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沪教版六年级上古诗词理解练习

2020-06-11 来源:好走旅游网
古诗词理解练习

班级 姓名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观沧海》作者 字, 时期 、 、 。

2. 诗中点明观沧海地点的句子是 。 3. 诗中总写大海全景的句子是 。 4. 诗中“星汉”指的是 。

5. 诗中“澹澹”的意思是 。 6.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 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7.下列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这几句为沧海美景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B描绘了想象中大海正在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C是诗人文武兼备、雄才大略的生动写照。D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气度。 8. 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流露出诗人兴奋而庄严的心情。B“水何澹澹”两句从总体上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丛生”四句描绘了沧海上山岛的具体景象。D最后两句是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

9.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点明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地点。B“水何澹澹”两句勾勒出大海壮丽的景象。 C诗人借大海抒写了自己高远的抱负。D“日月之行”四句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东岳( ) 南岳( ) 西岳( )北岳( ) 中岳( ) 2.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岱宗 指 齐鲁 代指 造化 阴阳 荡胸 会当

夫 青 钟 入 眦 凌 览 3.本诗作者是 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 ,自号“ ”,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的诗被称为“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4.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首联写远望泰山 、 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 、 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薄暮鸟归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1

5.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6.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7.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由实望泰山而产生登临意愿,于是想象登临泰山绝顶的景象和心理感受。

B诗的第二句,作者没有用笔墨去勾勒泰山是多么高大,而是写泰山占地多么广大以距离广远衬托山势高峻,用笔不凡。

C第三句中的“造化”是运气、福气的意思,这句是说神奇秀美都聚集在此,实为泰山的运气。

D全诗格调高亢,尤其是七、八两句表现了诗人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读来催人奋进。

8. 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望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9. 下列虽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B颔联写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C颈联是歌颂泰山的层云和归鸟。 D尾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作者通过:“ ”是江南风景的美。“ ”是江南生活之美。“ , ”是江南的人美。通过这些写出江南的美。

2、“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须: 。 断肠:形容 。 其意思是: 。

3、韦庄是北方人,在中原一片战乱中来到了江南,而在江南韦庄只是一个 ,却想在江南终老,这里既沉郁委婉地表达了 的苦衷,也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 之情。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这是 写的一首送友人鲍浩然到浙东的 别词。上片写友人一路山水行程,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惜别深情。下片直抒胸臆,写出了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福。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 、 。

2. 比喻新奇 古人常有“眉如 ”、“眼若 ”的比喻。例如“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李白《长相思》),“一双瞳人剪秋水”(李贺《唐儿歌》)等,而本首词中的

2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别出心裁,推陈出新。

3. “ , ”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

4. “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它既指友人所去浙东的 ,又指送别时 神态。寓情于中,含而不露。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苏轼是 (朝代)著名的 、 家 2.解释 潋滟: 空蒙: 西子: 。 3.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用诗句填空)

初晴——“ ”后雨——“ ” 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潋滟”描写了西湖晴天波光闪闪的水面。 B“空蒙”描写了西湖雨后迷迷茫茫的山色。

C“西湖”和“西子”都有婀娜多姿的天然神韵。D“淡妆”和“浓抹”指西湖的晴和雨态。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边饮边赏西湖的风光。 B诗中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景色 C诗人赋予了西湖生命之美。 D诗人非常热爱西湖的美景。

迢迢牵牛星 作者:佚名 (两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 河汉清且浅, 。

2. 诗中揭示了故事发生环境的诗句是 。 3. 诗中想象织女美丽而勤劳的诗句是 。 4. 诗中写内心充满痛苦的诗句是 。 5. 诗中形象写出牛郎织女内心苦闷的诗句是 。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1. 这是一首咏物诗,从蝉的 、 、 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2.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 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 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

A作者写蝉居于高处、鸣声远播,而不需借助秋风,

B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C这首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的志得意满和清高。

D表达了作者也想要过像蝉渴饮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那样的生活。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 欧阳修,字 ,号 ,晚号“ ”。 (朝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其散文成就颇高,与 、柳宗元、 王安石 苏洵、 、苏辙、曾巩合称“ ”。后人又将其与 、柳宗元和 合称“千古文

