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20-07-23 来源:好走旅游网


如何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小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外界事物接触比较少,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对抽象事物的思维想象能力较差。而一些数学知识具有抽象特性,凭借小学生思维的想象而不借助工具难以理解,构成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今的课堂在教学改革中越来越丰富多彩,数学的学习也不再那么枯燥无味。学具的出现更好地帮助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学具教学和课堂教学应该有机结合,发挥出其最大的优势。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借助教具和学具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具体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有助于帮助学生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下面就如何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方能学好抽象的数学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引出学具,引导小学生正确地运用学具进行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摆一摆、动一动、试一试的学习活动,从根本上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师应让学生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具,让学生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有几条边,再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通过动手量一量,从中发现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征?对边长度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有什么特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自己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点,从而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归纳出它们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这种充分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厌烦学习数学课程到爱学、乐学数学课程,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具发现总结出几何形体的特征,就会记忆犹,轻松愉快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有助于帮助学生对平面几何形体的认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前面通过教材结合学具对平面几何形体有了简单的认识,但是要计算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并不是靠量一量、画一画就能解决的,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都有一个推导过程并形成计算公式,物体的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几何形体的面积,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因此,教师讲授知识时,应引导学生应用旧知识的迁移,多给小学生创造操作学具的机会,比如让小学生量一量课桌桌面的周长和算一算它的面积,切身体会一下面积和周长有什么不同。从操作学具中去观察、分析,去发现新知识与以前学习过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推导出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与周长的计算公式,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生通过操作学具,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增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提高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具体形象思维的支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适量地让小学生操作学具,能够增强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在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特征,为学生提供色彩明快的学具,“投其所好”,可以拿出彩笔,平均分给三个同学,问每人可分几支?还剩几支?并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同时写出剩下自动铅笔数,然后再让学生分组仿写进行操作,分给不同数量的同学,使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动作熟练。通过这一动作和感知的协调,使小学生初步理解了余数的产生和余数的含义,并初步概括出余数的概念。这样引导学生自己从动作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通过“具体一形象一抽象” 思维训练,不但能够直观地获取知识,更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数学课程是从认识数字,学会读数、写数,到学习计算,以及小学高年级数学的应用题解答、几何图形的认识等等的过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积极地应用教具或电教手段进行教学,

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这个过程中学生只能当观众,不符合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的要求。如果在教学中,教师适时、适量、适度地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参与认识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理解抽象数学知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对未知的数学知识进行获取和掌握。学具不仅是小学生自我探索研究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实验工具,并且通过学生对学具的使用为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索研究精神带来积极的作用。课堂上教具的适时使用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是旁观者,不能亲自实践。为了让每个学生既动脑、动眼、动口又动手,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制作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的学具。课堂上学生操作学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认识活动,是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基于课程理念的转变,教师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安排的调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掌握,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多种教学行为的反思,最终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体现在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创新性设计,充分将学生吸弓到课堂中,最终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掌握。

四、合理使用学具,能够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知遵循感知―概念―概念的规律。而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操作学具来掌握知识正好就符合这一认知规律。操作学习不仅能将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改变为主动学习,更重要的是,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得到充分的调动,使之参与到活动之中,让学生形成对诸多事物的感性认识,并诱导学生积极地对事物进行探索和总结,从观察事物的外表到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对事物逐步形成科学概念。例如:在进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教学时,我让两个学生去分10个苹果,两个学生通过分苹果,发现有五种分法。第一种是一个人分到1个,另一个人分到9个;第二种是一个人分到2个,另一个人分到8个;第三种是一个人分到3个,另一个人分到7个;第四种是一个人4个,另一个人6个;第五种分法是两个人每人分得5

个。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和讨论:第五种分类方法和前四种方法有什么区别?通过讨论,学生们知道第五种分法中每个人分得的都是“平等的”,这就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学生也很自然地就掌握了“平均分”“每份都同样多”特征。就这样,课堂上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动手操作,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生活中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使知识更加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五、科学使用学具,能有效学习和验证一些数学公式。

数学公式一般都有其形成的过程,教学时借助学具,有利于将公式的形成过程寓于学生的动手动脑中,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由于学生之前已经知道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那么教学时就可以让学生用体积是 1 cm 3 的小正方体学具,拼凑出不同的长方体,并通过观察、分析和交流,找出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最后总结出长方体体积 = 长× 宽×高,正方体体积 = 边长× 边长× 边长。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节中有关半径、直径间的关系时,可在学生认识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后,用直尺、圆形纸片等学具,以小组学习的方式,采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归纳出“同圆(等圆)内直径是半径的 2 倍”这一正确结论。这样的操作活动不但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而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

六、借助学具实际操作,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

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这一节时,会出现十位上除后除不尽,仍有余数的情况,例如计算54÷3时,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字“2”表示“2个十”,计算时要和个位上的“4”结合起来看成“24”来继续除的知识点很难理解。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在教学时可采用让学生动手“摆小棒”,让学生亲身体验除的过程:把每捆都是10根的5捆小棒(表示5个十)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表示1个10),也就是十位上的商是1。剩下的2捆小棒就表示2个10,要想继续平均分成3份,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剩下的2捆拆开,和另外的4

根合成24根后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8根,所以个位上的商是8。通过摆小棒、分小棒,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将剩下的和整十数如何继续平均分,从而感知有余数除法的算理。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把动手分小棒和除法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具体从形状方面的操作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计算理论,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和谐发展。

七、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适时使用学具,数学问题迎刃而解。

教学重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巧技能。对于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使学生模糊不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全力解决好重点和难点问题。而利用学具的优势,有利于将重点和难点知识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理解。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及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难点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用量角器量出这一结论基础上,启发学生利用裁剪、拼凑的方法,将三角形的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探究和验证这一结论。借助学具的帮助,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轻松地突破教学难点。

总之,要想发挥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学具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学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积极主动地操作学具,充分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空间特征,给予学生动手动脑空间,使学生建立正确而清晰的概念,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创新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