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及策略分析
摘 要:进入WTO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热潮愈演愈烈,但由于多种原因,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却并不高,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海外并购还面临着许多障碍亟待克服。本文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剖析了并购的障碍及失败的原因,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策略。
关键词:海外并购;障碍 ;策略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及动因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现状
跨国并购指一国企业为了某种目的通过一定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外国企业的一部分、甚至全部份额的股份或资产收买下来,从而对后者的经营实施完全的控制。跨国并购在经济学上通常可以解释为一家外国企业以一定的代价和成本来取得另外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
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启动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了全球资源再配置和资产重组活动。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中国通过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交易数量为45 起,投资额为2615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上升约33 %和47 %。据统计在整个“十五”期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跨越式增长,2002~2005年累计投资净额179亿美元, 年均增长36 %。从方式和水平看, “十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由“绿地投资”向跨国并购等方式扩展,单个项目的平均对外投资额由2002年的281万美元增加到2004 年的448 万美元。中国跨国公司的崛起已引起世人注目,其中著名的包括中信、中远、中建、中石油、中化等,而这些公司无一不是通过并购来壮大、变强。一系列行动表明我国企业在国际并购市场上已占有一席之位。但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成功率并不高,据统计,在2000年以后的并购案中真正算得上成功的并购仅有33%,有67%的海外并购并不成功。例如中海油失意尤尼科、海尔退出对美泰的收购、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华为、中兴等因各种原因而并购失败等。
(二)并购动因分析
纵观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一系列并购活动,其内在动因经归纳有以下几点:
1.市场因素
跨国并购是企业普遍采用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它可以通过低成本及运作速度上的优势,迅速占领海外市场。因此出于市场考虑,跨国并购不仅是企业海外投资的有力方式,也是企业成功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途径。
2.资源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迫切需求致使我们加快寻求海外能源, 据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工业化进程所需的石油、天然气将至少出现上亿吨的供给缺口。因此企业如果仅仅在国内进行竞争,将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支撑。所以,对资源的渴求驱动着大型国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搜寻资源。
3.技术因素
技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的投人,企业要冒很大的风险。而且,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高技术输出有着严格的控制,所以中国企业通过海外购的方式,希望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缺乏并购法律支持
目前我国与海外并购有关的经济政策和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出于防止资本外逃和监管困难等因素考虑,我国对海外投资采取了“逐级审批、限额管理”的严格审批制度和外汇管制制度,这增加了企业跨国并购的难度。从海外并购立法角度来看,从事跨国并购,法律的保障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国与其他国家和政府签订的一些双边和多边协议无法有效地支持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造成在对外投资保护等方面权力不对等。这些法律与制度方面的缺陷对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是十分不利的,大大增加了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风险。
(二)缺乏强力中介机构支持
中介机构包括金融、保险、法律、理财、审计、教育与培训以及商会等机构。在发达国家,不仅为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从目标企业财务状况到所在国政府监管政策等各个环节的全面信息,而且还代理并购中涉及的诸多法律手续与业务。我国虽然也发展了一些商业与金融等中介组织,但其无论是实力还是经验都明显欠缺,许多中介机构甚至还从未接触过跨国并购业务。因此,我国企业在开展海外并购时很难得到中介机构的高质量服务,无法获得有用的信息和帮助,这极大地制约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发展。如果依赖海外中介机构,又面临对方不熟悉国内情况并索取高额交易费用的局面,这些都加大了企业海外并购的难度,使得企业可利用和调动的外部资源有限。
(三)缺乏文化整合的经验
由于企业文化与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并购后的整合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文化整合的根本目的在于排除阻力, 创造动力, 打造一个新型的属于双方员工共同的新企业。现实中, 中外在文化理念、市场体制、法律尤其是劳工法上存在很多差异, 会对并购产生直接影响。所以, 如何尊重并购对象所在国的文化, 把文化冲突降到最低程度, 逐步透过企业文化建设对并购对象作文化渗透,已经成了我国各大跨国并购企业的一个难题。
(四)遭遇东道国的政治性壁垒