3

章四大家”。

2. 诗中“百啭”的意思是 。 3.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锁向金笼”与“林间自在啼”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 B本诗写出了作者挣脱官场的自得之情。

C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

D。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 本诗作者是 (朝代)的 (作者名)。 2. 解释下列词语

客情: 。 促织: 。

3. 下列对本诗情感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B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C“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 D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4. 下列对本诗所用的写作手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全诗四句均是写景。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子景。

B一二句写景,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是乐景,传欢情。 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C。“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发寒秋之感,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D《夜书所见》中的“见”这里应读“jiàn”。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山川之美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给下列加点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2、四时俱备: ..3、晓物将歇 .4、夕日欲颓 .

5、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 ..7、自康乐以来: ..8、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

4

(二)回答问题: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选自《 》是由 (朝代)的 主持编写的。 2.解释下列加点或加线词语 (1)尊君在不 (2)陈太丘与友期行 ..(3)太丘舍去 (4)下车引之 ..(5)入门不顾 (6)去后乃至 ..(7)则是无信 (8)尊君 ...(9)家君 (10)君 ...3.翻译句子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5

(3)待君久不至,已去。

(4)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 友人责备陈太丘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元方反驳的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1) (2)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中第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元方入门不顾”一句的意思是元方奋不顾身的进去了。 C.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

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走进屋内。

C.“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神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7.阅读上文后,你明白了一些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学 》练习 1. 解释加点字 (1)子何恃而往 (2)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 ....2.翻译句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作者列举“二僧”故事目的何在?

买椟还珠

一、加点字或加线字解释

1、买椟还珠( ) 5、饰以玫瑰( ) 2、为木兰之柜( ) 6、辑以羽翠( ) 3、薰以桂、椒( ) .7、善卖椟矣( )

4、缀以珠玉( ) 8、善鬻珠也( ) 二、句子翻译

6

1、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

2、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三、课文理解

1、《买椟还珠》的出处是《 》,是后人搜集 时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遗著编成的。

2、、楚人对木匣加以修饰,造成了什么结果?(请用原文回答) 答: 3、文中加点的“此”指的是谁?(1分)

答: 4、文中最后一句议论批评的是哪个人?这个人错在哪里? 答:

5、《买椟还珠》这则寓言讽刺了 ,给我们的启示是 郑人买履

一、加线字解释

1、郑人买履( )

2、郑人有欲买履者( ) 3、先自度其足( ) 4、置之其坐( ) 5、至之市( ) 6、忘操之( ) 7、吾忘持度( ) 8、及反( ) 9、市罢( )

10、遂不得履( ) 二、句子翻译

1、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至之市而忘操之

3、何不试之以足?

4、宁信度,无自信也。

1三、《郑人买履》的出处是《 》。

《郑人买履》这则寓言讽刺了 给我们的启示是 。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等。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本文就是成语《 》的来源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2分)

7

⑴齐宣王使人吹竽: ⑵好一一听之: 2.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2分) (2)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2)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等。

3.现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什么呢?(2分)

画蛇添足

《画蛇添足》选自《 》 1.给下列字注音。

祠( ) 卮( ) 2.解释句中画线字的意思。 数人饮之不足。( ) 吾能为之足。( ) 3.写出下列语句的意思。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4.这则寓言的深刻寓意是什么?

5.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酒且饮之(拿,端) B.蛇固无足(固定) C.终亡其酒(失去) D.引酒且饮之(将要)

6. 下面句中的“之”字指代的内容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数人饮之不足 B.引酒且饮之C.子安能为之足 D.一人饮之有余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 这首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梨花哪些特点?

2.下列对三、四句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分析正确的是( ) A流露了作者内心的惆怅。B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

C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 D对梨花淡白、桃花烂漫的春天的欣喜之情。 水口行舟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 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 2. “昨夜夜黑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之景与今朝两岸青山绿树、充满生机形成对比”这首诗的哲理是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