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呼啸山庄》的经典性

2020-09-10 来源:好走旅游网
2019年4月第37卷第2期

JOURNALOFSOCIALSCIENCEOFJIAMUSIUNIVERSITY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Apr.ꎬ2019

Vol.37 No.2

论«呼啸山庄»的经典性

张永怀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ꎬ安徽黄山245041)

[摘 要]文章以文学经典理论为观照ꎬ着眼于艾米莉􀅰勃朗特的小说«呼啸山庄»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ꎬ从其主题思想与艺术特征等方面探究其成为文学经典的必然性ꎮ

[关键词]文学经典ꎻ«呼啸山庄»ꎻ经典性ꎻ主题思想ꎻ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9)02-0108-03  一、引言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Bloom)认为经典的原意是指由各国“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1]13ꎮ它源自希腊文kanon(汉语译文“经典”)一词ꎬ通常指用来测量物体尺寸的一根芦苇或木棍ꎬ随后该词的意义不断发生演变ꎬ用来表示“尺度”、“规范”等意思ꎬ而且这些引申义作为本义不断传于后世ꎮ我们知道ꎬ文学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ꎬ产生了不可枚举的作家作品ꎬ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ꎬ能供人品评、研究的就没那么多了ꎬ文学经典就是其中的典范之作ꎮ欧美现当代文学理论大师M.H.艾布拉姆斯(MeyerHowardAbrams)认为文学经典是在“民族文学中那些历来被批评家、学者以及教师一致认可并被公认为重要的”[2]59作家作品ꎮ在文学作品经典化的进程中ꎬ读者和评论家等都对“经典的形成”(canonformation)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ꎮ英国文学经典是英国文学领域里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成果ꎮ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英国文学经典是世界文学的杰出代表ꎬ是人类文学的菁华所在ꎮ”[3]1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座丰富的宝藏ꎬ有无尽的层面ꎮ

二、«呼啸山庄»的经典性

19世纪英国小说家与诗人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ꎬ1818—1848)仅就«呼啸山庄»这一作品ꎬ就让世人不禁拍案称奇ꎬ刮目相看ꎬ使女作家饮誉全球ꎮ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两个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纠葛的故事ꎮ小说“洋溢着纯净的浪漫主义悲情ꎬ充满奇异的想象ꎬ携带者骇人的情感强度ꎻ它巧妙借助哥特因素ꎬ用高度诗意的语言ꎬ描绘了富有主体意识的主人公的悲情经历”[4]159ꎬ但它面世之初却遭

∗[收稿日期]2018-10-8

遇曲解与非难ꎮ如今它已在19世纪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了“独树一帜”的地位ꎮ正如有论者所说ꎬ它“以诗人气质ꎬ借助戏剧化和抒情的方式表现人类的浪漫激情和悲怆绝望ꎬ强调精神性的主题ꎬ注重个人的情感本性和内在力量ꎬ在思想主题、形象塑造和叙事技巧上都独树一帜ꎮ”[4]157由于它奇异另类的主题、人物与极富创意的艺术手法ꎬ即便时至今日ꎬ普通读者、研究者和评论家无不对它议论纷纷ꎬ各执一词ꎮ有人说它是一部奇特的作品ꎬ难以归类ꎻ另有人认为它意涵丰富ꎬ描写了爱情、歧视、愤怒、仇恨以及重归于好的曲折故事ꎬ是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ꎬ更是引人入胜的复仇传奇ꎻ还有人称它是探索人类精神领域那一片神秘幽暗之地的杰作ꎬ是关于激情的浪漫主义表达ꎬ体现了女作家独特而深厚的自然情结ꎬ也表达了浪漫理想与残酷现实冲突的永恒主题ꎮ

女作家在小说中既不像同时代其他作家那样说教ꎬ更不劝诫ꎬ这在维多利亚时代正是她惊人的创新之处ꎬ也是她今天吸引我们之处ꎮ她只提供她自己对生活的描绘ꎬ她描绘的这幅画“混合着优美与恐惧、快乐与痛苦ꎬ需要通过一种独特的强力头脑和一种强力的诗意想象才能欣赏它ꎮ”[5]228-229«呼啸山庄»是艾米莉这位孤独倔强的天才女作家留给世人的文学珍宝ꎮ它气势磅礴ꎬ具有女性作家少有的崇高硬朗风格ꎬ足以让她对世界文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ꎮ她在小说中“通过希克励的复仇及其与卡瑟琳爱恨交织的生死恋ꎬ表现了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邃的哲理内涵ꎬ挖掘了人的隐蔽的深层内心世界ꎮ”[6]138