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的原因,进行海外并购的中国公司大多是国有企业,不仅内部现金流充足,而且外部融资能力很强,并且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由于制度和国家安全等因素,一些西方国家常常会对此设置政治壁垒。比如美国政府就对中海油收购优尼科进行全面的干涉,而导致中海油收购的失败。反垄断审查和国家安全审查是政治性壁垒中重要的两种方式。它们是不同实质类型的审查机制,依据各自的法律和规则,有不同的相应程序安排和机构设置,各司其责。前者完全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目的是维护公平自由的市场竞争和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统一适用于所有内资和外资企业的任何反竞争行为;后者则更多基于非经济因素的考量,反映了国家主权意志和国际政治因素,目的是保障国防及其它影响国家安全的能力。
三、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策略分析
(一)改进政府海外并购的管理和立法工作
政府应以“商业外交”思维来对待海外并购,通过法规、政策、措施等对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和扶持,使海外并购能够得以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为此应做到:(1)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审批体制,成立全国统一的海外并购管理机构,统一审批项目;(2)加快海外并购的立法工作,尽快出台《企业海外并购基本法》,明确海外并购的程序、合同条款以及并购后企业的性质与管理方法等内容;(3)放宽外汇汇出的限制,对一些国内经营业绩良好,同时具有跨国经营经验、进出口贸易能自我平衡外汇的大型企业,可考虑给予外汇汇出权;(4)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在避免双重征税的前提下,可采取多层次差异性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
(二)积极培育和利用中介机构
在近几年我国发生的海外并购中,大型并购项目的中介服务业务基本上由海
外投资银行所垄断。这一方面因收费高昂使我国企业承受巨大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一些著名外资投资银行与我国在并购中的交易对手有着血脉相连的关系,是否公正处理我方业务也值得商榷。因此,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保护国内企业利益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应支持组建和发展国内中介服务机构,为我国企业成功实施海外并购做好辅助服务。当前重点是要培育投资银行、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信评估机构以及跨国并购信息咨询中心等机构,为企业海外并购的事前咨询、并购方案设计、并购融资以及并购后的整合提供智力和财力支持。
(三)加强并购后的文化整合
首先,要实事求是地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及所在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工作生活规律进行了解,分析双方文化的异同点,又要客观准确地研究制定并购后企业文化的目标模式,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并购后的企业文化;其次,加强企业文化整合还要平等沟通。任何一方都不应否定、压制或者屈从对方的企业文化,而应采取公平沟通的方式进行协商,促进企业文化整合。如果完全摒弃某一种文化既会伤害原企业员工的感情,也不利于增加企业凝聚力;再者,要积极发展创新,跨国并购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但文化整合往往是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被丰富的,任何企业文化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应该根据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外界环境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以保持其生命力。
(四)加强政府公关
在海外并购中,被并购方所在国家的政府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我国企业在并购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当地政府的政策和法律,避免与其政策发生冲突。在并购过程中,要做好政府公关,与目标所在国政府保持良好的沟通,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除此之外,我国政府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目标国的政治壁垒,譬如: (1)政府采取外交手段,建立协助机制制;(2)完善以规范和约束在华并购行为为目的的《反垄断法》,并设立海外企业在华并购的审批机构,搭建我国经济安全防范体系,来对抗他国政府对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管制行为;(3)通过签署双边或区域性多边合作管制协议来调整企业海外并购引起的竞争问题。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加快走上国际舞台的脚步。从50年代的对外经济援助到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再发展到以跨国并购为主的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条走出去的路子我们已越走越宽。但跨国并购毕竟是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对外直接投资的高级阶段,要想成功的完成跨国并购,需要内外在因素相结合一起发挥效应。我国国内真正有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确是凤毛麟角,因此必须要积极利用优势,发展创造型跨国企业,这也是我们今后投资工作的重点。希望我们相关企业能抓住时代机遇,培育核心竞争力,争取在
世界跨国公司强手中占据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林毅夫,(2005)《论经济发展战略》,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09-111页.
[2]王新新,(2005)“跨国并购中的国家风险评价,”《经济与管理研究》第10期,第21页.
[3]罗志松,(2007)《外资并购的东道国风险研究》,人民出版社,第117-119页.
[4]胡景岩,(2004)《跨国公司发展与战略竞争》,人民出版社,第221-231页.
[5]干春晖,(2004)《并购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第46-48页.
[6]张华清,(1991)《政治社会学》,五南图书出版社,第74-75页.
[7]廖运凤,(2006)《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经济出版社,第127-132页.
(作者通讯地址:湖北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学湖北 武汉43006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