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脱胎换骨”何所惧?桃李满枝下自蹊!

2021-03-12 来源:好走旅游网


“脱胎换骨”何所惧?桃李满枝下自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创新之个性化教学

邢湾镇中 孙丽荣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从学前班到高中,每学期都要开语文课,而且语文课位居各科之首,但是学生的语文成绩却并不尽人意,可以说很多人的语文并不能真正达到及格的水平。二十一世纪,是改革创新的世纪,改革创新之风吹遍各行各业,可在教育行业,因受传统教育影响之深,教师们在实际操作中很难有大的突破。试想,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学生若面对各科各年段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缺乏个性的模式化的方法实施教学,他们怎能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怎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他们的个性又怎能得到张扬。这种无个性的教学实际上是对学生个性的扼杀,它将导致学生创造力的衰微,而将学生加工成统一的“标准件”。

既然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合现在的学生,我们为什么不迎接挑战,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来一个彻彻底底的脱胎换骨,真正地在自己的课堂上,营造一种师生都乐于接受的融洽氛围呢?面对这样的挑战,我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了追求个性化教学的尝试。下面粗略谈几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摸索的不成熟经验,还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学生。

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体现在渊博的知识,灵动的智慧

1

上,更体现在堪为人师的高尚品德上。“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标的,因此在担当培养人的任务之前,教师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我们教师需要一身正气和傲然不俗的风骨,需要站得直、走得正。身为教师应“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朗如日月,清如水静”,积善成德。我在教学中正是时刻以此为鉴,以身作则,在言传身教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因此才会得到学生的爱戴与敬仰,学生才会乐于上我的语文课。

记得有一次快上课了,当我走上讲台时,环视教室一遍,发现讲台非常凌乱,讲桌下还有字纸,于是我默默地把丢在讲台上的粉笔放进粉笔盒,把下面的字纸捡起放进垃圾篓,整理好后恰好上课。此时,我发现有几位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此后,我再上课时,讲台桌总被同学们收拾得井井有条,地面也干干净净,没想到上课前一个小小的举动,会对学生有如此深的影响,会把一位老师的人格魅力展显无遗。可见,风格是教师个性特征的全面折射。

二、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好奇才会使人产生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永不减弱,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力求使每节课都富于新的变化,每节课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我在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时,采用深情款款地回

2

忆朗读式,让学生回忆和老师之间的点点滴滴,在回忆中进入意境,继而再朗读课文的时候,学生自然也就把感情带入了朗读中,在读中感受到了师恩的伟大,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将进酒》时,以诵读为重点,我设一朗诵擂台赛,让同学们踊跃打擂,尽情发挥自己的朗读水平,在紧张刺激的诵读擂台赛中,学生把握了诵读要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一向被认为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时,我一改往日的教师翻译式,大胆采用自主放开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组学习,然后每组派一主讲人讲解,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适当点拨。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着实过了一把当老师的瘾,为了能当好这一主讲人,学生自学得很认真,很仔细,比老师一节课在那里喋喋不休效果要好得多。当然要做到这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老师需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

三、以音乐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有人说音乐是山涧清澈的泉水;有人说音乐是香气四溢的浓茶;有人说音乐是令人遐思迩想的海市蜃楼。而我却说音乐是语文课堂中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洗涤了学生的课堂睡眠,扫荡了学生那茫然的神情。带给课堂的是默契或兴奋!

新课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而音乐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如,我在讲授《鲁智深倒拔垂

3

杨柳》时,先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曲《好汉歌》,“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这首歌曲,让人不禁联想到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劫富济贫的豪爽个性,激发了学生阅读《水浒》的兴趣。

大家都熟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当年俞伯牙鼓琴,钟子期能根据琴声联想到高山流水,可见音乐能激发人们的想象,沟通各种感官之间的审美功能,配上乐曲朗读,可以营造情景,激发想象,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在教《黄河颂》一文时,我让学生先听大型交响乐《黄河颂》,学生被气势恢宏的乐曲感染,调动起了朗读的欲望,我趁势放朗读录音让学生听一遍,然后再让他们尽情地来一次“群情激奋”的朗诵,文中真挚的爱国热情就如此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这比枯燥的时代背景介绍效果好多了。 记得有一次在教《合欢树》一课时,在赏析过课文并和学生深入探讨了“合欢树”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对母亲的爱之后,我适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母爱的认识,意在点拨学生懂得母亲懂得母爱。因有史铁生的文章开启了学生的认知,教师的引导进一步深化了学生的思考,学生各抒己见,谈得十分动情,教学现场是十分感人的,台上台下热泪盈眶。这时,音乐响起,我用饱含深情的声音总结道:

4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出家门

却永远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诵读声未落,“花,轻轻地绽放……”满文军《懂你》的歌声在不知不觉间轻轻响起,并且越来越响亮,课在《懂你》的歌声里终止,但母爱的旋律却久久在学生的心中回荡。《懂你》这首歌曲本身就十分感人,用在这堂课收尾,更增添了感染力。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是一篇美文,教材要求全文背诵,对于不爱背诵的初二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背诵呢?我就利用音乐,设计了一个配乐背诵的教学环节,并且要比一比,看谁随着音乐背诵的最好,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背诵热情。果然,学生被我选用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迷住了,思维也被这种从未见过的新鲜的背诵形式激活了,他们在优雅的古琴曲中兴致盎然地读着背着……最后那理想的效果可想而知。

卢梭说:“音乐包括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的确,音乐不仅能传递思想感情,而且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它们所表达的甚至比语言文字更深刻、丰富。我利用中学生喜欢

5

听歌、唱歌的特点,把被谱曲演唱的诗词的音乐从电脑上下载下来,让学生听,教学生唱。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光未然的《黄河颂》等,通过学唱歌曲,激发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即使事隔很久,学唱了的诗词,学生也能一字不漏的背诵出来。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说:“只有音乐才能唤醒人的艺术感觉。”的确,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就有着不解之缘。如果教师适时的把音乐恰当的引入语文教学之中,让它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语文知识,我想,它定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以表演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好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为我们的课堂服务。将表演引入中学语文课堂,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文字,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造能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学生学得轻松自如,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不仅把老师该教的知识自己学习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去发现问题,去决定吸取或舍弃。

教学《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时,我让学生抓住鲁智深“相”、“走”、“脱”、“倒缴”、“拔住”、“一趁”等动作进行

6

表演。班里一位胖墩墩、憨厚可爱的男生那形象、投入的表演把鲁智深武艺高强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博得同学们阵阵掌声。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而且鲁智深的英雄形象在学生的脑中树立起来;

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对船上巧遇于勒这一情节,我让同学们分组自选演员来表演:衣衫褴褛的老水手令人心生同情,看到老水手时,父亲的惊慌失措,母亲的歇斯底怒骂、失望,若瑟夫的善良形成鲜明对比,同学们在投入的表演中、观看中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金钱关系有了深刻的理解,也激起了同学们心中的真善美,对亲情的理解和渴望,比老师口干舌燥的人物性格分析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创造一种教学风格也是在教学艺术的园地里栽培一株新树。”一个形成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无论上什么课,都能表现出其在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等方面的特色,给人以特殊的魅力。

总而言之,要形成自己的个性化教学,就要树立新的创造性教学观,善于吸收新的教学理论,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并能创造性地应用于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中。正所谓“脱胎换骨”何所惧?桃李满枝下自蹊!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