回到特定社会历史文化语境ꎬ我们知道在1847年ꎬ艾米莉和她的同胞姐姐夏洛蒂分别发表了各自的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8A0376)

[作者简介]张永怀(1981-)ꎬ男ꎬ甘肃礼县人ꎬ硕士ꎬ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ꎬ从事英国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ꎮ

—108—

扛鼎之作———«呼啸山庄»和«简􀅰爱»ꎬ然而这两部代表着作者才华和情感的著名小说却有着大不一样的接受史ꎮ夏洛蒂的«简􀅰爱»像涓涓细流ꎬ流淌在维多利亚那个保守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之中ꎬ浸润且丰盈着他们的心田ꎬ其作者也因此名声大噪ꎮ从马克思到英国皇室ꎬ从小资女性到普通的纱厂女工ꎬ都在阅读、热议这部作品ꎮ据说英国当时杰出的小说家威廉􀅰萨克雷(WilliamThackeray)就对«简􀅰爱»情有独钟ꎬ曾写信告诉出版商:“我很喜欢«简􀅰爱»并深深地为其所动ꎮ这是一位女子的作品ꎬ但她是谁呢?请带我向作者转达我的敬意和谢意ꎬ她的小说是我多年来第一次读到的􀆺􀆺最好的英文小说ꎮ”[7]93然而ꎬ相比之下ꎬ«呼啸山庄»却有着更加曲折的接受史ꎬ它的问世令著ꎮ”[8]411该小说在1847年出版至今的170余年的时间里ꎬ其阅读接受过程大体上经历了“起初的贬胜于褒到褒贬并持ꎬ再到褒胜于贬而跻列世界经典”[11]153的过程ꎮ整个过程并非直线运作ꎬ其中各派评论的焦点是在几经重复中不断扩展、推进ꎮ又由于其思想艺术独特ꎬ或谓超前ꎬ而且作者起初出版此书隐去真名ꎬ身前身后遗留的资料寥寥无几ꎬ自然对它形成了“几经反复的猜谜———破解———深入的螺旋模式ꎮ解谜在不断探索与点滴发现中渐次完成ꎬ深度也随之不断推进”[11]153ꎬ其特殊魅力就在于被经典化之后仍呈开放型ꎮ难怪克莱门特􀅰肖特(ClamentShorter)将之称为“我们现代文学的斯芬克斯”[12]144ꎬ评论家和学者

对此进行了大量求解ꎬ然而至今未厘清这个文学之读者感到愕然ꎬ并受到他们的冷落与误解ꎮ小说出版的第二个月份ꎬ有篇未署名的短评称“故事情节过于粗俗不雅而难以动人ꎬ那些最好的又是不大可能的ꎬ其本身就带有道德败坏的性质ꎬ邪恶行为所导致的种种结果ꎬ没有充分证明作者用于竭尽全力描绘它的良苦用心”[8]217评家伊拉莎白ꎬ当时还有一位代表传统保守派的女批

􀅰瑞格比(ElizabethRigby)认为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then)ꎬ胃口”[8]109即使英国读者中最腐败的阶层“是令人作呕和厌恶的异教徒(hea ̄的“要义则是恶的势力ꎮ彼得􀅰贝恩ꎬ这种势力将善引入歧途(PeterBayne)ꎬ也会感到不对也认为该小说”[8]426这些过激的评论印证了19世纪下半叶英国大众对小ꎮ

说的求全责备和“独具只眼”ꎬ这主要是因为艾米莉所刻画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悖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标准ꎬ违反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观念、伦理结构和社会基础ꎮ”[9]500它所遭受的冷遇和非议使女作家本就孤僻压抑的个性更是雪上加霜ꎮ面对无情的责难ꎬ她并没有气馁ꎬ继续做新的尝试ꎬ但病魔却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ꎮ

