结交很多朋友害他们遭罪丧命,甚至祸及家人?作者通过反诘语气更增强了对仇者的愤恨、对友人的负疚、对自己的责备之情。

曹植在政治上是有非凡抱负的,他要“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与杨德祖书》)。然而残酷的现实完全扼杀了他宏大的志向,他怎么不感到遗恨不尽、愧对好友呢?这一对反诘句式的慨叹,包蕴了无比深沉复杂的思想感情,令人深思、耐人咀嚼。下面逼出一个故事证据:“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这里的反问语气同样激人思索。“篱间雀”喻禁锢的自己及遭杀戮的丁氏兄弟等亲友,《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云:“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于是以罪诛修。”“文帝即位,诛丁仪丁翼。”黄雀弱小,鹞鹰凶猛,这是敌对的两种势力的对比。黄雀一见鹞子就吓得自投罗网,可见曹丕罗织的专制统治势力如何凶恶宏大。作为毫无权位的曹植,连起码的人身自由都无保障,串亲会友也得不到恩准;已是自身不保,当然也救不了受到迫害的好友。曹植及其亲信,在曹丕的高压政策面前,正象弱小的黄雀一样,任凭怎样飞窜,也逃不脱那预谋设置的恢恢罗网啊!这里隐含了“悲”的因由。(黄雀投罗得救故事,由《国策·楚策四》中事点化而来。)曹植不能自救,也不能救人的根本原因何在?这不正是“利剑不在掌”之故吗?这样,五、六句便与三、四句很有机地联系了起来,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表达了“权”的重要。作者在其它诗中,也常以“方舟”,等象征“权力”,反映他对“权”的渴望。

“自投罗”的后果是什么?“罗家得雀喜,少年得雀悲。”罗家,设置罗网的人。喻迫害者。少年,作者设想的、有权力拯救“黄雀”的勇士。一“悲”一“喜”,鲜明地揭示了“罗家”与“少年”对“黄雀”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和情感。

“案《魏略》曰:太子立,欲治丁仪罪,转仪为右刺奸掾,欲仪自裁。而仪不能,乃对中领军夏侯尚叩等求哀,尚为涕泣,而不能救。后遂因职事,收付狱杀之。诗中篱间雀,疑即指仪,少年疑即指尚。当仪之求哀于尚;而尚涕泣,犹少年之悲雀也。植为此篇,当在收仪付狱之前,深望尚之能救仪,如少年之救雀也。”(《曹子建诗注》)此说颇为有理。仪遇难时,诗人身处危恶,已无力救助,只有寄情于笔端,幻想出现一个救人急难之少年。

以上从第三句至第八句为第二层,以黄雀投罗,从反面隐喻“权力”对政治集团的重要。在勾心斗角的封建统治者的铁腕面前,绝无亲情可言。

“拔箭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这最后四句为一层,表达作者对济难之权的希冀和实现凌云壮志的憧憬。诗人充满梦幻地遐想着,有那么一位英武的少年,见雀投罗,便拔出宝剑来奋力向罗网砍去,黄雀挣脱出来以后,自由轻快地翱翔于蓝天,然后飞下来感谢解救他的少年。可见黄雀是知恩报德的。“剑”,照应开头“利剑”,是权柄的同一语。前一“剑”,从反面实写,是说无权的弊害;后一“剑”,从正面虚写,是说有权的功利。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两相印证,相反相成。“拔”和“捎”二动词,描摩出少年的武侠举动和英雄气概。从“见”到“悲”,到“拔”到“捎”,系统地写出了少年见义勇为、拔刀相助、锄强扶弱的思想和行为之发展过程。一“摩”字,把黄雀得救后飞得如何迅速高远、触及长空的情状表现得十分有力。这是作者凌云壮志得以实现、获得自由解放的一种美好愿望。这种对未来毫不丧失信心的、情调高昂的结句,一改前面的感伤情绪,使得全诗基调变得明快而不失其积极意义。

曹植的诗,以托物抒怀、设喻言情见长。本篇悲风、海波、利剑、雀鹞、少年诸事的选取,无不针对现实和带有明确的比喻意义,而且每一事物都各有自己的具体形象。作者通过自己的思想脉络,层次分明地把这些具体形象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以其完整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反映了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文心雕龙·隐秀》说:“陈

思之《黄雀》、公干之《青松》,格高才劲,而并长于讽谕。”本诗艺术特色正可印证这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