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故乡(鲁迅)
教学设计
课题 故乡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1、理解闰土和杨二嫂发生变化的原因。 学习 目标 2、结合背景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4、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学习鲁迅先生探索民族出路的精神。 重点 1、理解闰土和杨二嫂发生变化的原因。 2、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难点 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温故而知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检查学生复习情况,为讲授新课打下基础。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复习上节课的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描写理内容,进行抢解了人物形象的变化。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巩固,答赛。 看谁回答问题又快又准。 1、 、 、 是小说的三要素。 2、《故乡》选自《 》,体裁是 ,作者是 ,原名 。 3、这篇小说以 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4、选出对中年闰土形象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他称“我”母亲为“老太太”,表现了他有意讨好“我”母亲。 B.他称自己少年时的好友为“老爷”,说明了
他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 C.从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景况非常不好,他是当时下层人民形象的缩影。 D.“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表现了他精神上的麻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理解了闰土由少年时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热情、纯真、质朴、懂得许多知识,有智有勇的小英雄形象,变成了善良忠厚、勤劳朴实、迟钝麻木、迷信、封建等级观念森严的木偶人。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变成了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弄是非,泼悍庸俗的小市民。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 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小说《故乡》。 出示学习目标 请大家齐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明确学习目标,1、理解闰土和杨二嫂发生变化的原因。 齐读学习目2、结合背景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标。 3、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堂效率。 4、理解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学习鲁迅先生探索民族出路的精神。 目的性,提高课增强学生听课的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讲授新课 一、品故乡人情 同学们,小说中“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心中应该是多么幸福,与故乡的人应该是多么的亲切。但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大家仔细品读与杨二嫂、闰土见面的场景,回答下面问题。 找出场景描写,品读相关语句。 通过品读理解主要内容。 学会通过分析语句理解人物的情感、特点。 通过重点内容,1、杨二嫂与“我”见面时表现出怎样的神态,结合语句分析说了怎样的话?可以看出杨二嫂对我怎样的态度? 点拨:“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 可以看出杨二嫂只是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她对“我”没有怀恋,没有感情,只有讽刺挖苦。 2、从杨二嫂到“圆规”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感情? 点拨:称杨二嫂表现出的是敬重,称“圆规”表现出“我”对杨二嫂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庸俗形象的不满、厌恶。 3、小说中“我”和闰土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点拨:小时候是好朋友,结下深厚的友谊。从下面语句看出来。“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下面问题。 结合上下文合作探究问题。 指导学生多个角 度理解小说内容。
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支很好看的鸟毛,我也曾送他一两次东西。” 二十年后,两人相互怀念、牵挂。从下面语句看出来。“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这好极!他,——怎样?……”“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 但是,现在两个人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从“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看出来,两颗原本融合在一起的心灵被生生撕裂。 4、曾经是那样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你认为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点拨:“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二、探人物变化原因 理解关键语句的找出相关语句并深入思考。 作用。 培养理解问题能结合时代背景
同学们,闰土由少年时的小英雄变成了中年的木偶人,安分守己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我讨厌的圆规。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探究他们发生变化的原因。 1、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点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这是表层原因。封建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与毒害是其深层原因。 2、杨二嫂为什么会变得泼悍、放肆,扭曲了纯真的人性? 点拨:杨二嫂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体现的是“我”所说的“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的特征。农村经济的破败,使杨二嫂发生了变化。她为了生活,牺牲自己的道德名誉,变得没有信仰,没有操守,没有真挚的感情,不讲道德,自私狭隘。 3、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作者从故乡人的变化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 点拨:闰土:小英雄——木偶人 为中国农民的活力被封建社会扼杀而悲伤。 闰土:少年→中年→? 水生:少年“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中年?→? 杨二嫂:年轻→中年→? 对中国封建社会农民的苦难轮回无可奈何。 杨二嫂:“豆腐西施”——“圆规” 闰土——“老爷”的称呼。 理解人物形象变化的原因。 结合上下文合作探究。 精析课文。 力。 培养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的能力。 培养理解小说主题、发挥想象的能力。
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而痛苦,对理想的人与人关系的渴望。 从三种情感中可以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感受美好希望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我”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但是现实中的故乡却是在现实社会生活的压力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那么“我”理想中的故乡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朗读第三部分,探究下面的问题。 1、“我”不愿宏儿和水生“如我的辛苦展转而 小组合作交流。 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生活”,也不愿他们“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 也不愿他们“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而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展开想像,说说“我”、闰土、别人这三类人的生活是怎样的,“新”生活又是怎样的生活。 点拨:“我”的生活是奔波劳碌的,生活不安 定;闰土的生活是贫困艰辛,精神萎靡而麻木的; 别人的生活是挖空心思、处心积虑的。“新的生活” 是指没有剥削与压迫,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的生活。 2、小说结尾的环境描写“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有什么作用? 点拨:表达“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3、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 点拨: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只 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 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
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总结:旧的生活这样压抑、沉重,鲁迅先生虽然当时还没有找到民族的出路,但是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并努力去追求美好的未来。 四、理解对比手法 同学们,这篇小说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找出小说中使用对比手法的地方,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合作讨论后点拨: 1、人物的对比: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和闰土的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作对比。 2、将人物的前后变化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对比,年轻的杨二嫂和现在的杨二嫂对比。 3、自然环境的前后对比: 第2段与 12段对比。 4、我对闰土的亲切与闰土对我的恭敬形成对比。 总结:在对比中突出了人物的特点和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课堂练习 1、概括文中几位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①闰土:是一位勤劳朴素、善良但又迷信、愚昧麻木不仁的旧中国尚未觉醒的( )的典型。 ②杨二嫂:是一位自私刻薄、泼悍、放肆而又受到侮辱与损害的( )的典型。 ③“我”:是一位进步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 )的典型。 点拨:①贫苦农民 ②城镇小市民 ③小资 学习对比手法。 分析对比手法。 学生进行抢答赛。 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加深记忆。
产阶级知识分子 2、闰土见到了“我”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而称“我”为“老爷”?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 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点拨:D 3、有同学读到“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时,认为文中的“我”对故乡已失去了感情。对此,你有何看法? 点拨:这种看法不对。理由是“我”不留恋现实中的冷漠悲凉的故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不满中流露出的是改变现实的迫切愿望,曲折地反映出“我”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4、链接中考——2017年江苏无锡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这篇小说中人物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旧社会对劳动人 思考探究问题。 链接中考试题,加强小说试题的练习。 梳理课堂学习内容,启发课下继
民的身体上的迫害和精神上的压迫,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民族道路孜孜不倦的探索,希望我们学习鲁迅先生探索民族出路的精神,努力学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板书设计 故乡 认真思考。 续进行探究。 记录在笔记本上。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点,有利于掌握课文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