然而ꎬ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ꎬ读者和评论界对该小说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入ꎮ20世纪以降ꎬ«呼啸山庄»的声誉如日方升ꎬ开始出现正面、积极的评论与研究性著述«ꎬ可谓卷帙浩繁ꎮWard)简􀅰真实感的结合而言认为爱»:“的就大胆的诗情和轻松自如地掌握地方光彩略显暗淡ꎮ玛丽􀅰沃相形之下德(Maryꎬꎬ就行文的凌厉和措辞的恰当而言ꎬ英国小说中少有能与之匹敌􀆺􀆺无疑ꎬ«简􀅰爱»的第一卷纵令人羡慕ꎬ都很难达到«呼啸山庄»那种随性之所至的挥洒自如和毫不费力的雄浑刚劲的水平ꎮ”[10]244此后ꎬ众多关注勃朗特三姐妹的研究者逐渐地认为与«简􀅰爱»相比ꎬ它是一部更优秀的小说ꎮ斯温伯恩(AlgernonCharlesSwinburne)曾指出一个人要想领略它的风采ꎬ就必须多少具有一些像女作家的那种本能ꎮ她正是以这种本能“在对自然景物悲凉凄怆的处理时ꎬ也比夏洛蒂所做的更给力、更显

谜ꎮ尽管如此ꎬ各种各样的评论都表明ꎬ«呼啸山庄»思想深刻ꎬ想象奇异ꎬ富于创新ꎬ绝非一种自娱的幻象ꎬ而是对人类某些冲突的表达与展现ꎮ

那到底是何原因造就了这部作品如此曲折的为人接受史?人们普遍认为ꎬ小说的声名鹊起源于它所蕴含的“超道德性、不确定性和超现实性”[4]192-220它与现代人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ꎮ的确ꎬ今天的读者ꎮ比起维多利亚时代的读者更能充分接受、理解和欣赏它的卓越ꎮ这种卓越不仅体现于它所呈现的心理透视ꎬ也体现于艾米莉笔下人物及其行为的态度ꎮ虽然小说“写于一个半世纪前的昔日ꎬ然而艾米莉在其中所呈现的心理透视和对人物的态度确是20世纪甚至今日西方文学所关注和追求的ꎮ”[4]225在小说中ꎬ艾米

莉悉心探索了人性ꎬ即人的冲动和欲望、情爱和仇恨、灾难和胜利、失败与成功ꎮ正如有人所言ꎬ小说“对爱情与仇恨突破传统的刻画表达了一种独特的人性论ꎮ”[11]212如果承认它是一部杰作ꎬ那么它就应该对人生状态和生活呈现出令人信服的解释ꎬ尽管在这个世界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些原型ꎮ值得一提的是ꎬ凯瑟琳(Catherine)与希思克利夫(Heathcliff)这对情人与现实生活中的芸芸众生迥异“最终又为情”ꎬ他们为“情“”情而追求灵魂的合一”而生ꎬ因“情ꎬ他们的人生中枢即为

”复仇ꎮ对他们而言ꎬ为“情”而死ꎬ日ꎬ常生活只有一个“情”字ꎬ别无其他ꎻ而他们的爱情之强烈、之奇特则远远超出了平常男女之间的爱情ꎮ凯瑟琳和希思克利夫这两个人物并非源于生活ꎬ他们只存在于女作家的理想之中ꎬ而小说则是体现她感情、愿望、创造、思索和理想的一幅画ꎮ维多利亚时期的其他小说家并不具备艾米莉这种极为独特的想象力ꎮ从这个意义上说ꎬ这两个形象在英国文学史上是无与伦比、空前绝后的两个人物ꎮ另外ꎬ小说其他人物形象也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社会地位的性格ꎬ这些人物在艾米莉精心编织的错综复杂的表意系统中演绎着各自独特的人性:欣德利(Hindley)的酗酒、林顿(Linton)的隐退、伊莎贝拉(Isabella)的出逃以及

—109—

洛克伍德(Lockwood)的梦魇等等ꎮ

三、结语

综上所述ꎬ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ꎬ人们对这部文学经典的热情不但没有消退ꎬ反而对它更加地关注ꎮ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评论家绞尽脑汁地研读它ꎬ以期一睹其神秘风采ꎮ小说的奇异、强度和野性ꎬ小说的狂野背景ꎬ小说对人们熟知世界的背离ꎬ小说天然未琢的结构和超自然的情感以及桀骜不驯的人物性格ꎬ无一不在挑拨着人们的阅读神经ꎬ为探究这部作品增加了厚度和难度ꎮ研究者莫衷一是ꎬ研究成果层出不穷ꎬ形成了所谓的“艾米莉热”或“«呼啸山庄»学”[12]107ꎮ其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如上所述的现实意义ꎬ因此它也具备了不断被重读、被诠释、被赋予新意义的可能性ꎮ是故ꎬ作为文学经典的«呼啸山庄»屡屡被改编为影视、广播、歌舞作品ꎻ仅就电影改编而言ꎬ迄今已有十余部关于该小说的电影ꎬ分别出自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电影人之手ꎮ这无疑比其它任何文学诠释都更能彰显其世界文学经典身份ꎮ

[参 考 文 献]

[1]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

[M].江宁康ꎬ译.南京:译林出版社ꎬ2011.

[2]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第7版)[K].吴松江ꎬ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9.

[3]肖锦龙.英国文学经典重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ꎬ2013.

[4]高万隆.艾米莉􀅰勃朗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2010.

[5]亢西民ꎬ李家宝.新编外国文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3.

[6]简􀅰奥尼尔.勃朗特姐妹的世界———他们的生平、时代与作品[M].叶婉华ꎬ译.海口:海南出版社ꎬ2004.

[7]MiriamAlloted.TheCriticalHeritageTheBrontës[M].Rutledge&KeganPaulLtdꎬLondon&Bostonꎬ1974.

[8]常耀信.英国文学通史(第二卷)[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ꎬ2011.

[9]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ꎬ1983.

[10]梁坤.外国文学名著批评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ꎬ2010.2010.

[11]匡兴.外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12]张铁夫ꎬ王田葵.外国文学史(修订版)[M].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ꎬ2011.

[责任编辑:黄儒敏]

(上接107页)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存在紧密的

联系ꎬ而且与一些在思维空间相距较远的医学、生理学、生物学、性科学等自然科学都有着直接的联系ꎬ彼此形成一个交叉系统ꎬ使人文、社会、自然等学科相互渗透相互影响ꎬ不断丰富各个学科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ꎬ不断改变学科研究的思维方式ꎬ不断更新文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理念”[11]ꎬ因此在阐释和解析太宰治文学时ꎬ应将有关太宰治的作品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等三者相结合ꎬ并将这三者融入到其他学科ꎬ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等人文学科ꎬ并不断渗透到社会学科或自然学科领域ꎬ使之互相作用互相融合互为补充ꎬ成为一个有机整体ꎬ让太宰治文学的研究范式更加多元ꎬ并使得其研究内涵更加丰满和充实ꎮ

五、结语

太宰治是战后初期日本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ꎬ也是日本无赖派文学的先驱之一ꎮ因此研究“太宰治文学”对于窥探战后初期日本文坛的状况ꎬ解析日本昭和文学的内涵ꎬ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ꎮ故中国学界对其进行了各种不同层面的分析和研究ꎬ这不仅体现在期刊论文的解析上ꎬ还表现在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探讨上ꎮ但是由于研究条件的制约和研究立场的差异ꎬ中国学界对太宰治文学的研究具有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ꎬ因此要深入把握太宰治文学的本质ꎬ需将其文学研究与其他学科ꎬ如哲学、美学、社会学、宗教学、—110—

伦理学等人文学科相结合ꎬ紧扣太宰治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语境ꎬ同时采取多视角多维度的研究方法ꎬ才能更为客观更为详细地揭示太宰治文学的深层次内涵ꎮ

[参 考 文 献]

[1]任江辉.日本无赖派文学思潮研究评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ꎬ2011(6):70.

[2][日]奥野健男.文艺读本􀅰太宰治[M].东京:日本河出书房新社ꎬ1981:116.

[3][日]鸟居邦郎.太宰治文学精神的形成[M].东京:日本有精堂ꎬ1970:19.

[4]DonaldLawrenceKeeneꎬ著.日本文学史[M].吉田健一ꎬ译.东京:日本中央公论ꎬ1979:177.

[5]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ꎬ2009:384-393.1998(1):18.

[6][日]平野谦.太宰治论[J].唐先容ꎬ译.外国文学ꎬ[7]何乃英.日本当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8]李德纯.战后日本文学史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ꎬ[9]叶渭渠.略论无赖派的本质[J].日本问题ꎬ1988(3):51.[10]任江辉.论日本无赖派作家太宰治的文学思想[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12(3):65.

[11]叶渭渠ꎬ唐月梅.20世纪日本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ꎬ2004:356-360.

出版社ꎬ2005:72-73.2010:131-132.

[责任编辑:黄儒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